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

  我們剛剛提到要長孩子的善,最重要的要長孝心,所謂「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有兩重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個意思是孝心開了,百善皆開。孝心假如沒開,會有什麼結果?我們要思考到,假如一個孩子孝心沒開,那他人生有一個態度無法形成。什麼態度?情義、恩義的態度沒有辦法形成。因為恩德莫大於父母之恩,假如對父母之恩都無法感念,那又怎麼可能去感謝其他的人?當他的恩義、情義長不起來,那會長什麼?因為「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的沒有教,一定學到錯的。所以很多人說:我今天沒有進步,也沒有退步。有沒有可能?不進就是退。因為現在的孩子所接觸到的東西相當得多,假如不教對的,一定吸收錯誤的。

  所以這個情義、恩義的態度沒有形成,反而形成了是利跟害。對他有利,他會很積極;對他沒有利益,他可以翻臉就不認人。我們昨天也提到,找對象要找有孝心的,因為他假如沒有孝心,他去追求一個女孩子,事實上是用利害之心。因為對方可能年輕貌美,可能工作穩定,所以他會全力以赴達到這個目的。等到他目的達到了,三年以後,也幫他生了個孩子,長的也是白白胖胖的。但是因為當母親以後比較辛勞、操勞,所以也長了幾條皺紋,沒有以前年輕貌美。當她的先生到外面去,又見到更漂亮、更年輕的,他可能會從利變什麼?從利就變害。因為當一個人是利害心的時候,只要他想要獲得的東西,他會不計代價去做,所以可能太太就從利變害。害要怎麼樣?很多人就把擋在前面的東西把它移開。一撤開,這個動作不得了,什麼問題產生?離婚率就產生了。離婚率一產生又會連帶影響整個社會,所以犯罪率也會上升。

  諸位同修,這兩個有沒有連帶關係?有!我們在海口曾經接觸監獄的領導人,我們跟他詢問進來監獄的這些犯人,他的家庭情況怎麼樣?他們說,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家庭情況都不完整。因為沒有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德行沒有根,現在外面的社會又那麼污染,一遇到這些不好的因緣,馬上就連根拔起,所以離婚率會帶動犯罪率。當整個社會犯罪率愈高的時候,縱使我們再有錢、再有地位,有沒有安全感?沒有。今天假如犯人要搶皮包,還會不會看你是不是市長?是不是大官?統統一概不認,照搶。所以犯罪率已經讓我們的人心不安。我們要找到離婚率跟犯罪率會這麼高的根源在哪裡?在沒有建立恩義、情義的態度,而恩義、情義的態度就必須要從哪裡下手?從孝道下手,孝道又必須從《弟子規》下手。

  諸位同修,如何教孝?我們已經知道它的重要性,進一步要把它落實,要教導,才能夠把這個孝心的根紮下去。教孝,首重「以身作則」,再來要「親師合作」,在家裡要「夫妻配合」。有一位老師,她剛好在去年三月份來聽我們講課,她薰習佛法也有一段時間。薰習佛法的這個過程,她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因為經上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所以她覺得自己善根深厚。本來要邀請老師能夠來談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結果一來說老師要講《弟子規》,他們說不然也好。結果後來我們上了幾堂課以後,老師來跟我們說,她說本來以為善根深厚,結果學了《弟子規》以後,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

  諸位同修,是覺得自己善根深厚好?還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好好?哪一種狀態比較好?師長教誨我們,什麼是開悟?發現自己的過失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過失叫真修行。當我們每天在那裡覺得我的善根深厚,結果本分的事都沒做,那在消福報,把聞法的機緣錯失掉了。「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首重要「敦倫盡分」才對。所以她學了《弟子規》,覺得自己在孝道方面還做得不夠好。剛好去年他們五一大假,她回到家裡,剛好這個假期過程遇到她的生日。她一天晚上就搬了三個椅子,讓她的外婆、她的父母坐在椅子上,母親比較敏感,就問她說:你到底要幹什麼?她說:母親,你就先坐好。

  這位老師就對三位長輩說道,她說我三十多年來,讓父母、讓長輩擔了不少心,三十多年來,我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不過我現在已經開始學習聖賢的教誨,從此以後,我一定要做個孝順的好女兒。今天剛好是我生日,也是母親的受難日,今天跟母親行三跪九叩禮,也感謝父母這三十多年來的養育之恩。老師說完,馬上頂了第一個禮,她的母親當場眼淚就嘩啦嘩啦掉下來。這個老師繼續頂第二個禮,突然她的兒子就走到她先生的旁邊,開始幫她先生按摩。看母親在那裡行跪拜禮,好像覺得自己不做什麼事很不舒服。所以諸位同修,一個人把德行做出來,對所有周遭的人有不言之教,有很直接的影響力就推出去。後來那一天,他們夫妻還有孩子回到家裡,一進門,她的兒子就對他們說,明年我也要拜你們兩個。所以,以身作則的效應非常非常的強。

  在我們的記憶當中,從來沒有說父母告訴我們要孝順他們。諸位同修,你有曾經父母告訴你們要孝順他們嗎?沒有聽過。但是我們為什麼有這個孝心?因為父母常常都演給我們看。記得我的母親,二、三個禮拜一定會回娘家一次,每次回去一定都帶很多吃的、穿的回去孝順父母。後來我十八歲以後,也有開車的執照了,之後就變成我開車送我母親回去探望外公、外婆。在探望的過程,那確實是一種天倫之樂。每次我回到外婆家,我的外公一定會打開飲料、汽水,趕快就:來,你趕快喝!每次那一罐一喝完,他又去拿了第二罐來,老人家開了又不得不喝,但是你一喝完,他又怎麼樣?但是在那個當下,可以體會到那種外公、外婆對外孫那種慈愛之情。我們能常常帶著孩子回去探望老人家,無形當中就讓孩子跟這些長輩愈來愈親。所以,以身作則很重要。

  再來,要親師合作。老師教導孩子,我們家長也要跟老師一起配合。有個孩子才三歲多,剛好去參加我們一個禮拜一次的《弟子規》課程。因為小孩子彼此會互相學習,所謂「相觀而善之謂摩」,這個摩就是觀摩法。我們每次上課的時候,就會讓一些同學上台來,把他這個禮拜做的孝行講給同學聽。剛好這個三歲多的孩子,也聽到這些大哥哥說了一些,比方說幫父母端飯、盛飯,幫父母端洗腳水,這些生活上的實例。結果這個孩子一回到家裡,很興奮,就往廁所跑。可能是母子連心,母親馬上就意識到他要幹什麼,這個孩子要去拿盆子裝熱水,給他媽媽泡腳。結果他媽媽已經感覺到了,就跑到他的前面,把這個盆子收起來,不讓他拿。

  後來這位母親剛好就跟我談到這件事,我就跟她說你這樣做不好,你應該讓孩子拿著盆子去盛洗腳水給你洗腳。這個母親馬上就說:不行!他假如弄倒了,怎麼辦?我就跟她說:弄倒了更好!她一頭霧水。我說弄倒了,除了你讓他去做這件事,成全他的孝心之外,藉由這個弄倒的機會,你同時可以教他做事的方法,下一次怎麼拿,才不會弄倒,才不會溢出來。所以父母要成全孩子的孝心,跟老師的教導要配合。

  在深圳就有一個母親她提到,她兒子聽完課,回去確實跟她端洗腳水,給她泡腳。她說她泡了一個禮拜的冷水腳,因為她看到她兒子回去之後要做,她馬上很善巧,把溫度調得很低。等到孩子端了一個禮拜之後,技術比較純熟了,她再慢慢把它調高一點,所以這是成全孩子的孝心。當你的孩子學完以後,要幫你盛飯,你要非常自在,讓孩子去做這些工作。這是親師配合。

  假如學校老師還沒開始教,那能不能等?不能等。這時候夫妻可以配合,比方說,父親就跟孩子講,假如你是父親,你跟孩子說:兒子!你要孝順你爸爸,你爸爸工作多辛苦,你知道嗎?你講不講得出口?可能講兩三句,雞皮疙瘩都掉滿地。這個時候要交叉,父親要教導孩子孝順母親,母親要教導兒子孝順父親。所以爸爸就要跟兒子講:兒子,你母親懷胎十月多麼辛勞,你從小生了很多病,常常在半夜,母親還要帶你去看病。把這些母親的付出,點點滴滴告訴孩子。當父親講得非常真誠,可能孩子聽了以後,都會感動的掉下淚來。假如父親說:這一段我都不知道。那當父親就不夠負責任。

  這是父親可以這麼做,母親也要把先生的辛勞講給孩子聽,讓他對父親產生感恩之心;因為有時候我們不講,孩子也不了解父母的辛勞在哪裡。現在有些母親,不只沒有把先生的辛勞講給孩子聽,很可能還在孩子面前數落她的先生,說你這個爸爸怎麼樣怎麼樣怎麼樣。這樣子做好不好?這個犯了兵家大忌。孩子心目當中對父母都是非常尊敬的,這個時候你講先生的不好,孩子對父親的恭敬心就慢慢退喪掉。太太已經瞧不起他,兒子再瞧不起他,會造成什麼結果?這個先生一定說:好,你們都覺得我不好,那我就壞給你們看。所以很多先生的行為的偏頗,有時候家裡的人反而是推波助瀾。雖然先生有一些不好,但是我們挑先生好的地方,肯定他,講給孩子聽,先生會覺得我的兒子非常信任我,我的兒子堅信我會很好。無形當中,孩子對他的尊敬就是他一個人生的動力,他會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夫妻配合教孩子孝道,也是很重要。

  要教孩子孝順,要教孩子報恩,當然前提之下,要懂得知恩,知恩才會報恩。我們在引導孩子的過程當中,就會提及到佛陀曾經有一次跟弟子一起走在外面,佛陀剛好看到地上有一堆白骨,佛陀先對這些白骨禮拜,學生就問:為什麼要對這些白骨禮拜?佛陀告訴學生,這些白骨可能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還有祖宗,我們應該禮敬。後來佛陀又把白骨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比較白,一個部分骨頭比較黑,學生接著就問:為什麼這個骨頭會有這樣的差別?佛陀告訴學生,這個比較黑的白骨是女性的骨頭,比較白的白骨是男性的。為什麼女性的骨頭會比較黑?因為母親懷胎十月,而這個十個月當中,這些營養都是從母親的體內的血液當中提供給孩子。當血液當中的營養不足,就必須從母親的骨頭滲出來,提供給孩子。

  而在養育過程又非常的辛勞,所以母親的辛勞是從懷孕、從生育、從養育整個過程,點點滴滴。在懷孕的過程裡面,我們引導孩子,母親都會嘔吐,因為體內要調整。但是母親在嘔吐的時候,她還是會勉強自己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為什麼母親已經這麼不舒服,但是她還是勉強把食物吃下去?為什麼?因為假如不吃,她的身體就沒有養分提供給孩子,為了孩子,她再怎麼難受,還是會把食物吃下去。我們就跟孩子講,母親為了你,再怎麼難受都把食物吃下去。你們這個身體是來自於父母,也應該好好保護,不可以偏食,也要把應該吃的東西吃下去,這樣才對得起母親對我們的付出。

  我們也讓孩子當一天的媽媽,發一顆雞蛋給他們,每個人保護一天,掛在身上。結果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都會小心翼翼,但是差不多過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之後,他們會差不多忘記了。所以在那一天當中,常常都會聽到:啊!一天下來,幾乎沒有幾顆蛋是完整的。我們就跟學生講,你保護一天都保護不了,媽媽要保護你多久?十個月。假如你媽媽也像你這樣蹦蹦跳跳,你生出來會什麼模樣?這邊紅一塊,這邊紫一塊。所以你看,母親在懷胎當中,時時刻刻都想著你的安危,你的安全。

  我們在母親節那天,也曾經讓孩子背個籃球,讓他們感受一下這樣走路是什麼滋味?因為你要讓他體會,他才生得起那種感激之情。除了懷胎的辛勞,母親在生產的時候非常辛苦,在古代,我們說生產是過一次鬼門關。在生產當中,那種陣痛比癌症還痛,而且那個陣痛又不是痛一下就結束,很有可能要痛幾個小時,甚至於是幾十個小時。我們跟學生講,那個陣痛就好像十五分鐘在你的身上刮一刀,再十五分鐘又在你的身上刮一刀。學生聽了以後都會皺起眉頭:那一定很痛!

  在生產的床上有兩根鋼柱,都這麼粗,結果這個鋼柱已經彎掉了。我們會問學生,什麼樣的力量讓這個鋼柱彎掉?什麼力量?母親生產的時候痛的力量。但是當母親生完產以後,當她清醒過來,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你們有沒有聽過母親說:痛死我了!你看第一個念頭都是念念為孩子著想,馬上就把這麼痛的痛苦完全拋在腦後。母親這樣的處處為孩子著想,光是這一分心,我們為人子女怎麼報都報不完。

  我們回想一下,母親在我們從小的整個過程當中,給我們多少的關懷?多少的照顧?一歲的時候,母親為我們哺乳,我們回饋她的是什麼?可能是咬她一口。三歲的時候,母親看到烹飪的資料裡面,可以煮出很營養的食物給我們吃,可能弄了好幾個小時,把這個熱騰騰的食物端到我們面前,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它打翻了。小學的時候,母親可能因為我們想要一台電子琴,她可能一個月的薪水都拿來買這個東西,結果我們可能彈了幾次,幾天以後就不彈了。初中的時候,跟父母一起去看電影,還有跟同學,我們可能還說:爸爸、媽媽,你們坐那邊,我們坐這邊。不要跟父母坐一起。高中畢業的時候,可能父母在家裡等我們回去吃晚飯,煮得還特別豐盛,結果我們電話也沒打,在外面跟同學玩到半夜才回家。上大學的時候,父母竭盡全力把我們需要的註冊費、生活費籌到,歡歡喜喜帶我們到校門口要去報到。我們可能說:爸爸媽媽,你們在這裡就好,不要進去了。還怕父母進來以後,跟同學見到了,自己還會覺得有點丟臉。我們結了婚以後,跟夫妻之間相處可能又出現很多問題,最擔心的是誰?還是我們的父母。

  所以父母幾十年來的關懷、照顧,到底我們給了什麼回報?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的時候,常常都會教誨他、會打他。後來他成人了,犯錯的時候,他母親還是會教訓他。有一次他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他母親很驚訝,因為幾十年來母親打他,他從來沒有哭過,怎麼今天突然哭起來?他母親就問他,你為什麼要哭?他回答母親說: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也可以感受到母親為了教誨我才這麼做。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也代表母親的身體已經愈來愈虛弱,所以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想到這裡我不禁悲從中來。所以,父母以他們的青春成就了孩子的成長,也因為成就了孩子的成長,他們也日漸衰老,日漸消瘦下來。

  記得我姐姐在出嫁的那天,我的姐夫來迎娶,剛好所有迎娶的禮儀當中,最後一個禮儀是拜別父母。當我姐夫帶著我姐姐拜第一拜,拜下去的時候,突然我的父親眼角泛著淚水。在那個一剎那之間,我父親的感受就好像一道光一樣照到我的腦袋裡,我在那個當下完全感受到,一個為人父親所承受的一種艱辛、一種責任。父親看著孩子,終於拉拔到二十多歲,在學業上、在事業上也都有基礎,現在又讓她找到一個好的歸宿,內心有這麼一點點的安慰。其實女兒嫁出去,是不是不用擔心?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懷是一生一世,所以「母活一百歲,常憂八十兒」。縱使母親已經一百歲,想到自己八十歲的孩子,還是一樣的關心備加。當我在當下體會到我父親那種心境,我們也在內心告訴自己,父母的恩德這麼大,我們絕對從今以後,不能再講任何一句讓父母生氣,讓父母擔憂的言語,甚至於行為,都不應該做。

  當我們去引導孩子念父母的恩德,孩子因為心靈也很清澈,很多孩子聽了之後,都會感動的流下淚來。老師會進一步引導,諸位小朋友,我們哭,有沒有用?哭並不能真正讓父母歡喜,我們應該紮紮實實把《弟子規》每一條做到,讓父母不擔心,讓父母引以為榮,這才是真正盡了孝道。接著老師就會把《弟子規》一句一句講解給小朋友聽,讓孩子開始一句一句去落實。

  曾經我們在一次辦課程的時候,有位女士也差不多四十來歲,她可能也沒有搞清楚狀況,剛好走進我們上課的教室。一看到教室上面有我們的手冊,寫著「兒童讀經教師講習手冊」,這個媽媽一看完,她說:這個給小孩子看的。她當場就走出去了。所以,她的認知覺得這些是給小孩學的,大人不用學。唐朝的時候有位詩人白居易,他也非常推崇佛法,也很積極學佛。有一次他上山請教鳥窠禪師,當他見到鳥窠禪師的時候,他就對大師問:請問怎麼學佛?鳥窠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之後就說道,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三歲小孩都知道的道理,很可能八十歲的人都不見得能夠做到,落實好。所以雖然這本是童蒙的課程,但是這一本的教誨我們也是要終身奉行。而且說實在話,這本經典本來是在五、六歲以前家裡就要教的。

  諸位同修,你五、六歲以前就學過《弟子規》的舉手?其實有,有些家長在生活點滴當中都有教,比方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一些朋友,他舉止都很端莊,我就問他原因在哪?他說從小吃飯的時候,假如坐歪了,馬上就會被父親糾正。筷子沒拿好,會怎樣?父親一下就敲過去,馬上就趕快筷子也要拿好。當你的父親在這生活點點滴滴都這樣指導你,那你是有福報的人,你要好好感謝。而且當你出社會之後,你也會感受到父母從小有教,確實跟其他的人,你的言談、舉止就會有相當不同的表現。

  也因為大半的人沒有學過《弟子規》,所以我們現在也要趕快來補習,把它學好。因為「教兒教女先教己」,要把兒女教好,首先要把誰教好?把我們自己教好。我們學習的態度,一定先從自己學習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當我們身修好了,自然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朋友聽完一節課,他都會過來跟我們這些老師說,我先生應該過來聽,我哪個朋友應該過來聽。他們聽課,滿腦子都想到誰缺這個,誰缺那個,就是誰沒缺?所以這個態度很重要,我們要專注到自己要先學好,先不要去要求別人。

  你可不要回去之後跟你老公說,你可不能說:從今天開始,教育孩子你都要聽我的,因為我已經聽過蔡老師講課。假如你這麼講,以後我一定不敢到你們的地方去演講,因為假如在路上突然有個男士跑過來說:你是不是蔡老師?那可能是他太太聽完課之後,對他嚴格要求,他那一股怨氣已經上升。這時候我一定會說我不是,好漢不吃眼前虧。所以,我們要把聖賢的教誨能夠齊家,能夠讓更多人受益,首先第一步一定要踏對,一定是自己先做好,進而影響一家,影響你的公司,你所處的這些親朋好友。我們接著就直接來看經文,「入則孝」,我們一起把這句經文念一遍: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父母呼,應勿緩』。現在的孩子,他父母叫他:小明!孩子都會回答什麼?頻率最高,一定說:幹麼!我在看電視,別吵。其實我們來想一想,現在三、四十歲的人,爸爸媽媽叫的時候我們怎麼應?你有沒有看到你的朋友,他父母叫他,他馬上畢恭畢敬走過來:爸爸,有什麼事嗎?你有這樣的朋友的舉手。這樣的朋友要好好交,很有德行。

  我記得有一次,剛好我到一個朋友家裡,這個朋友現在也在大學任教。我去找他的時候,他剛好在跟他父親談話,去幫我開了門,他說:你先請坐,我還在報告我現在整個工作情況給我父親聽。我就坐在那裡,看到一幕「父子有親」的圖畫,內心很感動。我這個朋友就輕聲細語,把他很多的情況跟父親講清楚。為什麼要講清楚?我們所作所為父親都很清楚,他才不會操心,不會擔心。所以真正做出來「父母呼,應勿緩」,我們看到都很感動。

  所以要教導孩子,父母叫的時候,一定要過來跟父母問:爸爸、媽媽,有什麼事嗎?孩子很小,你這樣教導,他都可以做得到。當然這些對父母正確的態度,也一定是從小紮根紮好。當你發現孩子對長輩講話的態度不恭敬的時候,一定要當場制止,不然他這個不恭敬一養成,就很難再改。當他的恭敬心起不來,這一生的道業能不能成就?不可能!一個人的善根、德行,根本就在孝跟敬,恭敬。

  有個孩子,剛好在跟他母親敲門,結果奶奶就過來要叫他吃東西,這個小朋友六歲多,馬上跟他奶奶說:你別吵!他的母親在房間裡面聽到了,很警覺,這個孩子講話,奶奶呼,沒有做到應勿緩。所以一出來她就跟孩子說:跟奶奶道歉!結果孩子六歲多也很有脾氣,死都不道歉。婆婆在旁邊就說:天氣這麼熱,道什麼歉?不用道歉了。假如你是媳婦,這個時候怎麼辦?這麼好的教育孩子的機會,但是婆婆又說:不要道歉了,道什麼歉。這個時候我們要很有耐性,而且也要自我反省,當場這位媽媽就跟她婆婆鞠了個躬,她說:孩子沒有教好,我跟您道歉。結果這個躬一鞠下去,她的婆婆很感動,她的孩子當場眼淚也掉下來,當然孩子能掉下眼淚,代表他已經生起慚愧之心。接著媽媽又跟孩子講,她說:你犯了過失,奶奶不只沒有罵你,還念念為你想,還怕你太熱了,站在這裡,你有沒有看到奶奶是念念都為你著想?這句話剛講完,婆婆聽了以後很感動,「媳婦都能看到我的用心」,所以婆婆也就走開了。

  諸位同修,這樣的婆媳關係,以後溝通方不方便?方便!因為她可以深刻了解到媳婦是在教導孩子。後來她也要求孩子洗碗、打掃,婆婆都沒有意見。所以確確實實,還是要用一分真誠心,才能夠讓家庭愈來愈圓滿。這個孩子當天寫日記就寫到,他說有兩個我,一個是好的我,一個是不好的我,他們兩個常常在那裡拔河。你看孩子年紀這麼小,假如我們不好好教他,確確實實一輩子都要變成他習性的奴隸,都必須過著認賊做父的日子,都被這些煩惱賊控制。所以「父母呼,應勿緩」,這個態度也要讓孩子從小把這個根基紮好。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交代的事,我們也要趕快去做,不可以拖拖拉拉。當我們父母也有學《弟子規》,那你跟孩子就有個共通的語言,當孩子,你叫他洗澡,他還在拖拖拉拉的,這時候你就可以說「父母命」,他會接什麼?「行勿懶」。而且他知道我學聖賢學問,要當孔夫子的好學生,他會積極去做。而當他有做到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告訴老師,老師在課堂上又表揚,某某同學在家裡做得很好,那他就會愈來愈努力,愈積極。

  「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答應父母的事,也應該盡心盡力做到。諸位同修,我們最容易失信於誰?對!父母對我們恩最大,可是我們卻對父母交代的事最不敏感、最不負責。對誰交代的事最負責?對客戶交代的事最負責,都很怕忽略掉了,生意沒得做了。所以現代人什麼擺在第一位?利。對!假如是孝心擺在第一位,絕對對父母交代的事會盡心盡力做到。我們人不能顛倒,應該要盡心盡力把父母交代的事列在第一位才對。

  我們在講解到這一句的時候,突然有個老師就想到,前幾天回家看到父親拿著一支不好的刮鬍刀在刮鬍子。他馬上就跟父親說:爸爸,這個不要用了,我下午去幫你買個刮鬍刀。他父親聽了很高興,馬上把那個刮鬍刀丟到垃圾桶裡面去。結果他忙忘了,已經忘了二、三天,回來一聽課,他才想到:忘記了。當天回去,趕快先打一通電話跟父親道歉,結果他父親生悶氣生了幾天了。趕快買了,用快遞寄給他父親。所以「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在教誨我們的時候,我們要恭恭敬敬的去領受。聽說現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頂」,這個頂是頂回去的頂,對於父母沒有恭敬之心。孩子是一言九頂,那我們現在是不是對父母講話也很恭敬?上行下效,假如我們對父母講話不耐煩,無形當中已經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假如父母在教訓我們的時候,我們還常常頂嘴,這個壞的榜樣孩子就學去了。所以「父母教,須敬聽」。很多朋友說,我父母講我的,很多都不是事實,所以我要解釋一下,我要把他頂回去才行。父母在教訓我們的時候,他的情緒都比較高昂,你再回嘴,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到時候可能父子都吵起嘴來。所以,這個時候應該靜靜聆聽。

  假如父親跟我們講了十個問題,其中只有三件是真的,那我們應該好好反省這三個缺失;至於那七個缺失,我們也不用去辯解。等父親罵完之後,等他靜下心來,他自己也會感覺到,剛剛的責備可能過了頭,而我責備過了頭,孩子居然一句話也沒有反駁,反而父母對我們會愈來愈尊敬,我這個孩子還真有修養。當父母覺得自己罵過頭,很可能他就會過來坐一下,或者削個水果:來來來,吃水果。要緩和一下那個氣氛。這個時候你可不能說:爸爸,你剛剛罵我罵過頭了。那爸爸會面子就很不好受。這個時候我們也要體恤,父母已經覺得剛剛罵過頭,這個當下你要說:爸爸,你最近不是要身體檢查嗎?哪天我請假帶你去。你爸爸本來覺得有一點內疚,你又對他這麼恭敬,父親這個內疚感就沒了,甚至於會非常歡喜:我的兒子真好,真孝順。當父母對我們的信任愈高,我們所給予他的建議他就愈能接受。

  孔老夫子有提到「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都會比較貪,比較沒安全感,會患得患失。這個時候我們為人子女要常常勸導父母,放下世間這些執著;而當父母對你愈信任,你的話他愈能接受。當父母對這些執著都能放下,進一步你再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當然也能夠歡喜接受。而「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這一生能有這麼好的機會聞到念佛法門,我們也希望父母這一生能夠了生脫死,能夠離苦得樂。要讓父母能夠堅信、修學,也要先奠基在我們給予父母的信任之上。

  很多人學了佛法以後,覺得很好,就馬上要讓父母接受,結果父母反而不能接受。很多人他就覺得父母沒有善根,不能接受,其實問題不在父母,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因為學了之後,我們有沒有依照佛陀說的,要先從「淨業三福」,要先從哪裡?「孝養父母」做起。我們都會給佛寺裡面的師父送紅包,有沒有給父母送紅包?可能也沒有。我們見到師父給師父磕頭,見到父母有沒有磕頭?沒有磕頭!所以父母說,你學佛以後,外面的人比較親,自己家人不親。看到師父、同修笑容滿面,客客氣氣。回到家裡,馬上變個臉,每天都看著:你們為什麼不學佛?你們為什麼這麼多缺點?常常都是看家裡人的過失,那家裡人對於學佛的感受是什麼?避之唯恐不及,學了,假如學成這樣,我也不要學。所以,家裡的人對於佛法的態度,跟我們是息息相關。

  所以我們學了之後,要對父母更孝敬,要對家庭更盡責任。你不能學了佛以後,家裡的事不做,每天都跑到道場去煮飯,你的先生、兒子都沒飯吃,這個就本末倒置。這個時候我們不只沒有宣傳佛法,很可能是以身謗佛法,因為讓家裡人都覺得不要學佛,學佛不好。那我們就障礙了家裡的人學佛的因緣。好,所以「父母教,須敬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