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我們昨天進入第六個單元「親仁」,能親近仁德之人。親仁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專信不犯,對於善知識的教誨不可以懷疑,要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當我們生起懷疑,就很難用恭敬心來學習。現在的人為什麼道業很難成就,學聖賢學問障礙很多?當然障礙絕不在外,障礙一定在自己的內心。

  我們到書局去看到很多對於《論語》、對於古書下的一些註解,深深感覺他們對孔夫子還有聖賢人的教誨,心中都有懷疑;甚至於把孔夫子的智慧都把它否定掉,一定要把夫子的境界拉來跟自己差不多相當。舉個比喻,就是夫子是在二十層樓,我們在二樓,二十層樓能看到的景象非常的寬廣,二層樓範圍就很有限。但是當夫子講到二十層樓的景象,我們沒有看到,他會覺得「夫子講的,我不認同,我沒有感覺,所以夫子不對」。要把夫子從二十層樓拉到幾樓來?拉到二樓來。「就是這樣,這才是事實真相!」假如是這樣,他就很難得到聖學的益處。所以「滿招損,謙受益」,親近善知識,謙卑很重要,信心也非常重要。

  當師長所教導的,我們還不能夠領會的時候,我們就老老實實先去做;已經領會的,更要積極解行相應。也由於我們解行相應,每天境界會慢慢提升,當我們一提升,師長很多的教誨我們就能夠迎刃而解。我們所修學的念佛法門非常好,它不一定要能夠完全理解佛號的殊勝功德,只要肯念都蒙佛力加持,都得到萬德洪名的利益。我們修學的法門,是「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我們修學的是佛與佛才能夠究竟的境界,我們很幸運,可以透過這個修學的機會直接進入一真法界,我們就老實去念,這樣就是最正確的。

  夏蓮居老居士也寫了一首偈鼓勵我們,「但只老實念,不必問如何;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止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最後兩句,「句句念能真,決定出娑婆」。所以,老實、專信很重要。「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我們還聽到為了一句佛號念「ㄚ」還是念「ㄜ」,在那裡形成兩個派別。諸位同修,念「ㄚ」還是念「ㄜ」?萬法由心。阿彌陀佛會不會規定一定要念「ㄜ」還是要念「ㄚ」?有個老婆婆,她在念六字大明咒,她念成「唵嘛呢叭咪牛」,她非常的虔誠念,念的時候可以把豆子從左邊移到右邊來,功夫很好。突然有位出家法師經過,聽到她念錯了,馬上告訴她:你錯了,應該念「唵嘛呢叭咪吽」。結果從那天開始,豆子都跑不過來了,因為都自己想著:我念錯了!所以最重要的是心要真誠、要至誠,「莫管同與異,休論自與他」。

  也不要怕念佛功夫不得力,只要我們的目標非常堅定,「止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諸位同修,假如你現在念佛都沒有妄想,你一定要告訴我,因為你要趕快出來弘揚正法,你的境界已經契入了。所以有妄想是正常的,有這些煩惱是正常的,但是我們絕對不要說:怎麼又有煩惱?氣死我了。這樣的懺悔對不對?就不對了,每天又把過失重新複習一次。所以這些妄想我們一定不要去執著,所謂「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就好。當用這樣的心、用這樣的願力去念佛,相信年年妄想會減少,月月妄想也會慢慢退掉。

  「散亂固成病,分別易入魔」,所以不能「口念彌陀心散亂」。我們念佛絕對不能變成在交作業,每天要念幾千聲,時間不夠了,就一直念得很快,把心都搞亂了,這樣可能不得念佛的利益,還把心的功夫都退步了。學佛、修佛就是修這顆心,我們一聲一聲淨念相繼,不要慌忙,縱使時間只能念五百聲,相信也能夠得到相當大的利益。而初開始念佛,我們也需要用些方法來對治妄念,因為一開始可能一邊念很容易就打妄想。有些同修就說了,不學佛還覺得妄想不多;學了佛,一念妄想都來了,這樣說對不對?其實不對!本來妄想就很多,只是自己沒去覺察,現在一念佛,心靜下來的時候,反而容易看到,確實妄想紛飛。所以一開始能夠握著佛珠念佛,這樣因為有佛珠的提醒,我們的意念容易專注;慢慢你念得很得力了,再把佛珠放下來。所以凡事我們都可以想方法讓自己的境界能提升。

  「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所以念佛的功夫一定是在,「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物質、人事當中,我們不起貪瞋痴,我們不起好惡之心,都平常心去接受,用這樣的心境來念佛。當起分別、起執著的時候,趕快佛號提起把它伏住,所以「佛號一掃過」。當我們時時都能夠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用佛號來對治,「句句念能真」,念得都很真切,「決定出娑婆」。我們也時時觀察自己念佛的一種境界,因為可不能念了十年、念了二十年都沒有消息傳來,雖然我們是「寬為限,緊用功」,但是也要期許自己,最起碼三年、五年一定要有一個境界的提升。

  所以親仁的過程一定要有信心,因為信心影響太重要,當我們聽師長十句的教誨,應該做幾句?十句。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佛友說:老和尚講得真有道理,哪幾句太好了!但是這幾句做不到!這樣對不對?那是用什麼心在聽經?用好惡、用分別,他還幫我們挑重點,代表他的境界相當高。所以我們面對師長教誨,一定是要往一個方向,就是每一句都要做到;至於什麼時候做到,看自己的功夫下的努力。可是那個目標、方向是要絕對確認,不容懷疑,往往有這樣的態度,我們聽一句做一句,境界的提升都會很快。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我們昨天也提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然諸位同修我們可以做個實驗,三天不聽經,不親近善知識,三天以後會有什麼感覺?妄想紛飛。所以確實沒有所謂的沒進步也沒退步,一定要不斷的薰習,長時薰修才行。所以「學貴自知之明」,我們真正了解到末法根器比較不好的時候,才能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希有難逢的念佛法門。所以古代人說的「寧可終年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尤其當在談論的時候,對方假如對我們自己的善知識、師長又有了一些懷疑,這些話一聽會不會受影響?很容易受影響。所以只要聽到這些是非,我們應該怎麼做?馬上制止。假如不適合制止,馬上離開現場,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當然我們身為長者,也要保護下一代的清淨心。怎麼保護?一來對於這些污染他的訊息,包含電視、電腦,要極力把它排除掉。另外一方面,要趕快把他的根基,德行的根、是非判斷能力的根要紮穩。當我們花五年的時間給孩子的根基紮穩,這是非常高明的生涯規劃,五年可以省下幾十年的憂愁、煩惱,可以有清淨的日子過。假如這五年的紮根我們沒有教,這一生要為子女,甚至於孫子輩要擔心多久?諸位同修,擔心多久?一輩子!可能眼睛快要閉上的那一刻還不得清閒。所以人生的智慧在哪裡看出來?在取捨先後順序上。

  有三個朋友他們一起出遊,剛好在出遊的過程遇到海難,三個人都掉到海裡。幸虧他們的老祖宗有積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沒死,到了一個荒島上。三個人就過著很困苦的生活,突然看到了一個神燈,諸位同修,看到神燈要怎麼辦?不知道?你們從小就一門深入,真是善根深厚。我們還看了一些污染的書籍,這個童話的書看到神燈要擦一擦,結果一擦精靈出來了,他說主人,你有什麼吩咐?我給你們三個願望,但是因為我學過數學,你們有三個人,三除於三等於一,所以每個人只有一個,你要考慮清楚。

  第一個朋友他就提到:我是開計程車的,半夜還要熬夜開車,才能夠維持家計,我覺得這樣太辛苦,可不可以給我幾輛車,讓我當老闆把車租給人就好。那精靈就說:小事一件!咻,他就回去當老闆了。第二個幫人家看雜貨店、看商場的,他也覺得要三班輪值很辛苦,所以他就提出來:可不可以我有一家店,請人家來看就好了?當然精靈也說小事一件。怎麼樣?咻!你們都有神通。第三個,他因為小時候父母告訴他,只要考及格就好,所以平生無大志,只求六十分。所以想半天想不到什麼志向,想不到什麼願望,他就說:唉!其實這個荒島也不錯,不過我一個人在這裡太孤單,我希望前面兩個回來陪我。所以,咻,有沒有聽到兩個哀號的聲音?

  我們跟初中生講這個故事,他們笑得很開心,我們就問他:請問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突然左看看,右看看。你怎麼樣判斷你身旁有沒有這樣的朋友?這樣的朋友我們也應該幫忙,可是當我們力量還不夠大的時候,這顆石頭三十公斤,我們只能提十公斤,能不能去提?不能,那可能都被壓下去了,所以這個時候要敬而遠之,以免自己被拖下水。

  怎麼樣判斷應該敬而遠之?又怎麼樣判斷應該好好親近跟他學習?這個判斷的標準在哪裡?我們接著就跟初中生講:判斷的標準就在經典之中,就在《弟子規》之中。你把《弟子規》學好了,你就能夠判斷什麼樣的人值得學習、效法。你只要看他孝不孝順,有沒有禮貌,有沒有處處替人著想;還是不孝順,常常會欺負別人。你從《弟子規》一對照,就知道該敬而遠之,還是該好好效法、學習。所以我們跟學生也講到,《弟子規》是照妖鏡,《弟子規》也是顯聖鏡,把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效法也可以顯現出來。所以諸位同修,我們以後出去隨身帶一本《弟子規》,然後在旁邊偷偷照一下,看看是魔還是佛。

  當然,要照別人,先照自己。我曾經看過一個廣告,就是賣刮鬍刀。一個老的軍官正在那裡刮鬍子,後來浴室裡面進來了另外一個年輕的軍官,這個年輕軍官剛剛上任,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走起來就雄赳赳氣昂昂。然後到長官的旁邊,正準備洗手的時候,長官就對他說:要刮別人的鬍子,先把自己的刮乾淨。雖然他是賣刮鬍刀,但是也頗有哲理,我們只要有一顆向學之心,每天所見所聞可能都是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

  從這個廣告當中,我們也想起《論語》裡面有一句教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我們自己做得很正確,又是好榜樣的時候,雖然沒有規定孩子,雖然沒有規定學生,他也會遵守。但是假如我們自己說的都沒有做到,「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縱使我們規定了一大堆,小孩跟學生也會陽奉陰違,甚至於私底下還會有很多的閒言閒語,「老師自己都不做,還叫我們做」。一個老師教導他的學生不可以隨地吐痰,有一天他看到四下無人,就往旁邊吐了一下,突然從遠方傳來一個聲音:老師,你怎麼吐痰?那個老師馬上汗都怎麼樣?很有可能我們幾個月建立的老師形象,可能一個言行不一致就會毀了。所以「守成不易」,一個人的名聲要守也不容易,應該時時謹慎。

  孟夫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事奉以事奉父母為最重要、最根本,所以人一生第一件重要的事,一定要落實孝順父母。「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一定要把自己的名聲、自己的德行守好,這樣能夠成就自己,能夠光宗耀祖;假如不守好,可能毀了自己的人生,甚至於會讓祖宗都蒙羞。所以我們謹言慎行重要。其實《四書》,還有聖賢經典,我們也發現到很多的重要道理,都是苦口婆心的提醒,而我們要真實受益也必然要好好落實才行。個人學問、道德的成就,必然都是從自己開始做起,所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確實經典是好老師,我們就能以經典為友,以經典為我們的好老師。《論語》就代表孔老夫子的教誨,我們只要好好深入《論語》,深入《四書》,也將是孔老夫子的好學生。

  所以親仁重要,要心跟,不單只是身跟,我們的聖賢人也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在儒家,孟子學孔子,那時候孔子已經不在世了,孟夫子的至誠感通超越了時空,他學得相當的好,所以後人尊稱他為「亞聖」,也入了聖人之域。還有司馬遷,他跟誰學習?跟左丘明學習,學左丘明的《左傳》,他也學得相當好,寫出了一本曠世鉅作《史記》。所以也都顯現到,我們要用一分真誠心去學習,可以超越時空。

  當現在我們就有這麼好的師長可以學,更應該好好珍惜、努力,要非常感謝去把握住,甚至於會覺得很幸運。所以諸位同修,有沒有晚上在睡覺的時候還會笑到醒過來?有沒有這個經驗?歡喜之外,要好好把握機會才行。我們佛門也有這樣的例子,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那時候也已經不在了。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假如學不好就不應該了,我們更沒有藉口學不好,因為師長時時刻刻都可以直接教導我們。只要我們用一顆至誠的心,打開電腦,打開電視、VCD,就可以就教於我們的師父上人。

  除了善知識是老師,惡人是不是老師?也是老師,也讓我們了解到「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而且我們也了解到,學佛要當好佛弟子,而佛弟子的本分就是要幫助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如何轉?你一定要了解現在人的惡在哪?而且不只是了解他的惡果,還要把惡因找出來。透過接觸他們,我們更了解到,應該怎麼樣講出契理、契機的佛法來幫助他們。所以他們雖然在受苦,而他的苦卻成就了我們的一種觀機能力,我們更應該用功、努力去幫助他們,讓他們能夠轉惡為善,能夠徹底離苦得樂。所以惡人也是老師。

  之前我們也提到,當我們看到人做出不好的行為,我們馬上告訴自己,不是他錯,而是我錯了。其實這樣確實是正確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人絕對不願意自甘墮落,絕不願意自取其辱。最主要的原因是習氣做主,他無法控制;另外一個原因是好榜樣太少了,所以善根無法被喚醒。善根好的榜樣太少,這是我們聖賢弟子跟佛弟子應該要反省、檢討之處。當我們演得好的時候,確實感應就非常快速。

  所以一切人都是老師,一切萬物也應該都是老師,善財童子為什麼可以一生成佛?他是將一切人事物都看作是諸佛菩薩,而他自己一個人是學生。我也曾經在一次機會當中問學生,我說:我們看到這些竹子,我們可以從竹子身上學到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諸位同修,您看到竹子,會體會到什麼人生態度?它被列為四君子,代表有君子之風,有什麼特質?昂揚直立而不屈,讓我們一看就體會到做人應該要正直不阿。還有沒有?有節,就是要守住做人的本分,有氣節才行。還有沒有?中心是空的,代表我們要時時虛心、時時學習。

  諸位同修,悟性很重要,因為夫子也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而溫故知新可以為人師,溫故知新就是同樣的經典卻有不同的領會跟契入的境界,這代表悟門已經開了。我們也要開自己的悟門,從萬物去反觀內省、去學習。剛剛我們提到,看到竹子要想到自己要正直,看到竹子要有氣節,要虛心受教。還有沒有?我們看著竹子一節一節長上去,就好比人生的旅途當中,有順境也有逆境。逆境很難突破,就像那個節一樣,但是我們要咬緊牙關把它突破,就會又有順勢了。但是挫折必然會有,挑戰也可能會在過程當中屢屢出現,但是出現的時候,我們要用平常心去對待,當作消業障,當作修忍辱、精進,修六度行的好機會。也時時提起夏蓮居老居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佛號一掃過」。

  很多時候跟學生在討論的時候,他們的答案可能你想都沒想到的,所以教學相長,可能學生還助了我們一臂之力。他說到「竹子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他說:老師你看,竹子的根,竹筍可以煮來吃,竹子可以拿來蓋房子,竹葉可以拿來包粽子,所以它全身沒有一個地方不能用,不能為人服務,你看徹底的犧牲奉獻。諸位同修,可以人而不如竹子乎?我們從這裡就可以去體會到。為什麼《詩經》裡面有這麼多蟲名、鳥獸之名?那麼多樹木、花草這些昆蟲、動物?為什麼要拿這些萬物來寫文章?那都是老祖宗的高度的善巧方便。

  比方說,今天有個朋友告訴你:你怎麼可以對你太太這麼不好?你會怎麼接下一句話?你一定說:要你管!我們家的事。因為成人最重的是什麼?面子,你直接指出他的缺點,沒幾個人受得了。我們要顧及他人的面子,因為現在面子行情太高,一斤多少錢?所以學道首先要把面子賣出去,待會我會拿一張桌子在那裡做生意,因為我的習氣還沒斷,還想做生意,待會諸位同修可以賣給我,我會高價收買。古代這些聖哲人,他體會到不可以讓人難受,要顧及他的面子,所以我們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除了代表用這個「關雎」之詞來形容男女追求,形容夫婦之道,因為它是五倫最重要的一倫。為什麼找關雎?因為這種鳥類找了一個伴侶以後,終生不換。所以用這個詩詞,一來告訴我們夫妻之間要忠貞,二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代表找對象的標準是什麼?要有賢德的女性。

  諸位同修,引導孩子要「慎於始」,慎於一開始,因為假如他認知錯了,都找那個漂亮、身材姣好的,那他一生可能就麻煩了。所以有個朋友聽完我們提到的「關雎」的課,他就走過來,他說:蔡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我就是娶了一個很漂亮的老婆。但是好看怎麼樣?因為太重視外表的時候,她的時間都耗在哪?每天化個妝不知道化多久,每天保養一下都快到十一、二點去了,她還有時間來學習嗎?她還有時間來盡本分嗎?所以不要娶個花瓶回家放,花瓶裡面的花能維持多久?沒有根,德就是根。這個朋友他跟我講完以後,他也提到一個點,他說:我現在既然已經娶了,我就不能離婚,從我自己開始做起。我們聽了也很歡喜,因為他也很受教。

  「關雎」後面又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指祭祀祖宗的時候所要採的植物。為什麼講到這個「荇菜」?因為要去採荇菜的,都是媳婦去採,這個很有意義。因為媳婦假如賢德,然後採得這個植物去奉事祖宗,祖宗在天之靈也會非常歡喜。俗話又講,娶個好媳婦旺三代,娶個不好的媳婦,同理可證,要敗三代,所以我們不娶個好老婆,就對不起列祖列宗。我記得我小時候寫日記,也提到以後找對象要很孝順,要很有德行,我小時候就這麼寫,所以我現在還嫁不出去!我還記得我們老師把我叫過來,他說:你標準這麼高,以後娶不到老婆。果然老師一語成讖。但是面對婚姻還是要謹慎,寧缺毋濫,因為結婚不只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族的事情。我們既然已經學佛,找的對象一定要是志同道合的。

  記得我每次去見我爺爺的時候,他一定第一句話會跟我提什麼?我爺爺看到我就開始搖頭:唉!這個時候不能被境轉,很多人就很怕見長輩,愈逃避,情況有沒有改善?沒有。對!愈逃避那長者都誤會佛法:你看,愈學愈不聽話。這個時候我們要歷事鍊心,還是要保持微笑,然後我就跟我爺爺說:爺爺,我不是不找,我很努力找。我這麼一講,他也很專心聽我講,我說:假如我找不好,我們要敗三代,那我怎麼對得起你?我爺爺說:對!你能夠如如不動,就不會被境轉。

  從中我又體會到另外一件事,就是當爺爺身體比較不好的時候,他一看到我,就不是叫我娶老婆了,看到我就:來,過來,幫我按摩一下。所以諸位同修,一個人到最後最難放下的是什麼?還是自己,還是這個身,還是我,還有我的什麼。所以這些執著要放下,要趁早做準備,要勘驗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諸位同修,現在阿彌陀佛來了,要接你,你去不去?去!打勾,一百分。要時時做準備,「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念佛人要絕對不怕死。而且經句裡面也告訴我們,「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你們都背得很熟。師長也說,核子彈炸下來,要當作看煙火一樣,這是個目標。把這個身放下,了解到真相只是一件衣服,把它放下再換一件更好的,換一件「清虛之身,無極之體」的好衣裳。

  我有時候問朋友,說現在佛就來接你,你去不去?他們一聽會馬上怎麼樣?遲疑半天,「可是我女兒怎麼辦」?所以確實人生每個緣,我們要在當下盡心盡力,可是盡完力以後心裡不能有罣礙。我接著跟他說,我說:你現在有沒有他心通?他說沒有。所以你現在女兒需要什麼,你知不知道?他說不知道。甚至於沒有學還會誤導孩子都說不定。但是假如我們往生以後會有六神通,能力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個時候你可以隨便變一棵樹木給你兒子看,他馬上開悟:竹子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你馬上變成一潭清水,他一看要「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因為你跟他的心可以感應!所以真正往生以後,你才能夠幫助累世的所有父母,當我們時時準備好要往生,時時心就能夠清淨不執著。

  當然,當你有這樣的心境的時候,諸位同修,你也死不了,因為你有這樣的境界,在現在這個時候一定要盡心盡力幫助苦難的眾生。以前這些祖師大德入這個境界,為什麼他們就走了?一來給後世做最好的模範,不要再沾染這些名聞利養;而另外一點,也是因為他們沒有緣度眾生,往生以後可以遍遊十方佛剎去幫助眾生。而現階段我們都看清社會動亂,這個時候要「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要趕快推展《弟子規》,趕快推展《十善業道經》。當眾生把這個根基紮穩,我們再介紹《無量壽經》,成就他們往生的大事。

  所以在《詩經》裡面屢屢提到這些萬物,都是要點化我們,要提醒我們。這個善巧非常高明,聽懂的人,馬上「我不能比不上這些動植物」;聽不懂的人,你也沒有跟他結冤仇。提到物質,我們也很熟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表的德行很值得我們去效法。「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我們看到任何一個物質都需要水的幫忙,請問諸位同修,有沒有看到水自己在收水費?沒有!所以它幫了人不求回饋。諸位同修,水還有什麼樣的德行值得我們效法?心地清淨。所以我們佛門在供奉諸佛菩薩的時候,在佛像面前都會放一杯水。這杯水的作用是什麼?是不是給佛菩薩喝?不是,是提醒我們要記住,常保清淨、平等的心。還有沒有?水之德。水善利萬物,滋潤萬物都能得到生命的成長,水有德,而這個德是不分別的幫助。所以我們要學習對一切人都能保持慈悲,保持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