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航人-第1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禮記》中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突出了教育、教學的重要性。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教育」一詞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上行下效,培養出優秀的下一代。

  今天想要和您分享一篇文章,題目是: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航人。

  

  《大學》開篇就告訴我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這是告訴我們,先要有胸懷天下的心量和人生價值觀。「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我們都有自己的小家庭,還有學校、單位這個大家庭。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又是修身的根本。「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根本在格物。

  而「格物」是什麼?格除習性、格除物欲。人的煩惱越輕,智慧就越增長。現在的人物欲太重,「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把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如何教育好下一代給忘記了。我們不能只考慮眼前,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人生影響最大。

  我們回想一下,一個小孩出生,從牙牙學語,到他剛會講話,講得很順的時候,大多數都是講「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所以父母跟子女之間的親愛是天性。教育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讓一個人跟父母的親愛、父子有親的天性終身保持不變,這個人就是最幸福的人。

  山東電視臺曾經有一檔《天下父母》的訪談節目,其中一期的嘉賓是翟俊傑導演。接受採訪時,主持人問他:「你覺得人生最幸福的事是什麼?」他當時六十多歲了,說:「我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回到家,打開門,還能喊一聲娘!」

  我們聽到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說這樣的話,腦海裡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六十多歲的老人看到爸爸媽媽,臉上笑開了花,跟一個走路還不穩的孩子,看到爸爸媽媽時喜悅的心情是一樣的。一邊走一邊搖搖晃晃地喊一聲「媽!」然後過去抱在爸爸媽媽的腿上,好像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最快樂的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價值。「明德」是自己本有的本善,「明」是智慧,「德」是德能、福分。通過教育,我們可以恢復到如孔子、孟子一般無量的智慧、德能、福報。

  像舜王,「舜其大孝也與!」他的孝做到了極點,智慧也得到了彰顯,因為孝能開一個人的明德。《中庸》裡說,「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大舜力行孝道,最後契入聖賢境界,「尊為天子」,他能當天子,福報也很大。

  孔老夫子是至聖先師,他告訴我們一個治學的態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沒有懷疑,而且他所講的都是古聖先賢經典裡面的教誨,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沒有自己的創造發明。師道一定是一代傳承一代,孔老夫子也是傳承了整個道統。而我們都是因為接受了老師的教誨,才能明理,所以對老師一生都感恩。

  現前社會的污染很嚴重,我們有義務把老祖宗的經典、倫理道德送到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我們能體會到我們的同仁、我們的孩子,他們現在所面對的誘惑這麼多,一定要用這些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他們、幫助他們。

  我們要有這種迫切感,要有這顆仁慈博愛的心,這個心境就是一份道義。要想成就自己的學業、事業、志業,一定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就像一棵樹,一定要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而教育者的根本、原則就是「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

  假如我們不能把自己教好,又怎麼去教別人?只有自己提升得好,才能幫得上別人,自覺才能覺他,自愛才能愛人。「欲愛人者先自愛,欲助人者先自助,欲知人者先自知」,這都是務本。而且要循序漸進,凡事「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以要穩紮穩打,靜待「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這才是做事的正確態度、方法。

  教育能改善人心,能真正解決社會大眾的問題。所以我們要立定利益天下的遠大志向,然後從格物下手,格除自己的習性毛病。其中最嚴重的一個,就是傲慢。

  《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有什麼值得驕傲,就吸收不了聖賢的智慧、經驗。

  曾國藩先生說:「家敗,敗在一個奢字」,奢侈;「人敗,敗在一個逸字」,放逸,放棄自己,遊手好閒,縱欲;「討人厭,敗在一個驕字」,驕傲,走到哪都不受歡迎。

  我們要珍惜老祖宗、經典的教誨,要以恭敬誠敬的心,從頭開始學起,這樣經典中的每一句話都能進入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受益,進而去利益我們身邊的人和下一代。

  教人先教己,上行而下效,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航人,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不斷提升自己,站好孩子人生中的每一班崗,讓他們在茫茫大海中,駛向光明的彼岸。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做孩子一生的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