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第924集

  法語:

  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唯有真心才能成就真果,因真果就真。「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凡是修學不能證果,得到真實的果報,都是因地錯了,這個因地最根本的就是菩提心。

  

  節錄:

  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唯有真心才能成就真果,因真果就真,《楞嚴經》上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要想好的果報,你就得修好因,這很重要。佛門裡面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一直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怕,那個害怕沒有用,你還得要受;菩薩曉得這個道理,所以菩薩畏因,果報現前他不在乎,對造因非常慎重。所以我們要造好因,造因從哪裡造?從起心動念之處,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絕不起一個惡念,絕不起一個惡心。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14集) 1988/2

  

  所謂惡念,善與惡在佛法裡頭最低的標準,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都是善,這是佛法裡最低的標準。所以菩薩從來不為自己想,起心動念都為別人想,這個修行法確實高明。樣樣都為別人想,念念都為一切眾生,久而久之把我忘掉了。別人有福,我自己當然享福,這是一定的道理。念念為一切眾生想,這是菩薩的精神,我們要想修學大乘法,要想學菩薩道,就應該這樣去做。相信因果是世出世間的真理,世間人常講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定有果報的。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14集) 1988/2

  

  斷惡修善都要用真心,修善要用真心修,斷惡要用真心斷。菩薩、羅漢、辟支佛修行比我們踏實,原因在哪裡?他是真正的斷惡修善。我們嘴巴裡說的斷惡修善,心裡面一樣起惡念、一樣造惡業。甚至於更麻煩的事情,什麼叫邪正、什麼叫善惡,搞不清楚,把邪法當作正法,把惡法當作善法,這叫顛倒錯亂。這樣修行,果報不但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連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果報都得不到,這是我們在現前親眼看到的太多了。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佛法跟我們講的是真實,菩提心就是真心,學佛一定要以真心為修行的基礎、為修行的根本,你得的果報就真實,這很重要。世間法裡面,世間聖人,像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也說真心。儒家跟我們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此地講的菩提心。儒、佛都說真心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各個人都有,世出世間聖人的看法、說法都相同。

  可是我們的真心不見了,我們現在所用的心就是三心二意,三心是什麼心?唯識裡面講的阿賴耶、末那、第六意識這叫三心,三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二意呢?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這二意。這是大乘經上講的妄心,這不是真心。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怎麼會真心變成妄心?佛在《華嚴》上說得很好,「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世尊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病根是什麼?妄想執著。妄想發展就變成了所知障,執著發展就變成了煩惱障,這是兩種障礙把真心障礙住。真心有了障礙,所起的作用就變成妄心,妄是這麼來的,總要搞清楚。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我們今天要以真心修,必須把那個妄去掉,妄去掉了就是真心,真心就顯露。所以真心不要修,捨了妄就是真。儒家在「誠意正心」的前面講求的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功夫。物是什麼?物就是煩惱,物是講欲望、物欲,世法裡面講的七情五欲,就是指這些東西。

  格是要跟它格鬥,要跟物欲來格鬥,必須要戰勝它,不為七情五欲所動了,那你格物就成功了,就是佛家講的破煩惱障,這是第一重的障礙。煩惱障破除之後還有所知障,就是妄想,那也是大障礙,也必須要把它清除。在儒家講的致知,破除妄想需要智慧。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所以佛法講定慧,儒家也講定慧,定能斷煩惱,慧能破所知,定慧功夫成就,妄心就離開,真心就顯露。所以整個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修什麼?都離不開定慧,戒定慧稱之為三無漏學,整個佛法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講戒定慧,稱為三學。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助行,不是正行,是幫助的,正行是定慧。這是我們首先要辨別,修學因地要真實,正是所謂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凡是修學不能得到證果,真實的果報,都是修行因地錯了。這個因地最根本的就是菩提心。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我們今天在淨宗經典裡面恍然大悟,我們的修學落實了,我們落實在哪裡?落實在這一句名號,彌陀就是真如的德號,直心正念真如,我們一心稱念這句佛號就是直心正念真如。《大乘起信論》上面所講的,可以講一萬個人當中,就有九千九百人不曉得怎麼下手。諸位同修從早到晚這一句佛號在心裡面不夾雜、不間斷,就是直心正念真如,你們修學這個法門自己還不曉得,不曉得也修了,這個不可思議。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修行不一定是在佛堂,離開佛堂就不叫修行,這一點用處都沒有。在什麼地方修行?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們的念頭是正、是邪,我們的行為是善、是惡,從這裡下功夫。念念都能提起覺照的功夫,也就是起心動念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邪惡我們一定要遠離,一切真善我們一定要修學,總而言之,記住一句俗話,一定要做善事,決定不做惡事,這就對了。

  觀經上品上生章(第2集) 1991/4

  

  佛在一切經論當中,無數次叮嚀囑咐,這種教學法就是長時薰修,讓我們有深刻的印象,念念不忘。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佛的教誨、佛的開導能提得起來,不會忘記。當起心動念的時候覺悟就快,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想到佛的教誨,想到自己曾經發願我要依教奉行,妄想念頭立刻就轉過來了。念佛的人就是用一句佛號,妄想才生立刻就警覺到,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轉過來,念正,語就正、行就正,一切皆正。身心正,我們依報環境當然正,這是我們在這個經上應當要知道學習的。

  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5集) 1998

  

  「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可以說講得是最淺顯、最明白、最容易懂。他老人家講:「只要真誠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要把這句話,跟《觀經》、《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意思對一對,看看他有沒有錯誤?比對之後,覺得蕅益大師講得一點都不錯。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一念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

  淨業三福 1991

  

  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大慈大悲!為什麼是慈悲之極?度我們這個眾生,這一生成佛道。我們是眾生,我們的肉體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我們的情識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的,我們的身心都是眾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這個眾生;換句話說,不是真誠求生西方,不要說對人,對自己也一點慈悲都沒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諸位對這個意思深深去思惟,細心去體會。念佛法門求生西方,絕對不是自了漢,絕對不是小乘,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確確實實是如來第一弟子!這是講發心重要。

  淨業三福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