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賓主認清,福慧雙修-第543集

  佛在經上常常勉勵我們「深解義趣」,這一句話重要!如何深解?必須要身體力行。你不認真去幹,你能夠體會的、理解的,決定是有限;換句話說,你沒有辦法開悟。這個悟是年年要悟,月月要悟,天天要悟。開悟是沒有止境的,一直到如來究竟的果位,這才是圓滿的大覺。等覺菩薩還是天天在求悟處,何況我們現在在初學。一定要好學、要勤學,把自己所學的決定落實在生活上,你才開得了悟,所學非所用是決定不會開悟的。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五)(第3集) 2000/6/7

  

  自己做不到不能勸人,勸人人家不相信。你說好,好為什麼你自己不幹?所以自己真幹,人家真相信。然後從身體力行當中,他就有許多悟處,你要不幹,不會開悟。在落實生活、落實工作、落實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悟出這些道理,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介紹給別人,人家也會認識這個。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73集) 2014/1/7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佛有多大的智慧,我們自己也有,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佛法是平等的,智慧也平等,德相也平等。佛雖然說平等,可是我們現在感覺得不平等,我們大家在一起,智慧就不相同。這是什麼緣故?佛告訴我們,這是你自己把你的智慧迷失了。佛法講迷悟,不是迷悟別的,是迷悟自性。自性裡面本有圓滿智慧德能,現在迷了,迷了就不能現前。佛的智慧,他不迷,不迷就完全現前,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4集) 1991/6 

  

  學佛要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從平等心來。你看經題上「清淨平等覺」,覺就是智慧,清淨心、平等心能生智慧,智慧是清淨、平等所生的。我們要求智慧,先求什麼?先求心地清淨。心地本來清淨,現在不清淨,裡面充滿了垃圾。現在的工作,把心裡的垃圾完全清除,打掃乾淨,一塵不染,把阿彌陀佛請進去,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573集) 2014/1/7

  

  佛只是給你做個增上緣,而是你自己自度。六祖說得好,佛法是自悟、自修、自證、自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信心,第一個是信自,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要相信自己。然後第二個才信他,信他,他是過來人,他能成佛,我也能成佛,他能開悟,我也能開悟,要相信這個。相信過來人所走的路子,值得我們做參考,值得我們效法,這是信他。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3集) 1984/12 

  

  所以我們對佛智相信,就是對自己心性本有的智慧德能生起了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信佛不信自己,自己是成不了佛的;信自己不信佛,你也成不了佛。為什麼?你不能接受那些開悟的人,他們的經驗方法。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佛,相信自己本有智慧德能,與佛無二無別,相信佛他開發自性的方法是正確的,是值得我們做參考的,值得我們效法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第4集) 1991/6

  

  學佛雖然是說福慧雙修,但是慧比福要緊。「修慧不修福」,雖然在生活上困難一點,決定不墮落;「羅漢托空缽」,羅漢到外面托缽托不到食物,沒福。證到阿羅漢果,他有慧,總比那個修福不修慧要好得太多了。「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沒有智慧就變畜生,有福報,國王騎的大象,滿身金銀珠寶的瓔珞披在身上。這就是說明瞭修行人一定要把慧看得比福重,那就對了;如果把福看重過慧,就錯了,麻煩就大了。當然福慧雙修是最好,福慧雙修當中,要記住偏重在慧,不能偏重在福。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263集) 1984/12

  

  我們講度眾生,度眾生是談不上,哪有資格講度眾生這個話呢?我們幫助別人修這個法門,是附帶的,自己求生是主要的,賓主要分清楚。等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悟無生法忍,這個時候倒駕慈航回到娑婆世界,那是以度眾生為主,自修為其次。現在是以自度為主,度他是附帶的。所以賓主不能夠顛倒,本末次第一定要認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看到佛教衰到這個樣子,仔細去觀察沒有不痛心的,我們能救嗎?無能為力。怎麼辦?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救不了別人,先救自己,這個要緊!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59集) 1984/12

  

  假如說自己沒有把握,把自己的捨掉,完全幫助別人就錯了,那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到最後自己還是六道輪迴,還是三途六道這個麻煩,這是絕對絕對錯誤。先成就自己,再幫助別人;有很多人他顛倒了,他先全心全力幫助別人,自己修行疏忽了。

  印光大師護國息災法語(第5集) 1991/2 

  

  念佛人心地慈悲,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隨分隨力,沒有力量的時候,歡喜讚歎就是結法緣,有能力的時候要隨分隨力,成人之美。人家做一樁好事,這個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我們有錢,用財物幫助他;沒有錢,我們有時間,我們去做義工,以勞力幫助他;年歲大了,做義工做不動了,歡喜讚歎,用善念幫助他、讚美他、鼓勵他。這都是行善,這都是做好事,與大眾結法緣。

  大乘無量壽經(第70集) 1999/11/20 

  

  結緣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心。心裡面要真正尊重一切眾生,敬愛一切眾生,要幫助一切眾生,就是當眾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一定要肯捨己為人。存這樣的心,行這樣的事,才是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緣決定不是攀緣,對自己修學障礙是攀緣,結緣決定不會產生障礙。所以結緣、隨緣、攀緣界限,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夠混為一談。

  學佛答問(第66集) 20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