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接著看「上輩往生」,註解裡面的一段:

  黃老居士引《淨土論》裡面的幾句話,「謂菩提心,即願成佛度生,攝取眾生往生淨土之心。此心初看似較前心易於發起,實亦不然。蓋以淨土往生法門,實為難信之法,信心未生,何能發心」,我們就看這段。這是講發菩提心說到淨土法門。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絕對不是只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而往生品位的高下,則在持名功夫的淺深」,這個話說得明白。所以往生一定要具足信願行。如果你信願不堅定、不懇切,佛號念得再多都不能往生。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乃至於你細心觀察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念佛的人,有真往生的。真正往生的人,往往不認識字的人、沒有學過經教的人反而佔多數,這是什麼原因?原因有近、有遠。近因是他老實,別人把淨土介紹給他,他不懷疑,信以為真,他覺得這個世間太苦,他真的求往生,結果他就去了,這是近因。為什麼一接觸就有那麼深的信心、有那麼切的願力?那要看遠因,遠因是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不是在這一生。如果過去沒有善根福德,這一生遇到緣,那個心就發不出來。諸位要知道,這種深信切願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他自己曉不曉得?不曉得,自己不曉得,實際上自己發了大菩提心,所以他能往生不是偶然的。

  我們跟他們相比,比他還差很遠,不如人家。雖然經教學了不少,對於淨土的信願若有若無;對這個世間還有嚴重的貪戀,捨不得放下,這就是愚痴,這就是無明。你有沒有想一想這個世間哪一樣東西你能帶得走的?甚至於連這個身體都帶不走,又何況身外之物?人生苦短!一百年,聽說好像是很長,其實一彈指間。年輕的人還不覺得,大概五、六十歲以上警覺性高的就明白了,遲鈍一點,到了六十、七十他就覺悟了,為什麼?跟死亡接近了。看到自己過去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一個個都走了,漸漸怎麼樣?漸漸輪到自己了,特別是住老人公寓的。

  我訪問過很多老人公寓,老人公寓裡面的人精神生活很差,情緒非常不好。我們去看他,「我們在這裡坐吃等死」,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中國自古以來講求養老,讓老人生活得愉快、生活得幸福,這是大功德也是大學問。現代這個社會因為不講求倫理道德,所以父子沒有親。中國倫理上父子有親,現在沒有親,君臣沒有義,夫婦沒有別,亂了!這大亂之世。亂世,活的人苦,年輕人苦,老人更苦,這是你能看得到的,佛門講的花報。死了就更苦,死了到三途去了,那是果報,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

  世出世法都需要教育成就,沒有教就談不上任何成就。這是中國人最拿手的、最內行的,五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明白了,所以就非常重視教育。在古代,這教育是家教,從家教慢慢再發展到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什麼?著重在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來世我們如何獲得更幸福、更美滿。但是要曉得,來世跟今世是分不開的,佛家常講「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生我們的家教、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因,因好,來生的果報就好,因不好來生哪有好果報?所以佛家講果報講兩種,像植物一樣開花結果。花是這一世的果報,果是來世的果報。全是教學,全是教育,不能不懂,不懂可就麻煩大!

  教育的內容有四種,這四種實際上家庭教育從小就學了,倫理。倫理是講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倫理。第二是道德,道德就是如何與這些關係良好的相處。良好的相處為什麼叫道德?道是自然的法則,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兒女跟父母的親愛是自然的,沒有絲毫勉強。你看從小孩生下來落地的時候,父母對他的照顧是自然的不是勉強的;小孩稍稍長大,你看三、四個月,現在我們看半歲,在從前真的可以看到三歲,他對父母的愛;再長大就變質了,為什麼變質?電視教的;上了小學,現在小學生使用電腦,網路教的,教壞了。

  現在小孩生下來,一睜眼睛就看電視,電視看上半年還可以,看上一年就變了,就學壞了,你說怎麼得了!有沒有人想到這個問題?有沒有人看到這個可怕的現象?所以中國人最講求的胎教,這是外國人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由此可知,在現前這個社會,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深信發願,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善根成熟,你說在今天這個社會上你不會受社會影響,不會被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的動搖,不可能,那你就不是凡夫。不是凡夫你就是佛菩薩再來的,這些理事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們常常講自愛,自愛是愛什麼?愛我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我要愛這個。你自愛你就不能受外面誘惑,受外頭誘惑你就不自愛。自愛而後才能愛人,才能愛他,人不知道自愛他怎麼會愛他?哪有這種道理。佛法的愛他是大慈大悲,自愛就是清淨平等覺。如何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的平等心、保護自己覺而不迷的心,這叫自愛。時時刻刻念念以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叫自愛,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淨土論》裡頭說得好,菩提心就是願成佛度生。成佛是自愛,度生是愛他。你不成佛,你就不能夠度生。什麼叫成佛?依教奉行。心跟佛的心一樣,佛是什麼心?真心,真心裡面什麼都沒有,惠能大師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那就是真心,那就是佛心;有一物就是凡心,就是輪迴心不是佛心。佛心裡頭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

  我常常勸勉同學,放下自私自利。諸位要記住,說佛心就是說自己的真心,真心裡面沒有自私自利,真心裡面沒有名聞利養,真心裡面沒有五欲六塵,真心裡面沒有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你只要有一個,那就是嚴重障礙。不但障礙你往生,障礙你開悟,也就是障礙你的信願,你的信不真,你的願不切,為什麼?你有這個東西夾雜在裡頭,把你的真信切願破壞掉了,就這個道理。

  我也常常勉勵大家,學佛修道要想真正有成就,必須把自己內心深處對一切人控制的念頭要放下,不能有,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不能有,那是什麼?控制念頭是無明,痴迷!不是好東西,真心裡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不能有,大家都曉得,貪瞋痴叫三毒,控制是愚痴,佔有就是貪愛、貪心,對立就是瞋恨。貪瞋痴是什麼樣子?就是控制、佔有、對立。這就是貪瞋痴所現的相,這個相在內心裡頭非常非常的細微,那就是什麼?那是根,病根!我們怎樣把貪瞋痴拔除掉?就從這上下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決定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沒有對立的念頭,這個時候你的心多快樂,你就真心現前。真心是清淨平等覺,覺就不痴,清淨就不貪,平等就沒有瞋恚。所以清淨平等覺的反面就是貪瞋痴,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清淨平等覺。

  真正明白了,昨天我們講的「識達有無」,清淨平等覺有,貪瞋痴無。清淨平等覺是性德,每個人自性裡頭都有無量智慧、無量才藝、無量德能,可惜就像佛所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性德不能現前。一切眾生的性德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佛有無量智慧,哪個沒有?佛有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哪個沒有?個個都有,就是不能現前。原因就是你自性裡面有三重障礙,妄想分別執著,大乘教裡面常講「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

  煩惱覆心,你的心不起作用,真心不起作用,妄心起作用。妄心就是貪瞋痴,妄心就是自私自利,妄心就是造作惡業。十惡八邪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當然能夠斷得了,所以你要有信心;你對你自己沒有信心,那什麼事都不能成就。世間善事、惡事都是信心成就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心想裡頭有善有惡;三途六道是惡,從心想生的,四聖法界是善,從心想生的。如果把心想捨棄,那就叫一真法界,心想都捨棄就叫一真法界。有心想就是無明,有心想就是妄想。這個功夫深,我們這一生做不到,這一生當中如果真的能把執著放下,不錯了,往上真的不敢想像。

  執著放下證阿羅漢果,執著放下念佛決定往生,真的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只要把執著放下。分別難,妄想更難。難,不能不放下,沒有關係,到極樂世界再去放下,現在只要放一個就可以到極樂世界,那兩個難放的,到極樂世界就容易了,你要不放下不能圓滿成就。統統都放下是什麼境界?《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以上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佛境界,真的是佛境界不是假的;天台大師判教說之為分證即佛,這是統統放下了。

  所以修淨土同學對於這一段的開示,應當要好好的記住,要真正通達明瞭,不至於在這一生把機會錯過了。所以現在念佛為什麼我還要提倡聽經,念佛堂裡面,古時候念佛堂決定不聽經的,聽經叫打閒岔;念佛堂講開示時間也很短,幾分鐘,言語很少,提醒大家、勉勵大家,現在不行了。不行在哪裡?就是信心不切,願力不夠。要藉經教幫助你切願深信,你念佛才不會懈怠、才不會懶惰,念佛才有法喜,才能生歡喜心,你才會有成就。

  從前進念佛堂兩種人,一種是中上根人,對於教理他明瞭,他不懷疑、不夾雜,他能成就;另外一種人,沒有念過書的、不識字的這些老公公、老婆婆,他們老實,他也沒有懷疑,他也不夾雜。我們現在不行,比從前上中的人比不上,比下下根人也比不上,麻煩在這裡,所以現在人成就的少。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原因不能不知道。

  下面舉《阿彌陀經》上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舉得好,「十方諸佛,稱讚本師,於五濁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難信」。我們今天修淨土的同學聽到這句話不覺得難信,自己以為我都信了,這有什麼難的?如果要問你,你是不是真信?你的疑惑就起來了。你要是真信,你為什麼還有放不下的?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不是真信,真信之人身心世界徹底放下。你看看,身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心放下了,心怎麼放下?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只有一個「阿彌陀佛」念頭,除「阿彌陀佛」這個念頭,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叫心放下。

  我們今天一面念佛一面還胡思亂想,沒放下!身心世界一樣都沒放下。你要能這樣回過頭來想想,你才曉得這個法真的是難信。難信當然就難行。你看,難信,釋迦牟尼佛信;難行,釋迦牟尼佛行,他老人家做到了。他用什麼方法成佛的?蕅益大師跟我們點醒,我們天天念《彌陀經》都沒有看出來,蕅益大師看出來,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念佛成佛的。在哪個經文?就是這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他在五濁惡世修學難信之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成佛,證究竟圓滿的佛果,用的是念佛法門。

  念佛成佛這個道理我們清楚、明白了,與佛陀在大乘教裡面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相應了,想佛就成佛,想菩薩就成菩薩,從心想生!念佛,念是什麼意思?中國這個「念」字是會意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現在的心,現前的心,你心裡想什麼就現什麼,想佛就現佛,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念佛功夫念不成功在哪裡?念佛相應的心太少,天天雖然念,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你這個念裡面夾雜著妄想,功夫不純,力度不夠,功夫不純,你夾雜著妄念,道理就在此地。

  換句話說,身心世界統統沒有放下,跟這個佛號揉合在一起,所以這個佛號不得力,沒有感應。如果真的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這個佛號純,裡面沒有夾雜,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那就一念相應一念佛。諸位還得要曉得,阿彌陀佛從哪來的?阿彌陀佛是誰?世尊都給我們說出來了,阿彌陀佛是自己,「自性彌陀」,彌陀就是我們自性,不在外面;「唯心淨土」,淨土唯心。理說得是圓滿到極處,極樂世界在哪裡?淨念所現的就是極樂世界。所以心淨則佛土淨,心善則國土善,心惡山河大地都惡,就這麼個道理。

  物隨心轉,你看《楞嚴經》上講得多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如來住淨土,為什麼?他心善、他心淨。純善純淨到極處,所現出來的是法性土,這才叫真實不虛。佛家講真妄的標準,凡是有變化的就是假的,沒有變化、沒有生滅的,這是真的;有生滅、有變化就是虛妄的。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有相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都是有生滅的、都是有變化的,所以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沒有變化、沒有生滅。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取什麼?取真的,不取虛妄的。雖取真也不捨虛妄,取真是自度,不捨虛妄是度他。取真是自成就,不捨六道、不捨三途是教化眾生,是大慈大悲的自然流露,這裡頭沒有一絲毫勉強。所以這個法是難信之法,不能看得太容易。

  自己能不能成就?本經有一段經文,黃老也引用在此地,「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這四個字你能做到那就成功了。你能相信,你能歡喜,樂是歡喜,你能夠接受,你能夠保持而不失去,那就恭喜你,你這一生作佛的緣成熟了。這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為什麼?你想想看,你修行決不是這一生當中才開始的,無量劫前你就學這個法門,生生世世你都沒出去,為什麼原因?這四個字沒做到,這四個字裡頭缺少一個都不行。我們要問我們今天信了沒有?大家都說我信了。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說不是真的?你的疑惑、你的夾雜沒放下,這就不是真的。信裡面夾雜著疑惑、妄想,願裡面也夾雜著,夾雜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貪求,你夾雜這個東西,你沒有真的放下。這一生當中如果還是跟過去老樣子、老毛病又發起來了,這一生還是種一點善根,極樂世界去得了去不了?去不了,要知道!所以你一定要了解前面講「識達有無」,這句講得太好了。

  極樂真有,蕅益大師的別號叫「西有」,西是西方,有那個意思是西方真有。他的別號叫西有,很多著作裡頭他就用這個別號,叫西有道人。提醒我們也是提醒他自己,肯定西方決定有。六道、三途、十法界,給諸位說,沒有。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東西是夢裡明明有六趣;《金剛經》上所說的這是「夢幻泡影」,哪裡是真的!把夢幻泡影當作真的,把真的極樂世界、華藏世界懷疑它不是真的,這恰好叫顛倒,佛經上講「可憐憫者」,顛倒錯亂,哪裡顛倒?就是這個地方顛倒了。真有,不相信;真無,他相信,以為是有。如果曉得這個東西真的是無,你想想看你還會有控制的念頭嗎?你還會有佔有的念頭嗎?你還會有對立的念頭嗎?全都沒有了。

  這四個字好,本經「獨留此經」這一品裡頭這四個字好,「信樂受持」。「若聞斯經」,斯經就是此經,就是《無量壽經》。你要是有緣分聽到了、接觸到了,深信不疑,完全接受;接受經典所說的理論,接受經典裡面所講的境界,接受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方法。不但有求生淨土的方法,還有在現在還沒有去之前,在這個世間處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全都有。用儒家的話來講「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這經裡頭全具足。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圓融無礙,一切暢通,這叫佛法。我們把佛這個字換成中國的意思,大家也好懂,佛的意思是覺,佛法就是覺法、覺悟的方法。你還有一樣東西不通,你沒覺悟,你覺悟了哪有一樣不通?世出世法都圓融了。我接觸的宗教很多,有一些宗教徒問我,我們信仰基本上完全不相同,怎麼能夠和睦相處?我常常舉比喻,我說我們不同的宗教像不同的手指,中國國家五個宗教,印尼也是五個宗教,像五個手指。你不要管別人的,你單單管你自己的,我是佛教我深入,我不夠深入是不通,深入到這個地方通了沒有?通了,深入到掌心,五個手指都通了。我這個比喻很多人聽了都點頭,還沒有反對的。你深入得不夠,你才會有這種疑惑。深入再深入,達到一定的程度就豁然貫通。世出世間所有法全都通了,這是大學問,真實智慧,所以你才有法喜、有樂。法喜充滿,接受永遠保持。這一法通一切法,不但通一切佛法,通一切宗教,通一切世間法。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下面,念老有一段話引用《大智度論》上的,我們把他這段話念一念。「今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下面引《大智度論》的話來講,「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這四句話講的是迷。只要心迷了,沒有一樣是對的,見般若是錯了,不見般若也是錯了;反過來講,如果是覺了,那什麼都對了。所以下面一首偈說「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這就是迷悟不相同。這兩首偈就像數學的公式一樣,無論套在什麼地方都是正確的。

  由此可知,佛法所求沒有別的,求覺悟而已,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求識達而已。識是淺,達就深了,達是通達,識是認識,這個淺,通達才深。現在在這個社會上信仰宗教的人士很多,確實像瓦希德長老所說的,認識的人多,明白的人不多。明白就是通達,不能夠明白通達,這個信就叫做迷信。社會大眾說我們搞迷信,我們可不能怪他,你要怪他你自己就錯了,為什麼不能怪他?宗教現在的形象確實是迷信。宗教所講的好處都是在來生;一般人重視現實,我現在都得不到好處,來生很渺茫,來生誰知道是真的、是假的?

  佛法的教誨,現在得不得利益?得利益,今世的利益叫花報,像植物開花,花開得好,你就會想到將來果結得好。佛法講現前的果報是花報,將來這是果報,來世才是果報,因果通三世。伊斯蘭教他們講兩世因果,《古蘭經》我看到三世因果,伊斯蘭教基本的信條有六個,其中有一條叫「信前定」,經文上說「真主依前定創造萬物」。真主造這個人,給這個人這一生享福;造那個人,叫他一生受罪,真主有絕對的權威。為什麼造這個人享福、造那個人受罪?如果說憑他自己的愛好,那真主太不公平了。這個人如果一生行善,來世他就上天堂;一生造惡,來世就下地獄,這個沒有問題。但是依前定這句話說得好,前定一定是過去世的業因,過去生中你行善,這一生你享福;過去生中你行的不善,那你要受苦。上帝很公平,上帝很公正,沒有私心,沒有偏愛,信前定就講通了。

  所以我跟他們往來談的時候,不是兩世是三世。縱然你們不說輪迴,確實是三世因果,否則的話,你就叫人懷疑,你就叫人想不通這個道理。萬事萬物都有前定。如果在佛法裡面講,前定有個絕對的前定,那是什麼?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前定的。因為你造作不善才有煩惱、才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本來沒有分別,本來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本來無。現在怎麼生起來的?這叫習氣,佛法也講,儒也講,本性習性。習就是你學習的,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教育才興起來。

  為什麼要教育?習氣是不能不重視的一個大問題,這不是小問題。對於個人來講,你一生貧富貴賤習性主導了你;對社會來講,社會的安全、國家種族的延續與習性關係太大太大!如何保持良好的習性,避免染著不良的習性,這就靠教育,中國人教育的思惟從這裡來的。所以你必須先有認識,然後你才曉得用什麼方法來處理。中國五千年來最重視的就是教育,所以在國家「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民好是你教出來的,人民不好也是你教出來的,你教他什麼?所以儒家提出君親師,這是任何一個人一生做人必須盡的義務。

  無論你是什麼身分,你在家庭,君是領導,你把你這一家向哪一個方向、哪一個目標去領導;親是父母,你有義務養家活口,養家活口是親的責任;第三個要教,你要教導他,所以任何一個人天職就是君親師。無論在哪個崗位上,在政府機構服務,或者在私人公司裡面服務,你是個小職員,有沒有君親師?有,君是什麼?你要帶頭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給別人做個榜樣,這就是領導。雖然你不是主管,沒有正式領導的名分,實際上你影響了他,那就是領導;你給他做榜樣、做模範,這就是師;你常常能照顧你的同僚,那就是親。無論在什麼崗位,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君親師是自然的,不是有人設立的,這叫性德。人人都明瞭,人人都懂得,人人都能做到,那個家哪有不興旺的道理!國哪有不強盛的道理!社會確實安和樂利,沒有一樣不是教育成就的。教育沒有了,社會國家焉有不亂之理!

  今天整個世界大亂,根本原因在哪裡?教育失掉了,沒有教育。我記得我那個時候剛剛出家,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常住分給我的工作是打掃庭院。那個院子倒是挺大的,樹木也很多,每天早晨要去掃地。我們一共是有三個初出家的人,做這種粗活。有一天我遇到好像是四個學生,從我們寺院旁邊有一條小路到動物園,他們從小路上山,小路不需要買門票。我看到這四個學生儀容不端正,說話很粗魯,我看了之後很感嘆:可惜!沒有受過教育。我這個話被他聽見了,這四個人轉過頭來就問我,他說:你是不是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我說:是!我是很感嘆你們沒有受過教育。他就告訴我,他們四個是台灣大學法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他說:你怎麼說我們沒受過教育?我說:你們是大學四年級的學生,我這小看你了。我說:好!那我就向你請教,教是什麼意思?育是什麼意思?教育是什麼意思?他講不出來。三個問題把他問倒了。

  我說:你們不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你們連小學教育都沒有受過。他就非常驚訝。我說:你會吃飯嗎?他說:吃飯誰不會!我說可不簡單,我說:我端四個菜給你,這四個菜有陰陽五行,你懂得哪個菜放在哪個方位嗎?真的,他沒學過。《禮記.月令》裡面講的。最後,那個時候的學生還不錯,你真說得出他還服,他說:那我們現在受的這個教育算什麼?我說:如果說是名實相符的話,不能叫大學,叫什麼?高等知識傳習所,這個名實相符。你們接受過高等知識的傳授,教育是一竅不通。他們服!現在學生不行,現在學生不服,不受教!

  「教」這個字,上行下效,你上面怎麼做,底下跟著學,這是教;「育」,中國《說文解字》上都有解釋,什麼叫做育?救失長善也。失是你的過失,你的過失要幫助你改正過來,要天天增長你的善心善行,這是育。他哪裡會懂?很多搞教育的人都不懂,你說糟不糟透!教育,老師要以身作則,要做出榜樣給學生看,那是教,不是在文字上。文字是工具、是輔導,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所以在家庭裡面父母對兒女要教,父母是兒女的榜樣,我們中國人常講「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是上一代,兒女是下一代,上一代的言行舉止不端,小孩從小就學會了,他將來比你做得更過分。所以上面這個榜樣要端正、要好,底下才有好學生、才有好兒女。

  在團體裡面,我剛才講過,你要懂得君親師這個意思。公司行號的老闆,你的公司能不能興旺,老闆端不端正。老闆要是正,員工哪有不正?他不正他就待不下去;老闆要是不正,員工就不可能有一個是正的,為什麼?他要是端正,他待不下去,必須同流合污,不願意同流合污他自然就辭職走了,這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善人總是願意跟善人在一起,不善的人總是願意跟不善的人在一起。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想想,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這個心行都不善,能去得了嗎?到那邊去,看看人家那麼多人個個都是善人,自己都不好意思,趕快回來!實際上不必你回來,阿彌陀佛很清楚,看到你不夠標準不會來接你,道理在此地。

  佛教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基本的條件,《觀無量壽佛經》上世尊教導韋提希夫人的,那就是教我們大眾的。你看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佛沒有跟她講方法之前,先教她修淨業三福,這是基礎。我們淨宗學會成立之後,在修行行門上我們訂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就是淨業三福。三福第一條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如果你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後頭全都沒有了,你怎麼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

  孝親尊師如何落實?《弟子規》落實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落實了。所以這一句,兩部經!《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這條不是佛法,這條是世間法。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出世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所以經典一打開大家都看到「善男子,善女人」,諸位也常常聽到佛度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有緣人?這四句都做到就是有緣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就是有緣人。弟子規做不到,十善業做不到,你在世出世間法裡頭那個善的標準不及格,你怎麼能學佛?

  第二條才是學佛,學佛從哪裡學起?三皈五戒。第二條有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什麼?佛一開端就把佛教學習的目標告訴你,我們今天講總的綱領、總的方向傳授給你。聖人的教學,世出世法沒有例外的。你看儒家教學教童蒙小朋友,《三字經》首先就把綱領目標告訴你,「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四句總方向、總綱領。佛法也是如此,佛法修的是什麼?覺正淨,這三寶。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傳授三皈,他不用佛法僧。我初讀《壇經》的時候感覺到很驚訝,他傳授三皈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當時我看到這些文字,我能體會到。那個時候佛教傳到中國大概有七百年了,唐朝的時候,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愈傳愈訛。大家對於三寶產生誤會,皈依佛就想到佛像,皈依法就想到經典,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錯了,不是這個意思。皈依是什麼?要皈依自性三寶,你才能得度。俗話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怎麼能保佑你?所以六祖改了,然後再說出來,「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這一解釋大家就曉得了,我們要皈依覺正淨。覺正淨是自性三寶,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性德!

  什麼叫皈依佛?念念覺而不迷,這就是真正皈依佛;念念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這叫皈依法;念念清淨無染,這叫皈依僧。你看這一入佛門就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教給你,你從今之後,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要覺而不迷、要正而不邪、要淨而不染,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佛祖、老師傳授給我們之後念念不忘,你就不會犯大的過失,你總的方向目標正確,不會走岔路,然後才能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

  所以前面那條,第一條是世間善,這一條是小乘善,剛剛入門。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那是大乘善,所以第三條是說大乘,菩薩,發菩提心!頭一句「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不是大乘,發了菩提心才是真正大乘。菩提心從哪裡發?從三自皈發,沒有三自皈的基礎,菩提心發不出來。菩提心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我把它講成五個大家好懂。真誠是菩提心之體,從體起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他受用。對自己要用清淨心、要用平等心、要用覺悟的心,清淨平等覺是對自己的,是自度,慈悲心是度他的,是幫助別人。這個心發起來,這叫大乘!你能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你還能害人嗎?哪有這種道理!所以我們常講的,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對立的念頭自然不生,為什麼?你有慈悲心,慈悲心把這些統統都化掉了,你自己才真正得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這是享受。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麼?就是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最高的享受。你有沒有?有,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就是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你的本性本善。本善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本善本有,現在為什麼沒有?習性把你迷了。那你要知道,就是要知道有無,本性本有,這就是清淨平等覺本有,真誠慈悲本有;不覺本無,虛偽、染污、貢高我慢、迷惑顛倒、自私自利,本來沒有!你要先把它搞清楚,認識清楚。本來沒有的,不要再搞了,要把它放下,要把它捨棄,本來有的要讓它恢復;決定不是你修得的、你新得的,本來有的,恢復而已!

  這段經文裡面,前面《大智度論》裡頭說的覺跟迷兩首偈,後面引用龍樹菩薩的解釋,解釋得好,「是中不離四句者為縛,離四句者為解」。你分別執著這四句就是迷,你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句就是覺。這四句就是前面我們念的《大智度論》上兩首偈,「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被縛」,第二首偈「若人見般若,是則為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為解脫」,這兩首偈,兩個四句。執著就迷了,不執著就悟了。

  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善學者」,會學的人,「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語,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執著言語就是不執著文字,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般若、解脫都是名詞術語,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去執著;「離心緣相」,心緣是你去研究這個怎麼講,這是什麼意思,沒有意思,愈研究愈錯誤。所以著就迷了,離就覺了。離是放下,著是放不下,放不下就迷了,放下就覺悟了。這個講法大家好懂,世出世間一切法可不能執著,為什麼?一切法都不是真的。

  你看世尊講《大般若經》,這是《大藏經》裡頭分量最大的,六百卷!我們要把這六百卷看一遍,也得看二、三個月,你才能把這個經看一遍。這六百卷經講什麼?古人跟我們說得好,《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綱要;換句話說,六百卷是《金剛經》的細說,略說就是《金剛經》。還有更簡單的,《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它是《金剛般若》的綱要,綱要的綱要。二百六十個字,還多!我把它歸納成十二個字,簡單。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去執著,你要去分別,那不叫迷叫什麼?你不放下你就錯了。

  這個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間法,還包括出世間法。你真正覺悟了,世間跟出世間都不存在。套句六祖的話說,世間出世間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大乘教裡頭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統統放下就入了,有一樣放不下你就入不了。這個道理要多想想,然後你才在一切法裡頭真的能放下,這一放下就自在,一放下就開悟。那你說,好,我試試看,我來放。放下了還不開悟,什麼原因?你那個放下也要放下,你統統放,心裡頭還有個「我放下」,還是沒放下。所以講到最後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心裡才乾淨。到最後告訴你,本來沒有你放什麼?正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本來有,那你是真放下。本來沒有!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放什麼?說個放下,多餘的,哪有什麼放下!迷悟關鍵在此地。前面祖師提出來「識達有無」,那是迷悟的關鍵,你是不是真正有這個認知?真正有這個認知當下心就清淨了,心安理得了。為什麼心安?通達明白了,心裡頭再沒有疑惑了,真正得大自在。

  後面的解釋,「不行而行,即無求而求。雖知理體無求,菩提無得,仍備修萬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這就是老師早年教給我的「至誠感通」。至理,理達到究竟圓滿,事達到究竟圓滿,絲毫沒有欠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所以你執著理,事不要了,你這個理是偏的理不是圓滿的,你能不能做到?做不到。譬如以金作器,我要器不要金,器也沒有了;我要金不要器,金也沒有了。為什麼?它是一不是二。

  所以理跟事是圓融的,理跟事不相妨礙的,事要不要修?要修。成了佛應化在十法界,示現給眾生的,修行。不是說我成佛了我不要修,你們要修,我不要修,不是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也不是造作,也不是故意表演給我們看,本來就是。你要體會到這一層甚深的義趣,你才能契入境界。佛經裡面講「法爾如是」,這個意思深!希望我們總得要細心體會。怎樣才能契入?事修決定不能廢止,理暫時不明沒有關係,你事修,修久了漸漸會明白,漸漸能契入。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