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0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一頁倒數第二行開始看起,「果珍李柰,菜重芥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果珍李柰」,「果」就是果實,「珍」是代表珍貴和稀奇的東西,這裡舉出了兩種水果,分別是「李」還有「柰」。前面的課堂也為大家介紹了「李」還有「柰」,這兩種水果的漢字在古時候的意思。「菜重芥薑」所指的是蔬菜當中的「芥菜」以及「生薑」,「菜」是蔬菜的總稱,在蔬菜當中人們最為看重的是什麼?這裡也舉出了兩種蔬菜和植物,分別是芥菜與生薑。在《論語·鄉黨篇》有一句經文:「不撤薑食」。「薑」在食物的屬性當中首先味道是比較辛辣的,是可以用來調味的;它能夠祛風寒,能夠祛濕,這是在前面的課程當中為大家介紹的內容。

  接下來,我們開始來看一下《初學記》當中有關「李」和「柰」的記載。先來看「李」,「李」在《初學記》中是歸在「果木部」,而且它是排在第一位的,先來看一下「敘事」這一段文。首先徐堅所引用的是許慎《說文解字》的記載:「李,果也」,李子是一種果實,是水果當中的一種,作為形聲字,它的形旁就是上面「木」,聲旁則是下面的「子」。在古文「木」和「子」的位置也可以做調整,我們看下面這個字「杍」,它就是木字旁,「子」在「木」的右側,這是古文的「李」,這一段是《說文》的記載。

  而《爾雅》當中就有說到:「休,無實李」,這是李子的一種,郭璞的注解解釋,「無實李」還有一個名稱叫做「趙李」。從《爾雅》的記載,我們下面會看到李子還有許多不同的種類,例如「座接慮李」,這種「李」指的就是「麥熟李」,還有「駁赤李」、「桃李」、「醜核棗李」,李子有這麼多不同的名稱,曰「㚄之」,「㚄」的讀音就是「至」。雖然「桃李」這類的水果都是「核㚄之去柢」,「柢」就是樹根的意思,這句話的小注是這樣寫的。

  在《西京雜記》當中則有記載:漢朝時期,「漢武帝初年」就修建了「上林苑」,於是有許多的大臣為了進獻給皇帝,就獻來了許多來自於遠方的很有名的果樹,這些果樹當中就有很多是李子這一類的果樹,我們會在《西京雜記》當中看到,李子的種類在漢武帝時期就已經很多了。說起來很多名字可能都會覺得挺陌生的,比如說前面可能是根據李子的不同顏色來命名的,就有「朱李」,朱就是紅,應該是李子的顏色是紅的;還有「黃李」,黃色的李子,李子還有紫色、綠色、青色,「紫李」、「綠李」、「青李」,這些應該都是跟李子的不同顏色有關。那個時期就有這麼多的種類,從「綺李、青房李、車下李、顏回李」,你看李子還用「顏回」的名字來命名,「合枝李、羌李、燕李、猴李」,光是李樹的種類就這樣多,我們可以想象,它應該就不完全都是平常的老百姓很常見的品種。

  既然它是來自於遠方,應該有很多品種是屬於比較珍貴的種類。從這個記載來看,我們這句經文說,「果珍李柰」,大家也覺得應該是很合情合理的。縱使我們現在覺得李子或者是柰子、蘋果,都是很常見的水果,可是即使是很常見的水果,一些品種也是比較稀有的。從《西京雜記》的記載就可以看出,這麼多的種類,應該有很多種類是平常的老百姓所比較少見到的。而《本草綱目》當中就有談到李子的效用,「李根治瘡」,李子的根,樹的根可以治瘡,它還有一些藥用的價值。「服其花」,如果是吃它的花,「令人好顏色」,這都是《本草》的記載。從這裡可以看出,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也是很奇妙的,就像李子,大家覺得很平常的一種水果,可是想不到它的根還有花,還有不同的藥用價值。

  「凡李寔(通「實」)熟食之皆好除固熱,調中」,因此我們在飲食的時候會發現,如果一個比較擅長養生、懂得養生的人,他就瞭解這些食物不同的屬性,知道這些食物吃了對人的身體是有什麼好處的,所以這種食療的方法在養生當中,比吃藥還要來的好,又沒有什麼副作用。可以說在自然界當中,這些萬事萬物,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的特性,也有它能夠服務於大自然的一些優點,這是大自然非常奇妙的地方。就好像一棵小草,我們會覺得這棵草是這麼地微不足道,沒有人會注意它,可是我們以前曾經讀過一本書叫做《曠野的聲音》,小草雖然很卑微,可是它來到地球上,出現在自然當中,小草也是很有志向的,都是帶著要平衡大氣的使命來到地球。由此可知,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它不同的使命與特性,也成為貢獻自然、服務地球的一個優點。

  《本草綱目》裡面就有談到李子的藥用價值,但是吃的時候「食之不可合雀肉食」,不能夠和雀肉一起吃,這兩種食物是相克的。「又不可臨水上噉之」,平常我們在吃李子的時候,會覺得李子的皮又酸又澀,可是李子的肉卻很好吃,這當然可能每一種李子的特性也會有所不同。比如說在最近的這兩個月當中,我們曾經吃過一種李子,是以前很少見到的一種李子,是一位長輩從梨山送來的,那個李子叫「西瓜李」。它長的很漂亮,而且吃起來又很甜美,而且這個李子的皮就不像普通的李子吃起來那麼酸澀,它的皮吃起來也是很好吃的,並不是所有的李子的皮都是酸澀,要看它的品種,這種西瓜李我們以前就沒有吃過,確實是很好吃。

  《本草》當中就有談到「李皮」,李子皮都有它的作用,「水煎含之治齒痛」,它可以治療牙齒痛。平常吃李子的人如果覺得皮很酸,就像我們有時候吃會把它的皮先咬掉,只吃裡面的肉,但不知道還有記載它的皮居然還有藥用的價值,「水煎含之」可以治療牙齒痛。一棵樹如果充分瞭解它的特性,會發現從它的根、花還有果肉以及果皮在《本草》當中的記載,它們都有不同的效用,大自然真的是很奇妙。

  看完了李子,接下來再來看「柰」,「柰」在《初學記》當中,同樣收錄在「果木部」當中,它是排在第二位的。來看一下「柰」我們就更能理解,為什麼周興嗣這句經文會說「果珍李柰」,也是有它的道理。在《果木部·柰第二》的敘事文當中引用了《晉起居注》的記載,「嘉柰一(帝)十五寔(通實)」,它有十五顆果實長出來,或者是「七寔」,或者是會有七顆果實。生於「酒泉」,「酒泉」的所在地就是在中國的西北,甘肅一帶。酒泉自古以來因為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關係,所以它成為了要通往「西域」的一個通道。而酒泉當地也有許多的特產,除了《晉起居注》所談到的「嘉柰」之外,還有小麥、玉米、穀子等等的農產品。

  昨天我們看了朱鏡宙老居士所寫的《夢痕記》的中冊,因為朱老就曾經在甘肅這個省份當過官,對於當地的風土人情,還有它的物產是非常地瞭解的。雖然自古以來,西北這個地區在經濟上是比較窮困而不發達的地區,可是它有很多的物產資源,如果開發起來,確實也能夠振興當地的經濟,這在《夢痕記》中冊當中就有所記載。所以「嘉柰」就是出在酒泉,它「一(帝)」就有七到十五個果實。《西京雜記》同樣也是記載:在漢朝初年,漢武帝修上林苑,而大臣就給皇帝進貢許多來自各地的這些果樹,我們剛剛所列舉的是李子的種類就有很多種,而「柰」也是包括在其中,像有「白柰」、「綠柰」,這都是名果樹,說明這種柰子也是比較珍貴的品種。因此這裡說,「果珍李柰」,這柰子果樹當中也有比較珍貴的,這裡所舉的就是白柰還有綠柰。

  而《漢武帝內傳》當中說:「仙藥之次者」,這裡就讓我們看到柰子有一種品種還是屬於「仙藥」的範圍,有「圎(同圓)丘紫柰」,「紫柰」是「仙藥之次者」,僅次於仙藥。《廣志》的記載,這裡面就有說到「柰」有三種,也是根據不同的顏色來區分的,有「青柰」、「白柰」還有「赤柰」這三種。在西北地區甘肅這一帶就有出產柰子。我們可以想象,既然柰子在古時候都是出產在甘肅西北這一帶,中原的人要想吃到柰子當然就比較不容易了。因為西北路途遙遠,同樣的東西要運往中原,路程上花費的成本就是很高的。如果柰子是來自於西北的甘肅,對於中原這一帶的人來說,這種柰子就算是非常珍貴的水果,所以說「果珍李柰」也可以這樣理解。

  而「柰」生長在西北的甘肅,在「張掖」就有白柰,張掖就是古時候的「甘州」,它是通往西域的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這裡就有生產白柰。酒泉所生產的是赤柰,剛剛我們看到《晉起居注》當中記載還有「嘉柰」,所以柰子樹的種類是比較多的。而且西北地區因為氣候的關係,出產的水果吃起來就非常的甜美,一直到現在都是這樣。例如在西北地區生產的葡萄、哈密瓜等等都是非常甜美好吃的。「西方例多柰家以為脯」,在西北這種環境當中,當水果大量出產,他們要如何來加工呢?有一種方法就是把它做成「脯」,「脯」就像我們所說的「果乾」的意思。它是經過用糖去醃漬之後再把它晾乾,或者是有一些西北地區的水果,不用經過糖醃漬,因為它本身就很甜,直接就把它烘乾或者曬乾,那個果肉都是相當的甜,就是把它做成果乾的意思。

  「數十斛」,你看這個果乾,像柰子把它製成果脯之後,要保存就比較容易,它是「數十斛以為蓄積如收藏」,就把這些果乾「數十斛」,「斛」是十斗為一斛,古時候「斛」是一個容量的單位。後來改成五斗為一斛,「數十斛」的柰子的果脯把它收藏在一起,就可以儲存比較久。所以北方這種特殊的天氣條件,這樣子來儲存果肉,就可以儲藏起來慢慢吃,而且這種果脯還可以進行販賣,這是在《廣志》的記載。

  《本草綱目》則是說:「柰味苦」,柰子吃起來味道比較苦,所以我們可以從《本草》的記載看出,柰子和我們上節課所介紹「柰」這個字,「柰」這個字有一個解釋就是指蘋果,但是蘋果的味道並不苦,所以《本草》當中說的「柰」就不是作「蘋果」來解釋,就是指的「柰子」。「柰子」的味道氣味是苦味,「令人臆脹」,「臆」就是「胸」,吃了之後會胸脹,所以「病人不可多食」。如果是身上有一些疾病的人,「柰子」就不能夠吃太多。

  而其實李子也是這樣,在老百姓當中有一句俗語叫做「桃養人」,桃子是養人,「杏傷人」,杏子多少會傷到人,而李子是怎樣?「李子樹下埋死人」,這是一般老百姓有這樣的一句話,這說明在桃子、杏子、李子這三種水果當中,是桃子最養人,所以「桃養人」。我們吃水蜜桃果肉很甜美,以前在南方水蜜桃都是非常珍貴的水果,它必須要外銷,從國外進口我們才吃得到桃子,所以桃子是很貴的,能吃到水蜜桃的罐頭,在我們小時候這都算是奢侈品。但是桃子本身就是養人,杏傷人,而李子就是不能夠多吃,同樣的柰子也不能多吃,特別是身上有一些疾病的人。

  所以我們要瞭解食物的屬性,對於奉養父母師長,以及平常的養生,這些基本的常識都要瞭解。因為有一些食物雖然有好的功用,但如果是對於身體虛弱或者是身上有疾病的人來說,有些食物就不適合多吃。例如食物性質有「發」的這種性質,這種性質的食物可能會把一些潛在的病發出來,所以像這種食物當身體虛弱或者是有一些實症的病,有的食物就不適合多吃,這是大家瞭解的一些常識。比如說「筍」,筍子是很好吃的,但對於有些病人來說,筍就不能多吃;比如說「芒果」,芒果也是非常好吃,它甜美可口,可是其實芒果略帶一點毒性,所以對於有一些體質的人也不合適吃太多芒果。總之對於食物當中不同的蔬菜、水果的特性,我們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這樣平常在家裡做飯照顧老人,還有自己照顧自己的身體,這些基本的常識都是很重要的。有了基本常識我們在照顧老人、病人的時候才不會出現一些食物調理上的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聖學根之根》當中,特別把《中藥藥性歌訣·中藥十八反十九畏》的歌訣列入《聖學根之根》,因為古人孝子要盡孝奉養父母,就要懂得一點中醫的常識。古人用中醫在調理身體的時候,中藥的藥性,作為兒女應該要有所瞭解。比如說給老人或者父母、老師準備這些草藥的時候,懂得一點藥性就不至於有人開錯藥看不出來,懂得這些食物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也便於日常的養生。那這一句經文「果珍李柰,菜重芥薑」我們就跟大家介紹到此地。

  接下來再來看《千字文》的下一句經文,這是在六十一頁的倒數第一行:「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這一句經文的意思是什麼呢?「海鹹河淡」所指的就是海水是鹹的,而河水則是淡的。當然我們會看到地球大自然的狀態,真的是很特別。比如說在太空當中凝望地球,會看到在地球的表面有許多大洋,百分之七十都被水給覆蓋的。因此在太空看地球,會看到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就是這樣的道理,它只有百分之三十才是陸地,而其餘百分之七十這麼廣闊的地球表面,都是被海洋所覆蓋。

  「海鹹河淡」,這就是指「海水鹹」、「河水淡」,淡水主要是分布在陸地當中,陸地上的河水、河流大部分都是淡水的河或者是湖,而百分之七十的海水又接納了百川。我們曾讀過這樣的詩:「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首詩的開頭就說,「百川東到海」,為什麼說「東到海」?因為在我們中國土地上這些重要的河流,比如長江還有黃河都是自西向東流,最後流入了大海當中,這就是「百川東到海」。所以淡水最後是流到了海裡面去,這是「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是指魚類在水中潛遊,這是「鱗潛」。「羽翔」則是指鳥兒在空中飛翔,「翔」是飛翔的意思,「羽」所指的就是飛鳥這一類。我們來看一下這八個字,每個字都是怎樣解釋的。「海鹹河淡」,海跟洋有什麼差別呢?跟「洋」相比「海」的面積就稍微小一點,而且「海」是靠近陸地的。「鹹」就是味道當中的一種,「酸甜苦辣鹹」,鹹是鹽的味道,這是其中之一。「河」,河是流水的通稱,一般叫河流,可是河這個字在文言文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中國人古時候講「河」是專指「黃河」,談到「江」則是專指「長江」,這是河。「海鹹河淡」,「淡」指的就是它的顏色和味道並不濃,叫做淡,就是指的河水是淡水河,而海水則是鹹水海的意思。

  「鱗潛羽翔」,為什麼稱作「鱗潛羽翔」呢?我們來分別看一下鱗、潛、羽、翔這四個字,「鱗」所指的是魚表面一片一片的那個是鱗,而魚類主要是靠著腮生活在水面下,所以水裡面的動物的呼吸方式和陸地上的動物是不同的。像我們是靠著鼻子呼吸,讓空氣吸到肺部當中,可是在水裡就不能這樣,在水裡「哺乳類」的動物除非像個別的動物還算是哺乳類,記得是不是鯨魚,除了有個別的是屬於哺乳類之外,大多數在海裡的魚類是要靠著腮在水面下生活的,「鱗」指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還有一種叫做「兩栖類」,兩栖類就是既能在陸地上又能在水裡,比如說青蛙,青蛙就是屬於兩栖類的動物,所以大自然的種類也是非常多的。

  「鱗」,我們會看到魚類或者是像爬蟲類的動物,身體的外面有小小的薄片,看起來就像房屋的瓦,疊在一起排列,在魚類跟爬蟲類的身上就有鱗排列在一起,它的作用是什麼?它的作用是用來保護它的身體,這個是「鱗」。「潛」指的是潛在水面下,在水面下活動,這一類就是指的水裡的這些魚類,因此「鱗潛」就是指魚兒在水中潛遊,就叫做「鱗潛」。而「羽翔」我們看到羽字,自然就會想到這就是天上的小鳥,是屬於鳥類,因為鳥類有一雙翅膀,翅膀的上面有羽毛,這能夠幫忙它在天空當中自由自在地飛翔而沒有障礙,這是羽毛跟翅膀所起的作用,所以「羽」在這裡就是代指一切的鳥類。「翔」是指在空中飛翔,鳥兒能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翱翔,這是「羽翔」的意思。

  下面我們就這一句經文,「海鹹河淡 鱗潛羽翔」,一個字一個字來看。文字在造字的時候,古人是如何造字的?首先來看「海」字,大海的「海」左側是三點水,是水字旁,大家可以看到金文跟小篆古時候的寫法,金文的「海」字是從川從母,左側是「川」,這是水的意思,「從母」這右側是一個「母」字。「從川從水相若」,從「川」,山川的「川」,也就是跟水是相似的。古人「從每之字」,有時候也會省掉上面的部分,而改為「從母」,這個字在造字的時候其實是一個「每」字,可是造字之時,我們看金文的這個時代只有一個「母」字,這時候也就是早期的文字要寫「每」,有的時候會把上面的部分省掉而只寫「母」,所以吳大澂(原文)認為這就是古時候的「海」字,金文的「海」字在投影片上,以及在《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當中「海」的形體又稍稍有一些不同。

  再來看小篆的「海」,小篆的「海」是「從水」,左側的部分還是水,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點水,在小篆的時代左側「水」的寫法就是這樣,你看就像川流不息的水,它的形體就是如此,當然上溯到甲文、金文的時代,看起來就更加地形象。「每聲」,就是右側的「每」字是屬於聲旁,左側的「水」是形旁,「海」字在《說文解字》當中有談到它的本意,是作「天池」來解釋。因為大海能夠接納百川,就是詩裡面所說的「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這些大江大河不斷地向前奔湧,最後都歸入了大海當中,大海就是接納百川的大水域,它的範圍、面積都是很大的,所以說它是一個大水域,因此「海」字從水,水字旁左側的「水」就是屬於形旁,右側的「每」是它的聲旁。可是聲旁不僅兼有讀音的作用,實際上聲旁的意義也跟這個字本身相關,因為「每」字本來是作「艸盛上出」,是這個意思,就是「艸」長出來很茂盛樣子,它是「每」的意思。「物多則盛」,什麼東西只要多,就是很興盛的樣子,所以「每」這個字就有多的意思。

  而大海,我們想廣袤的大海它的水是非常的盛,而且大海的水量是很多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每」字有多的意思,因此「海」字就從「每」聲,「每」就成為它的聲旁。雖然是聲旁,它不僅僅是代表它的讀音,實際上聲旁的意義也是跟這個字本身是相關的。當然對於一個漢字的解釋,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同的文字學家會有不同的詮釋,甚至於我們看到中國的文字學家跟海外的漢學家,有的時候在解釋一個漢字的時候,也會略有不同,所以「海」字的意思我們看到,劉熙對於「海」字的解釋則跟其他的學者就會略有不同。劉熙認為海是「晦」的意思,左側是日字旁的「晦」,為什麼說海是「晦」呢?因為大海就如同大地一樣,「海納百川」,而大地也是能夠包容萬物。「主承穢濁」,無論水是多麼的污穢,融入大海當中它都能夠包容,「其水黑如晦也」,這是劉熙的解釋。海水也是顏色很深,「如晦也」,所以用「晦」字來解釋「海」字。我們知道劉熙的著作,《釋名》對於一個字的解釋,常常是用音訓的方式來作注解,這樣的一個說法也是說的通的。

  我們再來看「海」字,你看它的形音義,來看它的「義」的第一項就有說,我們的地球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而在這些水當中區域最大的叫做「洋」,我們要知道,平常大家常常說的「海洋」,實際上「海」跟「洋」的意義還是略有不同的,面積最大的是叫「洋」,「海」就比「洋」相對來說要小,而且「海」是接近陸地,這個就是「海」。而我們中國沿海地區大家會看到,有「東海」有「南海」有「渤海」,這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海水的名稱。在《淮南子》當中說,「百川異源,皆歸於海」,這些河水雖然它的源頭各自都不同,可是最終都歸向了大海,這是「海」這個漢字。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河」這個字,「河」字在投影片上我們會看到有甲骨文的寫法,《正中字典》當中有甲文、金文的寫法以及小篆的寫法。像甲文,《正中字典》當中的「河」和我們所列舉出來的「河」的長相又不是很一樣。「河」這個字的甲骨文,朱光圃先生認為甲骨文的「河」,「疑是河之初文」,是「河」這個字的初文。它從水,右側是它的聲旁,左側是它的形旁。在《卜辭》,在甲骨的《卜辭》當中,「從水之字」,甲骨《卜辭》當中水字旁的字,「多與乙形相混」,有很多都跟「乙」的形混在一起的。

  再來看金文的「河」,金文的「河」相比之下跟小篆的形體看起來就比較接近了,小篆的「河」是一個形聲字,左側是水字邊「從水」,右側則是它的聲旁,是「可聲」。我們看「河」字在《說文解字》的段注當中是怎麼解釋的呢?「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侖山,發源青海」,河水是出自於昆侖塞外,出自於昆侖山,發源於「青海」,所以「河」這個字我們大家就要注意到,中國古人講「河」並不是指一般的河流,而是什麼呢?說的「河」字,古人是專指「黃河」。黃河是源自於漢朝時期敦煌郡塞外的昆侖山,中國在說到「四瀆」,「四瀆」其中首先就是「河」,也就是黃河;再來是「江」,「江」所指的則是「長江」,「淮」是「淮水」,「濟」是「濟水」,因此黃河、長江、淮水和濟水就合稱「四瀆」。

  大家在看「大禹治水」的歷史的時候,就有講到「四瀆」,因為自古以來黃河的河水氾濫,一直是生活在黃河兩岸的居民非常頭痛的問題,雖然作為母親河,黃河養育了沿岸的百姓,可是因為黃河常常氾濫,也給沿岸的百姓帶來許多的災難。在古時候所稱的「四瀆」其中之一就是黃河,它是「自發本源」。在《漢書·地理志》當中說,它的長度有九千四百里。《爾雅· 釋水》的記載則是說,「並千七百一川」,這是黃河的長度以及黃河也有很多的支流。你看九曲黃河在中國的土地上,黃河是形成一個「几字型」,從東到西最終一直流入大海,這條河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

  可是為什麼「河」字作為形聲字,右側「可」是它的聲旁呢?這是因為黃河的水為什麼叫「黃河」?是因為它的水沉積了許多的泥沙,所以看起來都是黃黃的。摻雜了泥沙的水流起來的聲音就是「可可」,「河河」這樣的一種聲音,「河」就成可聲,黃河的水帶著泥沙,就是「吼吼」這樣的一個聲音。跟「長江」不一樣,長江的水不攜帶這麼多的泥沙。「江」在中國古時候就是代表長江,「江從工」,工字邊是它的聲旁,它就發出「剛 剛 剛」這樣的聲音,跟黃河的「吼 吼 吼」的聲音就是不同的聲音,這也就是河水攜帶泥沙有不同,導致這兩條河「長江」跟「黃河」流水的聲音不同。所以在造字的時候,「江」就是代指長江,它的聲旁就是工字旁,就是「工」,而黃河的聲旁就是「可」,右側的可字旁。我們把「海鹹河淡」這裡的「海」跟「河」都跟大家作了解釋,不過在「海鹹河淡」當中的「河」並不是專指黃河,也可以指其它的河水。

  再來看「鱗潛羽翔」,我們先來看「鱗」字,「鱗」字在投影片上所顯示的寫法是《說文》的小篆的寫法,我們會看到小篆的「鱗」,我們先來看《正中字典》,小篆的「鱗」是一個形聲字,也有說是會意字。「從魚」,它是魚字邊,「粦」聲,右側是它的聲旁,左側是它的形旁。它的本義是什麼呢?「鱗」字在《說文》當中的解釋就是「魚甲」,它所指的就是這些水裡的魚類,魚類身體的表面上就有薄薄的小薄片,這是它的「鱗」。所以它是魚字旁,而右側的「粦」,它是火字旁「燐」字的初文,「燐」有引火的意思。因為魚的鱗常常因為反射的關係會閃閃發光,比如說這條魚到了岸上之後,在陽光照耀下魚鱗是閃閃發光的,如「螢光螢火」所以就從「粦」聲,「粦」是它的聲旁。

  其實「鱗」不止是魚類身上有,魚類跟爬蟲類還有少數的哺乳類動物,它們的表面上就有薄薄的小薄片叫做「鱗」。魚類的鱗是真皮所化成的,分成四種,這四種還有分為「角質」和「骨質」的不同的鱗,鱗的種類也是很多的,這是魚。如果是爬蟲類還是少數的哺乳類動物的鱗大多數都是「角質」的,比如說蜥蜴的鱗是表皮化成的,所以不是真皮。再來鱗也有大小的不同,鱗如果是又厚又大,我們的眼睛是可以看得到的,像魚鱗或者是蜥蜴身上的鱗。但是也有一些動物的鱗是很小的,就隱在了它的皮裡面,所以我們肉眼看起來,就會以為它是裸體的動物,實際上不是,只是它的鱗是又細又小,隱藏在它的皮當中。自然的萬物確實很奇妙,你要仔細地觀察就會發現許多特別的地方,這就是「鱗潛羽翔」,我們就來看「鱗」字小篆的形體並且瞭解它的本義。

  接下來再來看羽毛的「羽」,看到羽毛的「羽」,無論是甲骨文的形體,還是金文、小篆的形體,我們就會覺得像一幅畫一樣,特別是在甲文、金文的時代,「羽」字就非常清晰地把羽的形體就如同畫一樣展現在我們的面前,看起來是非常有趣的。因為我們現在寫楷體的「羽」,是文字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之後形成的楷體,已經和最初造字之時它的形體有一些不同了。可是甲文、金文是離造字之時形體非常接近的文字,大家會看到它真的就像是一幅畫。所以「羽」這個字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象形字,大家來看一下甲骨文跟金文的「羽」,以及小篆的「羽」。小篆的「羽」字看起來就像鳥的兩個翅膀的形狀,它向左下角的「六掠筆」,是翅膀的主幹。而在《說文解字》當中對於「羽」字的本義是怎麼解釋的呢?《說文》解釋,「羽」是說「鳥長毛」,言外之意,我們看字面上的意思所指的就是,鳥類翅膀上所長的又長又扁的毛,就叫做「羽」,這就是「羽」的本字。

  「鳥之毛」叫做「羽」,也叫做羽毛,羽毛是從表皮生出來,羽毛分成「翼羽」跟「綿羽」這兩類,「翼羽」當中「翼」就是翅膀,翼羽當中有「羽軸」,兩側就有細細的長毛,這些細細的長毛是平列在一起的。「綿羽」就不同,綿羽就是綿綿的,它又叫做「綿毛」,看起來就像筆的形狀,沒有羽軸,它比翼羽細小而且構造簡單,是生長在軀幹跟翼羽當中的小羽毛,所以「羽」分兩種,一個是「翼羽」,一個是「綿羽」。我們看它字面上的意思就能看出來,翼羽這種羽毛因為是要幫助鳥兒在天空飛翔的,因此「翼羽」一定是有一個軸,羽毛的軸,然後兩側平列的長毛。可是「綿羽」因為是一種小小的羽毛,是長在它的軀幹跟翼羽之間的小羽毛,所以綿羽就是比較小的。

  在《尚書》當中說:「齒革羽毛」,「羽」指的就是鳥的羽毛,《易經》當中有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這裡也有「羽」字,它所指的都是幫助鳥兒飛翔的這種毛,就是羽毛。

  下面這裡有一幅圖,是一位同修近期傳來的一幅「極樂妙果圖」的局部,我們會看到在「極樂世界」當中也有一些鳥類,可是這些鳥類並不是「三惡道」裡面的動物,而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極樂世界」的眾鳥。在《佛說阿彌陀經》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句經文說:「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伽陵頻伽、共命之鳥」。

  我們看師父上人在《彌陀經要解講記》介紹過這些鳥,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生活是很自在的,平常就可以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在學校聽課或者聽老師說法的時候是非常嚴肅的場合,必須要很恭敬。如果稍有隨便的話就覺得失去了恭敬心,在威儀上是有欠缺的。「阿彌陀佛」老人家非常地慈悲,很瞭解眾生的心理,所以「阿彌陀佛」就變化了許多鳥來說法,這樣大家在「極樂世界」聽經聞法就可以隨意地聽法而沒有拘束了。這些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演說諸法」,大眾想聽什麼法,它就演說什麼法。

  這些種種奇妙雜色之鳥,它的種類是很多的,在《彌陀經》當中就舉了六種,從白鶴、孔雀、鸚鵡一直到舍利、伽陵頻伽、共命之鳥,它有六種。白鶴、孔雀、鸚鵡大家都很熟悉,下面這張圖我們就會看到,有好多隻的鸚鵡的形象在上面。下面有師父上人為我們介紹什麼是「舍利」,「舍利」在古時候翻譯成「鶖鷺」,宋朝時期琦禪師說,「舍利」就是「春鶯」的意思。「伽陵頻伽」是梵語,「伽陵頻伽」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妙音」,它還沒有出殼的時候,就能夠發出非常悅耳的音聲,這就是「伽陵頻伽」。還有「共命之鳥」,共命之鳥是兩頭鳥,「一身兩頭」,它有兩個神識,在我們中國是沒有見過,傳說當中喜馬拉雅山就有共命的「兩頭鳥」。

  所以「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當中,就是為了迎合世人喜歡花鳥的這種習慣,「阿彌陀佛」就用神力變現出了許多的禽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伽陵頻伽、共命之鳥,它的美好不是人間所有的。因為西方沒有黑夜,所以這些禽鳥說法,是「晝夜六時」都沒有間斷的。我們看江逸子老師所畫的「極樂妙果圖」上面也有這些群鳥的形象,最明顯的大家會看到「孔雀」,江老師所畫的就是白描的方式,這是「眾鳥」。關於「海鹹河淡,鱗潛羽翔」,這當中漢字的部分我們就介紹這幾個字的形體。

  接下來再來看《初學記》當中的記載,在《初學記》當中「海」是歸入了「地部」,為什麼呢?因為像這些「江河湖海」都是大地上的,所以分類的方面就是歸在了「地部」。我們先來看「海」這個字在「地部」是排在第二,「海第二」,我們來看一下古書當中都是怎麼詮釋這個字的。《釋名》的解釋是,「海晦也,主引穢濁,其水黑而晦」,《釋名》的解釋也就是我們剛剛在解釋「海」這個漢字的時候,劉熙的注解跟其他人的解釋是有所不同,但是這種解釋也是說得通的,所以在《正中字典》當中也有引用,它對於海的解釋是用「晦」來解釋,《釋名》當中很多都是聲訓。

  《博物志》的記載:「天地四方,皆海水相通」,大家如果看一下世界地圖就能夠一目了然,就有許多的海水把它連起來,它佔有整個地球百分之七十這麼大的面積,都是被海洋所覆蓋。「地在其中」,所以陸地的範圍相對於海洋來說少很多,「蓋無幾也」,你看地的範圍就沒有海洋這樣的廣闊。

  下面解釋什麼是「四海」,「七戎、六蠻、九夷、八狄形類不同」,這樣的名稱像「蠻夷」、「戎狄」所指的也都是比較周邊地區的,不屬於中原這一帶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稱它們「四海」。所以古時候人們認為中國是四面環海,所以中國人稱「四方」也叫做「四海」,比如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裡「四海」就有「四方」的意思。「四海」這個詞也因為這個關係所以就泛指天下,天下各處。在《尚書》當中有這樣的一句經文說:「四海會同,六府孔修」,「四海」在這裡就有天下的意思。所以為什麼用「四海」來稱天下就是這個原因,「言皆近於海也」,這是「四海」。

  「四海之外,皆復有海雲」,四海之外也是有海的。像我們所熟悉的比如說「東海」,「東海之別」還有「渤澥」,什麼叫「渤澥」?「澥」指的就是深入陸地的海,所以古人稱「渤海」為「渤澥」,「渤海」如果大家有去過山東半島,或者是遼東半島,對於渤海都會感覺到很熟悉。我們以前生活在東北,居住在大連、沈陽、長春,大連就是三面環海,這都是在遼東半島區域,離渤海就非常近,每年的夏天大家都會到海裡去游泳,那個海就是渤海。渤海上面就有遼東半島,下面往南走是山東半島,這樣環繞著把海等於是包起來。渤海在古時候是稱作「渤澥」,「澥」指的就是深入陸地的海,大家如果在地圖看「渤海」會非常地清楚,因為它周邊都是被陸地所環繞,雖然是海,可是它是深入陸地的一種海,這是「渤海」。「東海共稱渤海」,「渤海」是和「東海」相通的,「又通謂之滄海」,古時候稱大海叫做「滄海」,這是在《博物志》當中的記載。

  另外《博物志》當中又說,你看中國古人講「海」又和「神仙」會有所聯繫,《博物志》當中有記載「滄海」當中都有哪些「神山」呢?有「三座神山」,這三座神山分別叫做「蓬萊」、「方丈」和「瀛洲」,神山就是在東海當中,東海當中的神仙所居住的仙島,就是在「蓬萊」、「方丈」還有「瀛洲」,這在《史記·秦始皇的本紀》當中就有記載。「海中有三神山」,分別叫做「蓬萊、方丈、瀛洲」,那時候秦始皇非常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就派童男童女,由徐福率領,到蓬萊、方丈、瀛洲這樣的神山,希望能夠求得長生不老的藥,求得仙丹,他希望統一了天下,收復了六國之外,還能夠長生不老,真的是「萬歲萬萬歲」這樣的皇帝,可是最終秦代的王朝還是非常的短命,他還是沒有實現願望。徐福帶領了這些童男童女,歷史上的記載最後是到了「日本」,而徐福也成為了「日本皇室」的祖先,這在歷史當中是有這樣的記載。

  所以中國跟日本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就有非常深厚的淵源關係,之後歷朝歷代中國和日本在文化上的往來,在宗教教育等各方面的往來還是非常密切的。比如說唐朝時代日本也有派了許多的留學生到大唐來學習,學習中國的「儒釋道」的聖賢教育,並且把這些經典文化也都帶回了日本。這就是湯恩比博士提到,在東亞文化圈當中,除了中國之外還是許多衛星小國,這些小國跟中國文化的淵源關係都是很深厚的。我們看在「滄海」當中的這三座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這是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在神山上也有富麗堂皇的宮殿,宮殿都是由金銀所蓋成的,我們可以想象,一定是非常的金碧輝煌。這些神仙也是因為行善積德,有了這樣的福報,才能夠當上神仙的,這是在《博物志》的記載。

  《列子》當中也有記載:「渤海之東有大壑」,就是渤海的東邊,「大壑」是什麼呢?「大壑」指的是大海的意思,像《莊子》就有說:「夫大壑之為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那當然是這樣的,你看大海是多麼的廣大,用多少水去灌注它,也灌不滿;從海水裡面去不斷地把水取出來,這海水也不會枯竭,就是因為大海是非常廣闊的。這是渤海之東就有這樣的大海叫做什麼呢?叫做「歸塘」。「歸塘」就是「莊子」所說的「尾閭」,歸塘為什麼叫「歸塘」和「尾閭」呢?因為它是「海水所歸聚之處」,所以叫做「歸塘」,這其中就有一些渤海當中仙人所居住的地方,所居住的神山,除了前面所介紹的這三座神山「蓬萊、方丈和瀛洲」之外,其中還有「岱輿、員嶠」,這「員嶠」也是神山,還有「方壶」,這是《列子》這本古書當中都有記載,「海中有神山」。

  不過就如同我們在前面介紹「日」跟「月」,你看「日天子」、「月天子」,這是佛經當中的稱謂,也就是人們俗話所說的「太陽神」跟「月神」,雖然這些神眾是存在的,而且是跟我們共同生活在宇宙的空間當中,可是因為我們的空間維次的不同,所以人的肉眼還是沒有辦法看到像「太陽神」還有「月神」這樣的神眾,但是他們是真實存在的。典籍當中就有很多的記載,只是我們空間維次不同,所以人的肉眼是沒有辦法見到。

  《五山石洲記》的記載是說:「東海之別又有溟海、員海」,《石洲記》當中說:「扶桑在碧海當中有太帝宮,太真東王所居」,就有這些神仙生活在其中。這裡有「蓬萊山」,蓬萊山有五千里這麼大, 蓬萊山脈還有「員海」圍繞著蓬萊山,它的海水顏色是「正黑色」,所以叫做「溟海」,就是《莊子》當中說的「北溟有魚」,四海都是稱作「溟」。《山海經》則有記載:「岐海」、「幼海」跟「少海」,「少海」也叫做「幼海」,「少海」所指的就是渤海。「南海」,「按南海大海之別,有漲海」,「漲海」就是古時候稱南海就叫做「漲海」。在《後漢書》當中說:「交阯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就是古時候這些地方要往中央朝貢,「貢獻」指的是平常要進奉一些貢品,這些貢品都從哪裡來呢?都是從「漲海」出入,也就是從南海當中去取得各種珍奇的寶物,這是「交阯七郡」。

  「交阯七郡」包括的範圍是哪裡呢?因為「交阯」這個名字我們在讀古書的時候常常會見到,「交趾」所含括的範圍就包括了我們今天的廣西、廣東的大部分,此外還包括了越南的一部分,所以談到「交阯」我們自然就會聯想到越南,這一帶像廣東、廣西、越南都是離南海很近的,所以他們要往朝廷進貢或者是饋贈一些禮物的時候,這些珍奇寶物都是從南海當中取得的。

  再來還有記載說,「大秦西南漲海中」,漲海就是南海,「可七八百里」,其實南海的範圍非常廣。它指的是「大秦西南」的南海這個部分有七、八百里這麼大的範圍,到「珊瑚洲」。「洲底有大磐石」,在上面就生了很多珊瑚,這珊瑚也算是珍寶之一,所以人們就拿鐵網去取珊瑚。這海裡就像一個大寶庫一樣,海裡有許許多多的珍寶。傳說當中我們看到像「東海龍王」,這龍宮許多的「龍王」在龍宮裡面所藏的珍寶也是很多的。

  這裡就指出「珊瑚」,說到「珊瑚」我們就會想起在澳洲有「大堡礁」,這裡面的珊瑚是非常之美的,可是由於人類對地球這種無止境的破壞,在最近的這些年當中,我們會明顯地感到地球在變暖。這是全球氣候變化,全球變暖這種趨勢的速度是很快的,特別在最近的幾天我們會看到一些報導,像聯合國所發布的這些消息以及相關的報導,會看到今年的七月全球的溫度可以說在歷史上是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很多地方在今年的七月份都是處在高溫的狀態,而且這個高溫不是一般的高溫,我們人的體溫能受得了的溫度是三十多度,這就已經覺得很熱了,可是有的地方達到四十多度甚至五十多度,甚至於還有更高的。

  氣候變化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珊瑚,澳洲的「大堡礁」本來是非常美的,這是世界的一種自然的遺產,那種珊瑚的絢麗的顏色吸引了多少的遊人去參觀。可是現在的「大堡礁」就不再是這麼美了,為什麼呢?因為隨著氣候的變暖,海水溫度的上升,許許多多的珊瑚都白化了,可以說算是死亡。白化大家看到就是珊瑚變得一片一片都是白的,看起來就是很淒涼的感覺,這些也都是人類活動給大自然所造成的傷害。所以要恢復大自然生機勃勃的面貌,還是要靠人類把自己這種「無止境的貪欲」要止息住,以及種種的經濟發展給地球帶來的沉重負擔,這些都要想辦法去化解,才能夠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當然對於這點在儒釋道的聖賢經典當中,講到的就更多,也更加的深入。

  那說到「海」,我們自然會想起,中國的典籍當中常常談到「四海龍王」,就在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地方是台南,台南稱為「府城」,在歷史上有非常古老的「龍王廟」,供奉著「四海龍王」。但是非常可惜因為龍王廟的毀損,現在「四海龍王」的這些古老的神像就轉為供奉在「天后宮」當中,但是人民依然會虔誠來祭拜「四海龍王」祈求風調雨順,因為龍王主要就是專門負責來興雲降雨。我們希望風調雨順,古人就非常重視祭拜,那當然更重要的是要整個國家從上到下,一定是要認真努力地去落實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才能夠感得風調雨順的果報。

  「四海龍王」,「龍王」是神眾之一,「四海」就是中國的四面之海,這在《禮記·祭義》當中就有談到,中國的四面之海包括有「東海、西海、南海還有北海」,這就是古書裡面所稱的「四海」。「四海龍王」,「龍王」是這四海,東海、西海 、南海、北海的海神,這些「龍王」各自掌管一方,就合稱為「四海龍王」。在《歷代神仙通鑑》當中有記載「四海龍王」的名諱,分別有「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北海龍王」。東海龍王叫「敖光」,西海龍王稱為「熬順」,南海龍王稱為「熬明」,北海龍王稱為「熬吉」,這些神眾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後面還會學到《十善業道經》,在學習《十善業道經》的時候大家對於「龍王」的印象就會更加地深刻,所以佛是教導我們一定要落實「十善業道」,後面的課程會跟大家來做分享。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河」,雖然在我們現在這句經文「海鹹河淡」的河並不是專指「黃河」,可是在古書當中凡是談到「四瀆」當中的「河」,「河」在古書裡是專指「黃河」,「江」就是專指「長江」。黃河的源頭是出自於青海的「巴顏喀喇山」,而且還流經了九個省份,從甘肅、寧夏一直到山西、陝西最後到山東,再由山東這裡歸入大海,注入「渤海」,所以黃河流經了九個省份,最終黃河是注入了渤海當中。黃河有多長呢?黃河的長度是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在我們中國黃河是第二大河,次於長江。我們剛才提到「河」這個字,它在造字的時候就是指的「黃河」,因為泥沙非常多,所以河水在流的時候發出的聲音就是「吼吼吼」這樣的聲音,所以它的聲旁就是「可」聲,跟長江的「江」是不同。長江的「江」右邊的「工」字旁是它的聲旁,它發出的是「剛 剛 剛」,因為它不太攜帶泥沙,所以流水的聲音跟黃河攜帶泥沙的聲音就有所差異。談到黃河,它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搖籃。

  剛剛有提到黃河,它的起源跟「昆侖山脈」有關,我們看到昆侖山脈在中國的西部,是從「帕米爾高原」開始一直綿延到青海省,這昆侖山脈有一千六百公里,它有四條大支脈,這四條大支脈是包括哪些支脈呢?包括西邊的「喀喇昆侖山」,東邊的「阿爾金山」、「巴顏喀喇山」和「唐古喇山」。所以「巴顏喀喇山」就是屬於昆侖山的支脈之一,黃河就是從青海的「巴顏喀喇山」這個地方起源的。對於這些地理的概念,我們還是要有所掌握,這個其實在學習《三字經》的時候,大家就已經有學習過了。

  那我們再來看《初學記》當中所講到的「河」,《初學記》所記載的「河」,還是收錄在「地部」,分類還是在「地部」當中,因為這些「江河湖海」都是在大地上面,它不是屬於「天」,是屬於地所含括的範圍,所以是在「地部」。「河」是在第三,我們先來看一下敘事的內容。《說文解字》解釋說:「河者下也,隨地下流而通也」,在地面上「河」不斷在流淌。《援神契》說:「河者水之伯上應天」,這是《援神契》的記載。《漢穆天子傳》當中說:「河與江、淮、濟三水為四瀆」,「黃河」加上「長江」、「淮水」、「濟水」,這四條河加在一起就總稱為「四瀆」。我們學習文言文,對於這些「五嶽四瀆」這些基本的概念都要瞭解,「五嶽」都是哪五嶽?「四瀆」都有包括哪幾條河?這都是對於中國地理的一個基本概念,大家要有所掌握。

  所以這裡所說的「河」就是專指「黃河」,「江」就是專指「長江」,黃河、長江加上淮水、濟水在古時候就稱為「四瀆」。雖然這「四瀆」到了現代的時代,水脈在地理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可是歷史上我們讀古書,只要談到「四瀆」,大家一定就會知道是哪四條河流,比如在大禹治水的時候,這裡就牽涉到「四瀆」。「河」也就是黃河,黃河稱之為「河宗」,為什麼稱之為「河宗」呢?就是在「四瀆」黃河、長江、淮水、濟水這四條河當中,黃河是「四瀆之所宗」,在四條河當中黃河是「宗」,它就有主要的重要的意思,所以在「四瀆」當中「黃河」是居首的。黃河被譽為我們「中華文明的搖籃」,世世代代人們生活在黃河邊,黃河哺育了兩岸的人民。中國上古時期像「堯舜禹湯」,夏商周的時代,文明就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的,所以黃河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是別具意義的,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歷史文化的概念。

  按這下面的注解,《水經注》跟《山海經注》就談到,「河源出昆侖之墟」,黃河的起源是跟昆侖山脈有關,也就是我們剛剛所介紹的,在昆侖山脈當中,其中有一條支脈就是青海的巴顏喀喇山,青海的巴顏喀喇山則是黃河的源頭,所以黃河和昆侖山都是有關係的。《山海經》的記載是說:「昆侖山縱廣萬里」,昆侖山有四個大支脈,從「喀喇昆侖山」開始一直到「阿爾金山」、「巴颜喀喇山」、「唐古喇山」,這是昆侖山的支脈,所以昆侖山在西北部的範圍是很廣的。傳說當中有許多神仙都住在昆侖山,昆侖山和中華文明的淵源關係很深,這有許多的歷史故事我們前面也介紹過一點。

  昆侖山是「高萬一千里,去嵩山五萬里」,它離「嵩山」有五萬里。昆侖山有幾條河環繞,有「青河」、「白河」、「赤河」和「黑河」環繞著它,「白水」也就是白河出自於東北,它就往東南流為中國河,這個「河」指的就是黃河。我們常說「九曲黃河」,黃河是「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大曲」,從地圖上會看到九曲黃河,我們會看到一些圖片,可以看到九曲黃河的樣子。但是以前我們看黃河,我的印象是去河南、河北這一帶去旅遊的時候,曾經見過黃河,但是那時候所看到黃河,就不是九曲黃河的這種形狀,所以黃河所流經的這些省份,每流經一個地區所呈現的形態都是不相同的。可是在有一些特別的地區,黃河的形狀確實就是彎彎曲曲的樣子,被稱為「九曲黃河」可以說是非常的形象。

  「東流潛行地下」,這下面就有談到,黃河所流經的方向和流經的地區,有很多都是古時候的地名。你看到了「規期山」就往北流,分成了兩個源頭,一個源頭出自「葱嶺」,另外一支出「于闐」,之後這個河又合在一起,「東注蒲昌海」,「蒲昌海」是在今天的新疆一帶,是新疆的第一大湖。然後接著又潛行到地下,往南到了「積石山」,往西南流又「東迴入塞」,「東迴」是西北這一帶,就經過了「敦煌」、「酒泉」、「張掖郡」南部,跟「洮河」又合在一起。

  說到這裡我們會想起在古時候,詩人在形容西北的這種景象,王維在唐朝時代所寫的一首詩《使至塞上》,這裡面有一句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裡的「河」所指的就是黃河,王維描寫《使至塞上》的這種景象,「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居延」也是在甘肅張掖這一帶,「征蓬出漢塞」,「征蓬」古時候常用「飛蓬」來比喻遊子出門在外,「歸雁入胡天」,王維的這首詩仿佛就是一幅畫一樣,把西北的這種景象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最有名的就是下面的這一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我們閉上眼睛就可以想到,這種塞上蒼涼的景象。這裡的「長河」就是指的黃河,這一段的黃河是在西北的這一帶,伴隨著邊塞的這種景象,黃河也是別有一番景致。「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都護」在漢唐的時代管理邊疆事務的官員,「都護在燕然」就是指守將是在「燕然」的前線,所以這首詩描寫出使邊塞的艱苦,也讓我們看到大漠跟長河落日的這種景象。這首詩真的像一幅畫,可以讓我們想象,在唐朝的時代出使邊塞的這種艱苦的狀況。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九曲黃河」只介紹了一半,也就是還在西北它經過「敦煌」、「酒泉」、「張掖郡」之後跟「洮河」合在一起,依然還是在西北的景象,但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這段文我們還是要留待下一節課,再繼續跟大家分享圓滿。那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