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文殊師利大聖尊 三世諸佛以為母-全1集

  經句:

  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佛以為母。十方如來初發心,皆是文殊教化力。

  ——《大乘心地觀經》

  

  開示:

  「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薩表智慧,智慧是佛母,佛怎麼成佛的?智慧開了成佛的。把智慧,般若智慧比喻佛母,這是從比喻上說的。由此可知,佛法的教學是以般若智慧為中心,以般若智慧為主,我們可以從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當中能看的出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他一生教學可以分為五個階段,而五個階段當中是以講《般若經》的時間最長,《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釋迦牟尼佛總共講經四十九年,《般若經》佔二十二年,你才曉得般若是佛法的精華,是佛法的中心。在中文翻譯經典裡面,也是以《般若經》的分量最大。通常我們只知道《華嚴》是大經,《華嚴》只有八十卷,而《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六百卷的《大般若》。這是中文所譯經典裡面,分量最重的一部大經。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金剛經》也在六百卷當中,是六百卷裡面的一卷,古大德特別把它提出來單獨流通。正如同八十卷《華嚴經》裡頭,把「普賢行願」這一卷提出來單獨流通的意思是一樣的。這一卷可以代表全經,是全經的精華之所在,全經綱要之所在,沒有時間讀全經,讀這一部就夠了。這是古人為了便利初學的一種措施。實在說,不但是古時候人,就是現代人要想讀全經都不容易。八十卷《華嚴經》,一般人讀誦,這一部經讀下來差不多是兩個星期,兩個星期從頭到尾念一遍。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你就曉得,六百卷《大般若》要從頭到尾念一遍,至少要半年的時間,《大般若經》一年頂多你念兩遍。現在的人煩惱很重,念前面不曉得後面,念到後面,前面忘光了。這就是大經,今人沒有能力受持。古德這個設施就太好了,讓我們在這裡面讀一卷,選擇它最重要的。這一卷的經義可以能含蓋全經,在《般若經》裡頭取《金剛般若》,《華嚴經》裡面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因此,這經上就有這樣的讚歎,『今我得佛』,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文殊師利之恩』,文殊菩薩,佛在經上講,他是過去七尊佛的老師。老師還在作菩薩,學生已經成佛了,七尊佛都是他的學生,這是從事相上說。實在講,最重要的是從理上說、是從教義上說,他表智慧,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成佛了。這是文殊師利的恩惠。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過去無央數諸佛』,「無央數」是沒有方法計算得出,沒有方法能說得出的數字,我們通常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成佛都得力於般若的教誨,那就都是文殊師利的弟子,文殊師利代表般若智慧。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當來」是將來,還沒有成佛的,現在在學佛的人,也都靠般若智慧,離開般若智慧不能成就。『譬如世間小兒』,就是兒童,他要有父母照顧,文殊菩薩『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薩以高度的智慧來照顧這些學人,就如同世間照顧兒童的父母一樣。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25集) 1996/4

  

  我們都是念佛的,在無量法門裡面選擇念佛的法門,這是高度智慧的選擇,真實福德的選擇,你選擇這個法門。佛在淨宗裡面告訴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觀經》上講的三福,這三條佛說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行證果都以這個為基礎,你說多重要!第一條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條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根本。你要說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就從孝親尊師學起,這是基礎,學佛的開始。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第12集) 1997/1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說法,阿彌陀佛是什麼?清淨平等覺,你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的。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你要不要見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跟清淨平等覺相不相應?相應,那你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念佛跟清淨平等覺相應,我吃飯跟它相應不相應?我念佛的時候相應,吃飯不相應,工作也不相應,應酬也不相應,那說老實話,你念佛也不相應。為什麼?一相應,一切都相應。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第12集) 1997/1

  

  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與清淨心相應,平等心相應,覺心相應,這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才叫做念佛人。念佛人就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應酬當中,心都是清淨的,都是平等的,都是覺而不迷。怎樣才能做到?《般若經》上講得好,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若無其事,宗門裡頭、禪宗裡講一絲不掛,毫不沾染,這就相應。否則的話,你功夫再好,臨命終時,你的命運操縱在別人手上,這是可怕極了。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第12集) 1997/1

  

  「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佛教人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這兩句。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阿彌陀佛就是真心,阿彌陀佛就是離一切妄念。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你只老念,念下去,肯定自性般若智慧會現前,念到功夫成熟了它就現前,它就是法身。就用這麼一句名號,你就能夠證自性裡頭的智慧法身,這法子妙!

  淨土大經科註(第539集) 2012/9/29

  

  三心二意裡面決定沒有智慧,連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這些聖者都沒有般若智慧;換句話說,他們沒有見性。何況六道凡夫?由此可知,淨宗用的方法直截了當,就修一心不亂,這真的是直截了當。它的方法簡單,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修一心不亂。一心現前,般若智慧就透露了。所以一是真,二就是妄。我們今天修行,叫我們返妄歸真,返妄歸真怎麼返?就是從三心二意回歸到一心,就成功了。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集) 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