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孝親尊師德之基-第8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孝親尊師德之基。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到古代帝王很懂得尊師,以主人待客之禮來對待老師,包含請老師來教太子,皇帝都要親自行拜師禮。《群書治要》中也提到:「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也,尊師則不論貴賤貧富矣。」

  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老師的身份、貧富貴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老師某方面的學問、能力比我們強,我們都應該謙虛地向他學習,因為「滿招損,謙受益。」《了凡四訓》說,「謙則受教有地,取善無窮。」

  一個謙虛的人,善於學習每個人身上的優點,他就能「德日近,過日少」。如果《弟子規》能實實在在地落實,自己的道德學問就有實實在在地提升,這才是實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教誨,對我們扎下德行的根基都很關鍵,因為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孝親是尊師的基礎」。學生對老師尊重的態度,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經》說,「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人一定是先尊重對他恩德最大的父母,然後再延伸到尊重老師、尊重長輩。

  一個人沒有孝親的根,是不可能尊重老師的。孔子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老師真正為學生好,首先要教學生孝道。

  很多孩子非常單純、善良,學習完《弟子規》後,一大早就站在父母的房門口,看到父母出來,馬上九十度鞠躬,說:「爸媽,早上好!」。孩子能如此,相信做家長的一定會非常欣慰。這樣的孩子到學校,自然懂得尊重老師;到社會,自然會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人只要盡本分,對他人的尊重就會水到渠成。

  比方夫妻相處,自己先做好,就能互相交感,感動對方,對方也自然而然地回到本分了。所以要各歸其位,別人對不對不重要,首先自己要做對。這些道理我們想明白了,就會做得非常心安、非常快樂、非常踏實。

  從前古人的拜師禮,會先向孔老夫子行三跪九叩首禮,接著父親帶著孩子給私塾老師行三跪九叩首禮。在整個拜師禮的過程中,孩子最尊重的是他的父親,他看到父親都給老師行這麼大的禮,他以後也不敢不聽老師的話,一定會對老師恭敬,不敢開玩笑、不敢僥倖。

  「師嚴而後道尊,道尊而後民知敬學」,孩子尊師的根,就在這個儀式當中深深地紮在了心裡,終身受益。所以教育是合力,要想把學生、後代教育好,父母、家人首先要配合好。

  學校也是,如果孩子不懂事,校長要讓孩子瞭解老師的苦心,家長來了也要讓他們體恤老師的辛苦與不易。

  從古至今,「師生如父子」,師生是道義的關係,要對老師常懷感恩之心。雖然尊師方能重道,但教育者也要瞭解每個孩子的客觀狀況,懂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如果我們一味地嚴格,可能孩子會接受不了,所以對待每個孩子的分寸,要依當時的情況而定。

  如果孩子有十分恭敬心,我們只教他八分,那對不起他;如果孩子只有五分恭敬心,我們教他八分,那太嚴格,他覺得有壓力就跑了。所以要隨緣,客觀應對。

  教育工作者為人師表,這個「表」字就是表率,要自重。對每一個學生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的愛護,這樣才真正是把「師生如父子」做出來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父母、老師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無求、無私地奉獻,所以受人尊重。就像老子說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聖賢教育就是教我們自愛,進而懂得去愛人。先愛父母,先體恤父母的苦心,再延伸到「凡是人,皆須愛」。

  《群書治要三六〇》的「為政」篇說:「夫知為人子者,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者,然後可以為人君;知事人者,然後可以使人。」同樣的,「知為聖賢學生,才能為老師。」我們把學生的本分做好,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所以經文講到,懂得如何做一個好子女,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父母;懂得如何做一個好臣子,然後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君主。一切從基層做起,有服從、勤儉的態度,再慢慢提升,就能對基層的人感同身受。

  懂得如何侍奉人,然後才懂得如何任用人。因為他是過來人,自己做好了才能教會別人,再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