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什麼是財布施?-第707集

  法語:

  財布施得財富,財布施的範圍很廣,有內財和外財,財布施不是叫你拿著錢財,到寺廟裡去捐獻。而是要善用財物,能夠利益社會大眾,這才是真的財布施。

  

  節錄:

  佛菩薩無論現什麼樣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歸納起來不外乎六條原則,佛經裡面稱為六度,六波羅蜜,那就是他應化的規範。這六條諸位都很熟悉,但是意思不懂。什麼叫布施?大家認為布施就是捐一點錢給寺廟,錯了,完全錯了。布施是為社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布施。以財力幫助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是財布施;以我們的體力、勞力,今天我們講做義工,這個還是財布施,叫內財布施。做義工在哪裡做?到寺廟裡面來做,你這個圈子很小,你得的福報也很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30集)

  

  應當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哪裡有需要,就到哪裡去作義工。所以社會各個層面,哪個地方需要幫助的,我們都去幫助他,這是修布施波羅蜜。我們今天佛教徒很執著,起心動念是我的利益,縱然修布施,不能叫波羅蜜,那個不是菩薩法。菩薩布施的時候沒有為自己的,為眾生的,眾生需要什麼,他就做什麼,絕對不是為我。我到這個世間來是為眾生服務的,不是眾生替我服務。所以三類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30集)

  

  三種布施裡面法布施為主,法在哪裡?法就在財裡面,就在無畏裡頭,三個合成一個,一體,以法為重,法是教他。他不肯布施,不熱心服務,我們熱心服務,那就是教他,做榜樣給他看,做樣子給他看,那就是法布施。為眾生、為社會服務,義務的,不求代價的,不求酬勞的,那就是波羅蜜。如果說布施談條件,有報酬的,那就不是了,那是商業行為,那就不叫布施。為眾生服務,要守法,要懂規矩,要知道先後次第,這就叫持戒波羅蜜,才能把這樁事情做好,做得很圓滿。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30集)

  

  不論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按部就班的來,事情做圓滿,這是忍辱波羅蜜。菩薩六度萬行都落實在一樁事情,點點滴滴無一不具足六度萬行,這叫行菩薩道,我們幾個人會?幾個人懂得這個意思?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學哪個宗派,都是行菩薩道,是不是真做了?真菩薩就跟彌勒菩薩一樣,歡歡喜喜,滿面笑容,清淨自在,法喜充滿,那是真的菩薩。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這個人叫菩薩,熱心為大眾服務,這是智慧慈悲落實。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30集)

  

  布施主要是破慳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們慳貪煩惱捨掉了,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涼自在。像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就是他所得到的,得的是清淨心。功德是要自己修的,我們今天佛門裡面常常以財布施,這只是布施不能成為功德,這裡面沒有功夫,沒功夫就是不能斷慳貪。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集) 1984/12

  

  雖修布施,布施的力量不足以斷慳貪,功夫不到,不能成為功夫。有些時候不但不能成為功夫,反而適得其反,就是聽說佛門所講「捨一得萬報」,他才肯來布施,這是世間生意買賣,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今天布施一塊錢,明天就得一萬塊錢的果報,這應該趕快去布施。這種布施不但不能斷慳貪,反而增長慳貪。他為什麼來布施?他是為慳貪心來布施,而不是佛法的布施,佛法所講的是斷慳貪而布施。以慳貪心在佛門布施有沒有收穫?有收穫,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報。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集) 1984/12

  

  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他以帝王之尊,那種勢力,造四百八十多座寺廟,規模都很大。度出家人,照顧出家人的生活,人家只要發心出家,他都歡喜,他都供養,度多少人!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這是印度一位高僧,梁武帝是虔誠佛教徒,當然要接待他。他也就很得意的給達摩祖師說:我在佛教裡面做這麼多的功德,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很老實,不妄語,直截了當告訴他「並無功德」,你所做的沒有功德。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57集) 1984/12

  

  梁武帝滿腔的熱忱、興趣,被他這一盆冷水澆滅,心裡多難過,所以梁武帝對待達摩祖師非常冷淡,不護他的法,他沒法子,跑到少林寺面壁九年。梁武帝當時要是改一個字,「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點頭,「很大很大」。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這個要知道。所以功德跟福德要辨別清楚。福德再大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來生享人天福報而已。唯獨功德,那就不一樣,「功」是要自己去修。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57集) 1984/12

  

  布施是什麼?是捨,是離。菩薩修行的方法,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捨、離而已。一切法捨離得乾乾淨淨,統統都捨掉了,成佛了。等覺菩薩,別的都捨掉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捨,所以還叫菩薩,不叫佛。諸位要知道,大乘佛法修行就是捨,沒有一樣不捨,樣樣都要捨。內,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是種種的想法看法要捨掉,心清淨了;外面身心世界一切都能捨,不會被物所轉。你今天為什麼會被物所轉?你捨不得,你不肯捨,所以你才會被它所轉。你要是捨掉了,它怎麼能轉你,它怎麼會影響你,不可能的事情!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2集) 1984/12

  

  你今天不能捨財,你心裡念念我還有多少錢,我怎麼樣去賺錢,又怕錢幣貶值,又怕經濟不景氣,煩惱統統來了。你要是能捨掉,哪有這些憂慮煩惱!什麼都沒有,這個心多清淨、多自在。你哪一樣捨不掉,那就夠你麻煩的,夠你去操心的。你那些操心麻煩都是冤枉,為什麼?到後頭都一場空。不但到後來一場空,當下即空。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2集) 1984/12

  

  你回光一返照,曉得確實當下都不可得,哪裡還說將來一場空,將來一場空已經迷得很深了,當下即空,不要等將來!學佛的人曉得這個道理,沒有一個不是身心自在,快快樂樂法喜充滿,這個我們佛法得到真正受用!學佛學得天天愁眉苦臉,那決定是跟佛法相違背,那是學錯了。真正的佛法是破迷開悟,一定是身心健康,快樂自在,這是學佛馬上就得到的好處。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182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