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全1集

  經句:

  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禮有五經,莫重於祭。

  ——《禮記·祭統》

  

  釋義:

   在治理國家的各種舉措中,沒有比禮更為緊要的了。禮分為五種: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其中的吉禮就是祭祀之禮,這五種禮當中,沒有哪一種比祭祀更為緊要的了。

  

  開示:

  為什麼中國幾千年這個古老的國家,不但不會亡,它還會復興,根在哪裡?給諸位說,真正的根在祭祖先。中國過去儒家的教學,什麼最重要?祭祖先最重要,《禮記》你打開第一篇,五禮第一篇是「吉禮」,吉祥的吉,吉是祭祖。連幾千年的老祖宗我們都不忘記,逢年過節還紀念他,這個心行多麼深厚!老祖宗都不忘,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

  大乘無量壽經(第132集) 2001/8/18

  

  我們讀古禮,古禮裡頭最重要,六種禮第一個是祭禮,祭禮也叫吉禮,吉祥的吉,吉禮就是祭禮,祭祀。中國祭祀的對象是祭祖先,佛經經典裡面講鬼神,鬼神是講祖先,不是講別的,是祭祖先;不是自己祖先你去祭祀他,那就是諂媚巴結,與你不相干,你何必去巴結別人?祭祀祖先是天經地義,應該的。祭祀最重要的「祭神如神在」。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45集) 1998/5

  

  在祭祀的前三天,主祭人要齋戒。齋是什麼意思?齋是修清淨心,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主祭人要閉關三天,這麼慎重。這三天不見客,一切事務統統放下。三天當中幹什麼事情?想,因為他祭祀他自己的父母祖先,想他父母祖先生前的生活狀況,我們佛家講觀想,要把他想來,然後祭祀的時候就有感應。三天三夜想他祖先在世時候的音容、一舉一動,這是思念。所以在行祭祀的時候彷彿聽到聲音,彷彿見到形狀,這個祭祀才有效果。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45集) 1998/5

  

  佛法比我們中國祭典更要重視,七天七夜,一日到七日,中國主祭人才三天,佛法講七天。所以「莫退初心,聞名見形,瞻禮供養」,供養是敬心供養,不在乎這些物品,恭敬心就是供養。要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供養。由此可知,供養不在這些供品,那是形式不重要。形式是盡心盡力去辦,不必過分,隨分隨力,表我們的誠意敬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45集) 1998/5

  

  實在自己家裡很清寒、很貧困,供一杯水就夠了,我們的誠敬都表達了。自己隨分隨力盡力供養,究竟圓滿,要懂這個道理,佛法裡頭尤其是講求。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裡面第一個依教修行供養,想到父母祖先對我們的教訓是什麼?我們有沒有做到?我們學佛,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有沒有明白、有沒有記住、有沒有奉行?這是真正的供養。

  地藏菩薩本願經(第45集) 1998/5

  

  我們佛弟子供養釋迦牟尼佛形像,是紀念的意思,不忘本,跟中國人家裡面供祖宗牌位一樣,祖宗雖然離我們很遠,幾千年、幾百年,我們後人還是念念不忘祖宗之德,你說這個心地多厚!很遠的祖先,我們還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那有不恭敬、不奉養的道理!儒家對於祭典非常重視,這是維繫社會風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風俗才能淳厚,所以它是教育。

  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二) 1998/1

  

  祭祀祖先,教育的意義大過祭祀的意義,用祭祀這種方式,達到教化社會的目的。所以你要把它當作教學來看待,這個意義就很深很重。現在大家不提倡祭祖,提倡什麼呢?每年教師節,還提倡著祭孔,再就是祭祀忠烈。但是你要曉得,祭老師、祭忠烈,它的根本是祭祖。一個人對於祖先都忘掉了,都沒有一絲毫敬意了,去敬老師、敬忠烈,你們想想是什麼味道?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要有根有本,如果他能夠紀念祖先,念念不忘祖先的恩德、父母的恩德,他敬老師、敬忠烈,那是出於一片真誠的表露。

  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二) 1998/1

  

  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清朝,人民生活當中,實在講國家教育裡頭,祭祀是佔在第一位,所以它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深。皇帝作表率,有太廟是供他們的祖先,百姓有祠堂,人人都愛祖宗,人人都念祖宗之德,都希望光大門楣、光耀祖宗。在社會上不敢做壞事,做壞事,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先。你想想這個約束的力量多大。社會道德的建立,根本就在祭禮上,所以中國的禮是以祭禮為主。

  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二) 1998/1

  

  五禮裡面,祭禮是擺在第一,祭禮稱為吉禮,吉祥!帶給整個社會安和樂利,吉祥、安定、和平。今天大家把這個疏忽了,不講求了,只知道社會動亂,憂慮如何能夠安撫、解決這個問題,他不明瞭這個大道理的存在。古人怎麼做的,做了幾千年,我們要想想這裡頭必有很深很大的道理。怎麼能夠說古人的東西都不合現代了,古人的東西舊了,都應當淘汰掉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真正明瞭之後,不但要提倡,而且要適合於現代人的生活,怎麼樣來給它改良、給它淨化,對於這個社會,對於整個人類,共存共榮,幸福和平,決定會帶來很大的幫助。

  如何挽救社會人心系列(二) 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