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佛法講到究竟處-第1061集

  【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個神通我們看到喜歡。一個人在這個世間,能遇到一尊佛、一尊菩薩、一位阿羅漢,都稀有難逢。這些人,大乘經上讚歎,他們是聖賢,是人間真正的福田,對他們的供養,福報很大,不止施一得萬報,不止。為什麼?他能幫助你開智慧,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能幫助你修行證果,這個福報太大了。

  在我們這個世間很難遇到,遇到一個真正修行人都不容易,怎麼可能一念頃。這講在極樂世界,一念頃,極短的時間,他的神通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而且『周遍巡歷供養諸佛』,到極樂世界福慧雙修,修福修慧太容易了。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第十一,遍供諸佛願。文中合說兩願」,兩樁事情,「如周遍巡歷供養諸佛,巡歷,偏顯第十願」,前面所說的,「供養,偏顯第十一願」。

  「於一念頃,指極短促之時間。一念之時限,諸說不一,已見」,前面講過。佛當年在世,講經的時候因人、因地、因事不同,所以佛是無有定法可說,完全是隨機應教。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無有定法可說。所以,說的每一部經,說法並不完全相同。

  這是自古以來世間亦如是,譬如孔子,學生向他老人家請教,問的問題是一個,他老人家答覆不一樣。問仁,每個人答覆的都不相同,問孝也不相同,應機施教,每個人都得利益佛法亦如是,聖賢現身沒有一定的形相,教學沒有一定的說法,總而言之,讓問的人真正得利益,他真聽懂了,真理解了,真得受用。這是聖教。

  「今依《翻譯名義集》,以剎那為一念」,並依《大智度論》,「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這一彈指多少剎那?六十剎那。彌勒菩薩給我們講的一念,一彈指有多少個一念?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不止六十剎那,剎那還是很大的數。

  他說「指一彈指所占時間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暫」,這是給我們現在人講比較容易懂。「然於此短促剎那之際,可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深顯極樂國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那由他」是梵語,「數也,古說不一。其小者,如《玄應音義》」裡面所說的,「那由他,當中國十萬」。

  「其較大者,則謂那由他,隋言數千萬」。這是數字,千萬是那由他,這個隋言是隋代時候。「他說不俱引」,就不再多引了。「故其數難於確定,但可定言,億那由他百千,表一難以數計之大數」。這給我們一個概念,是個很大的數字,無法把它講清楚。「於一剎那,能超過如是眾多佛剎,表所到之處至遠也」,太遠了。

  宇宙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小一如不二,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這麼大的宇宙,可以容納在一個芥子裡頭,芥菜子,宇宙沒有縮小,芥菜子沒有放大,它就能容得下。

  在早年,這個說法一般人很難懂,怎麼可能?到現在科技發達了,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部《大藏經》分量很大,能容入一個小晶片,現在小晶片大概只有小指甲這麼大,裡面藏著一部《大藏經》。更有甚者,我相信再過個若干年,這一部《四庫全書》也可以容納在一個小晶片裡頭,這就是小可以容大。

  我們在電腦裡面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喜歡放大還能把它放大,放它比原來的字更大,沒有大小之分。大小是我們人,六道凡夫錯誤的概念,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時間,沒有空間,一切法就在當下。這是什麼?覺悟人的境界。

  湯恩比常說,宇宙背後一個精神實相,他說這麼多的字,在佛法裡兩個字就說明了。他講的什麼?佛家講自性,真如、本性,他就說的這個。始終,他說一定有,但是他拿不出來,我沒辦法拿給你看,一定有。

  這是什麼?宇宙萬有的本體,整個宇宙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是真有,它能現、能隱,遇到緣它現,沒有緣它就不現;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沒有,現的時候不能說它有。所現的一切現象全是假的,不是真的,包括如來實報莊嚴土。

  實報莊嚴土是法性變的,唯心所現;十法界、六道是唯識所變,變現出來的。體是什麼?體就是實報土。一念不覺,迷了,就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把實報土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

  不管怎麼變,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說實報土例外、一真法界例外,沒說。所以,一真有隱現不同,阿賴耶生滅不同。

  阿賴耶是假的,見性之後阿賴耶就沒有了,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沒有了。到最後完全融入常寂光,極樂世界最高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是自性、是本體,就是惠能大師開悟說的這五句話,「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就是自性。

  它在哪裡?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從常寂光的立場來說,一切萬法都沒有距離,都在現前。像我們這房間,十幾盞燈都打開了,光跟光互相交融,分不開哪個光。你回歸自性了,就等於你那個燈在常寂光裡亮起來,跟所有的光都融成一起;融成一起,自己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佛法講到究竟處。

  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第175集)

  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