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剛剛提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剛剛有沒有同修去買刮鬍刀的?

  【父母責。須順承。】

  當父母責罰我們的時候,我們應該虛心接受,好好檢討,好好反省、改過;因為畢竟父母是用一分愛護我們的心,希望我們能夠德行增長,才會教育我們,責罰我們。我曾經也問小朋友,假如你被父母處罰,你內心是什麼想法?諸位同修,你的孩子被你處罰完,他是什麼想法?你們有沒有去想過這個問題?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他說:好衰!被父母罵,下次做錯事不要被看到,就不會被罵。這樣好不好?對,所以孩子的心理狀況我們要敏銳去觀察,你才能夠引導他正確的態度。所以我們當老師要幫父母說話,要讓孩子體恤,父母教育你們,也是對你們的一分愛心。我就告訴學生,一個人發了脾氣以後,會不會覺得神清氣爽很有精神?你有沒有看到一個人發完脾氣說:我精神百倍。有沒有?沒看過!發完脾氣大部分身體會覺得怎樣?比較累。為什麼?因為一發脾氣,身體會產生大量的毒素,發一次脾氣要幾天才可以恢復過來?三天。所以這個對身體是很大的損傷。

  為什麼父母知道發脾氣對自己身體不好,但是他還是要管教你?因為怕你不學好,怕你人生沒有建立正確的人格、態度,是為了你好,寧可傷害自己的身體也要教誨你,所以你要體恤父母的用心。我們要對得起父母這個教誨,絕對不能說很衰,而是要藉由這個教訓以後,了解到自己哪裡犯了過失,往後絕對不能再犯,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教導。要學習顏淵的德行,顏淵能做到「不二過」,所以下次不能再犯。我們應該抱持著挨罵換得進步,每次教訓完,我一定可以再進步,趕快把過失導正過來。當孩子被教訓之後,他的心態是如此,那他也能夠珍惜這個機會提升自己;他就不是情緒化而已,而是能用理智來面對事情。所以,『父母責,須順承』。

  在春秋時候,有個孝子叫曾參,有一次他父親很生氣,處罰他。順手拿起旁邊的一根棍子,很粗,結果一打,他很乖都不動,「父母責,須順承」,就乖乖在那裡給爸爸打。爸爸因為情緒比較大,所以失控把他打昏了。這個消息傳到孔夫子的耳裡面,夫子就說:你這樣做,不孝!曾參覺得:我很乖,「父母責,須順承」,連跑都不跑,怎麼會不孝?夫子說:假如你的父親失手把你打死了,那誰最傷心?父母。這樣是陷父母於不義!所以學道理要靈活一點,夫子告訴曾參說,「小杖則受」,小棍子可以受;大杖,用跑的比較快,「大杖則走」,趕快離開。所以我們求學問要學靈活,懂得權變。今天我們學完之後,比方說,剛好犯了過失,爸爸在罵你,這時候你要「父母教,須敬聽」。但是假如你父親有心臟病,看你愈看愈生氣,這個時候你可不能站在那裡,要趕快離開。所以這是我們要懂得觀察情況,處處替父母著想。

  除了『父母呼,應勿緩』,誰呼也要應勿緩?我們看五倫關係,比方說君臣關係,「領導呼,應勿緩,領導命,行勿懶」。我們這個態度真正做到,你的上司一定對你非常歡喜。他要帶下屬出門,一定會帶誰?一定會帶你;都帶那些很有禮貌,懂得幫人家夾菜,幫人家倒茶的。所以這個態度也會影響孩子以後的事業。記得我們在廣東,有一次見到一個園長,他就有提到,有一次他跟廣東的客戶見面,也帶了一些他們學校裡面的老師一起去吃飯。他帶這二、三位老師去吃飯的用意在哪?重點是請客人吃飯,帶這幾位年輕的老師去要幹麼?當然要幫忙招呼,總不能讓老板去坐在門口端菜!所以要懂得這些禮儀、禮貌,才能夠協助領導者,而不會幫領導人捅婁子。

  結果這些老師也沒有學《弟子規》,所以點菜,因為是廣東的客戶,一定點給誰吃?點廣東菜給客戶吃。那些老師有的是湖南人,湖南人喜歡吃辣,所以一邊吃菜,這些老師就在那裡說真難吃,在那裡議論起來,這領導人很不舒服。好不容易上了一、兩道比較辣的菜,這個領導人當然把菜先轉到客戶的面前,這個客戶才夾一口,這些年輕的老師馬上轉過去,趕快夾起來。他又把它轉回來,轉到客戶面前,沒多久他們又把它轉回去。真的,不學禮,無以立,連做人的分寸都不懂,事業很難立足,很有可能會給人家添麻煩。所以對長者、對領導者,我們都要有恭敬的態度,要懂得察顏觀色。所以「領導教,須敬聽,領導責,須順承」。一個孩子懂得受教,他到公司去,才能夠真正得到這些公司裡面主管還有長輩的疼愛。所以五倫關係當中,君臣關係也要做到這一條。

  再來夫婦關係,太太呼,怎麼樣?要互相尊重!太太呼也要應勿緩,太太命也要行勿懶,答應的事情要做,不能拖拖拉拉。假如太太教,要須敬聽,閩南話說「聽某嘴,大富貴」,聽老婆的話才會富貴。當然聽老婆的話要聽她對的話,你老婆給你很好的建言,我們都要能夠接受,因為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有個好太太,隨時在旁邊幫你叮嚀,那是你莫大的福分。人生的過程有很多的挑戰跟誘惑,假如你一不小心跌倒了,可能就很難再爬起來。太太是相夫教子,所以太太責也要須順承。

  再來我們看兄弟、看朋友,事實上也應該落實在這一句教誨之中。兒子呼,也要怎麼樣?兒子呼,可不能應勿緩。你兒子說:爸爸!你馬上很乖,跑過來:兒子,有什麼事嗎?那就倒了,這個不行。因為孩子我們要長養他的孝心跟恭敬心,應該是他要遵守這一條教誨。

  除了五倫關係之外,還有一倫關係至關重要,五倫關係假如沒有這一倫關係,這五倫關係也無法彰顯。這一倫是哪一倫?師生關係。諸位同修,五倫的道理都必須透過老師教誨,人才懂得這樣去做人。所以,「老師呼,應勿緩,老師命,行勿懶」。我在跟隨師父上人學習的這個過程,我是偶然的機會在電視看到師父講經,一聽很歡喜,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好的道理,所以確確實實人不是不學,而是沒有遇到好的因緣。

  我們有一位同修,他剛好看到電視頒師鐸獎,他坐在那裡,一邊看一邊掉眼淚,哭得稀里嘩啦,一個大男人。為什麼哭?他說我這輩子為什麼就遇不到這麼好的老師?結果後來他也聽到師父講經,內心很歡喜。他本來是事業做很大,他做房地產,他馬上珍惜這個學道的機緣,把他的公司統統收掉,不做了,我要好好學道!所有的同業人員都覺得他腦筋有問題,這麼多的錢不賺,要去修學佛法。結果很有意思,因為他所有都收掉了,過沒多久房地產大跌,所有的同業都虧得稀里嘩啦的,所以同業人員都說他會算。所以諸位同修,因為一顆求道、好學之心,把他的厄難解掉。他說他一開始聽經,聽八個小時,差不多五、六個小時都在打瞌睡。但是他很堅持,遇到這麼好的老師,他一定要好好學下去,後來慢慢那個昏沈的現象就減去了。我遇到這麼好的機會也很珍惜,就開始學習佛法。

  諸位同修,你們可能是比較有福分,一開始就聽聞老和尚的教法,我是曾經從事教育訓練,也接觸到很多的演講,聽的大半其實都是邪知邪見。你看現在社會上講的「成功,我一定要成功」,他們對成功的認知是什麼?如何賺進人生的一千萬,如何賺進人生更多的財富。這樣的認知對不對?已經有所偏頗。因為人生是全方位的經營,絕對不是只有在財富當中經營。而財富是不是掙來的?也不是。當他們接受的是這些知見的時候,其實他的人生已經陷入很危險的境地。我在從事這些工作的過程,他們來上課很貴!三天上課,台幣要三萬多塊,還有的上十天要五、六萬塊,這個行情是已經五、六年前的行情,現在上更貴。我就覺得自己很愚痴,這麼好的佛法、經典,人家送我們,我們視而不見,還自己花大把大把的鈔票去送給別人。相信也是以前欠人家的錢,「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當我們能夠聽聞師長的教誨,內心非常歡喜。

  「師長教,須敬聽」,在所有師長的教誨當中,有六個字我們時時記在心上,就是要「為佛法,為眾生」。後來師長又說,只要你發心,其他的事都給佛菩薩安排,我聽了也很歡喜。因為過去生的習氣比較重,喜歡做生意,你們看得出來嗎?我媽媽常常都會講到這裡,說我每次回外婆家,都會去買一個小的,比方說,賣地瓜,就是人家拿五毛錢來跟我抽,抽到了我就東西給他。我記得第一次是八十張籤,可以賺四十塊,本錢是二十八塊,所以我從小就從小本生意做起,一次可以賺十二塊,後來慢慢再增加。所以我媽媽說這個過去生一定做生意。結果真的,我小時候寫日記,我的志願我就寫我要做生意,而且那個做生意是寫到「無奸不成商這句話是錯的,我要把它改正過來」。所以,這個習氣就一直帶著,都沒有改。

  後來思想很紛亂,都一直想要賺大錢,都覺得賺錢以後我就可以幫助別人;後來因為聽到師長的教誨,這個觀念慢慢就轉變過來。真正幫一個人最徹底的,是讓他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當他明白道理他才能真正離苦,才能真正經營財富,經營好家庭生活。當我把這些紛亂的習性放下,也沒有去求,機會就來了。剛好我那時候沒有工作,跑到台東去住。有個學校有個老師生產,生完產需要一個代課老師,剛好那一年法律又規定要大學畢業才能當代課老師,整個鄉鎮找不到一個大學畢業生,結果就找上我來了。我一聽,要帶一年級的小朋友,那個身高有的都還沒有到我的腰,所以我很誠惶誠恐,我說:不要,拜託,我從來沒有教過書,還是不要!結果一個禮拜以後,他們又來,說實在找不到人。這時候,佛陀的教誨叫我們要恆順眾生,不能拒人於千里之外,所以我就答應教了兩個月的書。

  教到第一個禮拜,我很歡喜,終於找到一個行業是可以很單純的為人服務,為學生服務,而不是為了錢服務。所以愈教愈歡喜,就下定決心,要從事教育這條路。我一下山,馬上就去參加補習,結果佛菩薩連補習費都幫我們安排好了,那兩個月代課,就有補習費可以繳。我們在補習過程,我也很有信心,因為佛菩薩會加持。記得師長有一次說,在這個末法時代,假如你發心要為佛法,為眾生,那你就是諸佛菩薩的獨生子;因為諸佛菩薩找不到人加持,沒有人發心,只要有發心你一定變獨生子,所以我們很有信心,諸佛菩薩會加持。在整個補習的過程也很平穩,也很幸運就順利考上。

  佛菩薩很慈悲,他派給你的任務都不會壓死你。因為我還沒有教學經驗,所以第一年就給我是科任老師;等我熟悉教學的生活,第二年就讓我帶一個班級,而這個班級並不好帶;第三次,我又帶一個全校最不好帶的班,也熬過來了。能力也透過佛菩薩的安排,一點一滴慢慢提升。接完這個班以後,我就到海口去了,就變成要承擔「海口孝廉中心」的推廣。所以我們也是抱持著師長命,行勿懶。

  記得在今年初,剛好我在外面忙,有一個小孩十多歲,我就吩咐他在中心裡面聽師長講經,聽完之後,我回來他要跟我報告。那一天中午在吃飯的時候,我就問他,我說今天你聽老和尚講了什麼?孩子他就說,今天老和尚說:他的年紀都快八十歲了,還要為了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常常要在國際間飛來飛去,有哪個年輕人願意發心,也來做這些事情,我老人家給他磕頭。當時候,這是在一個十多歲的孩子口裡講出來,但是我們做弟子的,聽了之後非常慚愧,所以也抱持著以師志為己志,以師長的志向為我們自己的志向來努力。而能感是我們的心,所感是境界,當我們起了這個念頭,感應馬上就現。從那個時候沒有多久,深圳的因緣就接上,從那時候開始,我就開始坐著飛機飛來飛去。所以「師長命,行勿懶,師長教,須敬聽」。

  我們面對師長的教誨,絕對不能打折扣,師長講十句,我們要做幾句?十句。假如師長講十句,我們只做五句,另外五句不做,那是用分別、執著心在接受教誨,這樣會不得受用。只要師長的教誨,我們一定要往那個方向不斷努力,這樣就能得到受益。所以,老老實實是修道一個很重要的態度。

  再來,「眾生呼,應勿緩」。我們都看到現在的人,因為沒有接觸到聖賢的學問,很多的思想、觀念錯誤了。錯誤以後,又造作很多的過失,所以自己是苦不堪言。我們在《地藏經》當中也看到,佛陀摸著地藏菩薩頂,告訴地藏菩薩,你一定要讓我滅度以後,還有彌勒佛來之前,這一段時間的眾生,不要墮到三惡道去。諸位同修,誰是地藏菩薩?諸位同修,釋迦牟尼佛在摸誰的頭?我們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我們都有責任跟使命要續佛慧命。而地藏菩薩表的就是孝跟敬,只要我們現在認知到孝跟敬的重要,我們就要把這樣正確的態度廣宣流布給跟我們有緣的人。

  記得有一次在聽師長講到普賢十願,其中有一願叫「請佛住世」。師長提到佛法難聞,能聞佛法的人已經是萬中一二;而能聞到佛法,又是正法的,相對減少;能聞正法,又能聞持名念佛,可以當生成就的法門,又是難上加難,無過此難。而我們今天卻有這樣的因緣已經遇到了,你不請自己住世,你要請誰住世?當場師長的教誨,把我們的分別、執著打掉了。我們要有這一分使命,能夠聽到眾生的需要,所以眾生呼,應勿緩。我們接著看下一句經文,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冬則溫,夏則凊』。這是在東漢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黃香,他才九歲,就懂得冬天的時候幫父親先把被溫好。因為他的父親身體比較不好,母親又去世了,所以他就有責任盡心盡力照顧好父親。夏天時候比較熱,他就先拿著扇子把床搧涼,再請父親來睡。諸位同修,黃香才九歲,他就這麼樣知道孝道。後來皇帝知道了這件事情,馬上就給予他很高的肯定,寫了八個字「江夏黃香,舉世無雙」。其實皇帝這麼做也是很有智慧,他知道要揚善,讓所有的人民都來效法黃香。後來黃香也當了大官,替人民做很多的服務。

  有家長就說了,他說冬天讓孩子去溫被,會不會感冒?所以你看,我們替孩子做愈多,反而讓他學習的機會就愈來愈少。哪有這樣就感冒?那身體實在太虛弱,那就是要多做,因為多做當中,他的經絡才會發育得好,體格才強壯,免疫系統才會形成。冬溫夏凊,他是養父母之身,也是養父母之心,因為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父母的內心非常安慰。除了冬溫夏凊之外,我們也要處處在父母的生活起居當中,去滿足他們的需要。比方說,昨天晚上,您看冷風颼颼,也會感受到今天的天氣一定會比較下降,趕快打一通電話問候父母,叫父母明天多加件衣服,也是關心到父母的健康。當你在打這一通電話的時候,雖然你的孩子在旁邊可能在玩耍,但是對他有沒有影響?影響很大的!孩子的學習不像我們大人必須要很專注,他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他耳聰目明,我們所做點滴他都在學習。很多人都說現在是小家庭,怎麼教孩子孝道?最重要是你有沒有心?當我們可以推測到父母家裡可能沒有米了,趕快,兒子,我們給爺爺送米去。帶著孩子一起去做。當你每個月要匯款給你的父母,把兒子帶去,來,兒子,你來寫,寫匯給爺爺奶奶。這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

  而養父母之心,最重要要處處能體恤父母的情緒,父母的感受。記得我聽聞佛法以後,感受到自己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法益,所以我心裡面就有個底,可能往後要離開父母來做事情,來盡一分心力。所以在學佛過程當中,在二、三年前我就會跟我母親講,我說:母親,我們有這麼好的機會都聞到佛法,都聞到法益,我們也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聞法,所以你兒子很幸運;我們要讓這一分幸運讓更多人受益,所以母親你一定要把兒子捐出來。二、三年前,就先跟父母打招呼。過了這段時間,很巧,在前年的九月份,剛好師長派楊淑芬老師要到海口去了解一個推展中國文化的機會,楊老師就帶著我這個晚輩一起過去。當我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她一點也沒有覺得很唐突,她也很歡喜就讓我來。反而是我母親在勸我父親,她說:你要放下,各有因緣,不要強求。還是我母親在勸我父親。所以我母親很多同事都說,哪有人像你這樣的母親,人家母親都是捨不得兒子走,你是把兒子送出去。

  所以我們善體親心,讓父母時時有心理準備,而不會覺得很唐突。當然因為我的父親一開始他也會有擔憂,我要出去以前,他曾經就跟我說,他說這個很困難,教育的工作,幾乎一千個人做,可能一、兩個人都不見得能做得起來。我就跟父親講,我說假如一千個人做,只有一個人成功,我們是要去了解九百九十九個人如何失敗?還是要去了解一個人如何成功?要去了解哪個部分?如何成功!你去學失敗幹什麼?但是我們現在往往有個慣性,都先看到很多人都做不起來,所以自己就被自己打敗,都往壞處想。其實一個人想要找藉口,要找一千個、一萬個都沒有問題;但是假如肯做,下定決心,還是可以勇往直前。

  我就跟父親講,我說假如這一個成功的人他必須具備很有財富、很有地位,他的家親眷屬還要當大官才能做到,那我一定做不到,因為我沒有這些東西。但是假如這一位推展成功的人,他並不需要這些條件,而他需要的條件,我們也拿得出來,這個我要考慮。後來我就跟我父親講:老和尚他一個人到了台灣,也沒有財富,身邊也沒有親人,但是憑藉著一個好學的心,一個慈悲的心,希望成就眾人。有這一分真誠的心,感得很多好的老師給予他教誨,也感得很多好的護法來護持他,來幫助他。老人家一個人把佛法、把正法弘傳到全世界,老和尚有真誠的心,我們也有真誠的心。父親聽完,也就沒有繼續勸說我。我就接著跟我父親講:父親,我絕對不奢望中國文化在我的面前開花結果,因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個教育斷了根,必須要再好幾代人的努力才行;老祖宗幾千年的智慧傳承到我們的手上,假如斷在我們的手上,我們對不起列祖列宗,我們也對不起後代子孫。

  深圳有個萬姓宗祠,建得非常的莊嚴,我是第一次去禮拜萬姓宗祠。一到裡面去,我對著每一面牆頂禮三拜,內心在想,我們是救駕來遲,不知道讓老祖宗掉了多少眼淚。所以這每一面牆的頂禮三拜,是代表一個很懺悔的心,希望往後能夠盡自己後代子孫的一點責任。所以我跟我父親講,我說中國文化不在我們這一代斷根,我就心滿意足。

  後來去了海口三個多月時間,遇到過年,我也回到家裡。一回到家,我們行李剛放下,趕快就跟著父親一起回去看爺爺,看奶奶,因為當我們對爺爺奶奶很恭敬,父母一定非常歡喜。當天晚上回來,我跟我父親坐在椅子上,我就開始也學習我這個好朋友,把這三個多月來所做的事,點點滴滴給我父親報告。在這個報告的過程,我們提到很多孩子如何孝順父母,我看到父親在聽我講的過程裡面,三度落淚。所以其實我也可以感受到父親非常善良,他也希望別人的家庭、別人的社會可以更好。今天我們有這樣的機會,我們盡心盡力去做,是養父母之心,也是養父母之志,去圓滿父母服務社會的這個志向。因為父母用他們幾十年的人生歲月成就了我們,我們一定要立身行道,這樣才能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所謂大孝顯親。

  我們有個老師,她剛好去年的元宵節來聽課,那一天她剛好坐在正中間,我對她印象很深刻。中心的老師當天還打電話給我,他說蔡老師,今天是元宵節,要不要停課一天?諸位同修,要不要停課一天?學習哪有休息的?有沒有今天我們當父親跟兒子說:兒子,我今天請假一天,今天我不當爸爸。我們當老師的,能不能跟學生說,今天老師請假一天,不當老師?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孩子的好榜樣,所以德行不能休息。當你延遲一天學習,我們的孩子可能就延遲一天接受到正確的教誨。所以那一天就如期上課,非常欣慰來的家長沒有減少。

  結果她學習過程,只要聽到好的故事,馬上振筆疾書,開始寫,所以我對她印象很深刻。三個多月以後,這位女士第一次走到講台前面來跟我說話,她說老師每次講完課很辛苦,所以她覺得不方便再來增加我的負擔。可是今天因為她已經想要出來講課,她覺得這麼好的教誨,不能只利益自己家庭而已,要利益更多人,所以她打算回她的故鄉文昌去教授《弟子規》。她是在航空站上班,也不是師範院校畢業,但是由於她這一分用心,相信她會進步得特別快。所以發心是重點,用心就是專業,只要用心,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把教育學好,把一些能力備足。

  俗話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當她這一分願心發出來,當她第一步跨出去的時候,她可能會搖搖晃晃,但是旁邊這些同學會趕快幫她扶一下,很怕她站不穩。所以這位老師一說要去故鄉教書,我馬上把《德育故事》送給她一套,她接了非常歡喜。我說你以後不要再一直寫,這些故事都在裡面。其他一些第一線的老師也很感動,馬上把他們的教學經驗都跟她分享。所以這個老師她教學愈教愈好,來上課的孩子愈來愈多。剛好有一次她上到了「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上到這裡的時候,她就買了一籃的荔枝,回故鄉教這一句。教完之後,因為學了就要做,她當然是引導孩子了解到一切父母、長輩對家庭、對社會都有貢獻,都值得我們尊敬。講完以後,孩子也很有善根,馬上拿著荔枝在他們的鄉鎮裡面跑來跑去,一見到長者,馬上就把荔枝給長者吃。諸位同修,他們的鄉里,那一天彌漫著什麼樣的風氣?敬老愛幼,敬老尊賢的風氣。

  當天晚上,他們鄉裡面很多的長輩打電話給她父親,對她父親講:從來沒有一個嫁出去的女兒,這麼樣的回饋自己的家鄉。這句話是從她的父親講給她聽,她在電話的那一頭,自己也很感動,眼淚都掉下來。當一個女兒這麼做,確確實實讓父親的心非常的安慰,非常的歡喜。父親也有這一分利益社會的志向,而女兒幫他完成,也是養父母之志。這樣的快樂,諸位同修,可以維持多久?可能她的父親都會覺得這輩子養這個女兒非常值得。這跟包一個紅包給父母,買個東西給父母,那個快樂是不大一樣的。所以我們從「冬則溫,夏則凊」,要體會到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志。

  接下來,『晨則省,昏則定』,早晚問候父母。有位老師他來聽完課,也回去教《弟子規》。剛好打了一通電話到我們中心,這位老師說:《弟子規》裡面有糟粕。糟粕就是米不好的部分,都不吃的。我就進一步請教這位老師,我們可不要當場又跟他辯論起來,這樣會適得其反。因為你假如說:你錯了,怎麼可能會有糟粕。你一說他錯了,他馬上全副武裝開始跟你辯。我們就也很客氣跟他說,請問您覺得哪一句話是糟粕?這位老師說:晨則省,昏則定是糟粕。為什麼?他說一天要問兩次,太麻煩了!我接著就跟這位老師提到,我說父母對孩子的關懷、思念,一天幾次?無時不刻。有位老師她就跟我說,在春秋之際,氣溫變化特別大,孩子往往在半夜都會踢被子。所以他們在春秋之際,被子都蓋得特別薄,半夜自己冷得醒過來,然後先去幫孩子把被子蓋上,再安心回來睡覺。當父母的,連在睡覺的時候都會掛念孩子,更何況是白天的時候。

  當我們早上,小朋友去跟父母問好:爸爸媽媽,早上好,昨天睡得好嗎?當一個躬鞠下去,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順更快樂的事情?所以父母一天情緒都很好。然後看你額頭發亮,代表昨天晚上睡得很好,他也很放心。晚上下完課回來,父母也不知道你今天情況如何?我們主動再去問候父母。父母一看,氣色不錯,在學校應該沒有打架,沒有跟老師、同學有衝突,所以父母也很放心。所以一天兩次問候,能減少父母很多的擔心。

  我講完以後,這個老師他就比較能接受,他說蔡老師,你的中國文化學得不錯,你跟誰學的?我們聽了,「聞譽恐」,誠惶誠恐,我說我跟楊淑芬老師學習。結果突然這個老師給了我一個回馬槍,他說:蔡老師,這句話你自己都沒有做到。因為我離鄉背井,沒有辦法早晚給父母「晨則省,昏則定」。當老師的最怕就是學生說:老師你沒有做到。全身冒冷汗。這個時候我就跟這個老師說,我說:假如我現在早上打一通電話,晚上又打一通電話回家裡去,我媽媽會罵我,她會說你不知道長途電話很貴嗎?不要這麼常打回來,只要每個禮拜六晚上固定打回來就好。所以我們要順父母之意,而且那個培養默契,往往禮拜六電話一響,我媽媽就會說兒子打電話回來了。這個時候就把這個禮拜哪些事情跟她報告,家裡有哪些事,我們也關心一下。

  所以「晨則省,昏則定」,最重要的,它的本質是不要讓父母擔憂,這才最重要。假如我們的德行不好,每天縱使一天打十通電話,父母不擔心了嗎?還是照樣擔心。所以,這句話的本質要抓在提升自己的德行,讓父母對我們非常放心,非常不擔憂,這才是落實了這一句的本質。

  下一句,『出必告,反必面』。要出門的時候,要先跟父母講我們去哪裡,他才會放心。甚至於是假如你出外念書,你的學校跟你住的地方,最好能夠讓父母親自去一趟。他看到了學校還有居住的環境都不錯,他才不會多操心,這些我們為人子女要善體親心,這些工作要做。出門去之後,也要把可以聯絡上的電話、住址,一定要給父母知道,臨時有事也馬上可以通知得到。當我們回來的時候,要主動跟父母問好,父母也了解我們已經回來了,他就很放心。

  有個老師,他在學習《弟子規》以前,他覺得他是大乘根性。結果後來學了《弟子規》,他把它仔仔細細看了一遍,他說他只做到一條,哪一條?「便溺回,輒淨手」。他說「知恥近乎勇」,他要好好來落實,他就先挑馬上可以做到的,他就挑這一句「出必告,反必面」。有時候他確實比較晚回來,媽媽已經睡覺了,他都要輕輕走到媽媽面前,跟他媽媽說:我回來了。但是很小聲,自己聽得到而已。他覺得他假如不做,自己的內心不安。他有這麼樣老老實實力行經典教誨的態度,相信他的學習一定是「德日增,過日少」。

  我就曾經教到一個孩子,他一回到家,一聲不響,馬上跑進屋子裡在那裡打電動玩具。那個東西很容易沈迷,現在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很頭痛,因為一沈迷,要再拉起來很困難,所以還是要慎於開始。假如現在孩子已經大了,他又這麼沈溺在這些玩樂當中,你可要一點一滴把他導正。你可不能當天回去就把所有的東西都收掉,不能看電視,收了,你的孩子假如已經身高跟你一樣高,你可能會有危險。慢慢把時間給他減掉,讓他比較能接受,你又起而當榜樣給他效法,把他的善根慢慢喚醒。但是孩子假如只有五、六歲,甚至更小,那二話不說,把電視收了,那有莫大的好處。

  結果這個孩子一聲不響進去了。他的家長說,孩子怎麼都沒回來?家長還打電話到學校,說都一個多小時了,孩子還沒回家,家長很心急。這時候我們也定下心來告訴他,你先別急,因為學校也沒有活動,應該是已經下課了,你先進屋子去看一看,到底孩子有沒有回來?結果一去看,早就在裡面打電動玩具。你看,孩子沒有反必面,讓父母多操多少心!好,我們這節課先講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