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全1集

  原文: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釋義:

  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清淨心像雪山一樣的潔白、清淨、一塵不染。

  

  開示: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雪山是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釋迦佛當年出生距離雪山非常之近,佛出生的地方是現在的尼泊爾,所以許多地方,佛都是用雪山來做比喻。雪是乾淨的,看到一片雪白,比喻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都是講菩薩體德,本體身心、德行尊勝、超勝,可尊可貴。

  無量壽經(第22集) 1989/4

  

  學佛就是學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佛就是覺、正、淨,這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個字只要得一個就行了,因為得一個,那兩個決定得到。它三個是一體,一體的三面。這一體三面,從哪一面下手是最方便、最圓滿直捷?給諸位說,從淨。講席當中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很多次,禪宗是從覺入門,教下是從正入門,從正知正見,淨土宗念佛法門是從淨入門。你要選擇這一宗,這一宗我學什麼?就是學清淨心。是不是要博學多聞?這個博學多聞,如果你能夠得到清淨心,那就對了;如果博學多聞得不到清淨心,那就壞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1集) 1990/4

  

  你在這些熱鬧場合當中,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修定;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修慧。所以那個時候修禪定,就不是盤腿面壁,就到處去遊覽,就去逛去了,那是修禪定,修般若波羅蜜,修智慧。你問我這世間相,我沒有一樣不知道,是慧;雖然樣樣都知道,心裡完全不動心,完全沒有放在心上,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叫定。定慧應用在生活上,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統統是定、統統是慧,這個佛法就得到真實受用,學佛的好處就在此地。人有定,心就清淨,對於任何事物看得透徹、看得清楚,你處理就不會有一絲毫的錯誤。

  怎樣入佛法之門(第5集) 1991/11

  

  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盡量少分別,盡量不執著,這真修行!所以那種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他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確確實實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他用得非常活潑,處事待人接物圓融,歡喜,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叫功夫。這個清淨不是躲在山上,躲到山洞裡頭,那叫清淨?那才不清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得清淨心。海賢老和尚做給我們看了,海慶法師做給我們看了,那是真功夫,那是真修行。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174集) 2015/2/1

  

  我們這個經裡面講到修行的綱領,第一個就是清淨,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今天的社會處處都是染緣,你眼睛所見的、耳朵所聽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樣樣都是嚴重的污染。一個學佛的人,如何能夠防範、能夠保持心地清淨?只有一個方法,多看佛菩薩的像,我不看別的,我看佛菩薩的像;多聽佛號,現在我們錄音帶,有念佛的帶子,聽讀經、聽念佛;口裡面多念佛,少說廢話。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81集) 1990/4

  

  不是阿彌陀佛,一律都是廢話。我們要多多去想想,唯有這個方法才能真正保持心地的清淨;心清淨了,身當然清淨。它這個兩句,「自身威光」跟「其心潔白」,內外都有影響,一個人能夠著重自己外表的形象,他的心自然收斂,不敢放逸。心地清淨,這個威德、光明自然流露,所謂誠於中,一定形於外,絕對不是裝模作樣出來的,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81集) 1990/4

  

  佛法真實的利益,不是將來得到,現在就得到!你這個境界完全轉變了,跟過去沒有學佛絕對不一樣,跟這個世間一切人也不一樣,確確實實契入佛菩薩應化世間那個境界,在這個世間跟大家和光同塵,遊戲神通,這是快樂無比!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多快樂!那是真實的享受。所以讀經、念往生咒、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都可以,都能達到這個境界。經典裡所講的理論、道理要懂得,要與理相應;經典裡面教給我們一些方法,我們要明瞭,要把它做到,與法相應,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你才能得到。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86集) 1984/12

  

  覺悟的人還有沒有煩惱?覺悟的人真的沒煩惱。釋迦牟尼佛還有歡喜心、喜悅,這不是煩惱嗎?在他不叫煩惱,在他叫菩提,喜怒哀樂愛惡欲都叫菩提;在我們,喜怒哀樂愛惡欲叫煩惱。為什麼有這個差別?我們被喜怒哀樂愛惡欲染污,我們心不清淨。釋迦牟尼佛喜怒哀樂愛惡欲擺在面前,他心地不染,他清淨,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裡頭能保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個喜怒哀樂就是菩提。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95集) 1984/12

  

  「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無上菩提之心」就是真正徹底覺悟之心。真正徹底覺悟,覺悟什麼?覺悟這個世事無常,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長遠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那你就不要執著了,你就要放下。虛妄之事不妨礙,事事無礙。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別、執著的心,把這個東西捨掉,然後我們在這個事裡面就得自在了。所以一切可以受用,不能執著,不要去分別;一分別、執著,就生煩惱了,就造業了。如果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事上雖有,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造業。

  無量壽經(第36集) 1992/6

  

  一切隨順世間法,這就是有為;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二六時中就抓住這一句佛號,這是無為法。這是佛教給我們修學的原理原則,有為即是無為,無為就是有為,有為跟無為是一不是二。這是圓教的教義,這個修學活活潑潑,真的是自在、解脫、快樂。所以你要問它修的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是無為法,接觸大眾是大慈悲,大慈悲是有為法,大慈悲是從清淨心生的,所以有為就是無為;清淨心是大慈悲養的,相輔相成,是一不是二。念佛法門確確實實是這個境界,所以古德讚歎這個法門,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65集) 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