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談到整個修身從六個方面著手,從「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六個方面去落實修身的功夫,剛好這六個教誨與釋迦牟尼佛佛家的教誨完全相應,就是誠實、禮敬、不貪、不瞋、不痴。而佛陀的教誨離我們現在是三千年左右,而老祖宗的教誨離我們是四千五百年以上,所以中國聖賢的教誨早佛陀一千五百年,我們也從這裡理解到有一句俗話說的「英雄所見略同」,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看法是一致的。

  而我們非常幸運有這樣的機會當中國人,也可以珍惜這個機會來領受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我們要知緣,知道這個緣分的希有,假如這四千多年來剛好在某一代不傳了,那怎麼樣?就斷了。就因為有四千多年來相續的聖賢者把它承傳下來,所謂「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聖賢的教誨假如沒有因為有師道的承傳,可能在這過程當中就會斷絕了。所謂承先者才能啟後,要能承才能傳,所以因為中國人都有這個使命承傳老祖宗的智慧,所以都沒斷。那我們這一代也有責任把它傳下去,那要先承才能傳,諸位朋友,我們承好了沒有?我們理解好了沒有?這個太重要了。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把聖賢教誨傳下去,從自己的修身做起,從自己的家庭開始落實起。

  很多人說聖賢大道聽起來非常博大精深,其實真正深的道理也是最平常的道理,我們說的倫常大道,沒有比這個再高的法了。請問倫常大道是什麼?五倫,你們答不出來,我要傷心欲絕,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諸位朋友,你們這十天我們一起研討的課程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綱領,掌握了綱領,綱舉目就張,藉由自己解行相應,您的理解就會愈深愈廣,你也可以一分得利就可以傳承一分,十分得利就傳承十分。我們每個人要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切記國家興亡,這個國家不單是我們現在的國,是指我們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我們都有責任盡一份力量。

  所以從修身開始做起,所以「大學」已經把我們立身行道的第一步講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是第一步。「中庸」也說「登高必自卑」,你要爬得很高,必須從哪裡開始?卑是低的意思,你爬山一定從山下爬上去,有人直接爬到山上去的嗎?除非他有輕功,不然一定是一步一步踏上去,所以我們一定是從自己的修身就是第一步開始踏。我們在兩個月前到了九華山,九華山很陡,一個階接著一個階,假如我們爬上去的時候先看到差不多幾千公尺高的地方,你會覺得說這麼高,累死我了,我還是別爬了,很多人好高騖遠,一看看很遠,覺得自己不行;萬丈高樓平地起。我們有一位老師他就說,爬九華山只要看著你的下一步,一步接一步,自然而然就爬上去了,所以要活在當下,活在敦倫盡分,盡自己家庭的本分,盡自己工作的本分,盡自己當一個社會榜樣的本分,我們把太太演好,我們把當母親的角色演好,我們把當同事、當上司的角色演好,自然而然德風不吹自吹。

  其實影響力絕對不是你每天在那裡腦子想著「我要影響你,我要影響你」,這樣別人偏偏不讓你影響,往往都是因為你自己覺得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本分,你做得這麼真誠,做得這麼自然,才讓人家很感動。所以往往做很多事的人,都覺得他啥都沒做;覺得自己做很多的人,其實他啥也沒做。這句話有點玄,做很多的人,他都覺得他都沒有做,因為他覺得那是他的本分;而覺得自己做很多的人每天想著,你看我做這個別人有沒有看到,我做那個別人有沒有看到,每天是想著自己的名、自己的利。由於用名利心去做事,往往讓人家看了不感動,往往讓人家覺得,你看那些學聖賢的人都這麼做作,做些善事還要讓人家知道,這個時候可能不只沒有好效果,還會衍生壞的效果。往往我們沾了名、沾了利,走到半途中目標忘記了,心裡變成只在乎名、在乎利了,這個時候聖賢學問就忘了。所以我相信秦檜他當初一開始考試的時候也想著能夠利益人民,為什麼走到最後變成弄權害國了?為什麼?名利那個力量很厲害。所以諸位朋友,不要等到八風吹過來的時候才練功夫,時時刻刻先把我們的根基扎好,真正為人做事、為民做事的時候才能禁得起這些考驗。

  我們之前有沒有講過八風吹不動的故事?蘇軾(蘇東坡),蘇東坡跟佛印禪師處得很好,有一天蘇東坡覺得自己境界不錯,修養不錯,在打坐當中就寫了一首詞,他說「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寫起來境界怎麼樣?八風是指哪八風?利、衰、苦、樂、稱、譏、毀、譽。我們人與人相處當中,還有我們處的境界當中,這八種情況常出現。「利」就是你很順的時候,「衰」就是你在低潮的時候,在逆境當中,你都能夠順境不貪,逆境不埋怨。我們在進步最多的時候是在什麼?逆境,所以逆境磨鍊人,順境淘汰人。人一順境一來就自視甚高了,就忘了初衷了,這個時候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順境、逆境都要勘驗自己的修養。

  所以你看為什麼我們說一般的企業,超過半數的企業在五年之內都會倒掉。我們在海口,每年公司接受主管單位去檢覈的公司,超過一半連一年都撐不過去,代表一年之內這些公司都倒了,可是當初資金也很雄厚,那為什麼會這麼快速就倒了?有一家公司也是很大,在十年前左右投資了兩千萬,結果這個老闆揮霍無度,又很貪女色,結果公司很快就倒下來,結婚兩個多月就逃出去了,後來回國就被抓起來。所以我們看得到,他拿到兩千萬是很好的境界,可是到最後自視甚高,開始揮霍無度,然後又不聽忠言,所以就敗下來。所以我們往往看到「富貴修道難」,一個人很有錢的時候都沒想到要提升自己的修養,也沒想到要去協助別人,回饋社會。

  問:所以一般人的罪業都不是在逆境做的,都在什麼時候造的?

  答:順境。

  對,所以順境淘汰人。你在順境當中,假如存心都沒有利益他人,很可能你就要衰下來,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在順境當中時時感恩別人,在順境當中時時想著造福社會,那你這個福才能夠歷久不衰,才能夠長久保持你的財富,保持你的家道。

  再來,「苦、樂」,人生在苦的當中,你能不能修養還很好?心還很清淨?這個就是功夫。樂,我們說樂極生悲,所以人往往在樂的當中就忘了自己是誰,忘了自己的安全,忘了自己很多的本分。所以打開報紙,很多的意外事件都在遊樂當中發生,所以樂不可太過,所謂「樂不可極」,凡是面對自己的感受、情緒都要遵循中庸之道適可而止。「稱」,人家稱讚你。「譏」,人家刺激你、譏諷你,你能不能修養很好,不動心。「毀」,別人毀謗你了,你能不能平心靜氣接受。人家批評你十句話,只有一句話是真的,其他九句是假的,這九句你也不生氣,這一句你拿起來好好反省自己,那相信連毀謗你的人到最後也會被你感動。所以八風吹不動的人才能轉別人,八風一吹就動了,那是被別人轉,被境界拉著鼻子走,牽著鼻子走。所以唐太宗為什麼能夠創唐朝的盛世,因為唐太宗在接受大臣給他的批評的時候,他都能夠廣泛去接受,而不會去責罰他的臣子。

  有一次有一個臣子也是長篇大論批評唐太宗,批評完之後,這個臣子出去了,旁邊幾位大臣就跟皇上講,他說:皇上,他所講的大半都是假的,您怎麼不責罰他?您怎麼不制止他的話?唐太宗就說了:他講十句有兩句對的,我就拿來用了,但是假如我去制止他,這個動作一傳出去,說皇上對於別人的諫言還會反駁,還會批評,這個風聲一傳出去,以後忠臣敢不敢諫言?就不敢。所以唐太宗能夠看得深遠,能廣納雅言,再用自己去判斷,這樣就不會堵塞整個忠臣對他的勸諫,所以唐太宗面對別人譏、別人毀的時候,他是這樣的態度。所以一個人成就有多高,跟他的心量、跟他的肚量成正比。

  「稱」是稱讚,「譽」是你的榮譽到身上來的時候,你也能夠不沾染。我們看到很多人,他一得獎就把它擺起來,結果到他的辦公室去,全部都是什麼第一名、金牌,擺一大堆。在許哲女士接受訪問的時候,我注意看了一下,她的房間乾乾淨淨,她都是新加坡的國寶,請問她有多少獎狀?多少?太多了,她連一個也沒擺出來,只擺了一個釋淨空教授送給她的「愛」。所以真正有德行的人,他覺得這些都是我該做的,這沒有什麼好炫耀的,所以榮譽一來就好像風吹過來,一點痕跡也不會落在她的心上,所以這是八風吹不動。

  蘇東坡就覺得自己境界很好,所以就寫了這首詩,「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就送過去給佛印看。佛印看完之後,馬上在信上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屁」字,就把它送回去了。一送回去,蘇東坡心裡想什麼?他心裡期待的是什麼?來稱讚我,你看境界這麼好,結果就是一個「屁」字送給他,他火冒三丈,馬上氣沖沖的就要去找佛印理論,結果還沒進門,佛印連門都沒開,只在門口寫了兩行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八風吹不動,居然一個屁字就把他的境界統統破掉了,所以蘇東坡一看很慚愧,趕快回去了。所以人這個修養確確實實騙不了人,要常常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在境界當中看,有沒有被這些世間的習氣把你的境界搞亂了。所以什麼時候是修養,什麼時候是修身,時時處處一切都是我們的學處,學習的地方。

  「修身」的功夫確確實實要靠我們滴水穿石之功,滴水穿石之功也必須從一步一腳印開始踏出來,所以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的生活都是跟經典的教誨相應,「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這是「中庸」的教誨。

  除了修身之外,我們第二個很重要的「篤行」功夫要用在處事之中,處理事情,每天離不開自己,離不開別人,離不開處理事情,每天一定都有事。那到底處理事情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什麼樣的法則,這個我們不得不了解。而你做事的原則、做事的態度可不能依準現在人的想法,假如你說現在人大部分都這麼想,那你就會隨波逐流,畢竟知道的人少,迷惑的人佔多數,所以假如你現在是依循現在大部分的人的認知,那你的人生會往下一直墮落。

  請教一下現在的大學生畢業出來,你問他「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他馬上會皺著眉頭告訴你「你怎麼問這麼無聊的問題,你怎麼不問我現在流行歌曲排行榜第一名是哪一首?」大學畢業,你叫他談做人的根本,他不見得談得出來。但是回到兩百年前,您在鄉間小路看到一個農夫正在耕作,您跟這個農夫打個招呼說,請教你做人的根本是什麼?他不用打草稿,他可以跟你講半個小時,為什麼?這個社會讀書讀了十幾年不見得會做人,但是古代的人一個字都不認識,可是他知道做人,因為他的父母有身教,因為當時候的社會風氣良好,每個人都知道一個人做人的最根本就是要孝順父母。所以縱使他不識字,他知道要孝順父母,他知道要友愛兄弟,所以他兄弟一有事情他絕對兩肋插刀,他也知道勤勞才能成就事業,所以他工作認真。所以當時候的社會狀況,它的整個藝術,包含戲劇這些藝術作品,統統是在提醒人如何做人,演出來的都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而在讀書裡面都是以聖賢學問為主,在家庭裡面父母又會演給他看,所以縱使一字不識也懂做人。

  而現在學歷再高,他可能連體恤別人的心都不見得提得起來,所以現在人依循的標準在哪?我們可以從課本上這段話找到端詳。我們把處事這一段念一遍,預備起:

  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道義為原則、為依據,不為私利,不圖己功,只問是否合乎道義,不問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

  好,我們再把第一句大聲念一遍,『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做任何事,它的原則最重要的要依循道義,這個「誼」通「義」字:

  問:而不是依循什麼?

  答:利。

  所以古代的人接受聖賢教誨,做事都是依循道義在做,不依循功利,不自私自利,所以社會安定,家庭幸福。現在不依循道義,依循什麼?功利。所以現在年輕人還沒有本事,你要找他合作,他第一句話跟你說什麼?「對我有什麼好處?」能成大器嗎?難矣。

  問:他會伸手跟人家要利益,他會不會伸手跟他父母要利益?

  答:會。

  對。所以聖賢人高瞻遠矚,早就告訴我們了,教育孩子從小要教道義,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孟夫子說「上下交征利」,君王跟臣民、領導人跟被領導人、上司跟下屬,都只為了自己的利的時候,會怎麼樣?就打起來了,國家危矣。所以我們之前有舉了一個例子,紂王吃飯用什麼筷子?象牙筷子,再拿個犀牛玉杯,再拿所有這些非常高貴的餐具,那高貴的餐具總不會盛個青菜豆腐,一定是山珍海味,吃山珍海味總不會穿一件T恤,綾羅綢緞,請問這些錢從哪裡來?他跟老百姓要利,老百姓跟他搶利,所以就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所以這麼早,幾千年前的教誨,有多少國君、多少人還在犯這個過失。而現在不止國危矣的情況了,現在是什麼?家危矣。多少父母被孩子殺死,為什麼?為利,只為了一個手機的錢,殺了父母要拿保險費,這些事情還不是單一一件,所以我們要有警覺性,不能後知後覺。所以一定要在處事當中、做事當中,演出道義為原則的態度給我們的下一代看,給我們的親朋好友看,喚醒他們的良知。

  而真正依循道義的人做事會怎麼樣?依循功利的人又會怎麼樣?這個我們要深入來思考,深入來比較。孟子有一段話講得非常有道理,孟子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一個得道的人,他多助會到什麼程度?「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所有天下人都來歸順他,他真正完全依道義的話,能夠贏得廣大民心。「寡助之至」,就是失道的人,寡助到最後會成什麼樣子?「親戚畔之」,連親朋好友都離他而去,所謂眾叛親離。為什麼唐太宗說到他有三面鏡子當中,其中有一面叫以史為鏡,以歷史當鏡子可以知興替,一個人為什麼會興?依循道義,得道者多助;一個人為什麼會敗?失道,失道者寡助,沒符合道義就敗下來。所以這個依準,你不只可以看幾千年的歷史看得出來,您只要現在看身旁的大起大落的人,你就可以看出端詳在哪裡。

  古代舜王他一心一意盡他的孝心,這是德之本,所以舜王沒有錢、沒有權、沒有名、沒有勢,他只是一心一意依道義行事,所以不管父母怎麼樣的傷害他、污辱他,他也不放在心上,只是非常真誠的要去盡他的孝道。所以由於這分孝心、這分道義之心,感動了鄰里鄉黨,鄰里鄉黨再繼續傳出去,那隔壁的鄰里鄉黨,更遠的,我們說「遠者懷之」,離他很遠的這些人民也對他的德行生起恭敬之心。請問舜王有沒有開著車子去打招牌?投我一票,我很優秀,有沒有?沒有。用他的德風自然而然感化,到最後連堯帝都很佩服,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而且堯帝也很有智慧,雖然別人很肯定他,但是畢竟是一個天下,所以還要考試一下,所以觀察他幾十年的時間確定真有德行,才把天下交給舜王。

  所以我們從古聖先賢的舉手投足,個中都有學問在裡面,所以我們要內行人看門道,絕不能外行人看熱鬧,所以舜王只是盡他的道義,確能夠感動一個天下,後來連父母也感動了。假如我們今天當帝王,當德行之人,結果父母在造惡,我們的心會很踏實嗎?不踏實,所以由於他這分堅持,也能夠感化像他父母這麼頑劣的人。所以當有人不能被我們影響,我們要反過頭來反省自己德未修,所以感未至,要以大舜為榜樣。所以依道義就多助,而且依道義行事的人,他所做的事絕對不會中斷掉,他對於整個人類的影響也不會因為他的離去而消失,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一件事你只要依循它的原則,依循它最重要的精神去做,絕對每件事都可以做得到,事情沒有想像中這麼難。

  請問舜帝他有了什麼條件能夠感化一個天下?是不是有港幣五千萬?不是,有什麼?根本在真誠的心,誠是能感,境界是所感來的。所以當別人有很多助力的時候你不要羨慕,你要看出來是因為他那顆真誠的心。所以任何世間很大的事業絕對都不是一開始一堆人來做,都是幾個人眾志成城,都是真誠之心,自然能夠感化、能夠感動更多的人來投入,所謂「德不孤,必有鄰」。所以我們看唐朝打天下的時候,還不就是那幾個大將,還不就是李淵,還有他的兒子李世民,所以真誠才是事情成敗的關鍵,我們一定要抓到這裡。你不要在枝末打轉,在那邊煩惱一大堆,我的能力、我的金錢都不夠,那都是枝末,要從真誠開始做起。所以我們看看范仲淹有沒有權貴?有沒有金錢?都沒有,憑的是一顆真誠為了利益國家、造福人民的心,所以「至誠如神」,自然就能感得很多的助力來成就他的事業,這個相當關鍵。

  而「不誠無物」,當我們不是用真誠心去經營我們的人生、經營我們的事業,成也是敗,這句話不知道諸位朋友有沒有聽懂?一個人沒有真誠為什麼可以成?他沒有真誠能成,那是祖宗庇蔭;他沒有誠能夠還可以撐出一個公司來,那是他還有福分可享,不是他真實的真誠跟能力做出來的,而他沒有真誠,自然支持的力量會慢慢退,所以雖成必敗。看事情不能看一個點,要看來龍去脈,你假如不能從整個過程去看一個人的起伏,在現在這個社會你會患得患失,你看不真誠的人還這麼有錢,不真誠的人還開這麼豪華的汽車,其實那個都是曇花一現,過眼雲煙。人生你假如能看得清楚,你會覺得心裡很舒坦、很踏實,甚至於你看到這些不遵循道義而有成就的人,你不只不會跟他生氣,你還會可憐他,抓住機會看能不能讓他迷途知返,所以心裡面絕對不會有忿忿不平。

  我們看范仲淹本身並不是有很多外在條件,他也能夠成就很大的功業利益宋朝。而真誠做出來的事可以超越時空而不敗,超越時空。諸位朋友,范仲淹死了沒有?范仲淹的那句教誨,讓我靈光乍現五秒鐘,在高中時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閃了一下,再過去就是七、八年之後了,所以人生的緣分一定要珍惜,人生有幾個七、八年!所以范仲淹的德行因為是真誠心發出來,所以從宋朝以後,多少讀書人的氣節都受他影響,甚至於我們現在的人都受到范仲淹德行的感化,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有一次體會很深,因為我到很多地方,我們說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天文,也有人文,一個地方養一種人,所以這個地方假如山明水秀就會出很多人才,而這個人文就是當地的這些出現的聖哲人,也會影響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所以除了看天文,也要看人文。我到海口去,我主動去參訪「海瑞墓」,海瑞是明朝的一位忠臣,「海瑞罷官」,對。海瑞非常剛正不阿,非常廉潔有守,所以他的書法裡面寫到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清白在人間」,確實他這個人間不是從明朝留,留到現在正氣還在。我把這句話再另外延伸出一句,「粉身碎骨全不顧,只留正法在人間」,這個時候最缺的就是聖賢之道。我們去參訪這些聖賢人,我們也要有自己的體悟,從他的精神當中看到自己這一生的定位在哪裡。

  我在看整個海瑞的介紹過程,有一幅畫是畫著海瑞家裡的景象,家裡的大門一進去寫了兩行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兩句話不是海瑞的,這兩句話是范仲淹的名句,所以范仲淹的氣節直接影響海瑞,所以真誠做出來的事絕對可以超越時空。所以我們現在能不能用自己的真誠去行道義之事,然後讓我們的氣節、讓我們的德行傳承家風數百年不墜。人生要立高遠的志向。我們的工作當中能不能用真誠、道義去做出榜樣,能夠在這家公司裡面留名青史,這個就要看我們自己的態度,所以一定行事要依循道義來做。

  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這九期的過程沒花到錢,上次跟諸位朋友報告,第一場因為京華酒店的老闆他場地也都幫我們打理好,後來他的太太聽了太感動了,連所有的五天費用統統付完了。後來我們第二期跟第三期在深圳主辦,一辦辦了十天,辦完之後也是沒花錢,而且還剩下一千多塊錢,還剛剛好,付了所有老師的機費之後,還剩那麼一點點,所以你看,連這個幫助的力量還會掌握得差不多就好,留太多錢也很麻煩。所以後來的幾期都是有很多的人相助,統統就把事情辦得很好,而這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人也能夠共襄盛舉,你可不能說好事都自己做,這樣也不對。很多的人很慷慨,剛好今天請客吃飯,別的人也很歡喜能夠請到這些朋友,一起要過來跟你付錢,你就給人家一把推到三步以外,就我付就好了,這種學問不夠靈活,好事要讓人家一起做,所以你可不能慷慨到最後產生執著。所以學問活活潑潑,最主要的一個原則,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要替人著想,這一點很重要。

  假如都是依循功利來行事、來做事,到最後一定會讓人家覺得很沒人情,到最後一定會離你而去,而當你身旁的人都離你而去的時候,你再有錢也沒用,你再有錢也守不住,因為成事在人才。所以最高明的經濟學:「大學」,「大學」說的「有德此有人」,有德行,你才留得住人;「有人此有土」,有人的話,你才有國土,像現在有企業。「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事業的根本,「本也」,「財者末也」。現在人都是本末倒置。

  那你如何留得住人?絕對不是靠功利,而是靠道義,所以大學說財散,這個散不是散財而已,散什麼?散道義,散你對他的家人的關懷,散你對他個人的栽培,所以財散人就聚過來,有人你還怕事業辦不成?但是你財聚,功利只想自己,人就散了。很多人說,我用錢留住人才,因錢財而來的人才,他日也會因錢財而去,你的價錢總不會是一直最高的。所以現在企業為什麼跳槽這麼嚴重,因為他們覺得是錢在留人,其實錯了,錢絕對留不住真正的人才,只有道義能留住真人才。因為真正的人才只想好好為家庭做些事、為社會做些事,所以你只要跟他有這樣的共識,他絕對會來一起輔助你。

  所以我們在海口正式辦事的職員四個人,而絕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都是義工,都是第一線的老師,都是很多其他工作的老師,我們也沒有發任何一毛錢給他們,但是只要有空,他們就來幫忙,甚至於很多下完班的,晚上他們都出去講課,免費講課,比有薪水的人更努力,什麼樣的動力在推動他們?道義,所以真正的人才要用德行。而當我們身旁沒有真正的人才,問題在哪?要反回來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這個太重要了。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當我們面對事情能夠抓到根本的原則,就是真誠,就是道義,那你這個本立了,道就自然會建得起來。

  而一個人的真誠什麼時候練?你說真誠真好,我們很容易羨慕,真誠真好,清淨心真好,仁慈的心真好,那你真好沒有用,真好要時時提起來,你才得受用。真誠就要在你時時與人交談當中提得起來,真誠就要在你跟人相處當中提得起來,甚至於你還沒有遇到人的時候,你在自己獨處的時候,你想到別人都能提起真誠,那你這個真誠就是真正內化成你的存心了。你這分真誠一內化了,就會表現在你的起心動念,表現在你的舉手投足、言語行為當中,這個時候他人就很能感受到你這分真誠之心。好,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