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以苦為師-第511集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凡夫怎麼樣?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就覺得很快樂,跟他自己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是什麼?貪瞋痴慢、自私自利,與這個相應,他就有樂受,與這個不相應,他就生煩惱,就有苦受。所以這心理的作用,第一個是感受。第二個是想,想是妄想,就是分別、執著,想的事情太多了,歸納起來總不外乎兩大類。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79集) 2009/8/21

  

  財色名食睡,這五種的欲望。佛常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五欲是地獄五條根。貪愛之心是輪迴根本,佛要不給我們說出,我們都認為貪戀五欲六塵這是應當的,為什麼?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佛不給我們說破,我們確實不知道;佛為我們說出,才曉得這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古人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我們如果要想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要求一心不亂。

  無量壽經(第5集) 1989/4

  

  你看看歷史上,自古至今,的確是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哪個享福不迷惑顛倒的?哪個享福不造業的?哪個享福不墮落的?你能從這個地方警覺,這就是智慧,『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生活清苦一點好,苦的環境裡面,能夠激發道心,使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順境裡頭貪戀,放不下、捨不得。生活環境很清苦,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意思,厭離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能生厭離心,生厭離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你不會再貪戀,往生淨土就有希望了。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八集) 1996/4

  

  佛教給我們,教給後學的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師就是表率、模範的意思。佛雖不贊成修苦行,但是佛讚歎修苦行。為什麼?人能夠過清苦的生活,這個物欲的念頭就很淡薄,換句話說,斷煩惱容易。如果你在生活上貪圖享受,你就沒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塵,你的煩惱很難斷;煩惱不斷,你菩提心生不起來。這一點諸位同修要特別注意。

  大乘無量壽經(第9集) 1998/5/2

  

  這就好比我們生病,病久了,現在真的遇到一個高明的大夫,他來給我們治療。治療我們一定要受一番痛苦,這個痛苦要是熬不過去、不接受,那就沒有法子。古人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一點苦都不能受,你的習氣毛病就斷不了,所以佛才教導我們「以苦為師」。不怕吃苦、不怕折磨,要吃苦,要接受種種折磨、煎熬,才能把煩惱習氣淘汰盡;然後你才知道,這些折磨你的人是真正善知識。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35集) 2002/3/7

  

  長遠的修行,跟諸位說最大的障礙是遇到挫折、遇到困難、遇到障礙,用什麼方法去突破?用忍辱波羅蜜。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我們願意吃苦,你才能突破;如果怕吃苦,這苦難自己受不了,必定退轉。古往今來的修行人,從這個地方退轉的不知道有多少,受不了苦難,禁不起挫折,所以修行要無量劫。如果不怕苦、不怕難,勇猛精進,那就是《華嚴經》善財給我們示現的例子,一生圓滿成就,這是我們要懂得學習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491集) 2001/11/20

  

  生活不要過得太富裕,清苦一點好,為什麼?常有出離心,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生活太富裕,對這個世間產生貪戀,念佛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這個世間還放不下,這世間很快樂很好,還不想去」,機會就錯過了。所以生活苦一點好,佛教給我們,佛圓寂之前交代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個很有道理。我們常常生活艱苦一點,對這個世間一絲毫貪戀的念頭都沒有。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3集) 2001/9/23

  

  物質的環境要忍耐,生活應當過得清苦一點,不要太奢侈,不要太舒適。為什麼?奢侈、舒適,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了,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很好,不想去了。所以生活苦一點好,苦,念念有出離之意念。所以生活還是清苦一點好,我縱然有多餘的財富,我過清苦一點,我生活節儉下來一點,我去幫助別人,這就對了。

  無量壽經(二次宣講)(第44集) 1990/4

  

  你學聖學賢,雖然是物質生活苦,形象苦,苦中有樂,真樂,那就是不亦悅乎,法喜充滿,有真樂。絕對不是外面的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不是這個,與那些不相干。凡是那些的樂,我過去講經有個比喻,那些樂是外來的,好像什麼?好像吸毒。吸毒,樂他才吸,打嗎啡那個樂,但是那個樂是短暫的,後面很痛苦,樂中有苦。苦中有樂,那就不一樣,那個樂是永恆的,是不間斷的。順境、善緣不生貪戀,真的能放下,能捨得,沒有一絲毫留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當然更沒有報復的念頭,你說多快樂!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88集)2006/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