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細節見人品-第15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細節見人品。

  

  我們為人父母、為人師、為人領導,一言一行隨時會影響身邊的人。我們嚴以律己,包含著對孩子、對學生的慈愛,我們要做好樣子給他們看。如果領導人態度謙和,肚量大,帶出來的團隊就是謙和、包容的風氣。

  為什麼孩子會受我們的影響?因為信任我們。我們要對得起別人的信任,不能傳遞給他錯誤的思想觀念。其實,人之所以有不好的念頭和行為,都來自於不明理。

  《朱子治家格言》說,「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不明理的人,很難不做錯事,很難不給自己招致禍患。所以我們為人師,要為孩子的一生著想,要把這些思想觀念深植在孩子的心中,使之成為他們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為什麼不能貪財?因為「命裡有時終須有。」「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

  還有貪名,具體表現在好面子。假如我們今天做錯事,很想去給對方道歉,又提不起勇氣,這就是好面子、好名。其實越不道歉,知錯不改,越會讓人看不起,越沒有好名聲。所以人不明理,其實不是在愛護自己。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應該改正、放下。

  《了凡四訓》說,「名者,造物所忌。」名不是好東西,心態錯了,反而是累贅,叫「盛名所累」。心態對了,用這個名可以造福人群。「造物所忌」,就是我們的德行跟名聲不匹配,其實是折福的。「名,亦福也」,名本身也是福報,如果名不副實,福報就會折損。

  所以一個人年輕時出名了,要韜光養晦,誠惶誠恐。「謙卦六爻皆吉」,好名的人往往喜歡炫耀,反而招禍。應該把名看成是一種責任,而不是去執著、去誇耀。

  比如一個官員,最重要的是愛護人民,假如有一個比自己更好、更有德才的人,就要把位置讓給他,更好地為民造福。所以古人教我們處事要禮讓、要謙讓。

  「讓功於眾,讓名於上,讓位於賢,讓安於長」,把好的生活環境讓給長輩;「讓食於幼」,孩子正在發育期,貧苦的時候,父母、長輩少吃一點,都讓給孩子吃。而讓名、讓位給賢者,都是為大局著想,這是忠於國家、團體,後福無窮。

  歷史當中鮑叔牙讓位於管仲,結果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團結了中華民族免於被外族毀滅。孔子對管仲的功業非常讚歎,沒有管仲,可能我們華夏文化,漢人的血統就斷掉了。

  管仲能有這麼大的功業,誰成就的?鮑叔牙。如果鮑叔牙當時不讓賢、不推薦,這個因緣就不成。所以鮑叔牙的後代都是有名的大夫,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除了要禮讓、謙讓,還要忍讓,不要把對人的成見放在心裡,自己純淨純善的心靈要自己愛護。「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本善,都有明德。

  有一位太太,她的先生非常佩服她,有時候自己的母親錯怪了她,她還會主動認錯。因為她明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婆婆是家裡的寶,是我們的福田。

  沒有婆婆,我們怎麼教孩子孝道?所以看到婆婆生氣了,會傷身體,就想著怎麼讓婆婆的火氣先降下來,趕緊認錯,她不只沒有委屈,反而感到心安。

  如果忍不了一時的委屈,發脾氣,可能會讓事情更糟。忍住了,日久見人心,何必要爭一時的是非曲直呢?親人之間應該溫柔以待,懂得退讓。

  婆婆後來知道了,心裡想,我錯怪了她,她還給我道歉,這樣的媳婦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媳婦多了一個媽媽,婆婆多了一個女兒,就轉了整個家庭的氣氛和命運。聖賢人教我們用自己的行為感動對方,轉化整個家庭的命運。

  我們通過生活中的這些細節,心會變得越來越恭敬、越來越細膩、越來越謹慎。「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從而啟發自己的真心和愛敬之心。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