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恆順眾生要有智慧-第851集

  法語:

  「恆順眾生」,要有智慧,隨順他的善行,不隨順他的惡行。妨害佛法、妨害眾生,不能隨順;妨害自己的,自己如果承受不了,要懂得迴避。這裡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懂得放下。自己喜歡的,能放得下;自己討厭的,能做到不討厭,恆順眾生就容易。能恆順眾生,決定得隨喜功德,才真正能成就一切善法。

  

  節錄:

  要學「恆順眾生」,這裡面古德常常告訴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隨順他的善行,不隨順他的惡行。我們初學,尤其要記住這個原則,如果他是不善,這個不善沒有什麼大的妨礙,行,可以!如果有重大的妨礙,妨害佛法、妨害眾生,不能隨順。妨害自己,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承受?如果能承受得了,沒有關係;承受不了,要懂得迴避,這個對於自己修行境界、層次有關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17集) 2001/12/8

  

  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懂得放下。放下這兩個字,可不能忘掉。最重要的,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愛好,就可以隨順。如果自己喜歡的放不下,你就沒有辦法恆順眾生。自己喜歡的,能放得下;自己所討厭的,能做到不討厭,恆順眾生就容易。能恆順眾生,決定得隨喜功德,才真正能成就一切善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517集) 2001/12/8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學不執著,能不執著,那就是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的兩條,「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可是順跟隨喜要有智慧,要有德行;如果沒有智慧、沒有德行,那個麻煩又來了。佛門的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說,說慈悲、說方便,大慈大悲,接引眾生要懂得慈悲,要懂得方便。可是又有人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那怎麼辦?又要提倡方便,可是那個弊病是禍害、下流。這個事情怎麼來處置?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062集) 2009/11/14

  

  佛法崇尚戒定慧三學,自己能夠守住戒定慧,慈悲就沒有問題了。這個慈悲是跟性德相應,方便也不違背道德。在中國,守住五常八德,那個慈悲跟方便就得其正用,不會產生副作用。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禮義廉恥,行是仁愛和平,這樣你隨緣就沒問題,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沒有問題,這是要懂得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062集) 2009/11/14

  

  佛教我們,「菩薩所在之處,常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討厭我們,我們就避開;他歡喜我們,我們就跟他接近。他不願意接受正法,不要講,在他面前別說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喜當中,減輕他的惡業,我們自己不受絲毫干擾,能說就說,不能說就不說。佛教導我們對自己要嚴格,不嚴格,我們會隨順煩惱。決定不能隨順煩惱,要隨順性德。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64集) 2012/12/11

  

  這裡面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有耐心,我們自己修行要具備這些條件,我們跟大眾接觸,幫助別人學佛,更要具備這些條件。有智慧對於理論事實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善巧,善巧是講方法,最妥善的方法,最巧妙的方法,自己修學幫助別人,無論是自行、是化他,都要有耐心,機緣不成熟決定不能勉強,要有耐心去等待,等待緣成熟。緣成熟障礙就少,緣不成熟,障礙多!所以要懂得「隨喜」。這個隨喜是非常不簡單的,充滿了高度的智慧,這是講菩薩行。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47集) 1992/1

  

  真正修道人,他心清淨,決定沒有五欲六塵的意念。但是在接觸外面環境裡面,好像也有喜怒哀樂的表情,那是什麼?那是應付人情,不是真的有喜怒哀樂,那就是佛家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有憂慮,我總不能在這裡笑,在人情上講不過去;你有悲哀的事情,我也有悲哀的樣子給你看,而這種是發自於內心的,不是虛妄的。眾生的喜怒哀樂,說實在話,他脫離了真心,虛偽的。這個裡頭的道理很深,不是深入經藏,你體會不到。所謂是清淨心永遠生活在大慈悲的境界裡頭。

  太上感應篇(第150集) 2000/1/16

  

  隨緣就是功德。什麼功德?在隨緣裡面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功德;隨緣裡面不起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起貪瞋痴慢的念頭,這是功德。我們同學要多想想,修行怎麼個修法,你就知道了,用不著問別人。日常生活當中,歸納起來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隨緣,不可以攀緣。攀緣是什麼?「我想怎樣怎樣」,那是攀緣。隨緣是別人想怎樣怎樣,我沒有想,我不想就自在,你就快樂,「我要想怎樣怎樣」,要別人隨順我,那你就苦來了,障礙就來了,你就又迷惑,又退轉了。

  大乘無量壽經(第95集) 2000/8/5

  

  我能隨順別人,隨緣不變。不變什麼?決定不起貪瞋痴慢,決定不起分別執著,這個不變。你過的生活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生活,這是世出世間最幸福、最圓滿的生活。我們真的是參透了、懂得了,我們也能過,不是他們專利。願不願意過這個生活,全不在別人在自己,就是自己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諸佛如來,就是法身大士,我們要深明這個道理。自己徹底放下之後,提起。提起什麼?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活在這個世間不是為自己,為眾生活的。自己已經解脫,所以穿衣吃飯都是為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

  大乘無量壽經(第95集) 2000/8/5

  

  隨緣妙用就是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怎麼樣才能做到?有我執就不容易做到。有我怎麼樣?總希望別人隨順我。菩薩不用,菩薩我執破了,所以菩薩能恆順眾生,眾生難。我執破了才是須陀洹,大乘圓教才是初信位的菩薩,剛起步。無我,跟一切人不對立,沒有成見,放棄成見你才能夠隨順眾生,有這個東西就不能隨順。有貪瞋痴慢疑你怎麼能隨順?所以,隨緣不是容易。佛門的標準,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沒有名聞利養,這才能隨順。

  淨土大經科註(第36集) 2011/11/4

  

  跟大眾相處要隨緣,不隨緣就不能相處,要隨緣,要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裡面成就功德。功德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己真沒有,他怎麼分別,隨順他,他怎麼執著,隨順他,他很高興。我們講,他不高興,就很難相處,所以要在一定分寸之內,他能接受,很歡喜,我們自己真正做到不執著。不執著自己的成見,我想要怎樣怎樣,假的,世界是假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要放下,要捨棄。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432集) 2013/9/10

  

  下定決心,這一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去。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統統放下,日常生活隨緣度日就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說什麼都好,自己沒有意思,自己的意思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其他的意思一概都放下了。這一切世間人所爭的我們放下了,不跟他爭,我們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事情,他不肯幹。我們相處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就很好相處。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425集) 20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