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聖賢風範-第11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聖賢風範。

  

  上一次我們談到夫子治學的態度,今天我們繼續從夫子的行持、從經典當中尋找夫子為人師的風範。首先第一點,智慧。

  智慧表現在哪里?「務本」,找根本。《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人會愛父母,進而才會愛他人,因為移孝作忠,就能忠於國家、忠於領導;人會敬愛兄弟姐妹,進而才會愛護同學、朋友,種種矛盾就化解了。

  「務本」太重要了。儒釋道的聖人都讓我們從孝道開始做起,這是做人的本,不能本末倒置。老子也講忠孝友悌,都是從這裡做起。所以,要讓聖賢教育發揚光大,和諧社會,就要從我心做起。

  比如為人師,「人能弘道」,就把老師的本分盡到;為人父,就把父親的本分盡到;為人妻,就把妻子的本分盡到。每個人就在自己的身份當中行大道,行仁道,接觸我們的人,看到我們的人,都會受感動,這個道就弘揚出去了。

  第二點,夫子的智慧體現在看問題非常深遠。《了凡四訓》中說:「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夫子當時的威望非常高,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弟子當中,子路勇猛第一;治國的智慧,顏回第一;冉求的理財能力很強;子貢的口才,無人能出其右。

  《了凡四訓》中有一個例子,夫子的學生子貢,把被販賣到其他國家的魯國百姓贖了回來。按照當時的法律,魯國政府會拿贖金獎勵子貢,子貢說不用了,他很慷慨。

  結果夫子知道了,就責備子貢。這麼做好像很高尚,但當時的魯國人民普遍都不富裕,不像子貢是大商人。如果子貢不領贖金,以後其他人想救人時就會猶豫,覺得子貢都沒有領贖金,我把人贖回來了,也不好意思領。他一猶豫,可能就沒有把人贖回來,這就斷了一個人重要的人生機緣。

  所以夫子抓住這個機會點教育子貢,做任何事,要考慮整個社會、國家、民風的現狀,不能率性而為。聖賢人做事,是要移風易俗。

  夫子看事情是看整體、看影響,所以看得深遠。做老師的看待事物也要深遠,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有智慧。

  第三點,有智慧的人用預防法,不是等到染上了壞習慣再來教。夫子說「少成若天性」,《易經》講「蒙以養正,聖功也」,所以教育的智慧體現在「禁於未發之謂豫」,不僅教育他人,還要教育自己。

  自己沒有染上的壞習慣,「未生惡令不生」,以後也不能染上;「已生惡」,一定要馬上改掉,「過則勿憚改」。夫子說,「君子有三戒」,這個戒就是預防,「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保護青少年的心靈非常重要,「非聖書,屏勿視」。孩子是需要保護的,還要讓他們有是非邪正的判斷力,隔絕這些污染源。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鬥是好勝心、嫉妒心。同齡的人競爭比較強,看到另外一個跟我們年齡差不多的人,表現比我們好很多,可能心裡會不服氣,不懂得「道人善,即是善」「見人善,即思齊」。

  「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人的患得患失之心一般都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嚴重。人生最重要的是提升靈性、提升智慧,而不是貪求很多物質方面的東西。這是「禁於未發之謂豫」的教育智慧。

  第四點,因材施教。老師瞭解學生的程度、心態,才能更好的指導他。夫子因材施教,是觀察每個學生的心態跟他的家庭情況,不是一成不變。

  《論語·為政第二》中提到「孟懿子問孝」,孟懿子是一位大夫,也是夫子的學生,他的父親孟僖子臨終前交代他們兄弟兩個:「我死後,你們一定要向夫子學禮,求學問。」於是孟懿子請教夫子,孝是什麼?夫子回答:「無違。」

  樊遲駕馬車帶夫子回去,夫子就對樊遲說,剛剛孟懿子問孝於我,我跟他說「無違」。樊遲就問,「夫子,無違是什麼意思?」夫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跟夫子學習,是孟懿子父親的臨終交代,決定不能違背,這就是禮敬自己的父親,這就是盡到為人子的本分。

  「子夏問孝」。夫子講「色難」,和顏悅色奉養父母,難。一開始跟大家講到「無違」,要順父母的心意,不要違逆,所以「孝順」的「順」字就在這裡體現。父母講得對的,要趕快去做;父母的做法不妥,也不要馬上頂撞,要順勢而為,再找機會規勸。

  所以這個順很重要,沒有一點讓父母不歡喜的態度出現,順父母,他們才能心寬。所以孝子跟我們的差別就在存心不同,他們念念為父母著想,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可貴的。夫子就同一個問題,對每個學生的指導都不一樣,這都體現了因材施教。

  第五點,抓住機會教育點。《禮記·學記》中說,「當其可之謂時」,時節因緣到了,學生也信任老師,這個時候指點他,他會印象深刻。

  有一次,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我不想別人這樣對我,我也不會這樣去對人。夫子馬上抓住這個機會,說「端木賜,這不是你的境界,你沒有那麼高。」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經很不簡單了。

  我們不希望別人誤會我,我們也不要誤會別人;我們不希望別人懷疑我,我們也不要懷疑別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對我們發脾氣,我們也不能隨便對別人發脾氣。

  第六點,相觀而善。「相觀而善之謂摩」,所謂「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論語》裡面,夫子讚歎堯帝、大禹、管仲,讓學生學習、效法,「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夫子還列舉了幾位優秀的弟子,「子產有君子之道四」「有顏回者好學。」「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樣所有的同學都效法顏回。

  我們帶一個班,或者管理一所學校、企業,把優秀的榜樣列舉出來,也可以讓大家相觀而善,傳遞正能量,讓這個大集體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