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慕賢當慕其心-第10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慕賢當慕其心。

  

  我們仰慕聖賢,就要學習聖賢人的行誼。我們看到至聖先師孔老夫子一生的行誼就給我們很多啟示,尤其是求學的態度。

  第一個求學的態度,夫子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自己的創作發明,完全依照經典。

  現在的教育理論常常提到預防法、及時法、循序漸進法、觀摩法……《禮記·學記》中說,「禁於未發之謂豫」,預防。夫子講,「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就是預防法。

  再講了「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的內心還沒有想要深入學習,就不能跟他講太多,不然他得不到受用,所以要循序漸進。

  「不悱不發」,道理有一點貫通了,想跟老師彙報,但又表達不出來,這個時候夫子主動去引導,師生之間就交融了,這是及時法,抓住機會教育點。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學生還沒有悟到也沒關係,不著急。不能填鴨式地一味灌輸,會把學生的悟門堵塞,「則不復也」。

  「相觀而善之謂摩」。夫子讚歎顏回的時候,也讓其他學生來效法學習,這是觀摩法。

  第二個求學的態度是立志。夫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學習一定要先立志,再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能得少為足,學久了產生疲乏,沒恒心。這個「立」是屹立不搖。

  「志於學」,就是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學問。「三十而立」,在一切境界當中不被誘惑,立得住腳跟,立得住德行。「四十而不惑」,在一切境界當中無可無不可,可以通權達變。「不惑」就是在每個境緣中應該如何判斷、抉擇,他非常清楚,不會舉棋不定。

  「五十而知天命」。夫子知天命,在危難的時候毫無恐懼,「天之未喪斯文也」,上天要把中華文化的道統傳下來,「匡人其如予何?」這些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這些危難夫子都平安度過。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已經契入聖賢境界了。「耳順」,道理融會貫通,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合於道了。

  第三個求學的態度是好學。夫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mǒu)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個大家庭居住的地方,必定有本質忠信,德行跟我差不多的。

  人雖然有很好的本質,還要通過後天勇猛精進才會有好的成就。好學最主要的是有恆心。就像「愚公移山」一樣,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四個求學的態度是主動。《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中說,「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如之何」是怎麼辦的意思。一個人遇到挑戰,他自己不思考該怎麼做、怎麼解決,別人也很難幫得上忙。所謂「天救自救者,天助自助者,天棄自棄者」。我們得力處完全跟我們的誠敬心成正比,所以古人說「反求諸己」。

  第五個求學的態度是不自欺。夫子對子路說,「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誠實、不自欺就是智慧的表現。

  第六個求學的態度是格物。格除物欲是大根大本。《論語·學而第一》中提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求學之人要降低物欲,樸素節儉,以苦為師。

  第七個求學的態度是力行,學了要馬上去做。夫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每天自己的道德學問有沒有提升,經典的教誨有沒有很好地去思維,有沒有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之中。

  聽聞道義的事情,馬上去做了,這就是「聞義能徙」。老人家為了天下安定,離開魯國,周遊列國十四年,就是為了行道,哪個國家願意施行他的主張,把周禮落實,就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義」就是合情合理合法,應該做的事情。發覺自己的缺點馬上改正,夫子都是在道德學問上下功夫、提升,這是力行。

  第八個求學的態度是學習要認真,還要認真尋思義理,把義理貫通、落實。《論語·為政第二》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學習經典,思維它的義理,這叫深解義趣。

  學了之後,還要多聽過來人的經驗教訓,我們才知道怎麼深解義趣,怎麼落實。這個「罔」就是惘然無所得,沒什麼收穫。「思而不學則殆」,一直思考,但是不學習經典,沒有經典的標準,想來想去還是懷疑,不能決斷。

  所以夫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一整天不吃東西、不睡,在那裡思考,最終也沒什麼結果,這個「學」就是依經典為師。學習要學思並進、解行相應。

  第九個求學的態度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切人事物都是老師,只有自己是學生。

  第十個求學的態度,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夫子學習,不是記很多的知識,而是抓住綱領,貫通學問。夫子「一以貫之」的是忠恕之道。「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一個人可以時時想著盡己之力,反求諸己,就能向內去找問題,這是內學,就能成就自己;推己及人是向外,對外要寬恕、仁愛。落實忠恕,然後契入仁愛之道,這是掌握綱領。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