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胸懷天下 利在千秋-第12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胸懷天下,利在千秋。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到夫子的教學智慧。今天跟大家談談夫子為師風範的第二點:「仁」。「仁」是仁德、仁心、仁術。有仁心的人,做的是利益天下蒼生的事業,不只利益當世人,還利益千秋萬代。

  歷代讀書人讚歎夫子,「先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明」,比夫子還早成聖賢的古人,如果沒有夫子,我們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因為夫子那個時代禮崩樂壞,很多古籍喪失,文化斷流。

  夫子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闡明易道。所以夫子以前的兩千五百年,文化靠老人家傳下來。

  「後孔子而聖者,非孔子無以法」,「法」是效法,後世的人都效法夫子求學、為人師表的態度,成了聖賢。所以夫子開啟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為什麼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佛的教誨影響了我們幾千年?因為他們做到了,所以人們對他們沒有絲毫的懷疑。因此,仁德能利益千秋萬代的基礎在於以身作則。

  曾子說,我曾經聽到談論夫子行儀的三段話,我自己還沒能做到。第一,「夫子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夫子見到一個人的優點,就肯定他這個優點,沒有把他的缺點或者以前做錯的事變成成見放在心上。這是存心厚道,給人信心。

  「是夫子之易事也」,這個「易事」指很容易相處,很容易侍奉,給人家如沐春風的感覺。假如我們處處對人有看法、成見,無形當中就給對方壓力了。

  第二,「見人之善若己有之」,看到別人的優點、貢獻,就像自己有一樣高興,沒有絲毫嫉妒心,還會讚歎宣揚,「道人善,即是善。」「是夫子之不爭也」,不會跟人爭高下,不傲慢。團體當中衝突為什麼這麼多?就是見不得人好,互相譭謗,沒有學會欣賞別人。

  第三,「聞善必躬親行之,然後道之」。聽聞到好的教誨,看到人家的善行,必定親自落實,再以過來人的身份去指導學生。為了早一點利益學生,自己勇猛精進,這是「能勞」。不辭勞苦地用功提升自己,是仁愛、利益人的動力。我們效法夫子,一定要從我做起。

  仁德的第二個表現是耐心。夫子展現的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禮記·學記》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法,叫「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這叫「和易以思」的教學法。引導學生,不是硬牽著他的鼻子往前走,而是讓他感覺引人入勝,自自然然被吸引。

  「道而弗牽則和」,他接受得非常歡喜、和諧。「強而弗抑則易」,「強」是鼓勵,「抑」是否定、壓制。應該不斷地鼓舞他的信心、善心,他受到鼓舞,越學越積極,不會痛苦,不會勉強。

  「開而弗達則思」,「開」是啟發,不是填鴨式的一下子把所有的道理全部講完,這樣就把他的悟門堵住了。而是用啟發式的教學法,有些話點到為止,讓他很自然地去思考、去領悟。所以,真正教育好一個學生需要很大的耐心,這都是善巧方便。

  仁德的第三個表現是有教無類。只要是自己肯學的,夫子都盡心盡力教。在《論語》中講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修」就是拜師的禮物。東西不貴重,代表夫子重視的是拜師的恭敬心,是那個禮。

  此禮不可廢,因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沒有敬師的態度,師生的緣就不具足。

  《論語·述而第七》舉了一個例子。在互鄉這個地方,有一個孩子來求學,弟子就問夫子說:「那個地方的人根性非常惡劣,夫子,您教他很可能會浪費時間、浪費精力。」

  夫子回答:「他今天來找我,就代表他想要提升,他很愛惜自己,我當然要幫助他提升,怎麼能拒絕他呢?我確定的是他現在想學、用心來學,至於他以後會怎麼樣,不是我能夠控制的,我只要珍惜當前的因緣就對了。」夫子非常惜緣。

  仁德的第四個表現是胸懷天下蒼生。有一次夫子讓子路、顏回各自說說他們的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我的車馬、皮衣,只要朋友需要,我都可以借給他用,即使用髒了、用壞了,我都不會覺得可惜。接著顏回講,「願無伐善,無施勞」,就是不邀功,甚至可以把功勞讓給他人。

  接著子路問夫子的志向是什麼,夫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讓老人、父母安心,生活安適,很多問題可以慢慢解決;人與人之間講信義,很多衝突都可以化解;好好培養下一代,民族、國家才有前途。

  夫子的教學智慧對我們太關鍵了。甚至於夫子的一聲歎息,都是為了喚醒迷惑的人。比如夫子說,「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已矣乎」是感歎、歎息。「內自訟」的「訟」是能夠自我反省、改過。夫子說,見其過是知過,內自訟是悔過。

  我們要做一個真正改過的人,「過則勿憚改」。人真的改過,智慧靈性提升了,欲望自然下降。只要真下決心,慢慢下功夫,都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因為習氣「不覺本無」,本來沒有的,一定可以去掉;「本覺本有」,明德本善是我們本有的,一定可以恢復。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