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如何修六度?-第540集

  六波羅蜜,佛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科目、六門功課、六大綱領,每一度裡頭都圓滿含著其他的五度。不是教你一個一個修,一修一切修,《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布施,布施要如法,那就是持戒波羅蜜;布施要有耐心,忍辱波羅蜜;布施的心不能間斷,精進波羅蜜;布施不受外面境界干擾,怨親平等,禪定波羅蜜;布施三輪體空,般若波羅蜜。任何一度裡面都圓滿含攝其他五度。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289集) 2011/2/18

  

  六個綱領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順序來修學,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個要修布施,第二是持戒,你不能布施,持戒決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決定做不到精進,所以它是有層次、有順序的。去掉貪瞋痴慢是在第一個階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棄,布施什麼?最重要的是要把貪瞋痴慢給布施掉,你後面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一帆風順。我們今天修菩薩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貪瞋痴慢布施掉,關鍵在此地。

  學佛問答 2005/8/27

  

  六波羅蜜,同學們都知道後後勝於前前,有後面的,必定前面統統具足你才能得到。布施,放下,能成就持戒波羅蜜,持戒波羅蜜能成就忍辱波羅蜜。好比六層大樓,布施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沒有第二層哪來的第三層?禪定是第五層,般若是第六層,他統統具足。我們這個布施波羅蜜有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布施波羅蜜裡頭有三種,有財布施,財也有內財、有外財,法布施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無畏布施也有世出世法,我們是不是都搞清楚?是不是很認真在學習?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55集) 2011/6/17

  

  布施得的果報是福報,人都喜歡修。真正能放下的人,布施它的基本精神就是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這叫布施。布施的功德是什麼?是把煩惱裡頭,煩惱的根就是貪婪,把貪心斷掉。瞋恚,貪不到才生瞋恚心,貪到他就不生了。所以後面瞋恚、愚痴、傲慢跟懷疑,都是從貪裡頭產生的,貪是根,布施波羅蜜就是拔這個根本煩惱,你不能夠施捨,這個根拔不掉。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55集) 2011/6/17

  

  施捨要不著相,根才能夠斷盡;布施著相不行,人天福報而已,出不了三界。修因、修福,福給大家享,自己呢?自己不要,邊都不沾。為什麼?罪福了不可得,自性清淨心中沒這個東西,迷了才有,覺悟了沒有。布施沒有,持戒就不可能,後面忍辱、禪定、般若當然沒有,這對於我們求往生就產生障礙。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455集) 2011/6/17

  

  菩薩行門,總綱領佛說了六個,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修學要不著相。佛在經上舉例子,譬如布施,布施不執著有能施的自己,「我修布施」;不要有一個「我能施」這個意念。也不能執著「對方接受我的布施」,那你就著了人相。那個人接受我的布施,「我布施的這些財物有多少」。如果這個沒有忘掉,你心裡頭常常還在想著,福德。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是福報;施,得了,不是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46集) 2002/9/8

  

  功德怎麼樣?佛在經上常說三輪體空,與法性完全相應。修布施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也沒有布施當中,或者是財、或者是法,沒有這些相,一切都不執著,那是功德。財施如是,法施、無畏施亦復如是。乃至持戒亦如是,忍辱亦如是,精進、禪定、般若亦如是。這個境界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心裡頭什麼都沒有,真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地純淨!修布施,純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846集) 2002/9/8

  

  離相、捨、忍這三個科目,六波羅蜜裡面這三種。離相是般若波羅蜜,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後要放下,捨就是放下,布施波羅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後,心裡面若無其事,那就是忍,心裡面清淨自在,忍辱波羅蜜成就了,這叫真正能夠消業障。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53集) 1995/5

  

  「行人當知所先務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務這三個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最先下手之處,我們修行最先從哪裡下手?就是要從離相、捨、忍,所以佛在這個經裡面,把這三條講得特別多,特別的詳細,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也許同修要問,臨命終時才聞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這個條件?具足。他要不具足這個條件,不能往生。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53集) 1995/5

  

  臨命終那一剎那,或者是前一、兩天,聽到善知識的教誨,叫他萬緣放下,他一聽明白了;告訴他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離相。真的心裡面所有一切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了,捨!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念不生,忍辱!忍成就了;然後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53集) 1995/5

  

  如果不具備這三條,那個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這是說臨終十念的人也具足這三條。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什麼時候具足,你什麼時候覺悟,你什麼時候就得自在。現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現前就得自在,就得安樂,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53集) 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