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我們從《千字文》第六十二頁的第三行開始看起:「遐邇一體,率賓歸王」。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學習到了這一句的經文,「遐邇」是指的遠近,「遐」是遠方,「邇」是近處,而「一體」所指的就是一個整體,「一」是一同,「體」是整體。所以「遐邇一體」,這是指遠近的四方,都統理合一。而「率賓歸王」呢?「率賓」,「率」是率領,「賓」是賓客,這前面的課程中,我們也分別就漢字「賓」還有「王」,來跟大家分析它的字形、字音、字義。「率賓歸王」,「賓」在這裡所指的是賓客,「率」是率領,「歸王」是歸順的意思。在古時候「王」所指的就是統治天下的明君、明王。所以「遐邇一體,率賓歸王」,張清泉教授在這裡為我們解釋,它所指的,是遠近的四方都統理合一,而且全都是心甘情願地來臣服於賢君。

  關於這句經文,我們在這裡要為大家舉歷史上的公案,周文王姬昌的故事。在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並沒有為周文王單獨列表,這是因為他在生時,並沒有成為君王。而是他的兒子周武王姬發,起兵伐紂推翻了殷商末年的殘暴的統治,建立了西周王朝,所以才追封他的父親、祖父等等為王。並且在祭祀的時候,是以天子之禮來祭祀。所以周文王姬昌的生平,雪公老人是把他放在商紂王的殘暴統治當中。特別是周文王,他是商紂王的臣子,當商紂王窮奢極欲,通過掠奪民脂民膏,來滿足他個人奢靡的需求和無止境的享受,這個時候西伯(周文王)出現的時候,這天底下歸順他的諸侯就有四十多個國家。所以雪公老人對於周文王姬昌的生平,是在「殷政殘暴及其滅亡之二」的第一條列舉出來「西伯之興」,這當中有談到三條。

  第一條是周文王得到了一位賢才,姜太公姜子牙,並且尊他為太師。第二點談到了「虞芮爭田」的時候,天下歸順西伯周文王的有四十多個諸侯國。最後在周文王將要過世的時候,把起兵伐紂的歷史責任,交付給了他的兒子周武王。這是雪公老人列出的這三條。

  這節課我們開始來根據文淵閣本《四庫全書》,這當中的「史部九十三」,在這裡《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談到周文王的生平事跡,我們通過這段歷史記載,來跟大家分享,如何能夠真正做到「遐邇一體,率賓歸王」,那可以說周文王做出了最好的一個榜樣。這是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二》,從庚寅這一年開始,「二十有八祀」,周朝時期的「古公亶父薨」,「薨」我們之前有介紹過,是諸侯過世的時候稱作「薨」,如果天子過世就不能叫作「薨」,而要稱作「崩」。一般說「駕崩」,指的是天子。古公亶父的兒子「季歷」,也就是周文王的父親繼承了古公亶父的君位,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叫作太伯,二兒子叫作仲雍,而實際上最終繼承他的君位的,反而是最小的兒子季歷。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體現出了周朝的開創者,真的是以孝、以悌這樣的德行,而成為了天下人的榜樣。

  我們來看一下這段故事,古公亶父最小的兒子叫季歷,季歷迎娶一位非常賢德的女子叫太妊,太妊是周朝的「三太」之一,在周朝有太姜、太妊和太姒,這三位賢德的婦人來輔助她們的夫君,所以這一家人都是積德累功,才使得周朝能夠享國八百多年這麼久,這都是和「三太」的賢德分不開的。歷史上記載太妊這位女子,「端一誠莊,惟徳之行」,她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女子。

  江逸子老師在《華夏道統源流圖》當中繪製了太妊的德像,而江老師在這本書當中所刻畫的古聖先賢,是以男子居多。這當中有為數不多的幾位女子,可以說都是千古流芳的、非常好的榜樣。比如說軒轅黃帝的夫人嫘祖,還有我們現在要介紹的周文王的母親太妊等等。太妊是季歷的妻子,周文王的母親。這是周朝的「三太」之一,她們都是母儀天下的好榜樣,給天下的女子做出了可以效法學習的好樣子。所以後世人為什麼稱「太太」?這個由來就從周朝的「三太」而來。

  太妊的性情,非常的端正,而且生活當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完全符合聖賢的德教。特別是她在懷周文王的時候,我們看到師父上人這副墨寶談到這段歷史,她非常重視胎教,所以她懷文王,可以說是純淨純善。所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惡言」,一舉一動都完全符合聖賢的德范,所以自古以來說胎教的典範,就是以太妊來作為代表。而古人是很重視婦人在懷孕的時候,一舉一動都要符合禮節的,為什麼呢?因為她肚裡的孩子,其實在懷胎之初就具有見聞覺知,凡是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這個孩子都是有感知的。因此母親的言行舉止在這個時期就要非常地注意,真正是「感於善則善,感於惡則惡,不可不慎也」。如果母親所秉持的都是良善的訊息,孩子自然生出來天性就非常良善,有仁愛之心。如果反過來,母親在懷孕的時候充滿了怨恨、恐懼、焦慮等等,這種情緒同樣也是能夠影響胎兒。這是早在三千多年之前,像太妊這樣賢德的婦人,就已經了解到了胎教的重要性。所以為什麼她能夠生出像周文王姬昌這樣的聖賢之人,這並不是偶然的。而且她在生姬昌的時候,就出現一些非常祥瑞的瑞象。這在《史記正義》當中就有記載,所謂「赤雀銜丹書」這樣的瑞象。

  所以這個孩子生出來之後就深得他的祖父的疼愛,當時古公亶父,他覺得將來國家的王位,那時候他是諸侯國的君王,他覺得應該把國家傳給自己的孫子,傳給姬昌。而且祖父深深感受到,就是這個血脈的傳承,將來兒孫一定有能夠建功立業,甚至成為了君王這樣的人。古公亶父當時對這點非常有信心,為什麼?因為他看到這個小孫子姬昌,生出來就跟一般的孩子不同,德行還有各方面的能力都是超乎常人的。因此他把整個家族,整個國家能夠興盛的希望,就寄托在了這個小孫子姬昌的身上。

  父親的想法當然被他的兒子深深地領會,但是畢竟古人傳位都是傳給長子,因為姬昌的父親季歷畢竟是最小的兒子,所以這時候太伯跟仲雍了解到了父親古公亶父的心意之後,為了把王位能夠讓出去,於是他就以採藥為名,逃到了荊蠻的地區,荊蠻就是楚國、越國這一帶。這在古時候生活在楚、越這一帶的人,被認為是尚未開化的民族,所以這段歷史《史記》當中也有記載,太伯跟仲雍逃到了荊蠻這一帶之後,是「文身㫁髮,以讓季歴」,為了把王位能夠讓給自己的弟弟,所以他們「㫁髮文身」,這是什麼意思呢?表示說他們是屬於跟荊蠻這一帶未開化的民族一樣,都是「㫁髮文身」,表明他們不會再回來的決心。

  也正是這樣的一個緣故,到了古公亶父過世的時候,古公「薨」,我們要知道諸侯或者是大官死亡,在古時候稱作「薨」,這在《禮記》當中是有記載的。如果是天子過世了,就叫「崩」,諸侯過世叫作「薨」。這裡的「薨」字,我們要把它搞清楚,古人對於上下尊卑的禮,他的用字,都是有差別的。於是古公亶父過世之後,自然而然就由他的小兒子季歷繼承了他的君位,繼承了王位。到了丙子年,「周公季歷薨,世子昌嗣」,這年,季歷過世之後,他的兒子姬昌就繼承他的王位、君位。

  「世子」所指的就是天子跟諸侯的嫡長子,叫作「世子」。姬昌是季歷的嫡長子,所以他繼承了君位之後,成為「西伯」。「西伯」,我們在前面講述商紂王歷史的時候就談到過,本來「西伯」所指的是西方諸侯之長,但是因為商紂王把姬昌任命為西伯,後來在歷史上就以西伯來稱呼周文王,所以我看史書會發現對他稱謂就是稱西伯,而不是稱周文王。這一點也是跟周文王那種忠君愛國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我們前面介紹商紂王那段歷史真的是非常感動。西伯姬昌在自己的君王如此殘暴的情況之下,他依然沒有任何怨恨的念頭,甚至於他被商紂王關到了牢獄當中,姬昌周文王還是認為說:「君可以不君,臣不可以不臣」。君王再殘暴,我作為臣子依舊還是要履行作為臣子應該盡的義務與責任。這一點,我們真的是看得特別感動,所以後來他被關到了牢獄當中,就在裡面演《周易》,《周易》當中的八八六十四卦就是在羑里的牢獄當中推演出來的。

  西伯周文王是一位非常有仁愛之心的君王,當時他算是繼承了父親的君位,等於說是諸侯國的國君,同時也是商紂王的臣子。而他是很有德行的一個人,他所效法的是后稷、公劉,還有他的祖父古公亶父,以及父親所留下來的這種德政,特別著重於「篤仁敬老慈幼,禮下賢者」。周文王非常有仁愛之心,是敬老愛幼,而且他對於有德行、有才幹的賢德的人才,特別能夠禮賢下士,這一點我們看周文王後來遇到姜太公,他能夠禮賢下士,這種態度才感動了姜太公,願意出來為周文王效勞。

  而且周文王是「日中不暇食以待士」,為了能夠接待這些賢德的賢者,這些人才。「日中不暇食」,有時候他自己都顧不上吃飯,來接待這些有德行的賢者。孤竹君有兩個兒子伯夷跟叔齊,這兄弟二人同樣也是很有德行的賢者,他們能夠「推位讓國」,也是為了把王位讓出去,這兄弟二人也演繹了一場非常感人的歷史故事。他們聽說周文王是一位很有德行的這樣的人,「西伯善養老」,表示他對於天底下的這些長者老人都是很恭敬的,所以伯夷、叔齊也來歸附他。還有許多歷史上有名的這些人,我們看這裡有記載,像泰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等,也都來歸附周文王。

  有一次周文王在郊外當中行走,這時候突然間遇到了一具屍體,屍體腐爛之後,骨骸被拋在了野外,於是周文王就下令讓人把枯骨掩埋起來。我們中國人很講求入土為安,結果他下面的官員就說,這個枯骨根本就找不到是哪一家的親人或者是祖先,是一個無主的枯骨。但是周文王就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他說:「有天下者,天下之主」,因為當時他是諸侯王,他是管理國家的,負責管理國家的人,是天下的主人,整個諸侯國,我是一國之主,你怎麼說這個枯骨是沒有主人的呢?於是他就「以棺衾葬之」,「棺衾」,「棺」是棺材的意思,「衾」是指的在殮屍的時候用的被子,就把他安葬起來。天下人聽說了這件事情,當時正是商紂王殘暴統治的殷商的末期,因為商紂王的暴政,天下的老百姓過得都非常苦,那這時候聽說周文王的仁愛之心,連丟棄在荒野當中這些枯骨,都想到要好好把他安葬起來,所以人們知道這樣的一位領導者,對於死去的人都能夠這樣愛護,更何況是活著的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有幾十個諸侯國都願意來歸附他,原因就是在此地。

  再看壬辰年,「壬辰年二十有三祀」,「祀」就是年,「西伯昌生子發」,這時候他的兒子,後來的周武王姬發出生了。「西伯娶有莘氏聖女曰太姒」,太姒就是周朝開國的三太之一,她是有莘氏的女子,這也是一位很有德行的人。有莘氏,古時候的莘國,在今天陝西的同州府這一帶。於是有了這位賢德的女子,太姒的輔助。周文王姬昌主要去治理這些外政,而太姒則是負責管理內務,這夫妻二人都是非常具有仁德之心的賢德之人,所以使得他們所管轄管理的地方,社會的風氣還有人民的教化,都做得非常良好。

  而太姒有十個兒子,她的大兒子伯邑考過世得比較早,姬發實際上是次子,是第二個兒子,但是因為他哥哥過世得早,所以姬發就成為了嫡傳的嫡子。姬發跟他的父親、母親一樣,生性也是非常的慈悲、和藹而且很有德行。於是周文王就以次子姬發作為他的世子,將來會把諸侯的國王位傳授給他。周文王跟太姒還孕育了周公姬旦,周公是孔老夫子一生當中最為崇敬一位聖人,而且他多才多藝,所以父親把許多政務交給他處理。我們看這家的這種聖賢的陣容真的是太豪華了,有周文王,又有太姒,又有周武王姬發,還有周公旦,可以說這家人聖人、賢人都占全了。

  到了庚申年,「十有四祀」,這十四年的時候,發生了一個故事,在虞芮這個地方,「虞」就是我們今天的山西,山西解州平陸縣有虞城,虞是在這一帶。「芮」是在哪裡呢?芮同樣是在山西解州,但是它是在芮城縣,所以「虞芮之爭」這個故事就是發生山西這一帶。「虞芮質成於周」,最開始虞芮這兩個地方的君王,他們相互在爭奪田地。虞芮這兩個地方都是在我們山西解州這一帶,它離得比較近,因為一些田地的糾紛跟爭執,這兩個小國家的君王彼此爭來爭去,一直都沒有辦法平息他們的爭端,那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就共同來到了周文王所管轄的地方,結果想不到,到了周文王所管轄的這塊土地上,一進入這個國度就發現這裡的人,人人都相互禮讓,「耕者讓畔」,耕田的人相互禮讓田界。「行者讓路」,在路上走路的人,也都知道去禮讓。

  來到了周文王所管轄的國家,發現人民教化得非常好。「男女異路」,指的男女有別,在路上行走的時候,男子跟女子並不是走在一起的,而是非常有禮分開走。「斑白不提挈」,「斑白」指的是年老的人,「斑白不提挈」這句經文,也是出自於《禮記·王制》,什麼叫「不提挈」呢?「提挈」是拿手提東西的意思,也就是年老的人都有年輕人在照顧他,他手上都不會提著這些沉重的物品。到了周文王所管轄的朝廷,發現這裡的公卿大夫,做官的人彼此之間也是在相讓。「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於是虞芮這兩個國家的君王看到了這番景象,他們非常受感動,為什麼?想到自己為了一點田地相爭多年,可是周文王所管轄的地方,人人都懂得相讓。

  所以虞芮這個國家的君王看到了之後,感到很羞愧,並且說:「我等小人」,他知道自己是只知道爭利的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如今來到了周文王管轄的朝廷當中,這是「君子之庭」,我們這些小人都不好意思來到你這裡,就是這個意思。於是虞芮之君受到感動,彼此相讓,就把他們所爭奪的土地作為閒田,所以在今天山西的平陸縣這一帶,有一個地方人們就稱之為「讓畔城」,「畔」指的就是田界,這個故事就是從這裡來的。虞芮之君最開始是在相爭,最後因為受到周文王的感化,而彼此能夠相讓。天下之人聽到了這個故事之後,他們都深深感到周文王姬昌,這是一位有仁愛之心,又非常懂得教化百姓的諸侯王。

  於是全天下,來歸附周文王的有四十多個諸侯國。在商紂王暴政的時候,就出現了西伯姬昌。這個故事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是把它列在「西伯之興」的第二條。「虞芮爭田朝周,見治罷爭,天下歸者四十餘國」,後來為什麼商紂王要把西伯囚禁起來,也就是這個原因。因為普天之下,民心所向都向著周文王姬昌,而不向著商紂王,這使得商紂王感到非常地恐懼,所以最後才把他抓起來關在牢獄當中。

  這一段公案我們在這裡特別把它補充出來,讓大家可以體會到什麼叫「遐邇一體,率賓歸王」。周文王真正是做到這一點,無論是遠方的人,還是在近處的人,文王都是以一體的仁愛之心,來對待這些老百姓。甚至於連死去的亡者,這都是沒有主的枯骨,他都能夠用仁德之心把他安葬起來。「率賓歸王」,就是虞芮之君爭田這件事情發生之後,他們因為受到周文王的感化,最後彼此之間都不再相爭,而能夠相讓,所以天底下聽到了這件事之後,有四十多個諸侯國前後都來歸附周文王,這就是「率賓歸王」,都來歸順。這一句經文我們今天就先補充到這裡。

  大家接著來學習下面這一句經文,請看第六十二頁的第四行:「鳴鳳在竹,白駒食場」。什麼是「鳴鳳在竹」?「鳴鳳」所指的就是鳳凰鳴叫。「鳴」是鳴叫,發出叫聲的意思,「鳳」就是鳳鳥,鳳凰。這種動物是很特別的一種動物,而且牠雌雄名稱是不同的,雄的就稱作「鳳」,雌的稱作「凰」,合在一起叫作「鳳凰」。古人認為什麼時候才會有鳳凰出現於世呢?在太平盛世的時候,才會有鳳凰飛來。所以我們前面介紹的一些古聖先王堯、舜、禹、湯等等,就會看到在這些明君聖主當政的時期,就有很多瑞象,比如說麒麟、鳳凰就會出現。因此像鳳凰這樣的動物出現,牠所象徵的是什麼呢?牠所象徵的就是天下太平祥瑞的徵兆。

  「鳴鳳在竹」,「在」是指牠棲栖於什麼地方,「竹」所指的就是竹林。因為在記載當中,鳳凰吃的東西是什麼呢?牠所吃的是竹子的果實,竹子開花之後結的果實,人們稱作「竹米」,因此「竹」是鳳凰所吃的食物。「鳴鳳在竹」就是指,鳳凰在竹林當中歡鳴的意思。「白駒食場」,「白駒」是指的白馬,為什麼在這裡用「白駒」呢?「白駒」比喻的是賢人的意思,騎著白馬的賢人。張清泉教授也有談到,因為在古時候有一些賢人,會挑選白色的馬,「白」是象征潔白這樣的意思。而《詩經》當中有一句經文,就有談到,「皎皎白駒,食我場苗,執之維之,以永今朝」,這是「白駒」。「食場」呢?就是指這白色的馬,在牧場當中吃著青苗。「食」就是吃。而「場」,張教授就是根據它韻腳來看,這個地方應該是平聲,應該是讀二聲cháng,它是指平坦的空地。所以「白駒食場」,就是指白馬在草地上覓食,這是顯示出國泰民安的吉祥景象。你看又有鳳凰,又有白馬,這是顯示出了國泰民安,處處吉祥。

  為什麼會寫這樣的內容呢?我們知道《千字文》這樣性質的書,這是皇帝下令要寫,最開始我們有介紹從王羲之的書法當中,挑選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梁武帝就下令讓周興嗣把它編成有韻腳的、押韻的這樣的文,以便於學習。所以這個文要呈獻給君王,而且這是用來教育皇子所用的教材。那這裡面,當然處處要呈現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和諧景象,不能夠寫一些不吉祥的話。這就是古時候,哪怕是像梁武帝這樣的君王,雖然他也是儒、釋、道聖賢教育的大護法,但是畢竟身為君王,臣子在侍奉君王的時候,終究還是要小心翼翼,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另一方面,作為蒙書,是要教育皇太子的,當然不能讓小朋友從小就去讀一些很負面的東西,所以在童蒙的這些經典當中,我們會看到它都是相當正面,相當有正能量的內容。這也是《千字文》作為蒙書,蒙書就需要有這樣一個特質。因為在孩子小的時候,你讓他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他所接受的都要是良善的訊息,而不能夠有一些會擾亂他的性情的這種訊息。所以我們看到蒙書這些經典,這裡面所講述的都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而且都是很有正能量的內容,不會把這些負面的東西寫上去。這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句「鳴鳳在竹,白駒食場」。

  接下來我們開始來看這句經文當中所挑選的漢字,首先來介紹鳳凰的「鳳」,「鳴鳳在竹」。「鳳」字,大家首先會看到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寫法,特別是甲骨文跟金文,這看上去就是一只鳳凰的簡筆畫。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形體,從哪個角度來刻畫這隻鳳凰,總之都會覺得它美得像一幅畫一樣。當然甲骨文跟金文的「鳳」字,也有不同的形體。我們會看到這是古人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它,有的是從正面,有的是從側面。鳳凰身上的羽毛,也會顯示出不同的姿態,這個畫看起來非常優美,非常吸引人的。

  首先先來看甲骨文的「鳳」,甲骨文的「鳳」就有十多個不同的形體,可見早在甲骨文、金文的時代,人們就有鳳凰的概念。應該是在比較古老的時代,特別是政治清明、風調雨順,有賢君聖哲出現的時候,人們就比較有機會看到鳳凰,所以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刻畫鳳凰的形象。我們看甲骨文的「鳳」,甲骨文的「鳳」,《正中字典》當中的第一個「鳳」,跟我們所列舉出來的形體很相近。大家看到牠的上面,「鳳」的頭上有帶著一個華冠,而且牠的尾巴是長長的,羽毛非常漂亮,垂到後面來,而且有斑眼的形體。

  甲骨文的第二字就是在《正中字典》當中,增加了「凡」,意思是「從凡聲」,作為一個形聲字,它是一個聲旁。在甲骨文的卜辭當中,「多假鳳為風」,鳳凰的「鳳」假借為「風」。那董作賓先生認為,最初「風」就是大自然當中的雨、露、風、雪這個「風」,「風」這個字最初是假借鳳凰的「鳳」這個象形字,「鳳」的頭上有華冠,尾巴上,鳳的尾巴很漂亮,上面還有斑眼。在歷史的記載當中就有談到,鳳凰的「鳳」是「五色備舉」,我們後來還會舉出《初學記》的記載,來跟大家分享這個「鳳」字。所以牠身上是五彩斑斕的,並不是單一的顏色,再來雌雄的名稱也是有所不同,雄稱作「鳳」,而且雌則是稱作「凰」,這是「鳳凰」,是這樣的意思。

  另外還有「六像九苞」的說法,「六像九苞」我們後面也會講到,這「九苞」當中就有「彩色光」、「冠矩州」,這是鳳凰的尾巴以及牠頭上的冠。所以我們會看到,在甲骨文特別是第一個字的形體當中,會很明顯的。古人就特別把鳳凰頭上的冠,以及牠長長的尾巴,美麗的羽毛,特別把它表現出來。這是鳳鳥身上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特征,這是「九苞」。還有「六像」,「六像」當中有「翼像風」這個說法,就是牠的翅膀像風。所以為什麼最初,會把「鳳」假借為「風」這個字?原因就是出在這裡。《詩經·大雅》當中說:「鳳凰於飛」。「鳳凰於飛」指的就是鳳跟凰,「鳳」是雄,「凰」是雌,所以「鳳凰於飛」這是鳳凰相伴而飛的意思,這是《詩經》的經文。

  下一句是「翙翙其羽」,「翙翙」是形容聲音,因為鳳凰會飛,當牠振翅高飛的時候那個聲音,就是「翙翙」這樣的聲音,「翙翙」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翙翙」,就像我們常說的「呼呼」,是這個意思,鳳凰的翅膀是很大的,牠在飛的時候就會一股「呼呼,呼呼」的那股風聲產生,所以叫作「翙翙」這樣的聲音。那為什麼把「鳳」字假借作「風」?這可以說是非常恰當的一個做法。這是我們看甲骨文的「鳳」,它的形體就是非常地美。

  接著看金文,金文的「鳳」也很有趣,我們會看到金文,當人們把「鳳」這個字刻在一些鐘鼎,這些金屬的器具上面的時候,這時候會看到「鳳」的形體有的就是從側面來刻畫的,所以金文的「鳳」有很多不同的形體。我們會看到無論是刻畫牠頭上的冠,還是刻畫牠的羽毛,有的金文就是從側面的角度來刻畫的,同樣也都是特別地生動和形象。

  再來看小篆的「鳳」字,小篆的「鳳」字,它的形體看起來就會比較複雜,可能我們要學它的寫法的時候,也是要有一點繪畫的技巧,才會寫得比較像鳳凰的「鳳」。它的筆畫比起我們現在寫楷書的正體字,難度是比較大的,可是也是非常生動有趣。因為你看小篆把它寫出來的時候,同樣是一隻鳳的形體也就出現在你的面前。當然小篆的「鳳」,它也有不同的寫法,有的「鳳」就把牠的尾巴畫得很像甲骨文跟金文這個時代的畫法。小篆的「鳳」是「從鳧鳧聲」,它本義是什麼呢?它本義就是神鳥的意思。所以鳳凰真的是一種很有傳奇色彩的神鳥,《說文解字》當中就是這樣來定義「鳳」這個字的。

  黃帝的大臣天老說:「鳳之像也,麐前鹿後,蛇頸魚尾,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所以能夠見到鳳凰就代表這個時代是一個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美好時代。再看小篆的「鳳」,第二種寫法在《正中字典》當中,可以看到這第二種寫法就簡單多了,等於畫一幅簡筆畫一樣。許氏認為,古文的「鳳」是象形字,「鳳飛羣鳥從以萬數」,當鳳在飛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說「百鳥朝鳳」?其實不只是百鳥,可以說是成千上萬的鳥,都跟隨著鳳凰在飛翔。「故以為朋黨字」,就是以它為朋黨字。當然這一點,徐灝先生對於「朋黨字」這個說法,有不同的觀點,我們就不細說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來看《正中字典》當中的解釋。不管怎麼樣,董作賓先生還有徐灝他們的這種對於「鳳」字的說解,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這些學者他們的解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可以作參考。

  再來看「鳳」這個字的形、音、義的義,首先就有談到這是古時候一種很祥瑞的鳥,「雄曰鳳,雌曰凰」,那有時候鳳凰也不會一起並稱,有時候也簡稱為「鳳」。在《禮記·禮運》當中就有談到:「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我們說「四靈」是哪四靈呢?就是麒麟、鳳凰、神龜還有龍。我們在《正中字典》當中會看到鳳凰的圖,所以古人有見過鳳凰,對於牠刻畫出來的形體,跟我們在甲骨文、金文當中所看到的形體是很接近的。「鳳」字,就跟大家介紹到這裡。

  接下來再來看一下「竹」,竹子的「竹」。竹子的「竹」,無論是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還是小篆,同樣會讓我們感受到仿佛就是古人在畫墨竹的時候,竹子所呈現的不同的形體,但是古文字當中對於這個形體刻畫得還是都很生動。先來看一下「竹」,「竹」這個字是一個象形字,這是非常明顯的象形字,看到這個形體我們很快就能猜出這個字是什麼意思。甲骨文跟金文、簡帛文字的「竹」,大家一看就是非常明顯的竹子,它上面有竹的枝,還有竹的葉,都有刻畫在上面。小篆的「竹」,也是就像兩個竹子「對立垂葉形」,葉子是垂下來的,這是小篆的形體。

  而在《說文解字》當中,對於「竹」這個字它的本義是怎麼解釋的呢?是解釋為,「冬生艸也」。這是冬,冬就是冬天,冬天所生之草,饒炯氏解釋說:「竹為艸類」,它就是草木當中的一種,是一種植物。而且竹子這種植物,它也是很特別的,它到了冬天的時候也不會凋零不會凋謝。所以在《說文解字》當中才會說竹是冬生草,冬天所生的一種草,也就是竹子的意思。而在冬天它不但葉子不會凋零,而且還會長出冬筍,有許多人非常喜歡吃筍子,新鮮的筍。所以竹子有許多的功用,而且在它身上也有許多可以代表君子的一些美德。因此在古時候,有許多讀書人也是非常喜歡竹子,他所生活的地方一定要種一些竹子,這是竹子的某一些特質,它所代表的就是君子的品德。

  我們看到《正中字典》這裡就有畫出竹子的圖,同時對於竹子這種植物,也有作了解釋。它是「禾本科,常綠」,它是「多年生,長幹」,它的幹很長,「莖木質,中空有節」。你看「中空有節」,這是竹子的一個特點,同時也常常用來比喻君子的德行。它的葉子「具平行脈」,那竹葉也是可以用來,比如說我們在包粽子的時候,要用竹葉來包粽子。所以竹子其實渾身上下都是寶,它有很多的功用,全身上下很多部位都是可以用來作為不同的用途。它的葉子「具平行脈」,它的花很小,色白,花是白色的,但是它的花不常開,而且開花而結果的也是很少的。像鳳凰這樣祥瑞的動物,牠所吃的就是竹子開花之後所長的果實,它花也不常開,而且花要結果的數量是很少的。

  除了鳳凰是吃竹子的果實之外,還有一種動物也是吃竹子的,那就是大熊貓。這是我們很多的老師、同學們應該都會很喜愛的一種動物,而且如果看新聞的時候,會常常看到像大熊貓牠們在玩耍這種景象,甚至於照顧牠的這些保育員還會給熊貓過生日,熊貓也常常作為和平的使者,到各個國家作為禮物饋贈給各個國家。如果這些熊貓又生小寶寶,整個國家的人民也會感覺非常的歡喜跟興奮,這是兩個國家友誼的象征。熊貓也是喜歡吃竹子,竹子會在春天的時候長著筍,所以我們吃筍會吃到冬筍還有春筍。

  「外包以籜」,這個字念tuò,它就是竹皮跟筍殼的意思,在筍的外面包了一層又一層的筍殼竹皮,所以我們在處理筍也是要有一定的經驗,筍一層一層地剝,其實是比較費事的,那有長輩他們從小就是吃筍長大的,所以他就會教我們在處理筍的時候,怎麼樣可以一次性把筍的皮都把它剝開,這也需要有一點技巧。

  晉戴愷之寫過《竹譜》,就有談到竹子有七十多種,在中國各個省份都有筍子,它的功用也是很多的,竹筍可以用來煮湯、煮菜或者是包粽子等等,這裡面都可以拿筍做餡料。葉呢,像它的葉籜,它的竹皮、筍殼這些部位,還是可以用來製作雨笠,竹子的幹可以製管樂及用器,在樂器當中我們前面跟大家介紹過,「閏余成歲,律呂調陽」,你看「律呂調陽」,這十二律是怎麼測定出來的?跟這個竹子竹管是有關的。從這裡可以看出,軒轅黃帝的時代伶倫在創製音樂,這個時候,就已經充分利用竹子的幹,它這種中空的特性來用竹子製作樂器,所以這個歷史在我們中國是非常早的。關於竹子其實是有說不完的故事,但是我們這裡就簡單舉了它的一點特性,來跟大家作介紹。

  竹子介紹完了,我們再來接著介紹下一個字「駒」,「白駒食場」這個 「駒」,首先也是來看它古文字的形體。「駒」,大家要是看古文字的形體,它就會相對比較複雜一點,寫起來就比較複雜。但是同樣看甲骨文時期的這個字,它同樣是一幅非常生動的畫。甲骨文的「駒」我們放在投影片上,而《正中字典》當中也有金文的「駒」以及小篆的「駒」。

  我們來看一下甲骨文、金文的「駒」字,其實它在組成的部分來對比的話,跟小篆的「駒」是蠻接近的。小篆的「駒」,它左邊是「馬」,馬字旁,這是它的形旁,它作為一個形聲字,形旁就是馬。右側,這是它的聲旁,句聲。究竟「駒」的本義是什麼呢?我們通過它是馬字旁,初步就能判斷出,這個字一定是跟馬有關,究竟它是什麼樣的馬呢?讓我們來看一看《說文解字》的解釋。在《說文解字》當中,對「駒」的解釋,是「馬二歲曰駒」。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駒」這個字所指的是什麼呢?它所指的就是二歲的幼馬,就是小馬。古人造字真的是非常有趣,我們要是圈點過《說文解字》跟段玉裁的註解,大家就會感覺到在古時候的這些字,每一個部首,比如說我們圈點《說文》的時候,圈點到玉字旁,就看到在古時候跟玉有關的字居然有這麼多。像馬字旁,我們說馬,大家可能一想到馬就是一匹馬的樣子,可是古人造字的時候,對於馬的詮釋卻是很細緻的,每一種不同的馬就有不同的字來代表。等一下我們還會介紹另外一個字跟馬有關的,總之「駒」這種馬,你想它兩歲這樣的馬,那就是屬於小馬了,是幼馬。

  再來,它的聲旁「句」,「句」這個字本來是作「曲」來解釋的,就是彎彎曲曲的曲,也就是一只小馬,當牠只有兩歲的時候,牠整個身體跟四肢都還在長成的階段,這種馬是幼馬,是一個很弱小的樣子,所以有「軟弱而現,曲句之意」。所以說「駒」它的聲旁就是句字,這是從它的字形來解釋。我們看甲骨文、金文的「駒」,大家看到它的「馬」是畫在右側的,「句」字旁是寫在左側,而且這匹馬很形象,大家看到馬頭,還有馬長長的鼻子,以及馬的大大的眼睛,還有馬的四肢,甚至馬頭上的那個毛,在這個字形當中,畫得非常清晰。看到「馬」字,就會想到我們前幾天所學到的大臣的「臣」,同樣是一個眼睛的樣子,我們前面有談到,因為古人在刻畫一個人形體的時候,非常重視眼睛這個部位,常常會把眼睛這個部位畫得很清晰又大。你看這匹馬就有這個特質,很明顯的,牠的頭就特別大,身子比較小,頭的部位一大部分都是眼睛所覆蓋的,這是呈現出一匹小馬的樣子。

  所以形、音、義,我們看「駒」這個字,它首先談到小馬叫作「駒」。下面有一個例子舉的就是《周禮》當中的一句經文,《周禮》有一句經文,只有四個字,叫作「執駣攻駒」,我們要問「駣」是什麼意思呢?既然「駒」大家已經知道兩歲的小馬叫作「駒」,「駣」你看它是馬字旁,它一定也跟馬有關,那「駣」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駣」所指的馬就比「駒」大一點,「駣」就是馬三歲、或者四歲叫作「駣」,這在《說文解字》就有講到,馬兩歲叫作「駒」,三歲叫作「駣」。所以「執駣攻駒」,「駣」就是三、四歲的馬。「攻駒」,「駒」就是兩歲的馬,這是《周禮·夏官》就有這樣的經文,看古代的經文也是非常有趣。

  《禮記·月令》當中有一句經文說:「犧牲、駒犢,舉書其數」,釋文當中說:「駒」就是「馬子」,也是馬所生的小馬,兩歲的小馬。「犢」呢?「犢」就是牛所生的小牛叫作「犢」。一般我們說小牛犢,所以這裡說,「犧牲、駒犢,舉書其數」,「駒」跟「犢」我們要了解它的意思是什麼。我們在這裡解釋這個漢字就不只是限於《說文解字》的範圍,因為擴大到甲骨文跟金文時代的漢字,我們學起來會覺得更加的有趣。一個字它在造字,離造字的時候比較接近的那個時代的甲文跟金文,它對於文字的詮釋,有一些跟小篆還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我們通過這樣來學習漢字,就會看到漢字多彩多姿的一個方面,了解到最初造字的時候,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子來造呢?它的形體,形、音、義都有什麼樣的內容,這樣學起來我們會感覺,這裡有無限的樂趣在其中。

  我們現在學到這句經文:「鳴鳳在竹,白駒食場」,下面為大家引用的資料是出自於《初學記》。《初學記》有講到「鳳」,「鳳」被歸到「鳥部」,在「鳥部」排第一的就是「鳳」,這是在《初學記》的第三十卷。我們來看一下這些記載,對於「鳳」,就有了一個更加深刻跟形象的印象。首先來看「鳥部·鳳第一」,敘事的部分,《孔演圖》說:「鳳,火精」,大家聽過鳳凰涅槃這個稱呼。《毛詩·草蟲經》當中說:「雄曰鳳,雌曰凰」,雄的稱作鳳,而雌的稱作凰。這是雄鳳跟雌凰,牠有這樣的分別。小鳳凰又怎麼稱呼呢?小鳳凰就稱作「鸑鷟」。當然還有一個說法就認為說,鳳凰還有一個別稱叫作「鸑鷟」,所以鸑鷟不僅僅是指的是小鳳凰,也有認為說它是屬於鳳凰的別稱。

  鳳凰我們知道是一種很祥瑞的鳥,在《國語》當中就有一段記載說:「周之興也」。「周之興也」,就是剛剛在介紹「遐邇一體,率賓歸王」的時候,所介紹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故事。周武王伐紂最後推翻了殷商政權,而建立了周朝,周朝的興起,大家看到周代的君王,以及他們的祖先、祖父、父親全都是聖賢之人,非常有仁愛之心。再加上周朝初年,周初開國的「三太」,太姜、太妊、太姒這三位賢德女子的輔助。所以周朝擁有天下是非常得民心的,而且這些開創者也都是行善積德,留下許多德政。《國語》當中就有記載:「周之興也」,當周朝興起的時候,有什麼祥瑞的景象出現呢?「鸑鷟鳴於岐山」,在岐山當中就出現了鳳凰。

  這是西周王朝興起的時候,有了祥瑞的這種景象。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無論是君還是臣,那是一個多麼堅強的陣容。從周文王到周武王還有像周公、召公,這個時代的政治非常的清明。這也是孔老夫子一生當中非常嚮往的,孔老夫子說:「久矣吾不复夢見周公」,可以看出孔老夫子一生當中,最尊敬的歷史上的政治家就是周公,周公有一部《周禮》傳世。所以在周朝最初興起的時候,無論是君還是臣都是了不起的聖賢之人。周朝是以孝來治天下,孝悌本身就是周朝的君王的家風。他把這種孝悌之心用來對全天下的百姓,所以周朝可以享國八百多年,基業奠定得這樣的深厚,跟周朝初年這些聖賢的政治家是離不開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個時期看到岐山當中出現鳳凰,就代表這個時代是天下太平,風調雨順。

  「一名鶠」,「鶠」同樣是鳳凰的別稱,我們在《爾雅》當中就可以看到,《爾雅》有《釋鳥》,《爾雅·釋鳥》當中對於「鶠」字的解釋,解釋為「鳳」,所以「鶠」指的就是鳳,也就是雄性的「鳳」,雌性的叫作「凰」。《毛詩疏》當中有記載,鳳凰這種動物有牠特別的性情,牠跟一般的動物是完全不同的,為什麼呢?你看「鳳非梧桐不棲」,鳳不是所有的樹都會停靠的,牠要棲栖停靠在梧桐樹上。而且「非竹實不食」,你看竹子它本來就很少開花,即使竹子開花要結果結實也是很稀少的,而偏偏就是這種稀少的植物,就是鳳凰的食物,牠只吃竹食,除了竹食之外,別的東西牠也不吃。由此可知,鳳凰是一種很高貴的鳥,牠不會隨便棲息在一般的樹木上,也不會飢不擇食地隨便找東西來吃,牠只棲息在梧桐樹上,牠只吃竹子所結的果實,這是《毛詩疏》當中的解釋。

  《論語摘衰聖》這裡有介紹鳳的「六像」跟「九包」,「六像」跟「九包」我們剛剛講到一點點,這裡講的就比較詳細。「六像」第一是什麼?第一就是「頭像天」;再來「目像日」,它的眼睛像太陽一樣;第三「背像月」,鳳凰的後背就像月亮;四曰「翼像風」,鳳凰的兩個翅膀就像風;五曰「足像地」,它的腳就像地;第六「尾像緯」,牠的尾巴就像緯,「緯」是什麼呢?我們常說經線、緯線,它是縱橫交錯的,如果是織布的時候,梭穿織的橫紗,或者是編織這些衣服物品的橫線就是緯。這是指的鳳凰的「六像」。

  鳳凰的「九包」呢?第一是「口包命」;第二是「心合度」;三曰「耳聽達」;四曰「舌詘伸」,「詘」跟彎曲的曲是一個意思。五曰「彩色光」,所以鳳凰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牠不是單一的色彩,是非常亮麗奪目的,很漂亮的。六曰「冠炬州」;七曰「距銳鈎」;八曰「音激揚」;鳳凰的鳴叫聲,我們之前學習,伶倫在制定音樂的時候,他首先去找竹管,他要去確定音樂的標準,最後在校定音樂的時候,還要根據鳳凰的鳴叫聲來校定音樂。所以鳳凰的鳴叫聲也是很特別的,這裡在「九包」當中記載是「音激揚」,牠的聲音非常激揚。九曰「腹文户」。

  「行鳴曰:歸嬉止鳴;曰提扶夜鳴;曰善哉晨鳴;曰賀世飛鳴」。牠的鳴叫聲,「曰:郎都知我唯黄持竹實來,故子欲居九夷,從鳳嬉」,鳳凰是只吃竹食的,這是牠唯一的食物。「子欲居九夷」,什麼是「九夷」呢?東方九種民族居住的地方叫作「九夷」。「故子欲居九夷,從鳳嬉」,鳳凰出現的時候,都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特別是有聖賢的君王出現於世,鳳凰才會出來,如果這個時代遇到是亂世,「鳳遇亂則潛居九夷」,牠就會藏起來,牠並不是那麼容易出現的。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說:「鳳神鳥也,天老曰鳳,像鴻前麐後」,「鴻」是什麼意思呢?「鴻」是指的大雁,「麐」就是麒麟的「麟」,這個字是「麟」的異體字,上面一個鹿,下面一個吝嗇的吝,是「麟」字的異體字。「蛇頸而魚尾」,牠的脖子像蛇,「魚尾」,這是牠的尾巴,魚尾。「龍文龜背」,這所形容的就是鳳凰的形態。還有「鷰領雞喙」,「鷰」,跟燕子的燕一樣,「鷰領雞喙」。「喙」呢?指的嘴巴的意思,一般像鳥類的動物有一個尖尖長長的嘴,就叫作「喙」。所以鳳凰也是一樣,牠的嘴巴也是尖尖長長的。而且牠很特別的一點,鳳凰身上有五色,是五彩斑斕的,五色一般所指的就是青、黃、赤、白、黑這五种顏色。在鳳凰的身上, 青、黃、赤、白、黑這五种顏色「備舉」。

  「出東方君子之國」,這歷史上記載牠出生於東方君子之國。「翺翔四國之外」,牠飛過了昆侖山。「飲砥柱,濯羽弱水」,我們前面看到鳳凰這種鳥,這種祥瑞的鳥是很有性格的,像牠所棲息的樹木,牠會挑選,牠只有梧桐樹才會棲息在上面,牠所吃的食物也會挑選,只有竹子的果實它才要吃。而且你看牠在清洗牠的羽毛,當然牠不會隨便找一條很普通的河來洗,牠清洗羽毛是在哪裡清洗呢?「弱水」,歷史上傳說當中仙境的河流叫作「弱水」。比如說《史記》當中有記載:「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西王母」有介紹過她是昆侖山上的神仙,所以像「弱水」這樣的河流,也是仙境的河流,鳳凰牠要洗牠的羽毛,是到仙境的河流當中去洗。

  「暮宿丹宫」,鳳凰住的地方,也不是隨便挑選的,「丹宫」是哪裡?「丹宫」就是神仙所居住的宮殿。鳳凰晚上就居住在神仙居住的宮殿當中。「見則天下大安寧」,像這樣的鳥一旦能夠見到,就代表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字從鳥,凡聲也」,這是《說文解字》當中對於它的解釋。另外我們剛剛有講過這一段,「鳳飛則羣鳥從以萬數也」,我們常常聽到「百鳥朝鳳」這個詞,那不只是百鳥,「百」就是代表多的意思,實際上是成千上萬的鳥。一旦鳳凰在天上飛翔,就會有成千上萬的鳥跟隨牠一起飛翔。

  在《皇甫謐帝王世紀》當中說:「黄帝服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上」,「玄扈」是古時候一個國家的名字,它跟夏后是同姓的,在右扶風。黃帝這是指的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在玄扈洛上,看到一隻大鳥,這隻大鳥是什麼樣的樣子呢?「雞頭鷰喙」,頭長的像雞。「鷰」是燕子,牠的嘴就像燕子的嘴。「蛇頸龍形」,牠的頸部像蛇的頸,形狀像龍的形狀,「麟翼魚尾」,「翼」指的是牠的翅膀,魚尾。「其狀如鶴」,牠的樣子又像一只鶴的樣子,可是在牠的身上有五色光,「體備五色,三文成字」,「文」,指的線條交錯的圖案跟花紋,所以在牠身上有字。

  「首文曰順德」,牠身上的字有「順德」,是在頭上。「背文」,背後還有二個字叫作「信義」。「膺文曰仁智」,「膺」是哪個部位呢?「膺」指的就是胸部,在鳳凰的胸部有「仁智」這兩個字。這種動物牠不吃生蟲,也不踏生草。鳳凰就停在了軒轅黃帝的東園,「或巢阿閣」,「阿閣」指的四面有柱子的樓閣。「其飲食也」,就是說牠吃東西的時候,「必自歌舞」,鳳凰會自己在那裡載歌載舞的。而且牠的聲音就跟「簫笙」一樣,這是在軒轅黃帝的時代,就有看到鳳凰。

  另外在《漢書》當中記載,《漢書》記載:「元始三年」,在這年當中就有鳳凰在東海這個地方出現,「集於東海」。古代君王都相信當有鳳凰出現的時候,這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所以皇帝,就派遣臣子「祠其處」,「祠」是用作動詞。就在這個地方建祠,是用來祭拜。這是在元始三年,就有鳳凰在東海出現。而且看到「集」字,我們就知道它不是指一隻鳳凰,應該有好幾隻。在漢宣帝的時代,同樣也有看到鳳凰。這時候有鳳凰、神雀和甘露出現在京師,君王知道這件事情之後,非常歡喜,所以就大赦天下。「赦」就是可以寬免一些刑罰,大赦天下。那有鳳凰聚集在上林當中,於是還作了鳳凰殿,來紀念這種祥瑞的事情發生。

  《任子》說:「鳳為羽族之美」,在鳥類當中,鳳凰是最美的。而「麟為毛類之俊」,「麟」指的是麒麟,麒麟跟鳳凰一樣也是一種非常祥瑞的動物。麒麟是神獸,同樣,也是當世間出現聖人的時候,麒麟這種神獸才會出現。「麟為毛類之俊」,就是指的在這些動物當中,麒麟是最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動物。「龜龍為介蟲之長」,龜跟龍,「介蟲」指的是什麼呢?就是甲殼,身上有甲殼的動物叫作「介蟲」,在這些動物當中,以龜跟龍居長。最後這兩個字,一個是「楩」,一個是「柟」。「楩」,在古書當中就有提過這種樹木,比如說《玉篇》就有說楩木,就像豫樟一樣。「柟」呢?就是指的楠木,所以講要成材,木頭要成材,一定要像柟木這樣的木頭,「柟」它也是眾材之最,在木材當中,是最有代表性的,是「是物之貴也」。無論是鳥類還是動物還是甲蟲類,或者是木材,這裡都很有代表的,在這裡就把它舉出來。

  另外關於鳳凰這樣的形象,在《論語》當中也曾經出現過,《論語·子罕》孔老夫子就曾經說過一句話,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我們看雪公老人在講解這句經文的時候就說過,鳳鳥在古書從前是記載很多,「聖人出,鳳麟遊」,鳳凰、麒麟只有在聖人出現的時候才會出現。「鳳鳴歧山」,「鳳鳴歧山」,代表我們剛剛講過,周朝的初年,出現了鳳凰,而且是在岐山。所以雪公說,鳳到底有沒有呢?如果沒有的話,為什麼古人還要造「鳳」這個字呢?伏羲見到河圖洛書,孔老夫子「信而好古」。假如孔子不信,又如何能為《周易》作《繫辭》呢?

  《繫辭·下傳》也有講過,「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這是講他作八卦的這段文。「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繫辭傳》。所以有河圖洛書才有八卦。如果八卦不以河圖洛書為法則,這八卦又從何而來?如果沒有河圖洛書,這八卦就不值錢了。「吾已矣夫」,孔老夫子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孔老夫子在寫《春秋》的時候,他就是因為魯國人「西狩獲麟」,這隻麒麟後來死了,所以孔老夫子覺得這是非常不祥的徵兆,也覺得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所以他寫的《春秋經》就在這一年停下了筆,「春秋絕筆」就是在魯國人「西狩獲麟」這一年。

  雪公老人教導我們,信佛要相信佛的話,信儒就要相信孔子的話。這章經文就有註解講,這是孔老夫子說他自己,他感歎他的道不能弘傳,是「天之將喪斯文也」,這是一個說法。再來另一個說法是,孔子感歎周家衰落,而沒有明君聖王可以輔佐,這個道沒有辦法傳下去。是有這樣的說法,但是雪公老人在這裡,也沒有說這兩種說法,到底哪一個是比較合理的。這一段經文,《論語·子罕》這裡孔老夫子就談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這裡就談到過鳳凰。關於《千字文》的這一句經文,「鳴鳳在竹,白駒食場」,我們就為大家講解到此地。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下一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下面這一句「化被草木,賴及萬方」的經文,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