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3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六頁第三行開始看起:「府羅將相,路俠槐卿」,這節課我們開始來學習這句經文。「府羅將相」,這句經文還是延續前面而來,「府」是指宮廷,在宮廷當中;「羅」則是網羅,宮廷內羅致了文武大臣;「將相」有武將和文相,「武將」是武,「相」是文。所以天子在宮廷當中,有許多的文武大臣,他們依照次序排列。什麼是「路俠」,這裡的人字旁的「俠」,是通夾道而立的「夾」,在這裡讀作jiá,是通假字。這是夾道而立,那有誰在兩旁夾道而立呢?「路俠槐卿」,我們來介紹一下,什麼是「槐卿」。「槐卿」所指的是三公、九卿,為什麼稱作「槐卿」?「槐」是槐樹,因為在古時候槐樹是三公宰輔這個位置的象徵,所以叫作「槐卿」。

  一個人在朝廷當中,能夠做到「三公」的位置,這是最高的官位了。我們看古時候的爵位,上次在學習「爵」字,有公、侯、伯、子、男,公排在第一,這是「槐」。「卿」,所指的是高階的文官,在朝廷當中他的位置很高。文官夾道而立,所以「槐卿」所指的是文官。「府羅將相」,我們看到前面所說的是,天子在宮廷當中,他下面有很多文武大臣,按照次序排列,這是「府羅將相」。什麼是「路俠槐卿」?是在出行的時候,宮廷外的三公、九卿,這是很高的官階,這些官員夾道而立。這些官員是輔佐君王,治國平天下的重要大臣。這句經文,它的簡單的意思就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漢字,「府羅將相」的「府」。「府」字有金文的形體和小篆的形體,先來看金文,我們看《正中字典》當中的金文。「府」字是「從府,從入」,沈樹鏞先生認為,這個是古時候的「府」字。小篆的「府」是「從广」,這個部首長得像簡體字的廣,但是它不念guǎng,它作為部首是念yǎn。「從广,付聲」,作為形聲字來說,「广」是它的形旁,「付」是它的聲旁。「府」字在《說文解字》當中,是如何來詮釋它的本義呢?它的本義是「文書藏」,也就是文書庫。「文書」所指的是政教典籍,它對於整個國家的行政,以及君王對老百姓施行教化等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資料。正是因為它很重要,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處所可以妥善地來保管這些文書,所以「從广」,「广」是「府」字的形旁。

  再來看「付」,「付」是它的聲旁,「付」有什麼意思呢?「付」有給予的意思。它具有「授、受」,使什麼什麼持有這樣的意思。「府」按照《說文解字》對它本義的解釋,我們知道「府」是一個保存文書的處所,而且要妥善授受和保有文書,是這樣的一個地方。這是從「府」字的字形上來分析,結合《說文》的解釋,我們瞭解這個字的本義是什麼。所以「府」字,當它作名詞解,當然它主要是用作名詞,它可以用作官名,這個官是專門「理藏官文書」,也是跟文書的典藏有關的。比如在《周禮·天官》有一句經說:「宰付八職,五曰府」,「府」是官名,官員的名稱。作為「府」這個官員,主要的職責是什麼呢?是「掌管契以治藏」。政府非常重要的文書,他要把它妥善地保管好,這個官叫作「府」。

  「府」字作為名詞來說,不只是指官名,還可以指處所,是藏具文書跟財物的處所,叫作「府」。這地方是可以存放文書等重要的資料,而且可以存放財物。所以它作這個解,是指這樣的一個處所,比如在《孟子》當中說:「辟土地,充府庫」,府庫的「府」所指的是收藏這些文書跟財物的處所。「府」也可以指官署,許多官員在府中,在這個地點進行辦公,就是「府」。比如說諸葛亮前《出師表》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宮中」指的是宮廷,而「府」呢?指的是官員的官府。關於「府」字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再來看「路俠槐卿」的「槐」,「槐」字我們看一下小篆的字形。小篆的「槐」是「從木,鬼聲」,「木」是它的形旁,「鬼」則是它的聲旁。在《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註解當中,解釋「槐」字的本義是什麼?是「槐木」。「槐」是一種樹的名稱,一種落葉喬木名。如果我們在北方生活會經常看到槐樹,甚至會吃到槐花,槐花是可以吃的。為什麼在「槐」這裡,它有一個「鬼」字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古人都認為,人死了之後變成鬼,實際上我們學習佛經知道,有三界、六道,並不只是鬼道,鬼道是貪心墮餓鬼。「鬼」含有一個什麼意味呢?我們印象當中的鬼,一般長得是又醜又黑,這是人們對於鬼的印象,而且善變、多變。

  在《廣志》當中說,槐這種樹,它有青、黃、白、黑這麼多種,青色、黃色、白色、黑色;而《淮南子》當中有:「老槐生火」;在《爾雅·釋木》當中說:「守宮槐葉晝聶(合)宵炕」,又說:「槐棘醜喬」。從以上的這些文當中,就知道人們對於「槐」這種植物有什麼印象呢?人們在描繪「槐」這種樹的時候,認為它都是又醜又黑而且多變的。這跟「鬼」給人的印象是很相近,所以這裡才會從「鬼聲」。為什麼它有這樣的形旁跟聲旁,其實都是有原因的,古人造字的時候,不會無緣無故去給它安一個這樣的偏旁、這樣的部首,或者是聲旁。無論是形旁還是聲旁,它跟這個字本身的意義都是有關聯的,所以「槐」指的是「槐木」。

  我們知道周公制定《周禮》,這部書在中國的歷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周朝的憲法。師父上人常常提到,他的老師方東美教授對《周禮》這部書是推崇備至,他認為如果周朝後代的子孫世世代代都還能夠秉持著《周禮》的精神,今天還是周朝的天下。可見這部書在中國古代的經典當中,曾經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在《周禮·秋官》當中記載:「三槐、三公位焉」。早在周朝的時代,「三槐」也就是槐木,它和「三公」這樣的官位,就已經有關聯了,為什麼呢?因為在古時候會在朝廷當中種下三棵槐樹,這三棵槐樹的作用是什麼?我們知道周朝時期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叫作太師、太保還有太傅。每當上朝的時候,這三棵槐樹是太師、太保還有太傅立朝的地方。古人上朝是站著的,這在前面的經文曾經介紹過,後來歷史不斷演變,到後來才有坐朝。

  古時候臣子要上朝,他是站在那裡,這三棵槐樹是「三公」立朝的處所。「三公」的位置,在朝廷當中是相當尊貴顯赫的位置,所以後世把「三公」這樣顯赫的位置稱為「槐」,這也是為什麼《千字文》這句經文「路俠槐卿」,會有這樣的一個稱謂,我們要瞭解它的歷史的典故,這是出自於《周禮》的經文。「槐」字,我們就跟大家介紹到此地。

  我們看下面的圖,是張清泉教授在濟南千佛山所拍攝的「唐槐」,因為槐樹有很多生活在南方的人對它並不熟悉,究竟槐樹長成什麼樣子呢?張教授很慈悲,在這裡把濟南千佛山的唐槐的照片展示出來。「唐槐」,顧名思義我們就知道,這棵槐樹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從唐朝的時代已經種下了這棵樹。而且這張照片還是張教授到雪公老人的家鄉,山東濟南去拍攝紀錄片,他特別到千佛山上在那裡現場拍下的照片。「唐槐」的樣子也是很特別的,我們可以看到它是兩棵合在一起,好像是母親在抱著孩子,這是唐槐。我們看照片,就能夠知道槐樹是長成什麼樣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學《千字文》下一句的經文,我們請看六十六頁第三行:「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這句經文是說這些高官大官,是爵位很高的功臣,這些功臣他們有得到天子豐厚的賞賜。每一戶是得到八個「縣」,八個縣的土地就很大了,這是一戶封八個縣。什麼是「戶」?「戶」指的是一扇門,只有一扇單門,就是「戶」;如果是兩個「戶」是「門」,我們看到「門」字有左右兩邊,各自是一個「戶」,兩個「戶」相對就是「門」。一「戶」,指的是一家的意思。「戶封八縣」,在中國的歷史上,「封」是封建制度的「封」,它指的是用土地、爵位還有名號,授予王族或者授予有功的人。王族,這是在古時候君王有很多的兒子,但是最終能夠繼承君王的位置,只有嫡傳的長子,或者是其中的一個兒子,其他的兄弟,就進行分封。

  比如像周公,他是周武王的弟弟,那時候周武王的時代就有進行分封。許多兄弟這樣分封下去,諸侯跟諸侯之間雖然是不同的諸侯國,可是追述它的源流,都還可以找到共同的血緣關係,都是同一個宗族的。再怎麼樣有外人來入侵,畢竟他們有血親的關係,這是「封」。「八縣」,是八個縣那麼大的土地,這是他所封到的。「縣」,在當時是行政區域的一個劃分,像古時候有分成州、府、道,它是隸屬於州、府、道。這是「戶封八縣」,是指這些爵位很高的功臣,他們得到天子豐厚的賞賜,每個人所得到的有八個縣那麼大的土地。還有「家給千兵」,指的是每一戶賞賜給他一千個士兵,這樣他可以進行管轄、自我防衛,這是作為貼身的護衛。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經當中的漢字,「戶封八縣」的「封」字。我們來看一下投影片上面,「封」有不同的形體,有甲骨文、金文還有小篆。《正中字典》當中的甲骨文,它的形體又是不同的。我們看《正中字典》當中的「封」,朱芳圃先生認為「封」是古人的經界。古時候有這種封建制度,所以每當分封土地,分封這些諸侯國,諸侯國本身土地範圍、疆界要「封其四疆」,「封」是「起土築界」。這個諸侯國到底土地的面積多大?它的範圍、它的四周到底是到達哪一個界限?這時候就要「起土築界」,把它的國界要分清楚,「造都邑之封域」也是如此。所以古時候「畿封」,實際上用的是樹,來作為它的界限。

  比如在《周禮》當中說:「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的意思是「植樹立土」來作為界限,在這裡種一棵樹,然後把土築起來,這是這個國家的界限,諸侯國的界限。這是古時候分封疆土就是如此,但是這種分封疆土,植樹立土作為界限,是很古老,早在太古的時代就已經有。我們要是看到在太古時期,這些老百姓常常會利用自然界當中森林的林木,因為那個時候是屬於有點像原始社會,是一個部族跟一個部族之間,他們之間到底界限如何劃分呢?就會種一顆樹,來作為他們族群與族群之間的界限。這是西方學者所說的「境界林」,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看到甲骨文的形體非常的清楚,在《正中字典》當中甲骨文的「封」,上面是一棵樹的樣子,是以這棵樹來作為界限,作為土地的界限。這棵樹到金文、甲骨文的時代,依然是很清楚的,所以「封」是「起土界」。要分清楚界限,就要在這裡種上樹,植樹立土來作為界限,這是甲骨文。我們再看一下金文的形體,金文的形體《正中字典》上面和我們投影片上的形體是很接近的,是一樣的。金文的「封」,林義光先生解釋,它的本義應當是什麼?應當是「聚土」,「土」是土地。我們看到金文這裡有一個土地的「土」的樣子,這是左側,左側大家會看到有「土」的樣子。那看到右側,右側的形體大家應該不陌生,它是一隻手。這隻手上拿著土,就是「從又」,「又」是手。右邊有一隻手,「手」是「持土」,這就是金文的形體。所以林義光先生認為「封」字,按照金文的形體來解釋,它的本義是「聚土」的意思。

  我們再來看小篆,小篆的「封」我們先看左上角的形體。這個形體是什麼意思?它的意思是「進」,前進的「進」,進升的「進」。那為什麼它會有這個形體呢?為什麼會有「進」的意思?這是說它「取可分公侯伯子男」,這是古時候五個階層的爵位,「而依次進升」,就是這個意思。它的左下角是「土」,也就是古時候在進行分封、封爵,除了是封給你公、侯、伯、子、男其中的一個爵位之外,而且還要封給你一定的土地,所以「封」這裡有一個「土」,在小篆裡面左下角的形體是「土」。再看右側的「寸」,右側的「寸」是代表賜予一個人一定的官爵,公、侯、伯、子、男,比如說是公爵或者是伯爵,以及授予他的土地,這是有一定的制度的,一定是按照功勞的大小,有一個等級區分,有一定制度。

  因此「封」字,我們看到小篆把這幾個形體合在一起來解釋它,「封」是指按照一定的制度把土地賜給有功勛的人,他一定是對國家、對社會、對於百姓有很大的貢獻。比如說像周公,周朝時期周公、召公,他們都有被分封一定的土地跟爵位。這是他們對於國家、對於社會都有重大的貢獻。「而定其爵位之等次」,是要根據他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再來決定公、侯、伯、子、男,要封賞給他什麼樣的爵位,這是「封」的意思。所以在許慎的《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封」字的本義是,「爵諸侯之土也」,「爵」是用作動詞,是給這些諸侯賞賜爵位,同時也賞賜土地。這是按照對於國家社會的貢獻,賜給諸侯一定的爵位;並且按照賜給他爵位的等級,來授予土地,這樣他就可以立國了,成為了一個正式的諸侯國,這就是「封」字的意思。

  我們瞭解這個字的字形以及它的本義,進一步的再來看中國古代的這種封建制度,就會有一個更深入的瞭解。所以「封」字當它用作名詞,可以指諸侯國,比如《國語》當中說:「鄭畿不封」。同時它也可以指諸侯的土地,他所管轄的土地叫作「封」;「封」也可以指疆界,比如《禮記·雜記》當中說:「婦人非三年之喪,不逾封而吊」,「封」指的是疆界,這是它作為名詞,有很多的不同的用法跟意義。而「封」字作為動詞來用,像我們這句經文「戶封八縣」,它是用作動詞。它用作動詞,「封」字有「立」的意思。也就是賜給他土地,讓他受爵立國。同時「封」還有「授」的意思,是授予土地、爵位、名號,我們這裡「戶封八縣」的「封」是這個意思。

  比如說唐朝的李白被稱為詩仙,他的詩歌作品非常有名。他有一首詩,他的詩往往是豪放的,他說:「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這個「封」所指的是授予土地、爵位、名號,是用作動詞。又例如在《史記·孔子世家》當中,有一句文說:「公欲封以尼谿之田」,這個「封」同樣也是用作動詞,是授予土地、爵位、名號,就是這個意思。「封」這個字,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再來看下一個字,「家給千兵」的「家」。「家」這個字我們先來看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字形。大家看到這個字形,就會覺得非常有趣。如果看投影片上甲骨文跟金文,我們會看到在這個房子裡面,有一頭又肥又壯的豬,這就是「家」。我們先來看一下甲骨文跟金文的「家」,《正中字典》當中的形體看起來是很接近的。金文的「家」,我們同樣是先看《正中字典》當中的金文,吳大澂先生的解釋是,「古家字,從宀從豕」,「豕」是豬的意思,「宀」我們常說寶蓋頭。吳大澂先生的解釋,為什麼在金文當中「家」會用一個「宀」和一隻「豬」來顯示?這是因為,其實它和古代祭祀的制度是有關的,我們學過「禮」,「禮」當中有吉禮,吉禮是跟祭祀有關的禮。在祭祀當中,古人祭祀我們可能都有聽過「三牲」,大家如果去參觀過天壇、地壇,這是古時候在祭天、祭地;或者是太廟還有孔廟,古時候都有舉行一些祭典的地方,大家都應該會知道有「三牲」這個概念。

  古人的祭祀是用牛、羊、豬來祭拜的,這是有一定的禮的。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光是看祭禮,就可以體現出中國古老禮儀之邦的精神。祭祀的時候也是有分,你看古時候有士、農、工、商,每個人在社會當中的身份、地位、職業等等,都是不同的。祭拜士人,是用羊跟豬來祭拜。在古時候庶士跟庶人是「無廟」。當你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時候,你祭拜會有一個固定的處所,比如說我們在北京會去參觀太廟,會看到這是古時候的君王祭拜自己的祖先,是在太廟當中去祭拜。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的身份、地位都這樣高,如果是庶士、庶人,這算是平民百姓,他當然沒有廟,沒有一個單獨的地方來祭拜。所以「祭於寢」,「寢」是指他所居住的地方,平常吃飯、居住的地方叫作「寢」。於是在他所居住的地方,「陳豕於屋下也」,要祭拜他怎麼祭拜呢?把一隻已經煮熟的豬,放在他房子的下面來祭拜他。這指的他是庶士、庶人的身份,是平民的身份。

  這時候同樣是要祭拜他,為什麼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中國古代是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神明,這樣的傳統歷史是非常悠久的。所以即使他是平民,但是他過世之後,同樣要祭拜他這個「禮」還是不能缺的。於是用豬作為祭品,在房屋的下面供上來祭拜他,是這個意思。這是金文形體,我們看投影片上的金文,這個「豬」畫得就更像,本來上面甲骨文的「豬」還是一個簡筆畫,大家可以猜得出牠是一種動物,但是到底是豬還是別的動物?可能還要猜一下。可是如果看金文所畫的畫,這非常明顯是一頭豬的形象。

  我們再來看小篆,小篆的「家」是「從宀、豭省聲」。它的本義在《說文解字》當中是怎麼解釋的呢?它本義是作「居」,這是居住的「居」。「家」最初的意思是人所居住的屋子,就是「家」,所以它「從宀」。徐灝這位學者認為,「家」為什麼裡面會有一隻豬,「從豕」?是因為「人家皆有畜豕也」,你看徐灝的解釋是針對小篆的形體。當然因為甲骨文跟金文的時代更加古老,所以那時候在解釋甲骨文、金文的時候,學者對它的詮釋,就會結合上古時代祭祀的禮俗來講解。可是徐灝因為他主要是針對《說文》的小篆來做詮釋的,所以我們會看到,他的解釋又會有所不同。為什麼「家」當中會有一頭豬?這是因為在古時候家家戶戶都會養豬。

  《曲禮》當中有一句經文:「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這裡是用「豬」來代表所有的畜生。你不可能只養豬,可能也會有養牛、養羊等等,養這些雞、鵝,會有很多的動物,但是這些在一般的百姓家裡所養的畜生,就以「豬」來作代表。所以《曲禮》當中會看到說,你要問,哎呀!這戶人家是個平民百姓,究竟他們家是富有還是貧窮呢?那要怎麼來界定?這時候你數一下這家到底養了幾頭豬,如果養的豬比較多,這家就算比較富有的人家;養的豬少,這家就是比較貧窮的人家,是這樣子來界定。

  嚴章福先生認為「家」,又是一個不同的觀點,當然每一位學者,無論是吳大澂先生還是徐灝,還是後面我們要介紹的這些學者,他們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有根據的,所以在這裡都有例舉出來。嚴章福先生認為,「家」為什麼在「宀」的下面會有一頭豬呢?他說這個「豬」並不是「犬豕之豕」,它並不是豬狗的豬,而是古時候的「亥」字。我們如果是學「校勘學」,會看到這古文當中,有人會把「豕」字跟「亥」字,最後傳抄可能是傳抄的訛誤,會產生錯誤,因為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像。這位學者認為「亥為豕」,他認為這兩個字是同一個字。在《集韻》當中說:「亥古作豕」。「豕」下面說:「一人男、一人女也,從乙象裹子咳咳之形」,在《禮記》當中說:「男有室,女有家」,所以「亥」是「一男一女而生子」,這是「家」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家從豕」,實際上是「亥」,緣故是在這裡。

  所以嚴章福先生認為,「家」裡面的「豕」並不是豬的意思,而是「亥」,「亥」是一男一女在這裡面會傳宗接代,會生孩子,這就是「家」。戴侗氏先生認為,「家」還有不同的解釋,是三個人聚在「宀」下,是古時候的「族」字。這些學者的解釋也都很有道理,可以說比《說文解字》當中,許慎所作的解釋更加清楚明瞭,這個我們可以用來作參考。

  所以「家」字用作名詞,第一個意思是人所居住的處所叫作「家」,作名詞它也有很多不同的意思,我們在這裡就沒有一一地來跟大家作解釋。「家」還有用作動詞跟形容詞的用法,特別在這裡要給大家提出來的一個是,「家」字也是一個多音字,它還有一個讀音念作gū。這是從前我們在跟大家介紹班昭的生平,這是漢朝時期一位才女,很有德行的女子。提到班昭,一般人也都是直接稱她的姓名,有尊稱她為「曹大家」。這裡的「大家」就不念大jiā,所以「家」是一個多音字,在作為女子的尊稱,「大家」念gū。在《後漢書》當中有記載:「班昭博學高才,有節行法度」,是說班昭這位女子既有德行,又很有才華。

  「帝數招入宮」,於是在東漢時期,君王多次把班昭請到宮廷當中來。「命皇后諸貴人師焉」,所以在宮廷當中,班昭是這些皇后、貴人、妃子的老師。「號曰大家」,這裡有寫作「太」,「太家」,這是對於班昭,因為她很有德行學問,所以就稱呼她作「曹大家」。因為她的先生過世得早,她的先生是曹世叔,姓曹,這是對於班昭的一個尊稱。我們也知道「家」這個字,也是多音字。

  今天學到這句經文:「戶封八縣,家給千兵」,這段經文跟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是很有關係的。我們在前面為大家介紹周武王的生平,已經有分享過。我們看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談到周武王時期,主要是從兩個方面,從「恤政」和「制度」兩個方面,來講述他一生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其中「制度」的第二條,「封建諸侯,自神農以迄殷,均立後」。「制度」對中國歷史的影響相當的深遠,為什麼中國古代叫作「封建制度」,「封建」兩個字的意思是什麼?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封建諸侯的制度,是周武王時期對後世影響很深遠的一個做法。我們知道周武王也是一代明君,關於他的生平,在前面已經介紹了很多。

  西周王朝的創建,是周武王所創建的,他在世的時候有許多的德政,這一點在雪公老人的表,以及江老師所繪製的《華夏道統源流圖》可以參考。他作為一位明君聖主,在歷史上除了出兵討伐殘暴的商紂王之外,也有許多德政,是為國家、為社會、為百姓造福的很多做法。我們看圖跟文,就可以瞭解他主要的生平。這裡我們看江老師也談到,他把焦、祝、薊、陳、杞等封國,封給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你看這位君王是多麼有仁愛之心,多麼的厚道。

  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有一段文講到周武王:「十有三年春,王即位,國號周,大封建諸侯於天下」。所於「封」跟「建」,我們要瞭解「封」剛剛介紹過,是君王把土地、爵位、還有名號授給王族或者是有功的人,這就是「封」。那什麼是「建」呢?「建」是封立和封賜的意思。「大封建諸侯於天下」,我們在這段記載當中可以看到,周武王都分封了哪些土地跟爵位,給這些有功的人呢?首先他封古代的君王後代,把軒轅黃帝的後代封在了「薊」,把堯帝的後代封在了「祝」,「祝」是在今天山東濟南這一帶,有古祝國。周武王把舜王的後代封在了「陳」,把媯滿封在陳,所在地是在今天河南舊開封以東,到安徽省的舊亳之間這個位置。這就是「三恪」,他封的黃帝、堯帝和舜帝的後代。

  前面講過《百家姓》,《百家姓》有一百四十一集,二百八十二個小時,介紹了五百多個姓氏。我們會看到古時候「封建諸侯於天下」的歷史,跟姓氏的起源關係是很大的,所以有許多陳姓的子孫是舜王的後代。我們會看到在周朝時期的分封歷史,會和我們所講述的《百家姓》的姓氏源流是有關係的。又封夏后氏的後代於「杞」,這就是東樓公,「杞」是在河南的開封。還有「殷」,這是殷商時期的商朝,「殷之武庚,是為二王之後」。周武王,前面所介紹他所封的是古代君王的後代,這顯示出了周武王的這種仁愛之心,是仁政的表現。雖然他自己當上天子,可是他對古聖先王的後世子孫依然是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祖先的德政,所以對於他的後世子孫都是非常厚待的。

  後面講到「又封師尚父」,這就是姜太公呂尚,把姜太公呂尚封在了「齊」,「齊」是今天的山東青州這一帶。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周公旦封在「魯」,「魯」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又把召公奭封在了「燕」,「燕」是在今天的北京,北京有燕山。還有庻叔髙於「畢」,這是畢公高,封在了今天的陝西西安這一帶。「皆留相王室」,他們都留下來輔佐王室。關於姜太公、周公、召公的故事,我們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最近剛剛講過召公有「甘棠遺愛」的故事,他處理案件坐在甘棠樹下面,百姓因為懷念召公的德政,連他辦公所在的這棵甘棠樹,老百姓都不忍心傷害它,把它保護得很好,一直到現在這棵樹都還在。它代表了召公仁民愛物的一種精神,因為他的仁政與德政,讓百姓世世代代都念念不忘。這一段的文出自於《御批歷代通鑑輯覽》,講述了周武王時期分封諸侯的歷史。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一段經文,《千字文》第六十六頁的第四行:「高冠陪輦,軀轂振纓」,這段文也同樣是順著前面的經文而來。「高冠陪輦,軀轂振纓」是說,當皇帝的車駕出巡的時候,有許多的官員,這些官員頭上都戴著「高冠」,高高的官帽。他們都陪在皇帝座車的旁邊,「陪輦」是陪伴皇帝的座車。「輦」是皇帝專用的車子,叫作「輦」。「軀轂振纓」,「軀」是駕車的意思;「轂」則是車輪。所以「軀轂振纓」,什麼是「振纓」呢?因為這些官員的頭上都戴著高高的官帽,官帽的上面有帽帶,當他坐在車上,帽帶就會振動。當車輛在行走奔馳的時候,大臣們系著冠的帽帶,會隨著振動在不停的晃動,這就是「軀轂振纓」。因為以前的車是馬車,和我們現在的車子是很不同的。馬車的輪子是木製的,非常硬,所以馬車在路上行走會產生振動跟搖晃,一振一搖,這些官員帽子的纓帶就會跟著搖來搖去,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在這裡。

  我們來看一下這裡面的漢字,「高冠陪輦」,先來看「冠」字。「冠」和「冕」是不同的,雖然都是指帽子,但是「冠」和「冕」的意思還是有一定的差異。「冕」是古時候天子、諸侯、還有卿大夫,他們頭上戴著的禮冠叫作「冕」。「冕」上面有延有旒,這在古時候的禮制當中,都有規定。比如說《禮記》當中說:「天子之冕,朱綠藻十二旒」。這都是和古人「禮」的觀念,「五倫、五常」的觀念有關。因為在朝廷當中,一定是通過衣服、帽子,能夠區別出身份。天子的身份,天子的帽子跟衣服都有一定的規格;如果是大臣,大臣的身份要戴什麼帽子,穿什麼衣服,都是有一定的,這也是便於行禮,體現出倫常的關係。

  「冠」同樣是帽子,「冠」是什麼樣子的帽子呢?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小篆的形體,小篆的「冠」是「從冖、從元、從寸」,「冖」跟寶蓋頭就不一樣,是差一個點,讀音也不同。如果是寶蓋頭多一個點,這個部首就念mián;如果是少一個點,這個部首就念mì。「冖」是什麼意思?是「覆」的意思;「元」,你看「冠」裡面有「元」,「元」我們常說元首、元首,所以「元」是「首」的意思;再來有個「寸」,「寸」是什麼意思呢?「寸」是「笄」,「笄」是古人頭髮上的簪子,「笄」就是「簪」。所以大家會看到小篆的形體,「冖」這個部首裡面包著兩個形體,左側的是「元」,右側的是「寸」。「寸」是「笄」,是簪子的意思,用簪子把頭髮梳起來,並且蓋在頭上面,蓋在頭上面的東西就叫作「冠」。

  在《六書故》當中解釋,「冠」字的本義是什麼?它的本義是「弁冕之總名」。「弁」我們前面剛剛學過,經文「陞階納陛,弁轉疑星」,「弁」是帽子的意思,「冕」也是帽子。所以「冠」是「弁冕」的總名,是後世所指的帽子一類的總稱叫作「冠」。朱駿聲先生認為:「亦從元聲」;林義光先生認為:「從寸之字故從又」。林義光先生認為「冠」字就像「手」,我們看小篆的形體在右側,裡面有一隻手的樣子。一隻手持什麼?持「冖」,「冖」是帽子。加「元」,「元」是「首」,元首、元首,「元」是「頭」的意思。所以一隻手,手上拿著一頂帽子,把它戴在頭上,這就是「冠」。這就很形象,林義光先生的解釋,這個說法也是很正確、很準確的。

  因此「冠」,大家看到《正中字典》當中有一張圖,這是「冠」的樣子。當然古人的「冠」種類是很多的,這是畫出一個圖讓大家有一個概念,古時候的帽子大概是什麼樣子。所以「冠」字,當它用作名詞,讀guān的時候,第一個意思是「弁冕」的總名,「弁」跟「冕」都是帽子,後世通稱為帽子。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張圖,你看上面寫的一個字叫作「笄」,「笄」是「簪」的意思。這種簪子是要把頭髮綁起來、束起來,然後上面再戴上帽子,這是「冠」的意思。有一個詞叫作「冠冕」,「冠冕」可以指有官爵的人,可以稱作「冠冕」,當然「冠冕」這個詞還有許多不同的意思。而「冠」字也是一個多音字,當它讀guàn的時候,讀guàn用作名詞是指古時候有一種儀式,是「冠禮」,「冠禮」我們在前面的課堂當中,曾經介紹過,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冠禮」是男子的成年禮,當男子到二十歲成年,這時候就要給他舉行成年的禮,要戴上帽子,所以後來也會稱成年的男子為「冠」。

  比如《禮記·曲禮》當中說:「二十曰弱冠」,「弱冠」這時候代表已經成年了,這時候要行「冠禮」。在《禮記·冠義》當中說:「冠者,禮之始也」。所以冠禮在「禮」當中是很重要的,一位男子成年了, 成年之後就不能像童子一樣,成年之後開始為家庭、為國家擔負著一定的責任。因此「冠禮」也是他人生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禮,代表他從孩子的時代進入了成年的時代。所以「古者聖王重冠」,古代的聖王對冠禮是很重視的。當這個字讀作guàn的時候,首先是指男子二十歲成年,要行冠禮加冠。

  而「冠」字作動詞有戴帽子的意思,比如《孟子》當中有一句經文說:「許子冠乎?」,這裡的「冠」是用作動詞。我們在《千字文》當中,這句經文「高冠陪輦」,它讀guān,我們就知道它是指帽子的意思。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跟我們談過古代的「進賢冠」。這是後後勝於前前,後一代超過前一代的概念。古時候政府的官員所戴的帽子,稱作「進賢冠」,那個帽子像樓梯一樣,前面比較低,後面會高出一層。它像佛法一樣也是有「表法」的意義,它代表什麼呢?代表前面是自己,後面則是下一代。所以官員戴上這頂帽子「進賢冠」,就常常要提醒自己,希望下一代能夠高過我們這一代,這才是稱職的、才是有成就的,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假如說後面這一代跟你差不多,這就是失敗,等於說沒有成績可言。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到古人身上所穿的衣服,頭上所戴的帽子,都是含有很深的教學意義,就是佛法所說的「表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懂得表法的意義。所以「進賢冠」,古代衡量一位官員政績做得好不好,最關鍵是看他是不是能夠替國家社會選拔人才、培養人才,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師父上人提到,他小時候有一位同班同學是南京一中的校長,這位同學培養出了很多學生,有一些是很有成就的。比如說像揚州大學那時候的校長,就是他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所以師父上人很讚歎這位同學,認為他的教育很成功,為什麼呢?他的學生是做到大學校長,而他自己只不過是中學的校長,這就是學生的成就超過他,所以他是很有成就的。

  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多例子,我們如果讀《了凡四訓》會在這裡面學到很多的道理,瞭解很多故事。《了凡四訓》當中,袁了凡先生曾經提到,福建的建甌有一位楊榮。楊榮是在歷史上官位做得很高,可是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擺渡為生,那是很辛苦的工作,都是平民百姓。有一年突然發大水,大水淹沒很多的村莊,也有很多百姓被淹死了。這真的是水火無情,大水一來,有許多百姓家的錢財物品隨著洪水到處漂流,這時候,有很多人劃著船趕緊借機去撈取錢財、物品。可是楊榮的曾祖父跟祖父並沒有這樣做,他們對於這些財物一無所取,想到的都是救人,這時候人命關天,救人的生命更重要。也因為這件事情,他積了很大的陰德,於是到楊榮父親的時代,楊家的家庭環境逐漸好轉,之後就生下了楊榮。楊榮二十歲考取進士,官位做到了少師,是太子的老師。你看做到「三公」的位置,他對於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所以後來皇帝就加封楊榮的父親、祖父還有曾祖父為少師。

  他們家的祖先雖然沒有做到這麼大的官,沒有這麼大的榮耀,可是他的子孫做到了少師的位置。那真的是「一人得道,九祖升天」,他替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做到了,於是皇帝就加封他的祖先為少師。這是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確實常常提醒我們這樣一個重要的概念,「後一代要超過前一代人」。而在佛門當中同樣也是這樣的道理,佛法是「師道」,佛門當中老師的「信解行證」,有「行」而沒有「證」,如果學生能夠達到「信解行證」,這是老師的成就。你絕對不能講,我的父親是這樣,我還能做什麼呢?我的老師能說不能行,那我也能說不能行就可以了。要是這樣的想法,就一代不如一代,這是錯誤的。所以做學生的不能夠有這種錯誤觀念,老師沒有做到,我為什麼要做呢?這個觀念是一個墮落的觀念。師父上人特別強調這一點,老師做不到,我要替他做到,這才是好學生,這個學生才是報恩,報父母恩、報師長恩!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自己一定要爭氣,能夠奮發向上,在這個地方學習就對了。那「冠」字,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接下來再來看「軀轂振纓」,我們來看一下「振」字。「振」字《正中字典》當中有金文跟小篆的字形,我們先來看一下金文的「振」,上面的形體「從䢅」,下面這裡同樣有兩隻手,這跟「手」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這是古時候的「振」字。再來看小篆的「振」,小篆的「振」是「從手,辰聲」,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它的本義是什麼?是「舉救」的意思,「出人於艱危之意」,所以從「手」。當人有艱難、困苦、危險的時候,我們伸出手去幫助他,是這樣的一個意思。「振」是從「辰聲」,「辰」是它的聲旁。「辰」有什麼意思呢?有「及時震起」的意思,「振人必及時著力」,所以「振」從「辰聲」。當別人遇到艱難困苦和危險,你伸出雙手去幫助他,這時候一定要能夠及時地伸出援手,不要猶豫想來想去,可能人家已經處在非常危險的境地。

  「振」用作動詞,有「動、奮動」的意思。比如《禮記·月令》,《禮記·月令》前面講過不少春、夏、秋、冬,有「蟄蟲始振」,「振」是「動」的意思。經文當中:「軀轂振纓」,「振」是用作動詞的用法。「振」我們平常比較熟悉的是讀作四聲的讀音,實際上它也是個多音字,它還有一個zhēn的讀音。比如說「振振」,在《詩經》當中,「振振」是仁厚的樣子。所以我們讀《詩經》的時候,看到這兩個字,不要讀作zhènzhèn,它是讀一聲zhēnzhēn。「振」字,就簡單跟大家做介紹。

  下面再來看下一句經文,同樣是六十六頁,第四行:「世祿侈富,車駕肥輕」,我們來看一下這句經文又是什麼意思呢?「世祿侈富」,「世祿」的「世」是世世代代;「祿」是俸祿,世世代代所享有的俸祿叫作「世祿」。因為以前許多官爵、土地等等,官位是世襲的制度,「世襲」是父親過世了,兒子就繼承父親的爵位、官位,還有父親留下來的這些土地、財產等等。一代一代相承,所以俸祿是這樣代代的傳下來,這是「世祿」。為什麼說世世代代享有的俸祿,就是這個意思。

  「侈富」是奢侈豪華而又富裕的意思,「侈」是奢侈;「富」則是富裕。「奢侈」我們現在說,這是一個貶義的意思,是很浮華。但是張清泉教授有特別解釋,按照原來的本義,「侈」是多,人很多這是「侈」,財富很多。做官,他的官位做得大,俸祿高,享受比較多,這是他有福報。當然一個人能做到一定的位置,這也是過去生所培的福,有這樣的因緣果報。但是古時候很多官員很有德行,即使是做官擁有很多俸祿跟財富,可是他自己的生活還是過得非常儉樸。比如說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把自己的財富都拿來救濟貧窮。所以「世祿侈富」,這句經文指的是那些對於國家有貢獻的大臣,他們的子子孫孫就享受優厚的俸祿,過上的是非常奢華而富裕的生活。

  什麼是「車駕肥輕」?是所駕駛車輛的馬,古時候是馬車,馬長的又肥又壯。「肥輕」是「肥馬輕裘」的簡稱,在《論語》當中,孔子曾經說過:「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乘肥馬」,「衣」是動詞,是穿著很輕的皮裘,「輕裘」也是很高級的皮。所以這些大官對國家有貢獻,那這些大臣的子孫享受世世代代的優厚的俸祿,過的生活是很富裕的。「車駕肥輕」,他穿著又輕又暖的皮衣,駕著肥壯的馬車,是這句經文的意思。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漢字「祿」,說到「祿」,「福、祿、壽」這都是人們所希求的。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祿」字小篆的形體,當然在《正中字典》當中,我們還會看到有甲骨文、金文的形體。究竟什麼是「祿」呢?先來看《正中字典》甲骨文的「祿」。李敬齋先生認為,甲骨文的「祿」是「轆轤」的意思,「轆轤」如果有生活在農村鄉村的人,可能會有一點概念,生活在城市的人可能就不知道什麼叫「轆轤」。「轆轤」是在井上挑水的一種工具,它是用滑輪的原理做成的一種工具。所以實際上「祿」字,在最初並不是跟功名富貴有關,而是在井上集水的一種工具。

  在甲骨文的形體當中,非常清楚地體現出來,甲骨文上面像一個架系桶,下面像它滴出的水。因為這種工具是用來打水的,古時候沒有自來水,不是在家裡水龍頭一擰開,就有水可以喝、可以用,通常都要去挑水。如果家裡有一口井,或者村裡有一口井,就可以用「轆轤」把水打上來。所以古時候的生活跟我們現在不同,古時候要灌溉是很艱辛的,農業社會當中灌溉農作物等等,或者是生活用水,因為並不是常常都會下雨,你要去挑井水來滿足人們生活當中對水的需求。如果水源豐富,農作物得到灌溉,今年的農業生產就可以指望得到豐收。所以「祿」因為這個關係,大家會想在井上打水的工具,它跟福祿的「祿」又有什麼聯繫呢?這就是說,水源充足了進行農業生產,這一年就可以豐收。所以「祿」字右側,右側的「彔」有福澤的意思,它是古時候的「祿」字,這是甲骨文的「祿」。

  再來看金文,金文的「祿」在《正中字典》有兩個形體,第一個形體,跟甲骨文的「祿」很接近。一看也是在井上打水的樣子,下面有水滴出來。金文的「祿」,第二個字跟小篆的形體很接近。我們來看小篆,小篆的「祿」是「從示,彔聲」,這是一個形聲字。在《說文解字》當中是怎麼解釋「祿」字的本義?是用「福」來解釋。我們常說福祿、福祿,福、祿常常連在一起用,也就是福祥的意思。古人認為一個人的吉、凶、禍、福這些祿命,都是天地的神明在決定的,所以從「示」。「示」,我們看像「神」這些字都是這樣的一個部首。

  再來看右側的「彔」,它讀音是念lù,實際上右側的「彔」按照《廣韻》的解釋,是有雕刻木材的意思,「彔」是刻木的意思,「刻木彔彔」,可能是形容它的聲音。段玉裁解釋「彔彔」是「歷歷」的意思,是「一一可數」的樣子。「祿」,我們說福、祿、壽的「祿」是「大福大祥」,很大的福報、很大的吉祥,是歷歷可見的,所以從「彔聲」。其實在甲骨文、金文的時代,「祿」並沒有小篆左側的部首,並沒有「示」字旁,所以「彔」和有示字旁的「祿」是古今字。

  「祿」用作名稱解,第一個意思是「福」,也就是福祿。比如《禮記》當中有:「使汝受祿於天」,這是來自於上天的福祿。「祿」也可以指「俸祿」,比如《周禮·天官》當中說:「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二曰祿」,「祿」指的是俸祿。「祿」也可以指田邑,或者是賞賜、祿位等等,「祿位」我們是比較常見的,比如《論語》當中有:「子張學干祿」,「祿」就是祿位的意思。「祿」也可以用作動詞,是授予祿位,「以祿授予之」。比如《禮記》當中就有:「位定然後祿之」,這裡的「祿」就不是名詞了,它是動詞,是授予祿位的意思,把「祿」授予給他。

  總之說到福、祿、壽,大家也都會覺得是人們所非常希求的,但是究竟福、祿、壽要如何才能夠求得?我們要學習因果教育,才能夠真正瞭解命運的真相,才真正瞭解人們所希求的財富、地位、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究竟要從哪裡而來?實際上這些並不是神明所賜予的。人的吉凶、禍福、富貴、窮通這些命運,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這一點如果大家深入地學習《了凡四訓》就能夠很有體會。以前師父上人常常教我們三年學《了凡》,教我們如果在短短的時間當中,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佛家也強調: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些都是事實真相,都是真理。所以我們不要覺得一個人的富貴,好像是與生俱來的,其實都是他前世積德修福所感得的果報。這一點我們要是深入瞭解因果的道理,就能夠真正成為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這句經文我們就留待下一節課,繼續來跟大家做分享。今天就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