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诸位长辈、同仁,大家早安!

我们昨天《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经文讲到,灶神爷点出了俞公他没有做到的几项文昌帝君的教诲。强调“惜纸”、“放生”都是做表面功夫,没有真正打从内心去恭敬、去慈爱。接着经文讲到:

【若口过一节。】

这“口过”“也是帝君很重视的德行,要改“口过”。在我们佛门强调要修“十善业”,世出世间都要建立在十善的基础之上才能有所成就。而十善当中口业、口过就含了四项,所以口过特别容易犯。一不觉察,一天可能犯很多次都说不定,所谓“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我们修学净宗,是净土法门,顾名思义,“心净佛土净”,所以身口意三业要清净,跟西方极乐世界相应。我们人世间其实都是感应、都是招感,心地清净了就跟净土就相应,这个频道就接上去了。

在《无量寿经》当中就有提到“三业清净”的重要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本师释迦牟尼佛用心良苦,身、口、意,把口摆在第一位,代表口业让人心地特别容易不清净。“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一言一行提醒自己要跟经教相应。这个态度很重要,不然你随顺习气,行为也不清净。“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而这一篇经文对我们调伏意业,相当好的教诲。接着具体指出俞都先生他犯的口过:

【君言语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

俞都口才非常好。这个“敏妙”,“敏”就是脑子动得很快,思维很敏捷,讲出来的话有时候让人家觉得拍案叫绝。虽然让人拍案叫绝,但是这个存心可能有轻慢在里面,可能有说风凉话在里面,或者带有批评在里面。听的人会觉得很佩服他的口才,“常倾倒于君”,就是折服在他的辩才当中。其实很可能有点强词夺理在里面。我们看现在的社会风气很欣赏才华,忽略德行。“哇,你口才真好,你讲得真好”,这个都是人喜欢看外表,着在这个相上。

其实最可贵的应该是言语厚道,不是口才很好。而有时候我们还羡慕人家口才很好,没什么好羡慕的。要羡慕,羡慕老实,这个最值得羡慕,老实才像个要往生、成佛做祖的样子。请问大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一个条件说口才要好?没有,紧张什么?没有,担心什么?这一生又不求其它的,就求能够往生西方嘛,什么事都解决了嘛,把它搞那么复杂。当下对自己工作有需要的能力,尽心尽力去精进学习,尽心尽力功德就圆满了。不要每天在那里跟谁比,人家能力这么好,我这么差。每天很难过,很沮丧。这个难过、沮丧也是烦恼习气。

常常提起《弟子规》,不是提起自己的惯性思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要有这个态度。学不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诸位同仁,假如现在我们念这一句话,你还是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你也要检讨了。这一年多以来,这句话应该提了好几次了。假如你有用心在领受这些话、这些经句,应该现在念就懂了。还不懂,第一不用心,第二业障太重,这些经句都印不到心上去。业障察觉越重,越要警惕,越要下决心去突破。这一句经文提醒我们,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一定能突破业力,能开发自己的潜能。我们是这种毅力时时能提起,还是退缩容易提起来。

【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厚。】

灶神爷指出,你讲话的时候,不妥当的地方,尤其可能是苛刻、揶揄他人,轻慢他人的时候,也觉得有伤厚道。确实有觉察,但是还是继续讲。为什么呢?大家有没有经验,要做这个动作、讲这句话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心里怪怪的。做好事应该是心里很舒畅。只要我们一言一行,突然觉得心理发闷,都是可能跟性德不相应的言行。这个现象是好现象,你在当下就能感觉有点怪,一般都是后知后觉。骂人家骂完了,哎呀,终于吐了一口气。结果隔天念《弟子规》,“言语忍,忿自泯”,好像昨天不大对,这个叫后知后觉。你心很敏锐,应该出去的时候就觉得不是很妥当。可是有时候觉得不妥当还用另外的理来支持自己,就不肯承认。所以已经觉得伤了自己的厚道了,为什么还继续讲?好胜心太强,不服输。这个习气又把自己的这个厚道给压下去了。不过能“自知伤厚”也是善根,就是有这么点善根,感得灶神爷来帮助他。

所以人有善根显露都是很可贵的,都像千年暗室突然闪了一个光亮。佛菩萨、神明大慈大悲,抓住这些机会来帮助、成就我们,我们要很好地珍惜。怎么珍惜呢?这个珍惜不是挂在口上的,真正能依教奉行,拳拳服膺,不敢忘了这些教诲,这才是惜缘。师长老人家今年八十五岁了,讲经说法五十三年。为了谁不疲不厌?诸位同仁,为了谁?众生。还有没有?为了我,每个人!要想到师父都是为我们这一生的成就,老人家一生不疲不厌,无怨无悔。这样的仁者,这样的长者来成就我们这一生的法缘。五十三年了,修学六十年。人一想到这里,怎么忍心糟蹋师长的慈悲呢。人心要发出来,没别的,孝亲尊师,这是善根的大根大本。

能时时想到父母还在受苦、还在沉沦,我怎么能懈怠呢?看到老人家无怨无悔,我怎么能糟蹋呢?就会很珍惜师长的教诲,而且每一句不是对别人讲,不是要求别人,是讲给我听的,我就是当机者。心态对了,句句都有受用。所以我们修学不得力,关键在心态不对。能想着句句都是对我讲的,就不会拿着经文去要求别人。坦白讲,只要有要求别人的态度,修行就不可能得力。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我们把精神都在看别人过失了,哪还有精力对治自己习气?哇,无始劫的习气这么容易对治?你全神贯注了还很难调伏它,更何况是时时都妄想杂念,看这个不好看那个不好,哪还有精力去对治习气呢?

所以孔子曾经讲到,刚好子贡口才很好,有一天谈论别人的长短是非。夫子说:“赐也贤乎哉”?因为“子贡方人”。我们要对于这些教诲善用其心,我们也是当机者。子贡很聪明,口才也很好,他这个“方人”是批评别人。孔子抓住这个机会点,子曰:端木赐啊,“赐也贤乎哉?”你觉得自己很贤人了吗?“夫我则不暇”,这个“暇”是闲暇、空闲。孔子说:你很贤德了吗?我都觉得对治我的习气都没时间了,怎么你有那么多时间去批评别人呢?

所以六祖大师开悟的圣者,也给我们讲到:“若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把别人的过失放在心上,更不会跟人对立;对人有批判,那就贪瞋痴都做主了。下属的过失,领导的过失,清楚。你看得清楚,那是你明理,但不放在心上。纯是一颗利他的心,是在护念他,柔和制止,提醒他。“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比方当面在提醒、在劝,讲话越讲越大声,斗气啦。我们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动气了还不承认,最后还要加一句:“我为你好!”那这一句还是“倘掩饰,增一辜”。

修道不干别人的事,是内学。要在一切境缘当中自己要看得清楚,善观己心,这个重要。因为我们要了解,只要自己是动心了,贪瞋痴慢现前了,人与人的缘分就会越来越不好。用真诚、用慈悲,人与人的缘分才能改善。所以明理之人最重要的是守好自己这一颗心,“依报随着正报转”。假如别人的过失在你的心上,一年两年了,常常浮现起来,然后你生气、难过、不平。哇,那你的清净心都被这个执着给障碍住了,不像要往生的样子。想往生的人,叫万缘放下,怎么这个心上这么多杂念?守好自己的清净心,对人不要有成见。我们早上听师父讲: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你相信他是阿弥陀佛了,他有任何过失,你只会想着如何帮助他改掉这个过失,恢复他的弥陀自性。这个才是相信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心态。

一个人可以作佛,结果他现在随顺习气,你会怎么做?你会跟他习气对立,会恨他入骨,那我们还是迷惑的人。“本觉本有,不觉本无”,他那个习气也是刹那生灭,不是真实的。你何必认假为真,认真为假呢?他的真是什么?是他不变的真心。这些道理常常思维就不会对人有成见,不会跟人对立。纯是一颗成就对方的法身慧命的心,心才能平,才能不结恶缘。不然我们讲那一句“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都变口头禅了。

刚刚我们讲到有这么点善根,灶神爷来帮助他。那我们也是有善根,这一生遇到师父的教诲,遇到佛菩萨的教诲,但是要紧紧抓住这一个机会。抓住了,不玩弄,不消遣圣教。学一句,体会得了就要好好去做,不要常给自己借口。修行人还常常讲一句:“我也是凡夫”。讲这种话叫自暴自弃,还有“倘掩饰,增一辜”。错了就错了,还要找个借口,还要在阿赖耶识提醒自己:“我是凡夫”,这个都不是想成就的样子。想成就了,对习气要赶尽杀绝的态度。接着又提到了,虽然知道有伤仁厚。

【但于朋谈惯熟中。】

跟一些很熟悉的朋友在谈话的过程当中。

【随风讪笑。不能禁止。】

我们有时候太习惯了,都调伏不过来。这个“讪笑”,这个包含对人的不恭敬,取笑他人、揶揄他人,禁止不下来。而且这个讲话去取笑别人,有时候也是要把别人压下来的这个态度。这个不让人是一个大毛病,不肯让人就不谦虚了。《了凡四训》四个重点当中,最后是谦德之效。“谦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满招损,谦受益”。这个“谦”,师长常讲的,我们的德行比起古人,比起圣贤差远了,我还有什么好傲慢的。这个话很诚恳,假如话都讲到这个份上了,我们还不肯对治傲慢,这个是业力太强。有什么好对人自大、傲慢的。

可是坦白讲,在我们这个时代,三、四十岁,五、六十岁,我们这一两代人,坦白讲都是传统文化比较缺乏的一两代人。从小在一个竞争的氛围之下,特别重视才华。德行根基不牢,一有才华,一有能力,这个傲慢就上来了。看别人能力比我低,无形当中就瞧不起。这个很深的习气,有时候还不承认:“我没有看不起他”。

佛陀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佛陀有一个弟子叫毕陵伽,已经证阿罗汉了,证阿罗汉贪瞋痴慢已经断了。结果有一天这个毕陵伽经过恒河,刚好这个河神是他前世的仆人,转世做河神,是他前世的仆人。毕陵伽就说:“小婢,小婢”,叫她小婢,她前世的可能是婢女。“小婢,小婢,我要过恒河了,你帮我开一条路吧”。河神,恒河很大,很多人来给她祭祀,这么崇敬她,结果突然毕陵伽叫她小婢,你看她好不好受?她很难受。结果每一次要过都是这么叫她:“小婢、小婢,赶快帮我服务一下,我要过恒河。”有一天这个河神遇到佛陀,“佛陀啊,你那个弟子很傲慢,一点都不尊重我,都叫我小婢。”佛陀讲:“这毕陵伽已经证阿罗汉了,他绝对没有傲慢,他绝对不是故意的,我叫他出来给你道歉,你别生气。”就把毕陵伽叫过来,一听这个情况毕陵伽马上觉得很不好意思,哎呀,怎么无心犯了这样的过失。“哎呀,对不起啊,小婢啊,小婢,对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还是叫人家小婢,他心上有没有傲慢?没有啦,但他傲慢的习气还有。就像那个酒全部倒完了,你还拿到那个机器里面把它烘干,把瓶子拿出来闻,有没有酒味?有。有没有酒?

是啊,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连阿罗汉都有可能因为习气而让人烦恼,更何况我们贪瞋痴慢是真有,每天还在发作。要持不杀戒,不恼害众生谈何容易?所以佛门提醒我们:“面上无瞋供养具”。脸上不能有傲气,不能有杀气,不然都恼害众生了。人家很诚心要跟你沟通,讲了两句话,你的脸马上“唔--”摆起来了,人家话都讲不出来,这也是习气做主。一听到不是很能接受的“唔--”,哇,那个表情,杀气就过来了。一个人要跟人沟通,甚至于你是领导,在上位者,要懂得倾听,要懂得关心。这个倾听你就得要很温和,下属跟你讲话难免他会比较有压力,这是人之常情。

您跟你父母讲话有没有压力?没有?我小时候跟我爸讲话有压力,现在没有。因为我长大了,我爸蛮信任我的,所以父亲的威严就卸下了。以前威严要在,应该是我十八岁以前跟我爸讲话都挺有压力的。需不需要这个压力?需要。小时候家里面没有人压得住我们就造次了,就没大没小了。所以一般对父、对领导者,我们很自然的会起一种恭敬、敬畏的心。所以下属要跟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倾听要温和,他才比较敢表达,和盘托出,让我们了解工作情况,也了解他的心里状态,进而去护念、协助他,不忘君、亲、师的本分。所以这个习气得要有高度的警觉才观照得到。

我们看到他不能静止下来,控制不住。

【舌锋所及。触怒鬼神。】

他讲出来的话,傲慢轻薄,鬼神都很生气。你一个读书人,所言所行跟经教都不相应。

【阴恶之注。不知凡几。】

这“阴恶之注”不知道有多少了。我们之前在《太上感应篇》有跟大家讲到,有一个读书人王用于。他侍奉文昌帝君很虔诚,有一个因缘见到帝君,问到了他两个朋友。这两个人在我们当地很有名,怎么都没考上?其中他有一个朋友就是口业造得很重,本来可以当到太子的老师这么高的权位,结果现在连功名都考不上,因为口业已经造了两千四百七十多件。大家有没有印象?你们没反应,那这个故事强度还不够,都还是没印象。

好,那我再想一个,所以现在人这个敬畏心都不容易起来。这个“阴恶之注”也提醒我们,“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是真实不虚,一不觉察就造业。所以《地藏经》提醒我们,“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不能松懈。所以他每天造的口业很多。

【仍犹以简厚自居。】

俞都自己没发觉这个口业折的福,反而还自己觉得自己蛮仁厚的,自以为自己仁厚。

【吾谁欺。】

我在欺骗谁?

【欺天乎。】

在欺骗上天嘛,天不可欺,自性亦不可欺。不可自欺,不可欺人。这个是说到他口业的部分。接着谈到:

【邪淫虽无实迹。君见人家美子女。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

再来,提出来的就是邪淫。虽然没有行为上的冒犯,但是意念上有造业了。尤其修学大乘,戒要从心上去守。而俞公最严重的问题,专务虚名。惜纸、放生,这个都是专务虚名。“意恶太重”,就是他的意念都在造恶。所以这一篇文章为什么补《了凡四训》的不足,就是把这个意恶所产生的业力、业障给我们讲清楚。而这个好色,很容易让自己的意恶不断加重。看到漂亮的女子就一直看,很难“非礼勿视,非礼勿动”。只是没有一些不好的缘出现,不然可能就造邪淫的罪业了。

那在意业当中,要能去掉这个好色,印光大师有很多宝贵的开示。见到年长的女子,我们可以提起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平辈呢,像自己的姐妹一样;比我们年龄小,可以想到把她当做我们的女儿一样看待。这是一个方法,一提起这个态度,这个邪念就不见了。或者有这个不净观。其实冷静想想,人这个身体是外面包一张皮,里面都是脓血这些污秽的东西,七孔常出不净之物,这个有什么好贪爱的。做个比喻:花瓶里面装的是粪。不是女孩子是这样,男孩子也是这样。这是臭皮囊,一想到这个不净,这个贪爱念头就不见了。再来要想到假如贪爱这个女色,会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你这个时候观想象毒蛇一样,给你咬下去,你就毙命了。

大师用心良苦,这么多方法,大家用了没有?要珍惜,这都是很好的开示。还有一个方法,你看到每个女子,你就想她就是阿弥陀佛,那你的邪念还在吗?这不是我说的,师父说的,众生本来就是阿弥陀佛。真的,你把每一个人都当佛,你那些不净的念头就不见了。所以念这句阿弥陀佛好啊,把自己的弥陀本性唤醒。然后念着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个人都是阿弥陀佛,那我们就不会以这种恶念来对待人。

经文上面讲:

【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乎。】

你自己反省,假如遇到了这个不好的业缘、邪缘,能够像鲁国的柳下惠坐怀不乱吗?

【遂谓终身无邪色。】

居然还觉得自己一生都没有起这些淫念、邪念。

【可对天地鬼神。】

还说你对得起天地鬼神。

【真妄也。】

这个是很大的妄语。其实坦白讲,依我们的根基,起个念头说我什么做得不错了,“真妄也”!这是讲真的,可能粗的没有,其实细的还很多。还拍着胸脯:“这个我都没有了”,一定错估自己了。大家有没有经验,我什么不错了,很好了,当天考试就来了,马上不行了。那天有个学长难得说,最近我觉得这个女色都不动心了,突然说那天下午就把他考倒了。恭喜你,护法神很强,提醒你还差得远。接着讲到:

【此君之规条誓行者。】

这个都是你文昌社里面重要的教诲、条文、规定。

【尚且如此。】

你都做得这么差了。

【何况其余。】

那其他的善就更不用讲了。

那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