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4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九頁的第一行開始看起:「枇杷晚翠,梧桐蚤凋」。這句經文談到了「枇杷晚翠」,這是說枇杷的樹葉經歷了嚴寒的冬天,可是枇杷樹上的葉子,還是保持著翠綠的顏色而沒有變色。在大自然當中不僅僅是枇杷樹如此,還有很多的植物也都能夠耐受住嚴寒,比如說松柏,人們常說「松柏長青」。另外還有一種植物,是歷史上有許多讀書人特別喜愛的竹子,有的樹雖然樹葉是綠色的,可是只有竹子是樹葉、樹幹全都是綠色,而這種常綠的植物通常在文人墨客的筆下,都會用它來形容一個人的節操還有他的心志,所謂是「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也念作「松柏(音擺)」。

  另外和它相對的是這裡所說的,「梧桐蚤凋」,「梧桐蚤凋」所指的是「梧桐樹」。梧桐樹這種植物,當它在秋天還沒有結束的時候,葉子已經開始凋零,會看到它的落葉。而像梧桐這樣的樹,張清泉教授也談到,它的木材可以用來做樂器,所以有一些比較傳統的樂器,比如說像古箏的面板,還有琵琶的面板所用的材料是梧桐樹這種木材。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的漢字,「枇杷晚翠」,「翠」字大家能夠看到,投影片上面是小篆的字形,小篆的「翠」字是「從羽,卒聲」,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翠」字的本義是什麼呢?它的本義是一種「青羽雀」,「雀」是小鳥,這種小鳥有什麼特質呢?牠是「青羽」,「羽」是羽毛,這種小鳥的羽毛是青色的。所以「翠」字從「羽」,我們在小篆的字形當中可以看到,上面的部分是羽毛的樣子,這隻小鳥的羽毛是青色的。

  為什麼「翠」字會有「卒」這個聲旁呢?「卒」最初的意思是什麼呢?最初的意思是指一個犯罪的人,「給事者為卒」,古時候以「染衣」為題,這是「卒」字原來的本義,所以它具有「染色衣」,在衣服上面染色,「以為題識供役使之罪徒」。這個人犯了罪,犯了罪要怎麼來辨識他呢?是在他身上所穿的衣服染成特定的一種顏色,這樣有人要差使他,就容易分得清楚這是一個犯罪的人。「翠」字因為它原本的本義,是羽毛是青色的小鳥,這種鳥的毛色是很特殊的,像犯罪的罪人,人們怎麼去辨識他呢?是按照他衣服的顏色去辨識,所以「翠」從「卒」聲是這樣來的。

  「翠」作為名詞來解釋的時候,第一個意思也是指一種鳥,所以我們看到翡翠、翡翠,翡翠其實在很多的古文獻當中,並不是指價值連城的一種玉石,而是指一種鳥,叫翡翠。這在許多古文當中大家能夠看到這樣的一個形象;而一般我們所熟悉的翡翠指的是一種綠色的、非常美的「玉」,而且它的價值很高。可實際上「翠」字,包括「翡」字最初造字的本義,跟玉石是沒有關係的,都是跟「鳥」有關,這種鳥的羽毛顏色有所不同。比如說「翠」這種鳥的顏色是青色的;如果是「翡」這種鳥,顏色是赤色的,是紅色的,所以「翡翠」指的是「鳥」,這是當它作名詞解有很多不同的意思。「翠」可以用作動詞和形容詞,當「翠」用作形容詞的時候可以代表顏色,是代表青綠的顏色,像我們這句經文所說的,「枇杷晚翠」,「翠」這裡指的是青綠色,是翠綠的這種顏色,這個字我們介紹到這裡。

  再來看下一個字是「梧桐蚤凋」的「凋」字,「凋」字我們先看投影片上是小篆的字形,小篆的「凋」是由哪些部分所組成呢?它是「從仌,周聲」,「仌」是左側的形體,它念作bīng,實際上它和冰雪的「冰」是異體字;「周」聲,「周」是代表它的讀音。

  在許慎的《說文》當中,解釋「凋」的本義是什麼呢?是「半傷」的意思,它是形容在寒冬臘月的時候,如果天氣非常嚴寒,不僅是會下雪,而且在江河上的水都會結成冰。這樣的一個季節是萬物零落、萬物凋零的時節,所以它左側是「冰」字旁,是從這裡而來的。再看右側的「周」,「周」是代表什麼意思呢?它是代表事物非常密合的意思,當寒冬臘月萬物凋零的時候,所有的這些草木,無論是樹還是花草都零落,而且往往這些飄落的葉子或者殘枝都會布滿在地上,所以「凋」字從「周」是從這裡來的。

  因此「凋」字當它用作動詞,比如我們這句經文,「梧桐蚤凋」的「凋」是動詞的意思,它是什麼意思呢?是代表「枯」,枯萎的「枯」,變為零落就是「凋」。所以在《論語》當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經文:「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雖然這所講的是大自然的一種景觀,寒冬臘月的時節所有草木都零落、凋零了,可是只有松柏長青。《論語》這句經文實際上也是來形容,作為君子的品德跟節操,往往是在什麼情況之下特別能夠顯露出來呢?也是特別在艱難困苦的環境當中,越能顯發出君子不屈不撓的志節。

  比如說在國家危亡的時節,會有一些忠臣、孝子挺身而出來捍衛國家的尊嚴,所以他們的志節是在這種艱難困頓的環境中顯發出來的。像宋朝的文天祥,他對於國家的這一片赤膽忠誠也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中彰顯出來。所以雖然《論語》的經文講的是大自然,可是這當中都隱含著對於君子品德、節操的一種讚頌。這是「凋」字用作動詞有「枯」,「枯」是枯萎的意思,這裡《千字文》說的「梧桐蚤凋」,也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我們知道在儒、釋、道聖賢教育當中,究竟這些教育都是教導我們什麼樣的道理呢?師父上人以前常常在各個國家,在國際之間去弘法,有人曾經提出這樣的問題,佛教所教的到底是什麼內容?師父上人是用最簡單明瞭的話來跟他講解,佛陀教育教導我們是瞭解「人與人的關係」,如何把人際關係處好這是第一。實際上我們看儒家的教育也是這樣,「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五倫五常」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是第一。

  第二、是要認識「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究竟如何跟大自然和睦相處?我們今天學到這句經文:「枇杷晚翠,梧桐蚤凋」,實際上也是在形容,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不同的特性,我們人如何跟自然環境和睦相處,這是聖賢教育教導我們的重要內容。如同師父上人所說,我們人的身體是小宇宙,而整個世界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乃至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非常密切。這種關係究竟密切到什麼程度呢?像一個人的身體,他的六根和內臟各個部位的關係是一體不二的關係,如果哪一個部分出現問題的話,這個人就生病了。「宇宙是一體的」,這一點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會提到,所以佛的真誠心是遍虛空法界,清淨心是遍虛空法界,平等心是遍虛空法界,慈悲心也是遍虛空法界,師父上人是本著這樣的一個原理原則來推動聖賢「愛」的教育。

  很多年來師父常常在國外努力地推動族群的團結、宗教的團結,就是用愛和感恩,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日本的江本勝博士,他做水結晶的實驗就發現一個真理,其實他是先觀察到一個現象,什麼樣的現象呢?他發現水結晶實驗只要你是用「愛與感恩」的意念,它所顯現出水結晶的圖案都是最美的,所以江本勝博士特別肯定,在宇宙之間「愛與感恩」是真理。師父上人又特別強調,如果我們能把愛心擴大,去愛一切的眾生、愛宇宙、愛虛空法界,我們就能夠回歸到自性,回歸到自性也就是大乘經典當中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

  因此,我們應當存著什麼樣的心呢?師父上人特別教導我們,要用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來對一切人、對一切物、對一切的天地鬼神,在念念當中都存著感恩的心,為什麼?我們想想看,每天日常的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這是多少人用血汗以及勞力來付出,才能夠供養我們受用,這在佛法來講就是「眾生恩」。所以師父上人多年來提出一個口號,「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是自性的流露,所謂法爾如是,本來就是如此。

  換句話來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假如都能夠學習聖賢的教誨,能夠隨順性德來斷惡修善,所謂的這些自然災害就沒有了;人人都有愛心,都能明理,像這些戰爭也好,各種傳染性的疾病也好,也都能夠化解。所以幸福而美滿的人生能夠在地球上開花結果,這是絕對能做到,而不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師父上人也常常教導我們、啟發我們,要用「愛與感恩」的心態來處事、待人、接物,希望在一生當中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們想想用這種「愛與感恩」的心態,這樣的人一生將會是多麼的幸福、多麼的美滿,這句經文我們就學到這裡。

  請接著看《千字文》的下一句經文,第六十九頁的第一行:「陳根委翳,落葉飄颻」。這句經文「陳根委翳」的「陳根」,「陳」是陳舊腐朽,所以「陳根委翳」是說陳舊而腐朽的老根;「委翳」,「委」是枯萎;「翳」是指草木、樹木自然死亡,是枯萎死亡的草木。下面說「落葉飄颻」,「落葉飄颻」是指隨風飄零的落葉,這些落葉都失去了生命的依託,所以在我們面前所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象呢?都是一片殘景凋年的景象,這就是「陳根委翳」。「陳根」,「陳」是陳舊;「委翳」是枯萎死亡,是這個意思。

  「陳根委翳,落葉飄颻」,我們看到這一段的經文,會感覺到仿佛有一幅畫面就在面前,看到這些樹葉隨風飄散的樣子,有一些樹木枯萎而死亡,在面前看到的這種殘景凋年的景象,會讓人的內心有一種深深的感傷。我們會看到從前面的經文一直到這個地方,無論是枇杷、梧桐,還是陳根、落葉,所講述的也都是大自然的現象。在秋天這樣的季節當中,人們看到秋風蕭瑟,樹上的葉子全都枯黃掉落,看到滿地都是落葉,大家想想看這樣的景象會給人什麼樣的領悟呢?人們往往會體會到,經典當中所說的「萬法無常」這四個字,這也是佛菩薩常常在經典當中教導我們,所謂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個道理大家的體會應該是非常深刻。

  我們看到這是佛門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所寫的墨寶,這裡有《普賢菩薩警眾偈》當中所說:「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當一個人看到「世間無常」的真相,一定會提起一種警覺之心,那他在修學佛法的時候絕對會精進不懈,不敢放逸懈怠。佛菩薩、祖師大德讓我們看到人生的真相就是「萬法無常」,我們所能看到的生老病死的景象,生住異滅,成住壞空,這些都是警醒我們世間一切都是假的,所以想到「無常」,大家就努力精進而不敢放逸,這是作為修行人來講常常要提起警覺。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首先來看「陳根委翳」的「根」字。「根」首先我們所看到的是小篆的形體,小篆的「根」字是從「木」,左邊是木字旁;「艮」聲,右邊是它的聲旁,「木」和「艮」這兩個部分組成了「根」字。而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什麼呢?它的本義是「木株」的意思。「木」一般我們看到樹木草木,入土的部分叫作「木株」,所以「根」從「木」是從這裡來的。

  再來看它右側的「艮」,右側的「艮」是什麼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匕(同比)木相視而互不順從」的意思,所以我們會看到這裡有一個「目」,是眼睛的樣子,怒目相視、不相上下這種狀況叫作「艮」。人跟人之間肯定是矛盾衝突的時候,彼此之間都是用一雙大眼睛去瞪著對方,所以大家會看到小篆的形體當中眼睛特別大,這是怒目而視的樣子,互相不順從。為什麼「根」會有「艮」這個聲旁呢?因為比如一棵樹木,樹木的「根」在泥土下面往往是盤根錯節的,相互錯雜盤踞,並不是那麼順從的一種狀況,所以「根」從「艮」是從這裡而來。

  「根」字作名詞來解釋,第一個意思是植物深入到土裡的部分叫作「根」;同時作為名詞也可以指物體下面的部分叫作「根」,進而引申事物的本源叫作「根」。比如《老子》有一句經文是這樣寫的:「大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到「根」是歸到哪裡呢?是歸到事物的本源,這個是「根」。我們現在所學到的《聖學根之根》,這樣的一個名稱我們會想到,根本的根本所強調的是德行,德行根本的根本究竟是什麼呢?如果按照佛經的經文來說,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觀無量壽佛經》當中所講的;在道家的經典當中也有說:「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忠孝友悌」也是強調德行的根,有忠有孝;儒家的經典更不用說,我們看《論語》的經文、《孝經》的經文,崇尚孝道,更是把「孝」字作為儒家思想的根本,《聖學根之根》的「根」就有這樣的一個意思存在。

  說到「根本」這個詞,首先是指草木的根底,比如魏徵在《諫太宗十思疏》當中談到:「臣聞欲木之長者」,你希望一棵樹能夠長成參天的大樹,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必固其根本」,一定是從這棵樹的根和本來下功夫。它的根和本如果能夠扎得很深,如果能夠長得很廣,那這棵樹自然長得枝繁葉茂。「根本」這個詞指的是草木的根底;它也指本源還有本體,這個根本的意思就更加的深了,這個字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接著再來看下一句經文,「落葉飄颻」,我們來看一下「飄」字。大家先看一下在投影片上,這是小篆的形體「飄」,這個形體看起來比較複雜一點。小篆的「飄」是「從風,票聲」,它的本義是什麼呢?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談到它的本義是「囘(音回)風」的意思,什麼是「囘風」?是盤旋而起的風,又叫作「旋風」,所以「飄」從「風」,我們右側是「風」字旁;左側的「票」字,它本來是作什麼意思呢?我們看「票」小篆的形體下面是「火」,所以「票」的意思跟火有關,是「火飛」,火星向周圍飄散叫作「票」。比如古人用火煮東西,火燒起來的時候火星會向周圍飄散,所以「飄」字是風吹得很猛的時候,如同火星向周圍飄散,所以「飄」從「票」聲是從這裡來的。

  「飄」作動詞來解釋的時候,有降落、吹動,也有飛揚的意思。我們看到這裡講,「落葉飄颻」,這裡是用作動詞,有飛揚的意思。我們看在《正中字典》當中,剛好「颻」字也在同一頁,「颻」在《正字通》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風動物」,是風吹動一個物品,這個物品也開始在動,這是「颻」的意思。「颻」跟「飄」合在一起,我們自然很能夠理解它的意思是什麼,這兩個字同時都有「風」字旁,因此它最初造字時候的本義都是跟風有關係的。這個漢字我們跟大家簡單介紹到這裡,當然「飄」字也有很多不同的用法,比如我們常常會講到飄零,或者是飄飄,在文言文當中有一些文學作品還會看到「飄飄乎」,這是飛得很遠的樣子。比如蘇東坡的《前赤壁賦》:「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飄飄乎」就有飛得很遠的樣子,這個字跟大家分享到這裡。

  我們在投影片上給大家看到的照片,是同修從巴黎傳回來的,因為這個季節剛好是在比較寒冷的季節,但是你要看到葉子枯黃飄落,像這句經文所說的:「陳根委翳,落葉飄颻」,要看到這種景象還是要在緯度比較高的地區,在北方因為四季很分明,所以能夠看得非常明顯。這是在巴黎的鐵塔旁邊有銀杏樹,銀杏樹在這個季節也是非常的美麗,它變成了這種金黃的顏色。看到銀杏,其實它本來是產自中國的,而且這種樹是一種特別古老的樹,在植物的演化史上,科學家們研究銀杏這種樹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兩億年以上了,所以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品種。以前我們生活在東北的時候,也常常在路邊可以看到銀杏樹,覺得這種樹好像很常見,但是想不到是這樣古老的品種。

  我們看到在巴黎鐵塔旁邊有銀杏樹,在這樣的季節當中看起來這種顏色又更加的美,王偉勇教授就寫了一首詩:「設計仿生百煉鋼,沖天鐵塔氣軒昂。醉人銀杏長相伴,並濟柔情秋日黃」。這是在秋冬的季節時,居在高緯度的國家跟地區大家會看到「落葉飄颻」的景象非常的明顯。不要說大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實際上連人的一生也都有春、夏、秋、冬的四個季節,在人生的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我們都應該如何來度過呢?這要看看中國傳統的社會,在大家庭制度當中,把人一生的規劃安排得非常好,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會常常談到,中國傳統大家庭的這種好處,人的一生都是圍繞著大家庭,分不開。

  按照中國人的觀念,跟外國人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的觀念是「少年培福」,所以一個孩子當他在年少的時候,不可以過度地享福,而是應該多多地去為長輩服務、為大眾服務,來厚培人生的福報,所以「少年培福」;中年,中年是為社會跟大眾來「造福」,這個時候正是年輕力壯,而且正是在為事業拼搏奮鬥的時候,這個時期可以更好地為社會、為國家、為大眾來服務;到了晚年,中國人的晚年是很幸福的,可以說一生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是晚年,晚年才來「享福」,年輕的時候辛苦一點不要緊,把福報留到晚年來享,這才符合「天道」。

  所以師父曾經說過,人的一生當中也是有春、夏、秋、冬的四個季節,那是怎麼劃分呢?當一個人從出生到二十歲,這是人生的春天,這個階段是學習的階段;從二十到四十則是夏天,這個階段是真正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來付出,真正做出貢獻是這個階段;從四十到六十,這是人生的秋天,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事業上有所成就,「秋收」往往是在這個階段;等到六十到八十,這是冬天,冬天是養老的階段,退休回家開始養老,真正中國人常說的,「落葉歸根」,在這個階段享受天倫之樂,而且老人會受到社會上大眾的尊敬。

  這一點特別是在傳統的大家庭當中,因為每一個人從小都受到很好的教育,懂得「敬老愛幼」,所以老人可以說是一生最幸福的,古時候老人活動的中心是祠堂,祠堂裡面有茶館,這裡面有琴棋書畫、說唱藝術的表演,非常的有趣。小朋友的學校也是在祠堂,小朋友常常可以跟老人在一起,下課的時候陪著爺爺、奶奶在一起聊天。老人到了這個年齡,一生的智慧經驗、人生閱歷都很豐富,所以老人會把他生平的經驗、所經歷過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他就真正懂得如何來處事、待人、接物,懂得許多人生的道理,老人一生奮鬥的經驗都能夠傳遞給這些孩子。所以孩子孝敬老人、尊敬老人,而老人又愛護孩子,這種「長幼和合」在一起的生活,這樣的親情、親愛都在這種大家庭的環境當中顯現出來。

  所以師父上人特別強調,中國文化真的是「本乎天理,順乎大道自然的行為」,把人的一生,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都規劃得非常好,一直到老年真的非常幸福。我們看到師父上人在這幅墨寶當中也是強調,要真正地落實孝道,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時候要尊敬老人、尊敬長輩,這種孝道是「人之本心」,是我們性德當中本有的德行,也是「萬善萬德的根本」。一個人如果不具備孝心,不具備孝行的話,即使其他方面的善做得再好、再多,皆偽,這都不是真實的,因為他根本的根本失去了。「必不成德」,德行的根本就是「孝親尊師」,如果他不具備孝道的話,當然他的德行也沒有辦法真正有所成就。

  師父這裡所舉的比喻:「譬如草木失其根本也」,你看一棵樹木要能夠長成參天大樹,枝繁葉茂,最重要的還是它的根本,如果它的根本固得很好,這棵樹就能夠長得非常的茂盛,拿這個來比喻一個人的德行,一定是以「孝道」為根本。如果一個人能夠落實孝道,「修德易成」,其他方面的德行也是很容易成就的。所以這幅墨寶特別提醒我們,一定要抓住根本。這句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接下來我們請接著看《千字文》的下一句經文,這是《千字文》第六個章節的最後一句,我們請看第六十九頁的第二行:「遊鵾獨運,淩摩絳霄」。這句經文又教導我們什麼樣的道理呢?「遊鵾獨運」這句經文意思是說,在這個時候只有志向遠大的鵬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鵾」是指「鵾鵬」,是大鵬鳥,莊子在《逍遙遊》當中講,傳說當中有一種大魚,它能夠化成大鵬鳥,可以「扶搖直上九萬里」。後來把「鵾鵬」引申為什麼樣的人呢?引申為志向遠大,而且才能很卓越的人。所以「遊鵾獨運」,「獨運」是獨自飛翔,「運」是移動的意思,也是指飛翔。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淩摩絳霄」是指「鵾鵬」展翅高飛,獨自翱翔在九霄雲上,「淩摩」是上升;「摩」是接近的意思。張教授有舉一個例子,比如像「義薄雲天」的「薄」是什麼意思呢?也是「近」的意思,是像天空一樣高、接近天空,這個詞是這個意思。那什麼是「絳霄」呢?「絳霄」所指的是很高很高的天空,「絳」是大紅色的,可能有人會覺得很奇怪,說明明天空都是蔚藍色的,我們常說「青天」,青是蔚藍色的,可是為什麼這裡稱天空作「絳霄」呢?根據明朝王逵的解釋,是因為古人在觀察天象都是以北極來作為基準。

  今年可能很多愛好天文的朋友,都見到過許許多多特殊的天象,我們曾經到一個郊外去觀測過「日環食」,像昨天又有一個「月食」的天文景象,所以很多天文愛好者,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當中去觀測天象。古人觀察天象是以北極來作為基準的,所以看到的天空都是在「北極之南」,在北極的南方,南方在「五行」,金、木、水、火、土當中是屬於火,在「五色」當中是屬於赤色,赤色是紅色,所以借南方的赤色來比喻蒼天,這也是為什麼會有「絳霄」、「赤霄」、「丹霄」這樣的名稱,無論是「丹、絳、赤」都是紅色的意思。所以「淩摩絳霄」是接近了天空,「絳霄」所指的是天空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遊鵾獨運」,我們來看一下「鵾」字。「鵾」的字形是「從鳥,昆聲」,在《集韻》當中解釋「鵾」字的本義是什麼呢?「鳥名,雞三尺為鵾」,按照《集韻》的解釋,「鵾」是高三尺的大雞,所以「從鳥」;「昆」字作「哥哥」、「兄」來解釋,有「大」的意思,「鵾」是雞當中比較大的,所以它從「昆」聲。是在古書當中解釋「鵾」是一種鳥的稱呼。當然我們看到在莊子的文章當中,莊子的文章常常會用很多寓言、比喻,充滿著一種讓人特別嚮往的色彩。

  再來看「淩摩絳霄」,我們看一下「霄」字。「霄」字在投影片上是小篆的字形,小篆的「霄」是「從雨,肖聲」,由「雨」跟「肖」這兩個部分所組成的。在《說文解字·段注》當中解釋「霄」字的本義是什麼呢?是「雨霰為霄」。所以「霄」是指雨點遇到冷空氣,會凝結成小小的冰粒,所以為什麼《說文解字》當中說「雨霰為霄」?這時候無論是雪,還是水一起降下來,就是「雨霰為霄」。「雨為霰省」,所以「從雨」;「肖為消省」。

  在《韻會》當中解釋,「霄」是「霄雪、著物即消」。大家如果在北方生活過,對於這種自然現象會比較容易理解,雪從天上飄下來的時候,如果氣溫是非常嚴寒的情況下,雪會越堆越高,所以小朋友生活在北方,都會去堆雪人或者是打雪仗,我們小時候在北方都曾經玩過。特別是小時候第一次看到下雪真的是特別興奮,半夜十二點起來堆雪人,特別的開心。但是如果雪降下來飄落在地上的時候,氣溫並不是這麼低,氣溫還比較高的情況之下,可能雪一掉下來就消融了,化成了水。所以「霄」作為「雨霰為霄」,是水跟雪雜下的意思。

  「霄」字作名詞可以有不同的意思,可以指「雲」、也可以指「氣」、也可以指「天」。像我們在這句經文當中所看到的「淩摩絳霄」,「霄」是指的天,天空。比如在《淮南子》當中有:「乘雲陵霄,與造化者俱」,「霄」是指的天空;同時「霄」也可以指「夜晚」,有一個詞叫作「霄雪」,雪是濕的,水跟雪雜在一起的雪叫作「霄雪」,所以《爾雅》當中有記載說:「雨霓為霄雪」,這指的是什麼情況呢?是水跟雪雜在一起,一起降落的意思,是「霄雪」;「霄」當它作形容詞解釋的時候,還有「在天空中」這樣的一個意思,總之都是跟天空有關的。

  這個字我們也簡單地跟大家介紹到這裡,在《說文》當中特別講到,「霄」字原本的意思是什麼,後面還有許多引申的意思,總之,都跟天地、大自然的現象是有關係的。《爾雅·釋天》說:「疾雷為霆霓,雨霓為霄雪」,這個字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千字文》的這句經文:「遊鵾獨運,淩摩絳霄」,我們剛剛也有介紹到,在莊子的寓言《逍遙遊》當中談到「鵾鵬」,而我們在古人的一些文學作品當中,還會看到一個詞叫作「圖南」,「圖南」是什麼意思?也跟莊子筆下的這隻大鵬鳥是有關的。這隻大鵬鳥背負著青天,「上淩霄漢」,「霄」是天空,我們剛剛介紹過,飛到了遙遠的南冥,這是圖南的意思。莊子在《逍遙遊》當中是這樣寫的:「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這種氣度、這種筆法好像在面前描繪了一幅畫像,這隻大鵬鳥能夠飛到那麼遙遠的高空當中,「則風斯在下矣」,從這裡可以看出,這隻大鵬鳥的志向是非常遠大的。

  「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這個詞念作夭閼(音窈餓),「夭閼」是什麼意思呢?受阻而中斷叫作「夭閼」,不會受到阻礙而中斷,因為這隻大鵬鳥的志向相當遠大,牠要飛到非常遙遠的高空當中;「而後乃今將圖南」,「圖南」出自於《莊子》,這隻大鵬鳥不但是一飛飛九萬里,而且要飛到遙遠的南冥,這叫「圖南」。後來「圖南」這個詞被用來比喻什麼呢?被用來比喻一個人的志向和前途非常地遠大。

  我們學習聖賢教育,也是首先要立志,如果志向不能夠立定的話,又如何有動力不斷去認真努力地實踐呢?人的一生一定要有一個方向和目標,非常精勤努力地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去奮鬥,最終能夠達到你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人的志向一定要非常遠大,才能夠在這一生當中有所成就,「圖南」這個詞就是比喻一個人的志向和前途非常遠大。杜甫曾經在一首詩當中,叫作《泊岳陽城下》引用了這個典故:「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鯤鵬」是《莊子·逍遙遊》這篇作品當中所講的大鵬鳥,杜甫也在詩作當中引用了這個典故,我們要記得「圖南」的意思和它的出處。

  其實我們學習了《聖學根之根》,對於莊子這位了不起的思想家、哲學家並不會感到陌生,在《三字經》當中我們也學過了許多經文都是跟儒家、道家,乃至諸子各個學派有關係的經文,所以前面的課程也曾經跟大家介紹過。特別講到道家的學說,人們往往都會想到「老莊」,「老莊」是指的老子和莊子。莊子一生的故事很多,大家如果讀過《莊子》,會對他的這部著作當中許多非常巧妙的寓言、比喻,以及這種不被名聞利養所拘束的思想深深感動,一個人可以活得這樣逍遙自在。因為相對來說儒家是一種比較入世的思想,他的思想能夠為社會、國家建立很完整的政治體系,在孔子的思想當中有許多是相當入世的,特別是漢武帝當政之後尊奉孔孟,把「孔孟學說」作為主導的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中國政治。但是我們知道中國人的思想是儒、釋、道這三家,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儒家的治世理想,再配合道家「清淨無為」的精神,能夠使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更高的層次。當然佛陀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就更加地遠大,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確實這儒、釋、道三家都是缺一不可,教育是相輔相成的。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人們在讀《老子》、《莊子》的時候,感覺到我對於世間的名利、種種的追求很容易放下,因為在他們的思想當中是追求一個更高的思想境界,遠遠不是世間的功名利祿跟富貴所能夠相比的。所以莊子的思想對於後世影響很深遠,後人把他跟老子並稱為道家的祖師,這兩位著名的思想家並稱為「老莊」。歷朝歷代甚至於有許多的君王,都非常崇奉道家的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特別地深遠。我們可以看到莊周的寓言,有許多故事都相當生動、相當有趣。

  第六個章節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就結束了,第六章這裡講到隱居的生活,前面第五章是當一個人出來做官,就能夠發揮他的專長,可是當時機並不是很適宜,這個時候怎麼辦呢?這時候要找機會,要能知所進退,這點張清泉教授特別強調,這是「出」跟「處」,就是「進」和「退」,有進有退,有出有處。「出」是出來做事情;「處」是隱居,隱居也並不是說自己就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對於天下、國家、蒼生的事情往往不聞不問,並不是這樣。如果還是能夠關心國家、關心社會和老百姓,就會像孔老夫子一樣,像雪公太老師一樣,一生當中最後從事於教育的工作,這個教育才真正的是百年大計。

  第六章結束進入第七章,第七章也是「正宗分」的部分,是「齊家有道」。第七章是從「耽讀翫市,寓目囊箱」,從這裡開始,一直到「誅斬賊盜,捕獲叛亡」。這個內容是第七章,第七章結束之後,到第八章就是整部《千字文》最後的章節。第七章的押韻所押的是「下平聲七陽韻」,我們來看一下張教授整理的科判,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有跟大家復習過。

  張教授把《千字文》分作「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從「總論三才·序分」開始,這是「天、地、人」;「正宗分」我們前面已經學過大部分的內容,從「綱常五倫」,「五倫」包括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人生活在社會上總是離不開這五種關係,這也是儒家教育非常核心根本的思想,如何能夠處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要是落實「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接著「治平天下」,治國平天下;再來是「農為治本」,「民以食為天」,國家在治理的時候一定是要重視農業生產,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有保障,這樣才能夠再發展文化、教育、經濟,農都是非常根本的。

  第六個章節我們剛剛學完,「行藏有據」,如何在這一生當中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智慧跟學問。因為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因此當天時、地利、人和種種條件都非常順遂的時候,這時候就可以出來為國家、社會、為百姓做事情;可是如果這種機緣跟環境產生了變化,許多的讀書人往往選擇辭官歸隱,過上隱居的生活。可是過上隱居的生活,像剛剛所談到的,並不是不關心社會、不關心人民百姓,他依舊是心懷蒼生。

  所以歷史上我們會看到,有很多的官員往往在仕途上不得志,可是他卻利用這樣的一個機緣,努力地完成一些文化、教育工程,為後世之人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經典、歷史文化的寶藏。這在歷史上都有很多的例子,像在近代,因為張清泉教授親近過雪公太老師,所以特別舉了雪公太老師的例子。他老人家一生無論是做官,還是沒有在政府做官,在民間依然是從事於教育的工作,為儒、釋、道聖賢教育的推廣與弘揚,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是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行藏有據」之後,「正宗分」的最後一個部分,是我們現在學的,要開始進入的第七章「齊家有道」。我們從第七章的經文開始看起:「耽讀翫市,寓目囊箱」,先來看一下這一句經文。「耽讀翫市 寓目囊箱」,這句經文所談到的是漢朝時期有一位學者叫作王充,王充小時候特別喜歡讀書,但是因為他的家庭環境非常貧困,我們知道在古時候,不像現在印刷術這樣的發達,所以要得到一部書,是要家庭環境非常好,才有能力去買書、藏書,一般的讀書人往往沒有錢、沒有能力去購買圖書。

  王充小時候又很愛讀書,所以怎麼辦呢?他就去書市,賣書的地方,這裡有一些書是可以免費來看的,王充這個人又特別的聰明,過目不忘,他有這個本領,只要經過他眼睛看的書,就可以牢牢地記在腦海當中。這裡說「寓目囊箱」,意思是好像把書藏在箱子裡一樣不會忘記,「囊箱」是裝書的箱子,形容他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童」,這樣的神童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也是很多。我記得我們曾經親近過因緣生老師,因緣生老師特別聰明,幾乎是過目不忘,我們有一次跟老師聊天,談到他小時候確實記憶力很好,一邊看書一邊聽音樂,結果書看過之後,書的內容記住了,音樂的歌詞也同時能夠記住。這真的是具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我們可能在生活當中也會遇到像這樣的天才。

  「耽讀翫市,寓目囊箱」,「耽讀」的「耽」是很入迷又很喜愛的意思。「入迷」,張教授強調重要的還是看你所迷的究竟是什麼?比如我們在學習聖賢教育的經典,你對這些聖賢書很入迷,這當然是好事;可是反過來,如果我們所沉迷的,比如是一些網路上有「殺、盜、淫、妄」的電動玩具等等,這對身心會產生傷害,更不要說浪費時間了,所以迷的對象是什麼,也是很重要的。

  說到這裡張清泉教授想起雪公太老師,他老人家教導弟子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很有啟發性。有一位專門收藏盆栽的同修,像松樹、岩石這種藝術的盆栽,他辦了一個小小的展覽,把他所收藏、所種的盆栽進行了展覽。當時雪公太老師也去參加,其中有一個學生請教老師一個問題,學佛的人如果太過於沉迷,像這種盆栽、藝術,會不會怎麼怎麼樣?結果想不到雪公太老師說了一句話,他說:「做任何事情你不迷的話,就不會成功。」這句話很有深意,那當然迷什麼是很重要的,甚至於連念佛修行也是如此。念佛如果你越念越愛念,張教授曾經聽過一位老人家說,人家問他念佛念得怎麼樣?他說我越念越愛念,這「越念越愛念」,就像雪公說的,你不迷的話就不會成功,他能念到入迷,那當然一定會成功,所以「耽」是入迷、喜愛。

  我們剛好這兩天看到一位老人家往生的訊息,也是給我們啟發很大,這一位老人家是一位軍官的夫人,在雪公太老師還在世的時候,她都是坐著三輪車去聽經,非常地虔誠,念佛非常虔誠。在雪公太老師生前,曾經跟這位老人家說過,說你將來的前途是很光明的,這意思是什麼呢?是你將來念佛修行會很有成就。果然這位老人是在最近一段時間剛剛往生,非常地殊勝,她念佛念到什麼程度?念佛念到耳垂越來越大,而且長出新的牙齒出來,念佛念到唾液都是甘甜的,念的很有功夫。結果她前幾天走的時候特別殊勝,一起念佛的人同時看到這位老菩薩在金色的蓮花上,整個身像跟阿彌陀佛一樣,非常清楚地看到這個景象是往生淨土。

  所以這就像雪公老人所講的,做任何事情你不迷的話就不會成功,想想看我們究竟迷什麼呢?我們不是迷世間不良的嗜好,我們迷的是儒、釋、道聖賢經典所教給我們的道理,真正去落實。很多老人家念佛念到這樣有成就,你迷什麼一定會成功,這個道理也是很耐人尋味。

  「耽讀翫市」的「耽讀」,王充喜歡讀書,他就沉迷在書海當中。「翫」是一種觀賞,「翫市」,王充專門去賣書的書市逛,所以叫作「翫市」;「寓目囊箱」,這是說他的眼力非常好,過目不忘。「寓」一般講,寄託也叫作「寓」,這個地方的「寓」指的是什麼?是用眼睛去看,叫作「寓目」。「寓目不忘」,過目不忘,好像把東西裝在書箱裡面一樣。

  我們還是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耽讀翫市」,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耽」字。「耽」字大家看小篆的形體是「從耳, 冘(音:吟)聲」,它的本義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為「耳大垂」,指耳朵很大、下垂的樣子叫作「耽」,所以從「耳」;再來右邊的「冘」,它讀作yín,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冘,淫淫行皃(貌)」,有手跟腳不斷擺動的意思。我們想想看一個人的耳朵很大,垂下來,當然很容易隨著頭動來動去,耳朵也搖來搖去,所以「耽」從「冘」是在這裡。

  我們前面的課程當中,曾經介紹過彌勒菩薩的表法,彌勒菩薩的耳垂很大、很有福報,而且看到人都是滿面笑容的樣子,肚皮又大代表能包容,所以彌勒菩薩的表法,人們一看到祂就能夠生歡喜心、呈喜悅相,而且是量大福大,這是彌勒菩薩的表法。 所以你看福報大的人,往往他的耳朵也是長得大大的,耳垂也是大大的,人們常說這個人很有福相。

  「耽」字作名詞解有「歡樂」的意思,比如《詩經》說:「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它就有歡樂的意思;「耽」作動詞的意思有「耳大垂」,比如《淮南子》說:「夸父耽耳,在其北方」,「耽」指的是耳朵很大、下垂的樣子,這是「耽」;「耽」作動詞也有「愛悅」,比如《說苑》當中有:「王無乃耽於樂乎」,這是講君王沉迷於享樂,「耽」是用作動詞。我們看到「耽讀翫市」,這裡也是形容在讀書的時候,非常沉迷於讀書的這種狀況,這是「耽」字我們簡單地跟大家做介紹。

  再來看下一個字,下一個字是「寓目囊箱」的「囊」。「囊」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小篆的字形,其實我們學了這麼長時間的《千字文》,也一起分享了不少漢字,所以可能很多老師、同學現在也會形成一個習慣,看圖說故事、或者看圖說話的這種本領,慢慢地也會養成。看到金文、小篆甚至甲骨文,到底這幅畫是畫的什麼呢?大家可以先用猜的。你看一個大的袋子,這袋子裡面究竟裝的什麼?前面的課程大家學布袋和尚,布袋和尚的身上都是背一個袋子,那個袋子人家不管供養什麼,他就往袋子裡面一放,每天笑呵呵的,所有的人看到他都非常歡喜。所以「囊」我們在小篆,還有《正中字典》當中有金文的字形,大家會看到一個袋子,那袋子裡面裝的什麼東西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字形。

  金文的「囊」是在《正中字典》當中,「上從束省」,中間大家會看到是一個袋子的樣子,當然這袋子畫的有大有小,有圓有方的,但是會很明顯知道它是裝東西的。所以金文當中大家看到袋子,袋子裡面是裝著東西,下面打了一個結把袋子綁起來,這是「囊」。看到金文的形體,對於「囊」這個字大家已經略知一二,大概知道它是什麼意思了。

  再來看小篆,小篆的「囊」, 「從橐(音坨)省、從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