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轉識成智-第603集

  法語:

  法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聞法要消歸自性,即不執著聲塵的境界,不要著重它的音聲,要著重它的義理;看經亦不要著重它的章句詞藻,不著文字相。修行在乎轉識成智,了解其言語文字以外的意思,才能得到真實受用。

  

  節錄:

  一體是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自性清淨心,真心,也叫法性。為什麼?它能生萬法,它是萬法的本體,所以也稱它作法性,對自己來講是自性,對萬法來講是法性,自性跟法性是一個性。這個自性,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精神現象,它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科學家對它沒辦法,你找不到它。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虛空是它變的。為什麼找不到?因為它不屬於這三種現象,你找不到,科學決定有個對象,它沒有對象,但是它存在,是一切法的本體。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328集) 2011/3/16

  

  馬鳴菩薩教導我們要怎麼樣聽經、學教,你才能夠悟入?換句話說,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他給我們講了三樁事情,第一個是「離言說相」。音響忍就是離言說相,不執著言語,言語是工具,不必執著。你要聽什麼?你要聽言語裡面所說的義理,不執著言語,這叫會聽。讀經,經典是文字寫出來的,文字是言語的符號,既然不執著言語,我們還執不執著文字?當然不執著。

  大乘無量壽經(第137集) 2002/12/30

  

  馬鳴菩薩第二個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名字是什麼?佛經裡面很多的名詞術語,你像這個地方就跟我們講了三個名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這都是名字。三寶:佛、法、僧,都是名字相。名字相是為了傳達意思方便而設立的,假設的,你可不能當真。你要當真,執著在裡面,你又麻煩了,都把你的悟門堵死了、堵塞了。佛學的名詞術語不要執著。

  大乘無量壽經(第137集) 2002/12/30

  

  第三個更深一層,「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聽了之後會想一想這一句話什麼意思?這一段是什麼意思?這就是你心裡頭在攀緣了,你又錯了。所以聽佛法不可以攀緣,不能想它什麼意思,它沒有意思,你才有悟處。你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所想的不是佛在經上講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誰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那不叫麻煩大了嗎?佛哪有意思!不要說佛菩薩沒有意思,阿羅漢都沒有意思,你還去想它什麼意思,錯了!不能想。

  大乘無量壽經(第137集) 2002/12/30

  

  總要記住古德教給我們的原則,那是非常有道理的,所謂聽教(就是聽經)要在消歸自性。義理不明白,你怎麼能消歸自性?修行要在轉識成智,你不懂經名意思,怎麼能轉變這個思想?怎麼能改變你的觀念?所以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聞名是要把那個名的意義搞清楚。現在很多人望文生義,他告訴我們,聽說這部經上講的,聞諸經名字,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24集) 1988/2

  

  好了,他經不要念了,他就念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他認定念這個經題就能除千劫極重惡業,惡業照幹,不要緊,我念一句就消除了。這是錯解經義,曲解經義,佛門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依照文字看表面意思,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搞錯了。

  觀無量壽佛經講記(第24集) 1988/2

  

  不但言語文字不能執著,再給諸位說,義理也不能執著。為什麼?如果你執著經裡面所講的道理,這個道理就障礙你的悟入,你就不能悟入。言語要不要?要。為什麼?它是個敲門磚,門一敲開,這個東西就不要了,敲門磚就丟掉了。義是什麼?義是門。換句話說,門開了,你萬萬不能夠呆在這個門口,你要往裡面去,你要進去,登堂入室。義好比是大門,門開了,你要是止住在大門口,你沒有法子登堂入室。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6集) 1983

  

  所以這是更進一步給諸位說明,義理也不可以執著,你才能夠真正悟入教理,教理是一切法都通達的,義理是一部經的道理,是通一部,教理是通一切,這個樣子才能夠「消歸自性」,「便是言下悟入」,我們在禪宗裡面常常聽到有這一句話。這樣才能夠言下悟入,而不是死在義裡(不是死在這個地方)、死在言下。死在言下,諸位曉得,可憐,死在義裡同樣不高明。今天幾個學佛的人能夠超越言義,言下大悟?這一點希望我們同修要特別的注意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6集) 1983

  

  修行要在轉識成智,也就是講要會歸自性,轉識成智。換句話說,佛法這個經論,字字句句都要把它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你才能得到受用。你要是看到佛經與我們平常生活不相關,那就錯了!那這種東西我們學它幹什麼?從我們一早起來穿衣吃飯、上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字字句句都是最寶貴的教誨,使我們在生活、在工作、在事業、在處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得非常圓滿,都能做得快快樂樂,這是佛法。

  彌陀要解演義(第7集) 1995/1

  

  我們自己的修學,一定要遵照佛在經典裡的教訓,轉識成智,漸漸去練習、去學習。不僅每天讀經要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儘可能少用分別執著妄想,不用這個。如果真正到不用這個,慢慢就會用四智了,處事待人接物用妙觀察智,不用分別,用妙觀察。這就很厲害,妙觀察一見,把你過去現在未來統統見到了,為什麼?它是照見,它不是分別見,照見。用平等性智,清淨心待人,用大圓鏡智,不落印象,無所不照,像《心經》裡面說照見五蘊皆空,用照見。這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無量壽經(第17集) 1988

  

  念佛就是轉識成智。識是分別執著,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就是不執著,統統放下了,這就是轉識。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一心就是智慧,一心就是覺悟,二就迷了,一就覺。這句佛號,古德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就是真如本性的德號,正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那怎麼不是智?《金剛經》上講的真實智慧。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15集) 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