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5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二頁第二列開始看起:「弔民伐罪,周發殷湯」,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學習了這一句經文。「弔民伐罪」,弔民所指的是安撫以及慰問這些受害的百姓,而伐罪就是指去討伐暴君。「周發殷湯」,這句經文分別所指的就是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發」,殷湯則是指商朝的建立者「成湯」。

  在周武王和商湯這兩位君王正式建立了新的王朝之前,都對暴君進行討伐。這兩位暴君,我們在前面的課程就介紹了商湯所討伐的夏桀。這節課,我們繼續介紹「武王伐紂」這一段歷史。周武王姬發,他所討伐的暴君是誰?就是商紂王。我們首先看雪公老人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用了兩大段的表解,來講述商紂王時期的殘暴統治,以及周武王起兵討伐商紂王,並最終取得勝利。

  這一段歷史在《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分了五個部分來介紹。從商紂王荒淫無道的暴政,「甲·淫奢聚斂」,到「乙·殘暴臣民」。接下來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興起,以及他們以德來感得諸侯的歸附。他們是非常得民心的,最終在牧野之戰當中,取得了勝利。我們就結合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表》,來對照《四庫全書》當中的《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的這一段記載,這樣我們對於「武王伐紂」就能夠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是非常典型的討伐暴君,拯救普天之下的百姓,這一段歷史也是很有代表性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商紂王殘暴統治的這段歷史,是在「卷二·王受辛」從這裡開始。我們對比在上一節課所介紹的夏桀的暴政,會發現凡是亡國之君,都有許多相似的共同之處。商紂王跟夏桀一樣,也是一位武功高強而且生性好色的殘暴君主。他的武力過人,但是他生性就非常地奢侈而且喜歡酒色。對於這些酒色財氣的東西、種種物質上的享受,可以說身為一位君王,他過的是窮奢極欲的生活。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商紂王平常吃飯的時候所用的筷子,是象牙做的筷子。紂王的這個做法就被「箕子」看到了,箕子是一位非常有德行、有學問的大臣,他看到商紂王連吃飯用的筷子,都是象牙做的,於是他就非常地擔憂。為什麼?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見微知著。通過生活當中很微小、微細的一件事情,就可以了解到他將來也會因為奢侈、好色等等的作風,而敗家亡國。

  作為一位賢明的大臣來說,他是非常擔憂的。你看今天他用的筷子,是象牙做的筷子。「象箸」指的就是象牙筷子,將來他用象牙筷子,要是喝酒的話肯定不會用普通的杯子,所以他一定會用這種玉杯。玉杯是玉製的杯子,所謂「象箸」跟「玉杯」,都是形容一個人的生活特別地奢侈而又豪華。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人享用的是象牙筷子,喝酒用的是玉做的杯子,那他餐桌上的食物一定不會是粗茶淡飯,肯定是山珍海味。所以他一定要吃什麼來滿足自己無止盡的貪求?一定會吃「熊蹯」和「豹胎」。熊蹯指的是熊掌,這都是很珍貴的食材,而且是要殺害動物才能夠得到的。「豹胎」,豹子的胎,這些食物也都是非常稀有珍貴的食物。如果作為一個君王,他處在這個位置之上,窮奢極欲到了這種程度,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他一定是不會顧及百姓的死活。所以箕子非常地擔憂,從這些小小的地方就能夠看出,將來他說不定就會使得國家走向滅亡。「天下殆哉」,「殆」就是指危險不安的意思。

  偏偏就在這個時候,甲寅年,商紂王出兵去討伐有蘇國。結果獲得的一位美女,叫妲己。他得到這位美女之後,對她是相當的寵愛。我們看註解當中,「嬖」這個字是寵愛的意思,而且是「賤而獲幸」,就是原本這位女子的出生是很卑賤的,但是卻得到君王的寵愛,是這個意思。商紂王得到了妲己之後,也是完全聽從妲己所說的話。同時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慾的享受,商紂王就讓「師涓」作了「朝歌北鄙之音」。這種「朝歌北鄙之音」,就被人們稱作亡國之聲。朝歌指的就是商紂王時期都城的所在地,是在今天的河南淇縣這一帶。

  我們前面有學習過,堯、舜這樣的明君聖王為了推行倫理、道德的教化,他所採用禮樂的教化都是來輔佐君王,推廣聖教的。所以音樂不僅是讓人們享樂,怡情悅性,它不止是這樣的功能。作為古聖先王,往往是通過音樂對天下的百姓來實行教化。所以音樂的內容是很重要的,為什麼?所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對於社會的風俗,人心的所向都會產生影響。而到了商紂王的時代,他所喜好的音樂就再也不是「德音雅樂」,而是「北鄙之音」跟「北里之舞」這樣的粗俗而又萎靡的音樂,這種靡靡之樂。為什麼一個音樂說它是「靡靡之樂」?「靡靡」的意思就是指很柔弱,讓人萎靡不振的。人聽了之後不但不能夠怡情悅性,而且聽了這種音樂之後,整個人就會非常地頹廢。所以這種亡國之音,實際上是屬於很低級趣味的一種音樂,叫做靡靡之樂。

  我們在學習《百家姓》的時候,也曾經講過關於音樂的故事。那時候是介紹「濮上之音」,濮上之音就被人們稱作是亡國之音。這種音樂就是商紂王讓他的樂師所作的音樂,所以古人就曾經說過,「濮上之音」,懂樂的人都知道,凡是聽到這種音樂,凡是有這種音樂在一個地方流傳,這個國家一定就會衰敗。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音樂的作用,因為它是會影響到世道人心,對於社會風俗的影響力是很大的。當一個國家興盛的時候,它所盛行的音樂,就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是德音雅樂。可是當一個國家要衰亡的時候,這種亡國之音就開始出現了。

  商紂王為了滿足個人的享受、欲望,他造作了「鹿臺」,鹿臺就是商紂王時期,所建造的一個府庫。他建造府庫,作用是什麼呢?就是要在這裡堆滿各種金銀財寶,來滿足他享受的需要。而且他所建造的建築都是「瓊室玉門」,「瓊室」就表示這種建築特別精美。而為了滿足享受,他必然是要去搜刮民脂民膏,才能夠得到錢財,所以他對於老百姓所征收的賦稅就非常重,這樣才能讓他所造的鹿臺裡面的金銀財寶越來越充實。我們如果曾經去參觀過北京的恭王府,大家去參觀和珅曾經住過的房子,也會看到專門就有一個地方是來堆積金銀財寶的。

  商紂王還「盈鉅橋之粟」,「粟」指的就是糧食的作物,他要把各種糧食的作物都收歸己有,而不是發放給百姓來使用。「大聚樂戲於沙邱」,他每天都在這裡尋歡作樂。他這種尋歡作樂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造極,在史書上記載所謂「酒池肉林」就是指商紂王時期的所作所為。「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而相逐其間」。他把池子裡面裝滿了酒,而且在上面掛滿了肉,那個肉多到什麼程度呢?多到像樹林一樣多,這樣他就可以隨意地在裡面吃吃喝喝。然後他又讓許多男女,身上都沒有穿衣服,就在裡面追逐嬉戲。又讓樂師去演奏靡靡之音,過得是非常糜爛而荒淫的生活。宮廷裡面這種夜夜笙歌,通宵達旦的飲酒作樂,這種生活從來沒有停止過。可是百姓的那種怨恨之心就越來越深,為什麼?他的享樂都必須要建立在對百姓的殘暴統治的基礎上,所以有許多諸侯也開始對他起了反叛之心。

  這時候商紂王所寵愛的妲己,就認為一定要建立嚴刑峻法,來懲治這些有叛亂之心的人。這時候就出現了所謂「炮烙之刑」,像炮烙之刑這麼殘忍的刑罰,就是商紂王的時期所發明出來的。他把銅柱上面塗滿了膏,然後在上面拿火炭去焚燒,讓這些對他有叛心的人、對他不滿的人,上到這銅柱上面,那當然走沒幾步人就會掉進炭火當中,商紂王看到這個場景跟妲己兩個人都非常地開心,這種刑罰就叫「炮烙之刑」。

  我記得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也是常常會談到在地獄當中的刑罰,所謂「邪淫抱銅柱」的這種刑罰。這種刑罰實際上也都是人心所感召的,這個故事還是朱鏡宙老居士講給師父上人聽的。那是在民國初年,朱老的岳父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曾經當過「東岳大帝」的判官。有一天晚上,有幾個小鬼就抬了轎子來接章太炎先生,他覺得很奇怪,你們要接我到哪裡去?這些小鬼就跟他說,東岳大帝要請你去當判官。他覺得當判官這不要死了嗎?結果這小鬼說,我們早晨還會再送你回來,於是他只好上了轎子。

  東岳大帝的判官,他的地位是很高的,就像現在所說的秘書長一樣。我記得我們以前生活在北京的時候,曾經到東岳廟去參觀過,這是非常古老的一座道家的廟宇,這裡面還供奉著東岳大帝的神像。之前我們在學習《百家姓》的時候有講過那個東岳廟,好像在元朝的時期就已經建立了,所以東岳大帝秘書長的位置是很高的,這就使得太炎先生的生活變得很忙碌。為什麼呀?白天晚上都沒有辦法休息。你看他白天所忙的是人間的事,而到了晚上還要到東岳大帝那裡去上班。

  結果有一天,太炎先生突然就想起,在地獄當中有一種刑罰叫「炮烙之刑」,所謂「男抱銅柱,女臥鐵床」,這是地獄當中就有炮烙的刑罰。把那個銅柱燒得紅通通的,罪人直接抱在銅柱上,一剎那之間整個身體就燒焦了。這種刑罰是很殘酷的,太炎先生覺得這個很殘忍,就跟東岳大帝說,能不能把這個刑罰廢除?結果東岳大帝聽了之後,就笑一笑,他說你先去參觀一下。於是他就派了兩個小鬼帶他到炮烙的刑場,到了這個刑場,小鬼說到了,就在這裡。可是太炎先生居然看不見,看不到炮烙的刑場,這時候他一下子就醒悟過來,原來地獄的刑罰也是自己的業力所變現的。因為太炎先生他沒有業力,即使到了炮烙之刑的刑場,他也看不到。所以後來他就不再提了。

  佛在經典當中,也教導我們,像地獄當中這些刑罰,其實都有它的業因。比如說像「抱銅柱」就是邪淫的果報。所以師父上人就特別開示說,地獄究竟是否是真實存在的呢?其實你不能夠說它真有,也不能夠說它沒有,為什麼呢?它是業力所變現的,就如同一個人在做夢一樣。你說這個夢到底有沒有呢?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所以地獄當中種種的刑罰,全都是自己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我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師父上人就特別提醒我們,自己身上這種惡的習氣不能不改,為什麼呢?你要是不改,將來就變現出這個境界真正是自作自受,這可不是閻羅王發明出來讓你受的,不是這樣。人間的牢獄,人間的刑罰是人所造的,可是地獄裡的刑罰不是人造的,也不是閻羅王所造的。而是什麼呢?都是自己的業力所變現的。

  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像天上的福報,比如經典當中說的「欲界天」、「忉利天」、「兜率天」、「化樂天」的福報,這是不是上帝把這些天造好了之後,讓我們去享受呢?並不是這樣的,這也是善業所感的善果,也不是人為的。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善惡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在經典當中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個力量一樣大,我們學習佛陀教育,學習儒釋道聖賢教育,像佛陀等這些聖賢人對於我們的恩德也是無他,就是把種種的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我們覺悟明白的話,就要知道自求多福,要努力地去修善,「斷惡修善,積累功德」。千萬不要造作惡業,不然墮在地獄當中,這個果報是非常可怕,而且想從地獄出來太難太難了。

  你看師父上人在這幅墨寶當中就寫到,「人生苦短,生死事大」,「六通羅漢」,即使是證得六通的阿羅漢,他想起往昔墮落在地獄當中所受的苦,他還出血汗。因此地獄「誠可怖畏也」,地獄的苦太可怕了,我們千萬不要去造作惡業。

  我們前面說到商紂王,接著再來看,在「丁巳年十有一祀」,祀就是年的意思,商紂王十一年,「囚西伯於羑里」。「西伯」是誰呢?西伯就是周文王,本來「西伯」這個名稱所指的是西方的諸侯之長,但是因為商紂王任命周文王姬昌,任命他為西伯,所以後來談到「西伯」所指的就是周文王。在這一年商紂王把周文王抓起來關進了牢獄。「羑里」我們前面的課程當中說過,在商朝的時期稱牢獄就稱「羑里」,夏商周的時代稱謂是不相同的,羑里的所在地是在河南的湯隂縣這一帶。

  商紂王當政的時候,其實後來的周文王姬昌是商紂王的臣子。紂王的「三公」,這三公是重要的大臣,「三公」分別就是「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還有「九侯」以及「鄂侯」,這三個人是擔任三公的官職。「九侯」有一個女兒,把她進獻給了紂王,但是九侯的女兒的心念跟行為都很端正,她不喜歡這種窮奢極欲、淫逸的生活。那這一點就跟商紂王的喜好完全相違背,所以他非常生氣就把她殺了,並且把九侯剁成了肉醬。「醢」就是一種很殘酷的刑罰,把人剁成肉醬。你想這九侯是他的三公之一,這麼重要的大臣,他都這麼殘忍地對待他。結果鄂侯看不過去,「鄂侯爭之,並脯鄂侯」。「脯」也是非常殘忍的,就是把人殺了之後又把他的肉曬成肉干,是這樣的殘酷。

  紂王的殘暴,已經幾乎無可理喻的這種惡行還體現在一件事情上,他曾經把孕婦的肚子剖開,想看她肚子里的胎兒。此外「斮朝渉之脛視其髓」,這是什麼意思呢?「斮」就是砍斷的意思,「斮」在《說文解字》裡面就是作「斬」的意思。有人在早晨涉水,在冬天的早晨,商紂王看到河水這麼冰冷,他怎麼能夠淌過河水呢?所以他覺得他的腳一定是很耐寒的,於是就把他的腳給砍斷了,要看看他的腳到底是跟其他的人有什麼不同?「脛」就是指一個人的膝蓋到腳跟的部分。

  那簡直就是把老百姓的性命不當一回事情,這時候西伯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聽了這件事情之後,非常地難過、感歎,想不到君王這麼暴虐。後來崇侯虎就把這件事情報告給了商紂王,並且跟他進讒言,說西伯將要反叛,於是商紂王就把西伯也就是周文王,把他囚禁在羑里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南湯陰這一帶。可是即使周文王,當然周文王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稱呼,這是在武王伐紂之後才追封的,實際上他在生的時候並沒有稱王。他看到商紂王殘暴到這種程度,可是周文王依然是,對於君王的這種忠誠依然是沒有改變,這一點我們看了之後真的是非常地感動。

  周文王就說:「父有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即使是父親沒有做到慈愛,可是作為兒女來說是不可不盡孝的。就像我們前面介紹的舜王的故事就是如此。「君有不明」,作為國君,他做出了種種惡行,顯示出他的殘暴、不明智等等。但是作為大臣,「臣不可以不忠」,我作為大臣還是要盡忠,不能因為君王做得不好,我就違背了作為大臣應該盡的這種職責。「豈有君而可叛乎」,你看周文王就是到這種程度,他還沒有想要反叛商紂王的心,於是他在被關進牢獄的時候就開始演《周易》,作了八八六十四卦的彖辭。因此今天說到《易經》,人們常說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文王在被關到羑里的時候,所演的《周易》,有八八六十四卦的彖辭。後來周文王畢竟還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最後他還是被商紂王給放了。

  等到丙寅年,當「西伯昌」周文王過世的時候,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他的位置,這就是後來的周武王。這裡說「西伯昌薨」,「薨」我們要知道,古人對於天子和諸侯死亡的用詞是不同的,這在《禮記·曲禮》當中有記載。天子駕崩,稱作「崩」,而諸侯過世就稱作「薨」。這是我們在接觸一些經典的用字的時候,要知道它的區別。「世子」,世子所指的就是天子跟諸侯的嫡子,就是嫡長子。古人有這種宗法制度,繼承父親的比如說爵位、官位,往往在家庭當中就是他的嫡長子來繼承,古人有這種宗法的制度,所以繼承周文王姬昌位置的就是他的長子,後來的周武王。

  周文王在將要過世之前,就交代他的兒子姬發,說:「見善勿怠,時至勿疑,去非勿處,此三者道之所以止也」,這是父親臨終之前對他兒子最終所說的話。作為周文王來說,他雖然知道商紂王是一位無道的暴君,可是他畢竟是處在臣的位置上,因為他是商紂王麾下的大臣,是三公之一。所以以他的角度,他也不忍心出兵來反抗他的君王,於是他就把這個歷史使命交給了他的兒子。到了他的兒子起兵,再來為了全天下百姓的幸福出兵討伐商紂王,這就在情理跟道義上,比較能夠講得通。於是西伯,就是周文王在過世之前,就交代了他的兒子。周文王過世之後,安葬在「畢」,「畢」是在今天的陝西的西安,西安的咸陽這一帶。「西伯」,姬昌生前並沒有成為君王,是到了後來武王伐紂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這個時候周武王才追諡號他的父親為周文王,同時也追諡他的爺爺,他的祖輩。所以我們現在說周文王,這是武王伐紂之後的事情了。

  到了戊寅年,也就是商紂王的三十二年,他殺掉了「少師比干」,並且囚禁「太師箕子」,後來「微子去之」。這一段我們看到這段歷史,像比干、箕子、微子這樣的賢德之人,他們也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明明知道現在去勸諫商紂王,必定是凶多吉少,但是他們為了國家跟百姓的利益還是必須要去做,冒著生命的危險繼續去勸諫君王。當然比干去勸諫的時候,商紂王是非常生氣的,並且說:比干自己認為是聖人,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於是他殺害比干也是用很殘忍的手段,把他的心剖出來。箕子看到這個情況非常地恐懼,他知道不能再進一步地去勸說,進一步去勸說終究是凶多吉少。於是他就「被髪佯狂」,佯狂就是假裝瘋狂、瘋癲的樣子,「而為奴」,最後就被商紂王囚禁起來。微子覺得商紂王已經沒有辦法再勸諫了,於是他就逃走了,「以存宗祀」。

  於是到了己夘三十三年的時候,「西伯發」就是姬發,他「大㑹諸侯於孟津,誓師渡河」,準備要起兵討伐商紂王。這時候我們看到他真的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所有的諸侯幾乎都是追隨著他,「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國」,八百諸侯都跟隨西伯發,由此可知天下的百姓對於商紂王的殘暴,已經是痛恨到了極處,商紂王完全是失去了民心。於是西伯「徇師而誓」,這就是在《尚書》當中我們會看到「泰誓」。「遂逾孟津」,這就開始展開了牧野之戰,牧野之戰這場戰役我們可以想象的結果,最終商紂王在這次戰役當中打了敗仗,之後他自焚而死,並且宣告了殷商王朝的滅亡。這一段我們看到,武王伐紂的歷史主要也是通過講述商紂王的殘暴,這種暴政讓我們能夠了解到,武王伐紂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民心所向。

  「周發殷湯」,我們在這裡因為這段經文主要是說,「弔民伐罪,周發殷湯」,所以我們在介紹比如商湯王還有周武王之前,都要把他為什麼要起兵去推翻暴君這段歷史,也稍微給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才知道為什麼他要「弔民伐罪」,那真的是拯救百姓於水火當中。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周武王」,關於周武王,在雪公老人《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講述他的德政。第一個方面是從他的「恤政」,這是甲,而乙則是從他的「制度」的方面來闡述。他的「恤政」,我們看到雪公老人在這裡例舉了四條。首先是「封比干墓,表商容閭」,第二是「釋箕子囚,歸傾宮之女」。你看這兩條像「比干」還有「箕子」,都是在商紂王的時代備受迫害的臣子,周武王的仁政、恤政就體現在他對於殷商的賢臣,依然是非常尊重的。「發鉅橋之栗,散鹿臺之財」,把商紂王所囤積的糧食,所搜刮的錢財全都發放給了普天之下的老百姓。

  第四條是「封紂子武更為殷侯,使管叔、蔡叔監之」,從這裡也看出周武王的這種仁愛之心,他秉持著他父親的風範,即使商紂王殘暴到了極處,可是他對於他的後人還是非常厚待的,這是在「恤政」方面。而「制度」的方面雪公老人則是列出五條,首先也是在天文曆法方面的一個制定,「改朔以建子月為歲首,色尚赤」,這些我們後面還會稍微詳細地來解說。再來第二條「封建諸侯,自神農以迄殷,均立後」。這項制度對於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就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我們所謂的封建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後面也會詳細地來講述。

  第三是「與諸功臣並立國」,第四「定祀先禮,立諡法」。所以「諡法」是從周武王這個時候開始,比如說像周文王,「文」都是他的諡號。諡法的建立就是周武王時期的一個重要制度。還有「建學養老」,這都是他制度方面的建樹。我們就根據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表》當中所列的這些條目,再來對照一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的記載。

  下面這一張是江逸子老師所繪製的周武王姬發的德相。這也是《華夏道統源流圖》當中所繪製的古聖先王之一。讓我們可以見賢思齊,有了這個圖就有一個更形象的認識。相對於文字來說,這個圖給我們更加親切而生動的感受。所以我們在介紹每一位古聖先賢的時候,如果江逸子老師在《華夏道統源流圖》當中有繪製他的德相,我們也都是非常歡喜把他放在投影片上,這樣讓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對於這位古聖先王就有一個特別直觀的認識,提醒我們要見賢思齊。

  下面我們來看《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三》,關於周朝這一段歷史,是從《御批歷代通鑑輯覽·卷三》開始的。這裡就首先介紹周朝,周朝實際上就是從周武王開始,是從周武王十三年己卯,一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己巳,這當中經歷了三十七位君王,有三十三世,總共周朝的國運是八百六十七年。這是西周,再加上東周,東周君七年,加上東周君七年這個時間,所以周朝是西周和東周合在一起,總共八百七十四年。周朝享國八百年,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也可以說是相當長的國運。這也是開國的君王所積的德非常地深厚,他所施行的仁政,可以惠及到世世代代的子孫。

  周朝的第一代君王就是周武王姬發,他是后稷的後代,后稷是周朝的先祖,也就是「棄」。他繼承了文王的位置而成為「西伯」,並且出兵去討伐商紂王的殘暴統治。「遂革殷命」,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革命」這樣的概念,大家要知道「革命」這樣的概念,這是在古書當中很早就已經出現了。那為什麼稱作革命呢?因為古時候,人們認為天子是受命於天的,受命於上天。所以凡是「朝代更替」,比如說從殷商更替為周朝,這就是屬於朝代的更替。「君主易姓」,君王的姓氏這時候也發生了改變,就是換了新任的天子。周朝,我們看周文王、周武王,他都是姓姬,像武王是「姬姓,名發」,所以姬是他的姓。到了周朝時期,君王的姓就成為了「姬」這個姓氏,這是「君主易姓」。

  這種情況都稱之為「革命」,所以「革命」這個詞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古人為什麼說「革命」呢?就是因為天子受命於天,所以朝代更替的時候,這時候就要稱作「革命」,這在《易經》當中就有這樣的經文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是天意也是人心所向,你看革命這個詞就在「五經」當中的《易經》這裡面就出現了。

  到了己卯「十有三年春王即位」,周武王姬發即位,「國號周」,周朝正式建立。周武王滅掉了殷商王朝之後,殷商王朝的老百姓「咸待於郊」,「郊」就是城市周邊的地區,叫做郊。老百姓這時候都期待著改朝換代,他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加好一些。「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這一段就講述他登基的過程。「翼日」,到了第二天,「命除道修社」,「社」所指的是什麼呢?古人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做社。在《左傳》當中有說:「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社」就是祭拜土地神的地方。因為古人,天子要登基的話,他還是有一番非常隆重、莊重的儀式的。

  「王入商宮,諸侯百官畢從」,這時候來到了殷商王朝的宮殿當中。這些諸侯還有官員們,都跟隨著他「釁社而告曰」,「釁」就是古時候在祭祀的時候,要有這個動作,他要把牲畜的血塗在器皿上,用來祭祀神靈,叫做「釁」。《孟子》經文當中說:「將以釁鐘」,釁就是這個意思。「釁社而告」,這時候因為新的天子要登基了,他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儀式。他說「殷之末孫季紂」,到商紂王,商紂王是「殄廢先王明徳」,殄就是滅絕的意思,原本殷商在商湯開國的時候,這是非常有德行的君王,非常可惜他的這種德政,到了末世子孫,不能夠謹守先王的這樣的作風,所以他廢棄了先王的明德。「侮蔑神祇」,侮蔑就是輕視的意思。「神祗」,古人對於這個詞是有把它分作天神跟地祇,「神祗」分別是神跟祇,分指天神跟地祇,泛指神明。所以他是「侮蔑神祇不祀」,就是指的商紂王不再祭祀天地神明。「昏暴商邑百姓」,而且他施行的暴政,給全天下的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跟痛苦。

  「其章顯聞於天」,連上天都不能夠再容忍他這種殘暴的行為。「肆子小子」,「小子」是一種自稱,謙虛的稱呼,自稱的時候稱「小子」,就是很謙虛的說法,這當然指的就是周武王姬發。他是「膺受大命」,這是周武王姬發,他就當受了上天所賦予他的使命。「革殷受天明命」,「革命」我們前面有說過,因為天子是受命於天,所以這時候朝代發生了更替,從殷商王朝更替成為了周朝,這裡說「革殷受天明命」就是這個意思。「王載拜稽首」,這種稽首之禮,就是古人行禮的時候,他要俯首一直到地上,一種最恭敬的禮叫做「稽首」。周武王姬發在登基的儀式結束的時候,就「載拜稽首」,行最敬禮。「乃出。改有天下之號曰周,以木徳王」,這時候就正式宣告西周王朝,就是周朝的正式建立。周朝正式建立,是「以木德王」,金木水火土當中是以木德作為代表。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周武王姬發,他正式登基之後,就開始施行了一系列的德政。首先有「封紂子」,商紂王的兒子「祿父」,就是「武庚」,把他封做「殷侯」。因為他是殷商的餘民,於是他又讓他的弟弟「管叔」跟「蔡叔」來輔佐「祿父」治理殷商的舊地,這祿父就是商紂王的兒子。這一條我們就看到雪公老人是把它列在周武王的「恤政」當中的第四條,你商紂王再殘暴,可是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之後,他不是趕盡殺絕,連商紂王的兒子也是對他進行了封賞。只不過他是派了管叔跟蔡叔來幫助他,共同管理殷商的舊地。

  「復商舊政」,同時又「命召公」,下令讓召公「釋箕子之囚」。這一條雪公老人是也列在「恤政」當中,是列在第二條。第一條跟第二條有「封比干墓」跟「釋箕子囚」,這都在殷商的時代被商紂王迫害的臣子。到了周武王當政的時候,就對這些臣子非常地厚待,因為他也是一個非常惜才愛才的君王,他知道像箕子這樣的賢德之人,他知道如何來治國平天下。這是秉承的上天給與他的啟發,他懂得治理天下的大經大法。所以周武王繼位之後就把殷商的這些賢臣請來,並且詢問、請教他如何來治理天下,治理國家。

  同時「命畢公」,下令「命畢公釋百姓之囚」,把商紂王囚禁起來的這些老百姓都釋放出來。「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商容也是殷商王的賢臣。同時因為商紂王的時期,他為了滿足個人的奢侈享受,搜刮天下百姓的錢財都聚集在「鹿臺」,然後把天下的這些糧食的儲備,也都聚集在「鉅橋」這個地方。周武王當政之後,他馬上就把鹿臺聚集的錢財,把它散發給這些貧窮孤寡、孤苦的百姓。又把鉅橋當中所收藏的這些糧食,也拿出來救濟百姓。「貧弱」指的是貧窮衰弱的老百姓,因為經過了殷商時期的暴政,老百姓的生活都非常的可伶。

  同時下令讓南宮括「史佚展九鼎寶玉」,「九鼎寶玉」,這是在夏禹的時候,我們常常聽說一個成語叫「一言九鼎」,這九鼎是怎麼來的呢?就是夏禹,大禹王當政的時候,鑄造了一個鼎叫做「九鼎」。那為什麼稱作九鼎呢?因為這個鼎它是用九州的貢金所鑄造的鼎,九州進貢的這些材料鑄造的九鼎。九鼎到了夏、商、周的時期,這就是傳國的寶器了,它是象征著國家的政權,是傳國的寶器,這是九鼎。

  周武王就讓南宮括史佚展九鼎寶玉,同時下令讓閎夭封比干之墓,你看比干他就是為了勸諫商紂王,被紂王用殘忍的手段把他處死。而周武王當政他不忘這些殷商王朝的賢臣,於是就封比干之墓,來代表著他對於殷商賢臣的尊重之心,這也是他的恤政的一個表現。所以這些做法、措施推出來之後,全天下的臣民對於周武王可以說都是心悅誠服,知道這是來拯救天下百姓的一位仁德的君王。前面的這幾條,在雪公老人的《綱目表》當中都是列在了「恤政」。

  下面關於封建的舉措,對我們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封建」,我們看到雪公老人把這一條是列在周武王的「制度」的第二條,「封建諸侯,自神農以迄殷,均立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封建」,要了解這個詞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先來看「封」,封所指的就是古時候的君王,他把一些土地、爵位還有名號,授給王族或者有功的人,這就是「封」的意思。那什麼是「建」呢?建就是封賜、封立的意思,這是封建。

  「大封建諸侯於天下」,這就體現出了周武王對於古聖先王的尊重。他封賞的都是什麼人呢?首先有黃帝的後代,軒轅黃帝的後代,周武王把他封在了「薊」這個地方。這種「封建」的制度,實際上跟我們先前學習《百家姓》家族的歷史都是有關的。不同的人當他們被封在一些國家的時候,往往他的後世子孫會以這個國家的國名來作為姓氏。所以這個歷史就跟《百家姓》的起源的歷史都是息息相關的。而「封建諸侯」,周武王首先封賞的都是古聖先王的後代,有軒轅黃帝的後代,還有堯帝的後代,堯帝的後代是封在了「祝」這個地方,就是「祝國」。祝國所在地是哪裡呢?今天山東濟南這一帶,這是古時候的祝國,堯帝的後代就被封在這裡。

  舜王的後代被封在哪裡呢?被封在「陳」,這跟姓氏有關,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比如說我們現在陳姓的後代,如果是追溯家譜的話,就可以追溯到舜王的時代。所以許多陳姓,陳氏家族的子孫,他們的祖先就是大舜。你看大舜的後人被封在了陳,就是封在了陳國,這又形成的一個姓氏的起源,所以歷史也是非常有趣,跟我們現在《聖學根之根》所要學習的內容都是有密切的關聯。「陳」這個地方是在哪裡呢?武王把大舜的後代「媯滿」封在了陳。這段歷史我們學了《百家姓》之後,都不會覺得陌生。都城是在宛丘,「陳」這個地方大約就是在今天的河南開封以東,到安徽的舊毫之間 ,換句話河南跟安徽這兩個省份,都有一部分的土地是屬於陳國。以上就是所封的軒轅黃帝、堯帝還有舜帝的後代,這稱作「三恪」,要是我們看到「三恪」這個名詞就知道這是在周武王的時期,他所分封的

  此外還有把夏后世的後代封在了「杞」,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這一帶,跟殷商的武庚「是為二王之後」。此外又把姜太公呂尚,他是太師,封在了「齊」,「齊」是在今天的山東青州這一帶。周武王把弟弟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把他封在「魯」,「魯」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把召公奭封在「燕」,「燕」是在今天的北京薊州這一帶。還把庻叔髙封在「畢」,這就是我們學《百家姓》常常提到「畢公高」這個人名,實際上就是周武王所分封的家族的親人,他封在「畢」,「畢」是在今天陜西西安這一帶。「皆留相王室」,輔佐王室。他分封的不止是這些,我們後面還省略了很多。總之這種封建的制度,就是在周武王當政的時期,他有「大封建諸侯於天下」這個做法,這是武王當政的「制度」之一。

  接下來再來看,他確定諡法這一條,他確定諡法這一條,雪公老人是把它列在制度的第四條,「定祀先禮,立諡法」。「立諡法」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制度,為什麼?因為古聖先王特別重視用倫理、道德來教化百姓。首先在制度上面就要體現這種倫理尊卑的次序,以及對於祖先的尊重。因此我們看歷史上記載「祀於祖廟」,在祖廟當中祭祀,並且追封「王太王」,太王就是「古公亶父」,還有「王季」,王季是文王的父親,以及「文王」,這是他追封的這些祖先,文王就是周武王姬發的父親。所以太王、王季,文王,像文王這樣的稱呼是他過世之後才追封的,「遂定諡法」。

  什麼是諡法呢?在古時候,諡法指的是按照過世的人,他生前的事跡給與他一個稱號。所以《說文解字》當中解釋「諡」這個字就是,「行之跡也」叫做諡。我們看《禮記》當中有一段經文說:「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你看一個人他的諡號是什麼?對於他一生的功過的評價,就體現在這個諡號上面。所以諡法的定立,對於後世的制度影響也特別深遠。「始定祀先之禮諱名立諡」,這是作為君王所做的動作,讓天下的百姓看到之後,你看連君王都這麼重視去祭拜他的列祖列宗,而且為他的祖先都追封立下了諡號。天下的百姓看到君王這樣做,自然上行下效,家家戶戶都知道要祭拜自己的祖先,這也是提倡孝道的一個重要的制度。

  下面就是周武王所追封的這些祖先的稱呼,以及他的諡號。他把他的祖先「古公亶父」追封為太王。「季歴」追封為王季,他的親生父親追封為文王,所以「周文王」的稱呼實際上是這時候才確定下來的。在商紂王的時期,周文王還只能夠稱做「西伯」,稱他做西伯這是在那個時期的正確的稱呼。周文王是到了他的兒子,建立了周朝之後才追封為周文王。「自祖紺以上至后稷,以天子之禮祀焉」,君王很重視祭拜祖先,而他祭拜他的祖先是用什麼禮來祭拜的?是用天子之禮來祭拜,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武王設立的制度是代表著一種孝道,這是不言而喻。

  下面接著記載:「柴於上帝,望於山川,告武成也」。什麼叫「柴」呢?柴就是燒柴祭天的意思,如果我們有在北京參觀過天壇,在它的展覽當中就會看到,古人天子祭天的過程,「柴」所指的就是柴燒祭天。《禮記》就有記載:「柴於上帝」,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燒柴以告天」,來祭天。「柴于上帝」就是這個意思,上帝指的是天帝,我們中國人所祭拜的玉皇大帝,這是在佛家稱為「忉利天主」。「望於山川,告武成也。」

  接下來這一段就是指在天文曆法方面的改變,這一條雪公老人是把它列在「制度」的第一條,「制度」第一條就是「改朔以建子月為歲首,色尚赤」。這個我們前面在學習,比如說商湯王的歷史的時候,你看殷商王朝建立,在天文曆法方面,也重新確定了新的標準,確立了新的曆法。周朝建立同樣也是如此,「以建子月為歲首,改祀曰年」,原本年的概念是用「祀」來呈現的,到了周朝建立之後,「改祀曰年」。「十一月建子得天之正,是謂天統」,這就是他頒行新曆法。

  我們前面介紹過「三正」,三正就是夏、商、周這三代的曆法。夏朝,夏正是建寅,商正是建丑,周正是建子,也就是以哪一個月為歲首,這在夏、商、周的時期是不同的。像建寅、建丑、建子,前面跟大家介紹《千字文》當中,我們有介紹過「月建」的概念,大家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等等,來確立每個月的名稱,就是「月建」這個名稱。究竟是以農曆的十一月,還是十二月,還是農曆的一月來作為歲首?這在夏、商、周的時代是不同的,他所頒行的曆法是不同的。我們知道在周朝的時期,是以建子月為歲首,建子月就是農曆的十一月,以農曆的十一月為歲首,這是「建子」。

  「色尚赤」,色尚赤這也是非常有意思,每一位君王他當政的時候,他在五行當中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不同的德。那所崇尚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像我們上節課介紹的商湯王,他那個時期就是「色尚白」,所以無論是祭祀用的牛,還是戰場上用的馬,以及在正式的場合所穿的衣服,那都是用白色的。

  而到了周武王當政的時候,周朝時期是「色尚赤」,顏色就發生了改變。「牲用騂」,騂就是紅色的,這是祭祀用的這些動物,他用的是什麼顏色呢?用的是紅色的。「戎事乘騵」,戎事也就是所指的有發生戰爭,有軍事的活動。這個時候他乘的馬是什麼顏色呢?「乘騵」,騵所指的就是赤毛的馬,但是它是白腹,就是毛是赤色的,但是肚子上的毛是白的,是這種馬,總之還算是赤色的馬。在《廣韻》當中說:「騵,赤馬白腹」,就是指的在周朝時期,凡是有軍事活動的時候,所乘的馬就是赤色的馬,赤色就是偏紅的一種顏色,這是「色尚赤」。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朝燕服冕,而元衣」,無論是在正式的朝會,君王比如說聽政的時候,這些正式的場合,或者宴會的場合,他頭上戴的帽子是叫「冕」。「而元衣」,所穿衣服的顏色到了周朝的時代,也發生了改變。我們要是對比上節課介紹商湯王,殷商時期他們所用的顏色,來對比一下就會非常明顯。

  接下來是「建學」,建學這一條雪公老人是把它列在了「制度」的第五條,「建學養老」。其實很多君王當政的時候都有建學養老的制度,但是我們在講述的時候,原則上還是依循著雪公老人所列的綱目來講,有所側重地來跟大家做介紹。建學就是「國中並立四代之學」,首先是「辟雍居中」,什麼是辟雍?辟雍就是古時候天子,他所設的大學就叫辟雍。在《禮記》當中記載:「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頖宮」。所以「辟廱」跟「頖宮」是不同的,天子所設的大學就叫「辟廱」,如果這個學校是諸侯所設的,就叫做「頖宮」,還有這個差別。

  當然天子所設的大學「辟廱」它是居中,這是通過這個學校的建設可以看出,周武王的時期是多麼地重視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從規模到制度上面,也是相當上軌道的。再來就是東西南北,「北虞學,東夏學,西殷學,是為大學」,這就是四代之學,指的就是辟雍、虞學、夏學跟殷學,這是在周朝時期的大學。

  同時「又建虞庠」,「虞庠」,庠就是指的小學,是建在西郊。「夏序」,又建「夏序於州」,在州也設立了學校,「序」在古時候也是學校的一個名稱。「殷校於黨」,什麼是黨呢?黨在古時候也是指的一個地方的組織的名稱叫做「黨」,一般就是五百家為一黨。比如說《周禮》當中有說:「五族為黨」,《禮記》當中說:「股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我們從《禮記.學記》這段文當中看得非常的清楚。同樣是建學校,在不同的地方,學校名稱是有差別的。在國家就是「學」,在黨就叫「庠」,在家就叫「塾」,私塾的塾。這是學校的名稱是有所不同。

  「皆鄉學,是為小學」,所以在周武王的時代,從小學一直到大學都設立了許多的學校,把教育能夠推廣普及,學校的設施是很具規模的。而且在學校當中,「俱祀先聖先師」,這一點我們要特別重視他的這個舉措,「祀」就是祭祀的意思,在學校裡面要祭拜這些先聖先師代表著什麼呢?所代表的就是尊師重道。所以周武王當政,你看他首先在祭祀方面,作為天子他要祭拜列祖列宗,這所代表的是孝道。

  而在學校的建設方面,無論是國家的大學像「辟雍」,還是像鄉黨當中的學校有小學,無論是屬於地方的學校還是國家的學校,都要「祀先聖先師」,這所代表的就是尊師重道。在學校當中要定期地祭祀先聖先師。就像我們現在師父上人倡導,要舉辦「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萬姓先祖的祭祖大典」,提倡了一些年之後,祭祖的風氣就形成了,在許多的國家地區都有舉辦這種祭祖大典。之後師父上人又強調,要舉辦「祭孔大典」,因為祭祖是彰顯孝道,而祭孔所彰顯的則是尊師重道的這種風氣。

  尊師重道的風氣形成了,我們在學校當中學習,作為老師跟學生,比如說祭拜這些先聖先師,像我們現在「祭孔大典」所祭拜的就是孔老夫子。當然孔老夫子他所生活的時代是春秋時期。周武王當政的時候,先聖先師所指的還並不是孔子。我們到了後世,一般就是「祭孔大典」,祭拜孔子就是代表著尊師重道的這種做法。而在周朝的時候就有「俱祀先聖先師」的做法,在學校當中推廣。那這對於在國家上上下下推行孝道,推行師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人的教學是如何從小到大把它培養起來呢?「人生八歲」,古人是從八歲開始,「自王公至庶人之子弟」,無論你是貴族子弟還是平民老百姓的子弟,「俱入小學」,都要到小學當中去學習。當然這個小學跟我們現在所說的小學概念不同,這是八歲上小學。

  十五歲這個孩子,從「天子之元子衆子」,十五歲之後,君王的「元子」指的是天子的嫡長子,「衆子」指的就不是他的嫡長子。所以無論是要繼承王位的大兒子嫡長子,還是其他的皇子,十五歲之後「皆入大學」。這是從天子的皇子開始,「以至公卿大夫元士」,這個階層就是屬於算貴族階級,「公卿大夫元士」,「元士」的階級比「下大夫」小一點,但是比「中士」要高。「之適子」,同樣嫡子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兒子叫做「嫡子」,就是貴族子弟當中的嫡子。「及凡民之俊秀」,一般老百姓的子弟當中,如果有才智比較傑出的這些孩子,「皆入大學」。這些子弟,從天子要繼承他君位的嫡長子,一直到平民百姓,這些有才智傑出的子弟,這些人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他們的子弟「皆入大學」,都進入大學學習,這個年齡是十五歲之後。這種制度不但是周朝時期如此,我們看到了後世同樣也是如此,他通過考試之後,就能夠進入國家所設立的太學當中去繼續深造跟求學。

  「太子亦齒焉」,這裡說,「凡入學以齒,太子亦齒焉」,入學就是按照年齡的先後來入學,即使是太子,這要繼承王位的,他同樣也是如此,按照年齡的先後入學。古人在學校裡面是教什麼呢?我們看這裡就有記載:「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春夏秋冬所教的內容側重點有所不同,春秋就是教導這些子弟禮跟樂。到了冬夏,冬天跟夏天就是教詩書。總之這一年四季在學校當中教導這些子弟的,是以詩書禮樂來傳授給他們。

  通過周朝時期的建學制度,我們看到已經是相當的完備,相當的有規模,有制度。從這裡我們再來看師父上人常常大力倡導的,所謂「教學為先」。這一點在周朝時期,學校的制度方面可以說把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真正地落實,還有「禮儀之邦,教學為先」,真正是在以國家的角度,把它推廣到全國上下各個地方。而且在周朝時期這種教學的內容,我們在這裡就看到「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總之都是以古聖先王的這種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來教導這些子弟。

  而且在這個時期,雖然說孔子之前,一般能夠受教育的是以貴族為主,可是我們通過這段歷史的記載看到,其實在周朝建立之初能夠接受教育的,從天子的子弟一直到平民百姓的子弟,都包羅在其中。可以說周武王當政,他的這項制度真正把「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在全天下的範圍當中去落實,這也是令人非常讚歎的一項德政。所以周朝能夠享國八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而即使是到了東周時期的亂世,都還有孔子、孟子這樣的聖賢之人出現,這不是一般的因緣。這也是周朝有了周文王、周武王,為周朝奠定了這麼深厚的基業。同時像周公旦、姜太公等等一批的賢臣的共同輔助,周公旦一生所推行的政治制度,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可以說最佩服的一位政治家就是周公。

  通過這段歷史的記載,我們可以體會到周朝開國的君王,他們所積的德確實是很深厚,對後世的影響相當的深遠,所以周朝可以維繫著八百年不衰的基業,跟他最初的這種「恤政」和「制度」是分不開的。就如同師父上人早年在追隨方東美教授學習的時候,方教授老人家對《周禮》就非常的推崇,他認為如果周朝後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能夠奉行《周禮》的精神,可以說周朝不止八百年的基業,說不定到現在都還是周家的天下、周朝的天下。 這段歷史關於教育方面的成就,就講到這裡。

  最後一條我們來介紹一下「養老」,養老這一條雪公老人是把它列在了「制度」的最後一項,「建學養老」,養老是跟建學並稱的。我們看到其實周朝初年所建立的這些制度,跟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倡的「養老育幼」,應該說是不謀而合,師父上人非常希望,把古時候這種大同小康的和諧社會,能夠重新地恢復起來。從哪些方面來入手呢?就是從養老育幼以及醫療免費這些方面去入手,我們通過對於周朝的教育制度、養老制度的記載,可以感受到這樣的一個社會形態,是師父上人非常提倡的。

  我們來看一下「養老」,養老在《御批歷代通鑑輯覽》當中有記載:「養國老於東膠」,國老指的是什麼呢?就是退休的公卿大夫,在朝廷當中為國家、為百姓可以說是辛勞了一生,到了他們退休之後,朝廷對他們的待遇是很好的。「養國老於東膠」,東膠就是大學,所在的位置就是王宮的「東膠糾」,是在這個地方來贍養這些退休的公卿大夫。「庶老於虞庠」,庶老指的就「士」,「士」這個階層他告老退休、告老還鄉,到了這樣的年齡。這些庶老是在「虞庠」這個地方來照顧他們。

  兼用什麼禮呢?有燕禮、饗禮跟食禮,要照顧這些老人,首先在飲食生活方面都要細心的照顧。燕禮、饗禮跟食禮,就是指的我們中國古代的飲食的禮儀,這三種禮是最早而完備的,我們看到這個禮就知道這是飲食之禮。在周朝時期來照顧這些退休的官員,在飲食方面就照顧得很細緻。「春夏」,春天跟夏天是用「絲饗禮」;「秋冬」,秋天跟冬天是用「食禮」,這個禮也是分的得細。

  「憲而乞言」,憲就是法的意思,「法其徳行」,效法他的德行。「憲而乞言」,憲就是效法他德行的意思。「袒而割牲」,這是飲食上面的禮。「執醬而饋」,醬指的不是醬油或者是蘸的那個醬,不是這個意思,在《說文解字》當中對於「醬」的解釋,意思就是把肉搗爛了之後叫做醬。「執醬而饋」,饋就是進食的意思,比如說在這個地方要行燕禮、饗禮和食禮,來照顧這些退休的老人,「執醬而饋」就是拿著已經切得很軟很爛的這種肉,「饋」就是進食,來進獻給這些老人。

  「執爵而酳」,當這個宴會,飲食的禮結束之後,最後結束還有一個動作,「執爵而酳」。「爵」就是酒杯,那「酳」是什麼意思呢?酳就是當飲食的禮結束了之後,要拿酒來漱口叫做酳。大家如果看《紅樓夢》,他吃完飯之後是拿茶來漱口,在周朝時期照顧這些老人,在飲食結束的時候就是拿酒來漱口。所以《廣韻》當中有說:「酳,酒漱口也」,是這個意思。

  通過這些禮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周朝時期養老的制度,可以說對待這些老人的照顧是相當地細緻而入微的。周文王、周武王的德政,我們通過這些細行,就可以體會出周朝是以什麼來治天下呢?是以孝來治天下。所以作為周武王本身,他取得天下之後首先所示現的就是孝敬自己的祖先,你看他追封了「古公亶父」,追封了「周文王」,並且對於祖先的祭祀所使用的是天子之禮,這是體現了他對於祖先的孝敬。再來比如說通過「封建諸侯」,通過封建的制度就體現了周武王對於像軒轅黃帝,還有堯、舜、禹、湯這些古聖先王的恭敬之心,連他們的後世子孫都不忘記要給他們分封土地、授予爵位,這就體現出了他對於古聖先王的孝敬。

  再來看「養老育幼」這方面的德政,他把這種孝德更深遠地去推廣到了全國上下。無論是對於退休的官員,還是對於這些年輕的子弟,周武王真正地把這種養老育幼的德政,在許多制度方面去充分地落實。所以使得官員退休了之後,他的生活也很有保障,晚年的生活過得相當的幸福。有這麼隆重的禮,光是飲食之禮就這樣的完備,來照顧這些老人。在育幼方面呢?在全國的上下推廣學校的建設,使得教育從天子的兒女子弟,一直到各個階層的官員的子弟,乃至於普通老百姓的子弟,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制度方面使得養老育幼,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我們看到師父上人這幅墨寶就有談到:「大德根本在孝敬」,周武王的德政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可以概括,一個是「孝」,一個是「敬」。他把對於祖先的孝德推而廣之,又去恭敬普天之下的老人,所以周朝就形成了一種以孝治國的良好的風氣。「公理伸張忠義行,至誠感通邦國定,正道弘揚天下平」。周朝時期能夠達到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和諧景象,這是與開國的君王他們所施行的德政是分不開的。我們套用這幅墨寶的內容,當然師父上人寫的這幅墨寶可能當時另外還有其他的用意,但是我們剛好這裡有談到「孝敬」以及「天下太平」這樣的意向,我們用這樣的一副墨寶來做總結。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這一句經文「弔民伐罪,周發殷湯」也就告一個段落,下一節課我們就從下一句經文「坐朝問道,垂拱平章」繼續來跟大家一起學習,今天的課程就上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