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饒益有情,不計報酬-第521集

  心地要清淨,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看到應當做的事情,立刻就做,決定沒有懷疑。也不必有一個求感應的心,有這個心,這個心就是障礙,這個心就是過失,你心不清淨了。古德所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只要我這個事情做得對,合情、合理、合法,確實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毫無顧慮去做。

  大乘無量壽經(第108集) 2000/12/16

  

  佛家教學,大家都常常聽說到,「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佛為什麼教化這些痴迷深如海的眾生?眾生不好教,你好心對他,他以惡心回報,你說誰願意教他?世間的善人不肯教,好心得不到好報;出世間的二乘不願意教,二乘人退心;只有佛跟大菩薩有大慈悲心,不捨離眾生。你毀謗佛、侮辱佛、陷害佛、厭棄佛,佛還是教你,這叫大慈大悲。眾生不知道感恩戴德,但是佛總是不疲不厭,這是普賢菩薩。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290集) 2000/3/29

  

  真正修法布施的人是非常熱心,不疲不厭。不是修法布施,假如名利得不到,他就消沉了,他就灰心了,他的教導就不夠熱心了,力量是有限的。所以菩薩總是以無盡的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絕對沒有條件的。

  認識佛教(第5集) 1991/12

  

  自己確確實實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統統放下了,這是真的。看到眾生迷惑顛倒,造極重的罪業,確確實實每個眾生本性本善,怎麼會迷得這個樣子?沒人教。那我們就要盡心盡力來幫助這些眾生,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於心無愧。我們完全是付出,沒有一絲毫要求回報。你要求回報,那是假的,為什麼?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真正的回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362集) 2005/2/22

  

  老師教我們隨緣,隨緣絕不攀緣,有心求是攀緣,無心得來的是隨緣。所以隨緣自然。攀緣就是有心求不自然,我想是得的到,但是得到不自然。古大德教導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然有收穫,你說那個心情多麼快樂。如果耕耘希望有收穫,天天去看,那也很累、很辛苦、很操心;不如我天天耕耘,收穫不收穫不要去理它,到時候它就現成,這個道理不難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440集) 2005/10/4

  

  菩薩來做這個工作,菩薩就是打工,他這個心與戒定慧相應,與六波羅蜜相應,真的是全心全力的付出,不計報酬。不是說報酬多我多做一點,報酬少我少做一點,那就不是布施,那是買賣。報酬多,我也是全部精神付出,報酬少,也是全部付出,那是布施,不是在計較報酬。不計較待遇,也不計較工作的地位,不計較這些,完全是服務這個公司,服務社會,那他存的心是布施的心,這是菩薩行,他所做的是菩薩行。

  知恩報恩(第3集) 1998/1

  

  佛教的本質我們一定要懂,它依的是什麼?這個教依的就是慈悲心,對一切眾生沒有條件,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條件的。自動自發,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求報酬,只有給與,不求回報,這是佛教。有人聽到,天下有這種好人嗎?是的,佛就是這種好人,菩薩就是這個好人。我們學佛的人要學,要學得跟佛菩薩一樣,沒有一點私心。為什麼?他完全覺悟了,他一點都不糊塗。

  淨土大經科註(第103集) 2011/12/26

  

  佛菩薩辛勞,他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需,什麼力量在推動?就是智悲。智與悲是性德,所以不是從外面來的,這個力量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像水一樣,泉水,它自己噴出來的,因此這個力量永遠不竭,這是智慧。智慧明瞭一切萬法跟自己的關係,這是覺悟了。這也就前面講,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愈明瞭愈清楚,悲心就愈大,自自然然他去做,沒有任何條件。他會盡心盡力,做得圓圓滿滿的。自己修行是依智與悲,自己修行是勇猛精進,這個勇猛精進的力量是悲心。教化眾生不疲不厭,也是悲願。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第141集) 1992/1

  

  有能力一定要貢獻自己的能力,要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利益一切眾生不可以慳吝。換句話說,不可以偷懶,不可以懈怠,而且辦事要盡心盡力。還有一點偷安,那就錯誤了,那都是煩惱,盡心盡力才能得到法喜充滿。

  四十華嚴寂靜夜神章(第19集)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