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9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一頁的倒數第二行開始看起:「劍號巨闕,珠稱夜光」,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這句經文。「劍號巨闕」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在古時候有一把非常著名的寶劍叫作「巨闕」。

  當時鑄劍師總共是鑄了五把寶劍,而「巨闕」是其中的一把很有名的,這都是屬於兵器當中的一種。兵器的種類是很多的,例如干戈的「戈」、斧頭的「斧」、鈇鉞的「鉞」等等。而「劍」是屬於其中之一,它是狹長的形狀,但是和刀不同,「劍」是兩面都很鋒利的,這是「劍」。「劍號巨闕」,「號」就是指名稱、別名。我們現代人一般都是只有姓和名,可是古人的稱謂是有很多種,除了有姓、有名之外,還有字以及號。字、號、名字是不相同的。

  在中國的古禮當中,關於稱謂也是很講究的。古禮當中的稱謂,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也都會談到。古時候有冠禮,男子是二十歲行冠禮,戴上帽子,這是代表他成年了成為大人,這是成年禮。女孩子是十六歲成年。這在中國古時候,男女的成年之禮都是算大禮。在一個人未冠,還是童子的時代,所有的人都可以稱他的名,但是一旦他成年行了冠禮之後,這時候就不能夠再繼續稱他的名了。為什麼呢?如果他成年了再繼續稱他的名,這就對他不恭敬了。在行冠禮這一天,同輩的朋友、親戚會送他一個字,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有名、有字。在他成年行冠禮之後就要稱他的字,這時候就不能稱他的名。

  而成年之後可以稱他名的人只有兩個人,是哪兩個人呢?一位是父母,父母一生都稱他的名;再來就是老師,老師也是一生稱名。所以中國人講孝親尊師,作為老師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即使一個人做了官,縱使他做到國家重要的大臣,跟皇上每天在一起,皇帝稱這位大臣,也是稱字而不稱名,這是代表對他的尊敬。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可以稱名,什麼情況呢?就是人犯了罪被判刑要坐牢情況之下,可以直呼他的名。這是代表什麼呢?代表對他就沒有恭敬尊重之心,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中國人對於稱呼,禮節是很重要的,平常一般人只能夠稱字而不能稱名,稱謂不能搞錯。此外,如果人是一個很有道德、很有德行的人,甚至於連他的字都不稱,而是什麼呢?他是什麼地方的人,就用那個地方的地名來稱呼他。為什麼呀?這種稱謂就是表示,在這地方出了一位大人物。

  比如說師父上人常常舉的幾個例子,清朝末年有一位大臣叫做李鴻章,李鴻章人們不稱他名,也不稱他字,而是稱他李合肥。為什麼呢?他是合肥人,稱他李合肥。除此之外佛門也是如此,在佛門當中,例如唐朝的智者大師,他的法號叫智顗,但是因為他是佛門一位了不起的大師,所以人們就稱他作天台大師,而沒有稱他智者,都是稱他天台大師,這是代表什麼呢?代表對他特別的尊重。還有窺基大師,他一生是住在西安的慈恩寺,所以人們就稱他為慈恩大師,用寺廟的名稱來稱呼他,而沒有稱他名,也沒有稱他字,這是對他特別的尊重。這是在古禮當中,我們常常都可以看得到的,這就是古禮當中的稱謂。

  接著再來看「劍號巨闕」,這一把「巨闕」劍,「巨闕」劍在古代是一把非常名貴的寶劍,而這把寶劍是在春秋的時代。春秋時代有吳越的戰爭,這是越王勾踐還有吳王夫差,因為吳越之間一直在交戰,而春秋時代吳越的國界是在哪裡呢?是在今天的江蘇這一帶。在那個時候吳越為了爭奪土地,他們之間就一直發生戰爭,到後來越國被吳王給打敗了。於是越王勾踐聽從了范蠡的計策,就把西施送去吳國。因為西施長得很美貌,吳王夫差也非常貪美色,他就接受了,當然同時也獻去了很多財寶。因此越王勾踐雖然被打敗了,可是他在自己的國家當中「臥薪嘗膽」。什麼叫「臥薪嘗膽」?「臥薪」,「薪」指的是木柴柴火,就是他所睡的床鋪都是用木柴鋪成的,「薪」就是木頭的意思。這是形容他過著一種特別艱苦的生活。而「薪」是木頭,平常睡覺他是睡在木柴鋪的床鋪上,時時刻刻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亡國之恥。「嘗膽」是什麼呢?「嘗」是用舌頭去嘗味道,「膽」就是動物的膽汁,那膽汁是什麼味道?膽汁是很苦的。因此越王勾踐平常的生活就是一邊臥在樹枝鋪成的床上,一邊嘗著很苦的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就是提醒自己不能夠忘記亡國的痛苦。

  於是就這樣經過了十年的生聚、十年的教訓,最後他終於又打敗了吳王夫差。等到勾踐復國之後,當時是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興了越國。復興之後,范蠡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知道進退,這就體現出了他的智慧跟遠見。因為他非常瞭解越王勾踐,大概他多少懂一點面相。越王勾踐的面相,他的鼻子從側面看就象鳥的嘴一樣,這種人是什麼性格呢?這種人的性格可以共患難,但是不能共富貴。患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可以跟你一起相處。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之後,這樣的人就不相處了,他就會有疑心。於是這時候范蠡審時度勢,知道不能夠繼續再留在越國,所以他就帶著西施離開了越國,從此之後就改名換姓,住在陶這個地方,到山東一帶去做生意,去養魚賺大錢,人們都稱他陶朱公。

  中國以前拜的財神是范蠡,拜范蠡作財神是很有道理的,為什麼呢?他就是示現,「三聚三散,舍財布施」的榜樣。范蠡去做生意就發了大財,發了財之後,范蠡就把錢財全都布施出去,在歷史上記載著「三聚三散」的典故。他散了財之後,再繼續從小生意開始做起,就這樣一直做,做了幾年又發了財,發了財之後范蠡很快又把財散出去,就這樣三聚三散,最後他得什麼果報呢?他所得的果報就是「置千金之產五次」,這是真正的聰明之人。所以在從前中國人所拜的財神就是陶朱公范蠡,這是很有道理的。

  佛在經典當中也教導我們,「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如果要想得到財富,財富是果而什麼是因呢?「財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那什麼是因呢?「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什麼是因呢?它的因就是「無畏布施」。所以能夠修財布施、法布施以及無畏布施這三種因,就一定能夠得到財富、智慧以及健康長壽的三種果報。這是人人都非常想要得到的,那我們就要知道要修什麼因,修什麼因一定就能夠得到什麼果報。

  我們還是接著來談一談這把「巨闕」劍,為什麼說,「劍號巨闕」?這把劍就是越王勾踐,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期間,他找到了一位鑄劍的高人叫做歐冶子。我們曾經到安徽盧江的冶父山去參觀,這座山的得名就跟歐冶子有關,在上面就有一潭歐冶子的鑄劍池,他是一位專門負責鑄劍的高人。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劍,其中有一把很有名的叫做「巨闕」。歐冶子還有一個女兒很有名叫做莫邪,大家都聽過「干將莫邪」的故事,莫邪也是繼承了她的父親歐冶子鑄劍的功夫,後來她嫁給了干將,「干將莫邪」的故事在歷史上是很有名。我記得我們學《百家姓》,就曾經講過他們的故事,也是非常傳奇,都跟寶劍有關。干將跟莫邪他們夫婦二人,也是非常擅長鑄造寶劍。所以古時候也有兩把劍,一把叫做「干將」,一把叫「莫邪」,就是用了他們的名字來起名的。越王勾踐這把「巨闕」劍,是非常鋒利的寶劍,它鋒利到什麼程度呢?銅鐵這些金屬碰到這把「巨闕」劍,能夠通通被它削斷,而這把寶劍又絲毫無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它確實是很鋒利。「巨闕」的「巨」就有大的意思 ,所以叫做「巨闕」劍。

  我們再來看下一句經文叫做,「珠稱夜光」。「珠稱夜光」這是講,在明珠當中最為貴重的叫做「夜光」,也就是夜明珠。珠是在蚌殼當中所生出來的一種圓形的物質。就是蚌殼裡面會分泌出一些物質,所分泌出來的物質越來越圓,就形成了一顆珠。「珠稱夜光」,「稱」是稱頌和讚譽的意思,在所有的明珠、珍珠當中,被廣為讚頌的是什麼呢?是夜明珠,也就是「夜光」。這種珠自己本身是會發光的,到了晚上看起來更加的明亮,這是在所有的珍珠當中,夜明珠是最為名貴的一種。「夜」是夜晚。「珠稱夜光」,「光」指的就是明亮的意思。它即使是在夜晚,都還能夠發出明亮的光,這是「珠稱夜光」。關於這兩句經文,我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它的意思。

  接下來再分別看這裡面的字。我們首先來看「劍」字,「劍」字在投影片上就有金文,以及《說文解字》當中的籀文的寫法。我們看金文的「劍」有不同的形體,有我們放在投影片上的形體,也有在《正中字典》當中的金文的形體。「劍」字右側「刂」字邊是它的形旁,而左側「僉」是它的聲旁,就是古時候的「劍」字,這是金文。投影片上的金文大家看到,它是從「金」,這是表示什麼呢?表示它是用金屬來製造劍器。同樣的「僉」部分它是屬於聲部。到了《說文》小篆的時候,「劍」字就是從「刃」,它旁邊是一個「刀」字邊,它就不是從「金」了。金文的寫法,跟《正中字典》當中的金文又有所不同。

  而小篆我們看《說文解字》當中的「劍」字的形體,右側是一個「刃」字邊,這是代表它的形,左側是「僉」,是它的聲旁。「劍」字的本義是什麼呢?在《說文解字》當中對於「劍」字的解釋,是「人所帶兵」,也就是指兩面有刃的短兵器就叫做「劍」。所以在《說文》小篆的形體當中,它的右側是一個「刃」字邊,代表它的形,而「僉」是它的聲旁,「僉」字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代表「皆」。為什麼它要這樣子來搭配呢?這跟古時候人們的一種習慣是有關係的。因為在古代無論是王公將相,還是一般的世俗人、普通的老百姓,他身上都可以配「劍」。所以「劍」是一般人所通用的兵器。

  當然「劍」不完全是作為一種兵器,它在一些場合當中也是代表禮的象徵,是一種禮節。配「劍」,不同身份的人所配劍的規格是不相同的。所以「劍」字在《說文》當中小篆的形體是從「僉」聲,「僉」是「皆」的意思,古人皆可配劍,所以用「僉」聲是這樣解釋。這是「劍」作為一種兵器,兩邊都有鋒利的刃,而中間有一個脊,這樣的兵器就叫做「劍」。古時候有很多「劍」的名稱,比如說「干將劍」、「莫邪劍」還有「魚腸劍」,後面我們都會跟大家作介紹。「劍」的不同的形質,在古時候也代表著人不同的身份,所以它也是一種禮的代表。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一個字,「珠寶」的「珠」。關於「珠寶」的「珠」,我們先來看一下在投影片上,這是《說文》小篆的「珠」的寫法。「珠」字我們看小篆的寫法,它的左側是「玉」字旁,「玉」字前面我們有學過,實際上「玉」字是三塊玉用一個「丨」,「丨」就是一豎,這樣的形體把它穿起來。大家都記得在甲骨文當中的那串玉,實際上是像一根繩子的這根線把三塊玉穿起來,就叫做「玉」。後來是為了跟「王」字有所區分,所以才加上點的。在最初造字的時候,「玉」字是三塊玉穿起來,所以上面並沒有點。「珠」的左側是「玉」字邊,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是王字邊,「王」字最早的時候的寫法,上面那兩橫是挨在一起的,上面那兩橫跟最下面的這一橫之間的距離是比較長的。可是如果是「玉」字,這三個橫之間的距離是均等的,就是「玉」字。所以「珠」的部首是從「玉」,而右側的「朱」就是它的聲旁。

  「珠」在《說文解字》當中就有解釋,它的本義作「蚌之陰精」。也就是在蚌當中有精液,蚌當中的精液凝結在一起,慢慢地形成一種圓形的物質,因為這種物質它長得,大家看到珍珠的樣子都是非常漂亮,有許多的女士非常喜歡佩戴珍珠,佩戴起來的時候,看起來人比較高貴,而且它有一種明亮的,非常瑩澈如玉那種感覺,所以它就從「玉」字旁。它右側的「朱」,「以朱為赤心,木如松柏之屬,乃木之殊美者」。而「蛛(原文)生於蚌,亦有出蚌心而殊美意」,所以它從「朱」聲。其實從這裡大家也可以看出,即使一個字的聲旁是跟它的聲音有關,可是實際上它也含藏著一定的意思在其中,聲音跟它的意義都是分不開的。這在訓詁學當中我們就有學到音訓,古人就有發現所謂「聲義同源」這樣的一個規律。所以大家看一個部首,有它的形旁、有它的聲旁,聲旁雖然是跟它的讀音有關,實際上再去探究其中的意義,發現跟字也有意義上的關聯。這是中國人的文字,這裡面有形聲字,形聲字當中也是有許多非常有趣的現象。

  所以你看「珠」,松柏這樣的木頭在所有的木材當中,松柏是非常殊美的,相當殊美的木材。珠寶的「珠」也是這樣,它生在蚌中,這顆珍珠從蚌心出來,也有殊美的意思,所以它是「朱」聲。「珠」首先就有珍珠的意思,珍珠有沙類還有微生物竄蚌蛤的外套膜,部分受到刺激就會分泌出一種液體,一層一層的把它包起來,時間久了之後就越包越大、越包越圓,形成了一種圓形球狀的物質,就叫做珍珠。這就是「珠」字自己本身就帶有珍珠的意思。「珠」字可以解釋為是形聲字,也可以說是會意字。這是跟這句經文有關的兩個漢字,我們就跟大家作一點這樣的分析。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初學記》當中的記載。《初學記》關於「劍」字是收在「武部」,「武」就是武功的武。「武部」的第二個部分就是「劍」。我們來看一下《初學記》的記載,這裡就有很多跟「劍」有關的解釋,讓我們對於古時候所談到的「劍」,會有一個更加清楚的瞭解。在《釋名》當中解釋,「劍」是什麼意思呢?「劍」解作「撿」,就是一個提手旁再一個僉,撿東西的撿。為什麼「劍」解作「撿」呢?下面有解釋,「所以防撿非常也」,「非常」所指的是突如其來的禍患,就是人們佩的「劍」存有防身的作用,突如其來的一些災禍,拿劍就可以去抵擋。在《管子》當中就有記載,「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金」就是指的金屬,在山上可以挖掘出一些金屬。「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這時候我們就看到,在古時候記載最早造劍的是誰呢?就是最後跟軒轅黃帝作戰的時候,打了敗仗的「蚩尤」,他最早造了「劍」。之後各個諸候國都有一些名劍出現,比如說楚國有「龍泉寶劍」、秦國有「太阿劍」。我們如果做過「三時繫念」,都會讀到一句文叫做,「如太阿劍,橫按當軒」。這把「太阿劍」在古時候是秦國的寶劍,秦國還有「工市劍」。著名的「干將」、「莫邪」這兩把劍是屬於吳國的。我們現在說的「劍號巨闕」,這把「巨闕」劍是屬於越國的。可是「干將」、「莫邪」這兩把寶劍則是屬於吳國的。

  還有「屬鏤」這把劍,就跟吳越戰爭的這段歷史還有一些關係。為什麼?我們剛剛介紹過的范蠡,他輔佐越王勾踐復興了自己的國家,范蠡是一位非常懂得審時度勢的人,他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在患難的時候能夠相處,可是到了富貴之時就要遠離,不能夠再跟他一起共事了。於是范蠡就勸文種要一起離開越國,可是文種對越王勾踐並沒有看得這樣清楚,他覺得明明好不容易歷經艱難,吳越戰爭使得自己的國家復國了,這時候應該要安享富貴,所以文種就沒有捨得離開越國。他是越國的大夫,在吳越戰爭當中,他和范蠡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結果范蠡在戰爭結束之後,勸文種要離開,文種就不肯,沒有聽他的勸,果然後來文種因為被陷害,被越王勾踐賜死。他被賜死的時候,越王勾踐就賜給他「屬縷之劍」,就是這把劍。

  這是吳國,越國的劍除了「巨闕」劍之外,還有其他的劍也是非常有名的,越國有「純鈎」、「湛盧」、「豪曹」、「魚腸」以及「巨闕」劍。而實際上我們根據註解當中的記載,會發現「巨闕」劍還不是這些寶劍當中最有名的,還有比它更好的。《越絕書》當中說,「楚王召風胡子」,讓他來到吳越,見到了鑄劍的名將歐冶子以及干將,干將就是莫邪的丈夫。於是就讓他鑄造了三把鐵劍,一把是「龍泉」,一把是「太阿」還有一把是「工市劍」。楚王就問他,為什麼寶劍的名稱會稱作「龍泉」、「太阿」和「工市」?風胡子就回答他說,「龍泉寶劍」的形狀就如同是登高山、臨深淵,龍就是登高山、臨深淵,就是這樣的狀態。而「太阿劍」是巍巍翼翼,就如同流水的水波一樣,所以叫做太阿劍。

  「工市」,「釽」字,一個金字旁再一個爪念披,「釽」所指的是劍身所出現的文采,是「工市」的劍身的文采,「從文起,至脊而止,於珠而不可袵文」,就如同「流水不絕」。後來晉鄭王聽說了有這三把寶劍,古時候寶劍可以說都是王者必爭之物。他聽說了這把寶劍,就很想要得到這把劍,那當然楚王不肯給他,於是他就出兵攻打楚國。後來楚王就拿著太阿劍登上了城墻,拿著劍一揮,這「揮」有指揮的意思,後來就因為寶劍的能量,最後他就打了勝仗。這是在《越絕書》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而《吳越春秋》當中就談到了「干將莫邪」,干將是莫邪的丈夫。他跟「歐冶子」,歐冶子是鑄劍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工匠,「與他同師」。

  於是「闔閭」,闔閭是吳國的君王,就讓他去鑄造二把寶劍,一把叫做「干將」,一把叫做「莫邪」。我們知道古時候的劍,我們聽「干將莫邪」的傳說,就可以看出劍也是有分雌雄,有雄劍有雌劍,有分陰陽。莫邪是干將的妻子,干將在做這把劍的時候,「金鐵之精未肯流」,他鑄造的時候把這些金屬,拿下去造的時候並不順利。於是干將就講,他老師當時在鑄造寶劍的時候,如果「精鐵」,所用的金屬不能夠熔化的話,他用什麼辦法去解決問題?結果莫邪聽了之後,干將的妻子莫邪聽了之後,她就把她的頭髮剪斷,然後「剪指」投到火爐當中,最後金屬才開始熔化,才鑄造了這把寶劍。寶劍它有分陰陽,陽就是「干將」,陰就是「莫邪」。後來「干將莫邪」的故事,我們曾經在《百家姓》裡面分享過。干將後來把這把陽劍藏起來,把這把陰劍,也就是「莫邪」這把劍,獻給了闔閭。後面又有很多故事,我們在這裡就不多說。

  《吳越春秋》也有說,「越王允常」他有請歐冶子做了五把名劍,分別是純鈎、湛盧、豪曹、魚腸和巨闕。有一位來自秦國的薛燭,非常善於去看寶劍,所以越王就把他所擁有的幾把寶劍,「豪曹」、「巨闕」、「魚腸」這些寶劍拿來給薛燭看,但是薛燭認為這些寶劍都不是最好的寶劍。最後越王就把「純鈎劍」拿給他,薛燭看了之後就非常讚歎,讚歎這把「純鈎劍」,說,「光乎如屈陽之華,沈沈如芙蓉始生於湖」。這都是形容寶劍的這種能量,還有它的光彩。「觀其文如列星之行」,就像天上的星星在宇宙當中行走,而「觀其光如水溢於塘」,這就是形容它的光彩,如同「水溢於塘」,這就是「純鈎」之劍。因為薛燭很善於相劍,越王並沒有告訴他這把劍是什麼,但是他一看就知道這是「純鈎劍」,知道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把寶劍。

  接著又取了「湛盧劍」給他看,「湛盧劍」一拿出來,薛燭就讚歎說,「善哉銜金鐵之英」,在用金屬去鍛造這把「湛盧劍」的時候,是提取了它的「英華」,「吐銀錫之精」這都是鑄劍的時候,把金屬當中最精華的內容提取出來。「寄氣託靈有游出之神服」,這把「湛盧劍」,薛燭也是非常讚歎,就說這把劍可以「折衝伐敵」,在戰場上拿這把寶劍它的威力是無窮的。「人君有逆謀則去之他國」,允常就把「湛盧劍」獻給了吳國。「吳公子光弒吳王僚,湛盧去如楚」,後來「湛盧劍」又到了楚國。那可見得我們通過古時候記載,雖然我們並沒有看到這把寶劍,它的光彩、它的形狀的本身,可是通過古書當中的記載,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些劍都是非常有靈氣的,而且它是屬於哪一個國家的君王所擁有,也都是要有一定的因緣跟福報才能夠得到。關於這些寶劍的故事,其實不只是中國古代的歷史,我們以前看過關於英國的、歐州的一些傳說故事,也會看到許多跟寶劍有關的傳說。這種寶劍就不只是在中國的歷史上,應該可以說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歷史上,都有許多傳奇故事。

  再來看「珠」,珠在《初學記》當中是記載在卷二十七「寶器部」。因為「珠」是我們常常說珠寶珠寶,所以在分類當中關於「珠」的記載,是在「寶器部」當中,和我們前面介紹的「金」和「玉」,同樣都是屬於這一部。《寶器部·珠第三》我們也來看一下敘事這段文的記載,對於所謂的珠寶,大家就能夠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首先它引用的是《易川靈圖》所說的「至德之盛,五星如連珠」。這也是談到天上的星象,和人世間這些君王、臣子的德行都是相互感應道交的,如果有這些至德的君王出現,或者是有至德的聖賢出現於世的時候,在觀測宇宙天體的運行、觀測天文,就會發現許多不同尋常的現象發生。

  《禮斗威儀》當中說,「其政平德至淵泉,則江海出明珠」。那究竟「江海出明珠」這樣的瑞象,要如何才能產生呢?這也是跟人世間的政治有關,「其政平德至淵泉」。這一點我們日後面的經文就會學到伏羲、神農、黃帝以及堯、舜、禹、湯時代的政治。我們會相對比較詳細地來跟大家講述,這些古圣先王都有哪些德政。正是因為這些德政,所以感得有許多祥瑞的景象發生。比如說出現了麒麟、鳳凰,或者是天上會有哪一些特別的天文景象發生,種種的瑞象都是跟人世間的古聖先王,他們把政治辦理得很好,以仁德之心來愛護普天之下的老百姓,都是有相關聯的。《樊文淵七經義》當中說,「珠母者」,什麼叫「珠母」?「珠母」是「大珠在中,小珠環之」,就是大珠在中間,小珍珠圍繞著它。「珠母」的売就象四角形這樣子,外面看起來很粗糙,可是裡面的珍珠一層一層非常的厚,「珠母」所生產出來的珍珠是非常美的。你看中間有大珠,旁邊有小珍珠圍繞著它,叫「珠母」。

  《爾雅》當中的解釋說,「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霍山」是哪裡?「霍山」是指的「衡山」,在五嶽當中是南嶽,就是南嶽衡山。「霍山」所處的位置就是在湖南的衡山縣地方。所以南嶽衡山還有一個別名就叫做「霍山」。霍山就產珠玉,有許多珠寶玉石都是在霍山地方出產的。《後漢書》記載,「珠蜯中陰精也」,也是我們剛剛有介紹過,應該是《說文》裡面的解釋。在珍珠的形成,也就是蚌殼裡面這些沙之類的,受到刺激之後,就開始分泌一些物質,分泌出來之後就使得「珠」越來越圓,變成了一顆珍珠,所以它說,「珠蜯中陰精也」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它會分泌一些物質出來。「玓瓅」,它左邊都是「玉」字旁不是「王」字旁,我們要搞清楚。它的讀音就是立立。「玓瓅」詞是什麼意思呢?它所表示的是明珠的色澤,明珠的色澤就叫做「玓瓅」。

  再來「璣」,我們常說「珠璣」,究竟什麼是「璣」呢?「珠」是圓的,「璣」就是不圓的珠子就叫做「璣」。以前我們有買過珍珠、用過珍珠的話,就會發現珍珠也不是每一顆珠都是很圓的,它也有一些珠是屬於橢圓形,或者不是太圓的這種形狀。《山海經》當中說:「三珠樹生赤水上」。「三珠樹」是什麼呢?這是在傳說當中一種珍木,非常珍貴的木材。這種樹的形狀,就象松柏的柏,它的葉子都是珠。陶淵明曾經有一首詩寫到,「粲粲三珠樹,寄生赤水陰」,就是指的這種非常神奇的木材,它是生在赤水上的。這棵樹長得很象松柏的柏,葉子都是珠,葉子長出來都是珠。

  徐衷《南方草物狀》當中說,「凡採珠常三月」,古人要去採珍珠,他要怎麼採呢?是在三月的時候,「用五牲祈禱」,首先他要先祭拜。古人在祭拜的時候,一般會祭祀牲畜,所以「五牲」一般所指的就是牛、羊、豬、犬、雞叫做「五牲」,這在許多祭拜的禮上都是要用「五牲」來祭拜。「祈禱,若祠祭有失」,假若說這種祭拜沒有做得非常到位的話,要去採珍珠就會產生一些障礙。比如說「風攪海水」,可能你在海裡找珍珠就會有很多大風在那裡吹,讓你沒辦法去做;或者是會有大魚,在蚌的左右讓你沒辦法去採珍珠。

  「白蚌珠」有「三寸半」長,「在漲海中」。「白蚌珠」是生活在「漲海」裡面,「漲海」是什麼意思呢?「漲海」是指的波濤洶湧的海水,所以要採「白蚌珠」也是很不容易的。「其一寸五分有光色,一旁小形似覆釜」,形狀就象「覆釜」,「釜」在古時候是一種烹飪的器具,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鐵鍋,它的形狀就象鐵鍋一樣。「為第一璫珠」,這種珍珠是上品的珍珠。它一共有三品,分上、中、下三品。最大的珍珠,就是「第一璫珠」這是上品珠。「其一寸三分」,另外一種珠小一點,剛剛上品的「璫珠」是「一寸五分」。再來就是比它更差一點的是「一寸三分」比較小,雖然它有「光色」,但是它的形狀並沒有圓,這是「第二滑珠」,「滑珠」也是珍珠的一種,它有分成三品。這是在古書當中有記載,你看記載得非常的詳細。

  《郭義恭廣志》這裡面說,「有珠稱夜光」這句話就是我們這句經文所說的,「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是一樣的意思。「有珠稱夜光」,夜光珠這種寶珠的名字,在古時候古籍裡面也是有所記載。比如說《抱樸子》這裡面就有說,「凡探明珠」,要尋找明珠,「不於合浦之淵」,必須要來到「河浦之淵」才能夠找得到「驪龍」的夜光珠,也就是夜明珠。所以夜明珠這是珍珠當中最為珍貴的一種。「有至圓珠置地,終日不停,有石珠鑄石為之」珠還有石珠,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朝珠。

  我們看了這一段《初學記》在《寶器部》當中所記載的「珠」,就會發現光是一個珠就有這麼多不同的說法,大家可以看到古人要去採集珍珠的時候,是需要先進行祭祀,而且珍珠還有分上、中、下不同的品位,它們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所以通過這一段文,大家對於「珠」,珍珠這種珠寶,就會有一個更加形象和深刻的認識。這句經文我們也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接下來再看下面這句經文。

  我們請看第六十一頁的倒數第二行,「果珍李奈,菜重芥薑」。這句經文「果珍李奈」,所指的是在水果當中,「珍」指的是珍貴稀奇,非常珍貴稀奇的是李子和奈子。對於這句經文,張清泉教授的解釋是這樣的,可能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因為《千字文》,是在南北朝的時期所作的,很有可能在南北朝那個時候和地點,李子跟奈子是蠻珍貴的一種水果。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他要把這一千個字編成句子,也沒有辦法寫得講究,這是張清泉教授對於這句經文的解釋。實際上我們後來會在引用一些古書的記載,讓大家再進一步地瞭解,為什麼作者在這裡要把它編作「果珍李奈」,他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們後面再來跟大家分享。「果珍李柰」的「果」,指的就是植物所結出來的果實就是「果」。「珍」是什麼呢?「珍」是珍貴而又稀奇的,「李」是李子,「奈」就是奈子。「果珍李柰」,「李」跟「奈」也有不同的品種,有的品種也是比較少見的。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下「李」漢字。在PPT圖片上給大家所看到的,有甲骨文、金文還有小篆的「李」字,我們會看到「李」字在古時候的形體。我們來看一下《金文》的「李」,跟《小篆》的「李」在《正中字典》當中的這兩個字,看起來它的形體就比較接近了。我們看小篆的「李」,是從「木」,「木」是它的形旁。「子」聲,下面的「子」是它的聲旁。而「李」的本義是什麼呢?它的本義是「果」的意思,就是水果的果。「李」長得有點象杏子,可是李子的樹,因為是落葉喬木,所以「李」字有木字邊,木是它的形旁。再來因為李子的「李」,「子有果實之稱一義」,李子所結的果實是比較多的。在許多的水果樹當中,李子是「多子者」,也就是李子能夠生出許多的小李子,它的子比較多。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它的聲是子聲。從這裡又可以看出一個字的讀音和它的意義之間,也是有這種連帶的關係。

  還有另外一個說法,「李性難老」,也就是「李子」即使是它的枝葉都枯了,但是它都還不斷地在結「李子」,所以李的聲旁就是子,也有這種說法。總之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李樹是非常善於結子的,它的李子會生得很多。所以為什麼我們常常聽說「桃李滿天下」,「桃李滿天下」就是形容培養出來的學生非常的多。用水果來形容,用「桃」用「李」,它的特性一定是能夠生出很多水果,生出很多果子的樹來形容。如果這種果樹不太結子,不太生這些果子,生得很少,那就不能夠來形容「桃李滿天下」,這樣來形容培養出的人才遍布天下。所以我們看古人這些俗語,在用詞也都是尊崇著植物的特性來形容的。

  在《正中字典》當中我們會看到,在這裡有李子的圖,上面有它的花,下面是它所結的果。「李」是屬於「落葉亞喬木,高一丈多葉互生」。大家會看到圖上面的葉子,在春天的時候李子樹開的是白色的花,而它所結的果實是「核果」,就是說它裡面有果實,是圓形的。而它的顏色也有很多,有朱紫、青黃各種不同的顏色。李子吃起來,如果沒有吃皮的話,光是吃它的肉,吃起來是非常香甜的,但是如果吃它的皮,就會感覺到有酸澀的味道。

  這裡有舉一個例子,在古樂府《君子行》當中就有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這是形容要避嫌。你走到瓜田的時候如果鞋子掉了,這時候你不能去提鞋子,為什麼呢?人家會以為你要去偷瓜;如果在李子樹下剛帽子歪了,這時候你也不能去把帽子擺正,為什麼?你的手一抬起來,人家就以為你是不是要來偷摘李子呢?這就是「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我記得這段文,在雪公老人講《常禮舉要》的時候就曾經講過。這是「李」。

  李子的果實就略稱為「李」,在《詩經》當中就有一句詩,「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這首《詩經》的詩,也是有典故的。我們先來看這首詩,「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這首詩是出自於《詩經·大雅·抑》。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經文,「辟爾為德」,「辟」是效法的意思,效法你的德行。「俾臧俾嘉」,「臧」是善的意思。「淑慎爾止」這裡指的是行為舉止。「不愆於儀」,「愆」就是有過錯的意思。「不僭不賊」,什麼叫「僭」呢?「僭」一般指的就是超越本分來做事,叫做「僭」。「不僭不賊,鮮不為則」,「則」就是法則的意思。下一句就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童」指的是一種小羊,小羊還沒有長出角,所以叫做「童」。「彼童而角,實虹小子」,「虹」有欺騙的意思,這是出自於《詩經》的一首詩。這裡面這一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後來演變成了一句成語,叫做「投桃報李」。

  《詩經》裡面的這首詩,「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相傳這首詩是春秋的時代衛武公所作的,這首詩是用來自勵的一首詩。在周公平定了武庚的叛亂之後,他把康叔封在了衛,建立了衛國。而康叔的後世子孫姬和,因為攻滅了西戎,所以周平王就賜給他爵位,這就是衛武公。衛武公治理國家態度很開明,他很善於接納官員的意見,來作為施政的考量,所以衛國的人民對於衛武公很愛戴,這就使得在春秋的時代,衛國就成為了一個大國。所以在「抑」這首詩當中,衛武公是自我勉勵。

  「辟爾為德,俾臧俾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民都效法你的德行,所以你要使自己的行為又善良、又美,這都是他勉勵自己的。「淑慎爾止,不愆於儀」,這是指平常的行為要謹慎,不能夠失於禮儀,不能夠逾越本分,也不害於道理。「不僭不賊,鮮不為則」,這樣就很少有人不以你作為準則了。下面這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這是一種知恩報恩、感恩回饋的意思,人家送給我桃子,我就回報給他李子,這是很合理的。「彼童而角,實虹小子」,「童」我們剛剛提過,這是指的一種羊,羊是小羊,小羊頭上還沒有長出角,這種羊就叫做「童」。所以說,「彼童而角,實虹小子」,它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人說小羊的頭上生了角,那就是在欺騙人的。成語「投桃報李」就是從《詩經》的這段文演變出來,它所比喻的就是朋友之間,互相友好地往來,或者相互的贈予,就叫「投桃報李」。我們看漢字,從它的形音義來解釋漢字,大家就會覺得中國的漢字真的是非常的有趣。

  下面我們再來看「奈」字。關於「奈」字,我們也有把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形體放在投影片上。大家來看「奈」字。先來看小篆的「奈」字,小篆「奈」字從「木」,「木」也是它的形旁,「示聲」,「示」則是它的聲旁。而「奈」字在《說文》當中的本義就是作奈果的意思,所以「奈」不僅是指奈子,我們如果按照本義「奈果」來說,「奈」指的就是蘋果。我們想如果「奈」是蘋果的意思,在南北朝的時代,蘋果算是蠻珍貴的一種水果,我們也算是覺得這種說法合情合理,可以理解的。即使是現在有一些蘋果的品種比較,賣起來也是很貴的。因為「奈」這種水果是落葉喬木所結的果實,所以它是「木」字旁,「木」是它的形旁。所以「奈」就是蘋果的意思,蘋果也有很多種。比如說青蘋果、白蘋果,甚至還有紫、赤、紅蘋果等等這些顏色。蘋果是在夏天的時候成熟,如果是冬天有蘋果,這就更是珍品,更是珍貴。冬天要能吃到蘋果就更不容易,特別是古人,現代人可能用很多科技的方式,可以改變季節來培養這些農作物,但古人完全按照正常的節候,所以夏天吃到蘋果不稀奇,可是到了冬天如果要吃蘋果,冬天生的蘋果就是珍品了。如果從這一點來解釋「果珍李奈」,我們也覺得算是蠻合理的。

  比如說曹植《謝賜奈表》就有一句說,「賜臣等冬奈一奩」,「奩」是古時候的盒子,小篋子的意思。你看冬天的蘋果要賜給大臣,「一奩」就是一盒冬天的蘋果,這是很珍貴的。還有潘岳《閒居賦》說,「二奈耀丹白之色」,這隻蘋果身上所呈現出來的顏色也是有許多種。這是從文字的角度我們來看「奈」字,這樣對於「果珍李奈」,用「珍」字我們也覺得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後面還會繼續來跟大家分享一些古人的句子,從中來理解這句經文,大家就會從裡面找到一些線索。為什麼周興嗣在《千字文》當中會說「果珍李奈」,會覺得李子跟奈子是蠻珍貴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線索來給它合理的解釋。

  接下來再來看「菜重芥薑」,「菜重芥薑」就是指在蔬菜當中,人們看重的是「芥菜」跟「薑」,這是「菜重芥薑」。「菜」是什麼呢?「菜」是蔬類的總稱,就是指的一般的蔬菜,「重」就是貴重,「芥」是指的芥菜,「薑」我們不用特別解釋,大家平常都會用到「薑」。「薑」是生在土裡,它的莖比較大,是不規則的一塊一塊的;它的顏色是黃色,吃起來有辛辣的味道,平常「薑」可以調味,也可以藥用。在《論語·鄉黨》篇當中就有「不撤薑食」,這是講到孔子關於吃飯飲食有一段經文,在《鄉黨篇》當中非常有名,其中就有「不撤薑食」,「撤」是拿掉,孔子平常吃飯會配「薑」,這是很辣的一種佐料。「芥菜」,芥菜的品種也是有很多,張教授有談到,比如說在除夕夜吃的菜裡面,會有一道叫「長年菜」,它就是芥菜做成的。此外象「雪菜」,雪菜也是芥菜的一種「雪裡蕻」。有一道很有名的應該是上海的菜,「雪菜炒毛豆百葉」,就是用「雪裡蕻」去做的。

  我們來看一下「芥」字,「芥」字這裡有金文、大篆以及小篆的寫法,「芥」字我們先來看小篆的寫法。小篆的「芥」是從「草」,上面是「艸」字頭,是它的形旁,這是形聲字也可以做會意字。下面的「介」是它的聲旁,它是「介」聲。在《說文》裡面「芥」字的本義就是作「芥菜」來解釋,所以「芥菜」這種菜大家可以看到,在《正中字典》當中有一幅圖就是「芥圖」,這是芥菜其中一種有代表性的。這種菜大家平常都有吃過,因為它吃起來味道就是苦苦的,是一種味苦辛之菜。它是一種菜,所以是「艸」字頭,這是它的形旁。為什麼「介」是它的聲旁呢?其實跟它的意思是有關的,因為「芥」字有「甲」的意思,比如說「芥蟲」就叫「甲蟲」,就是例子。「芥菜」的莖外皮非常厚,就象「介甲」一樣,所以就是「介」聲。這是為什麼它的聲旁會是「介」字,跟它的意義也是有關的。通過這些形聲字來探求一個字,它的聲與義之間的關係,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話題。

  所以「芥」就有芥菜的意思,它是一年生或者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大概有四五尺高,而它的葉子就象「蕓薹」,「蕓薹」是什麼呀?就是油菜的意思,葉子長得有點象油菜,而有一些鋸齒在上面,大家可以看到這幅圖就是芥菜的樣子。芥菜在春天的時候是開小黃花,「總狀花序」,它的果實是長果,莖葉都是有辛味,所以我們吃芥菜有一點苦苦的那種味道,辛、苦有這樣的味道,這是供食用的。而芥菜種子的這種味道,就是我們說特別嗆的那種味道,就更加地厲害,把芥菜的種子研成粉末,可以供香辛料以及藥用。大家有沒有吃過芥末?那個吃起來很多人可能都是辣到不敢吃,但是它有它一定的功效,比如說殺菌之類的,有它一定的功效。所以象日本人吃海鮮,就常常要用芥末來配。

  《爾雅·抑》當中有講到,「芥似菘而有毛,極辛苦」,「極辛苦」是形容它的味道,有辛味、苦味,不是說我們工作很辛苦的那個辛苦,不是這個意思。「芥似菘」,什麼是「菘」呢?「菘」就是我們一般常說的白菜,白菜在古時候叫做「菘」,「而有毛」,它上面有鋸齒狀的部分。這是關於芥菜的「芥」字,我們就瞭解了漢字作為一個形聲字,也有說是會意字,字的形旁跟聲旁是怎麼來的,我們就簡單地做一下介紹。

   再來看「薑」字,「薑」字我們看《正中字典》上面有一個圖,就是「薑」的圖。其實我們平時常常吃「薑」,但是可能很多同學對於「薑」,只知道「薑」的根部的位置是什麼樣子,可是對於它根部以外,上面的葉子、還有莖甚至花的長相,可能就沒有概念,我們比較少去從事於農業這方面的工作。所以我們看「薑」的圖,就能夠瞭解「薑」除了根部,我們最熟悉的部分之外,它上面的部位是什麼樣的,看圖也能夠一目了然。小篆的「薑」是從「艸」,作為形聲字,「艸」是作為它的形旁,它的聲旁是「疆」。它的本義在《說文解字》當中,是作「禦濕之萊」來解釋,所以「薑」本身是可以用來祛濕氣,這種植物是屬於熱性的。

  比如說如果大家是受寒了就喝一點薑湯,但是「薑」適合在中午跟中午以前喝,如果在中午之後,就比較不適合吃「薑」。《說文》的解釋,「薑」本來就是作「禦濕之萊」,它可以幫我們祛濕氣的,吃了之後可以禦風、濕,我們體內有寒氣它都可以幫我們排出來。因為它是一種草本植物,所以「薑」字,它的部首是從「艸」字頭,這是它的形旁;再看它的聲旁「疆」,「疆」的意思是什麼呢?它的意思就是古人拉的弓非常有力,就叫做「疆」,所以它是弓字旁。因為「薑」可以抵禦濕氣,在《韓詩外傳》當中稱它說,「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所以它在菜性當中是一種「疆」(原文)而有力的植物。你看「薑」的辣味是特別強勁的,而且它可以抵禦濕氣,可以祛濕。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它的聲旁就是「疆」聲。

  我們來看一下這裡所畫的這幅圖,也叫做「生薑」,它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平常的高度有兩三尺高,葉子是對生的,「長披針形有平行脈」,這是葉子的形狀。「夏秋間」,夏天和秋天的季節,大概是我們季節,季節會看到許多薑出產了,產量比較大。在季節它從根莖「生花軸頂」,頂端開的是淡黃色的花。「根莖肥大多肉」,你看「薑」,尤其是老薑,一整塊非常肥大,裡面薑的肉也是很厚的。「如列指狀,嫩時,間有紫色者」,有時候可以看到有紫色的「薑」,通常都是黃白色。而「薑」的味道是很辛辣的,有一種特別的香味。剛剛長出來的這種嫩薑,如果是拿醋或者醬去把它醃起來的時候,它的味道就非常的美味。我們都有吃過那種醃出來的嫩薑,我記得以前我們生活在安徽的時候,看當地人有的地區出產嫩薑,嫩薑醃起來一罐一罐的,平常吃飯的時候配嫩薑非常的好吃。

  老薑也有它的作用,在烹調的時候調味。老薑曬成很乾的乾薑,還可以作為藥來使用,所以它的用途是非常廣的。特別是像我們平常吃素的人,因為吃素有的人體內的寒氣、濕氣比較重,所以人們都鼓勵要多吃一點薑,特別是夏天,老百姓常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處方」,夏天要多吃薑,為什麼呢?我記得以前曾經拜訪過一位老中醫,這位老中醫就跟我們說,為什麼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因為在夏天的季節是「外熱內寒」,外面雖然是很濕熱,可是體內實際上是寒涼的,所以這時候就要吃薑。「冬吃蘿蔔」,冬天的時候雖然外面是很寒冷,可是體內實際上是熱性的,這時候吃蘿蔔就可以把體內的熱祛掉。所以按照中醫的理論,照理來說應該是夏天吃火鍋,冬天吃冰才是合理的,現在人都反過來吃。

  薑的種類是很多種,關於「薑」的漢字的部分我們就介紹到這裡。這主要是小篆的寫法,我們通過它的形音義來瞭解這個漢字,以及「薑」這種植物。所以「薑」的屬性是可以健胃活血、祛風寒,但是剛剛講過,儘量不要午後吃,要在早餐或者是中餐,就是上午的時候吃薑,因為它可以活血,在中醫來講用中醫陰陽的理論,它可以幫助我們調氣。可是到了下午或晚上就容易散氣,這是按照中醫的講法,我們吃這些食物其實也是很有講究的。

  在《論語·鄉黨篇》當中有「不撤薑食,不多食」這一句經文,雪公老人在講述這段經文的時候,談到「不撤薑食,不多食」這兩句經文有兩種講法,那也有的講法做一句,就當做一種講法,如果是分做兩句,就是做兩種講法。像在台灣吃嫩薑,其實也可以把嫩薑醃成菜,都可以跟鹹菜一起醃。炒菜則是要用薑辣,把油燒熱了,把薑先放下來,沒有吃素的人再放其他的辛香料,撒一點細鹽再放菜,總是離不了薑辣。而雪公老人是一位非常高明的中醫師,所以老人家就有談到,按照醫書來說,薑能夠去邪味,發正氣,它的辣氣很大。它和辣椒是不同的,辣椒有辣味但沒有氣,蔥是有味有氣,薑也是一樣。薑也是有味有氣,五葷當中都是有氣,只有薑是氣清,所以調病也用薑菜。比如說張仲景有桂枝湯,但雖然用薑,又不能夠多吃。

  雪公老人認為,「不撤薑食,不多食」,從文理上來說,把它做一句來講會比較好,做兩句講就沒有那麼順,無論什麼東西都是別多吃,這個話好像是多說的,但若是指祭祀就更是多說。比如說持齋的人過午不食,所以不多食。這裡采成一句來說比較好。「不多食」指的就是「薑」而說。同樣在《論語·鄉黨》還有這樣的一句經文,「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齋如也」。「必」,有注解作「瓜」,有註解說,魯人「瓜」讀作「必」,有註解說,「必」原來是「瓜」,漢儒也有所懷疑,可當作「瓜」,也可以當作「必」。如果這個地方「必」是當作「瓜」,那麼這句話就是三樣事,當「必」就是兩樣事。雪公老人說,這要問孔子或者問記錄的人才會知道。

  「疏」是粗疏的意思,「食」就是飲食。齋戒的時候要吃得清淡,「疏」後來有人作草字頭的「蔬」,以為是吃菜類。有人認為下文有「菜羹」,羹都是肉類。但是「菜羹」分明是說用菜做羹,這一天不食肉,「羹」是帶湯的食物,用菜來做羹。疏食算是粗食,以及沒有肉的菜羹,都是齋戒日吃的。如果這裡「必」字做瓜來講,就比較好講,就是指的水果,因為祭祀要祭一些土產,比如說北方的水果是梨,不能供香蕉,土產就不貴。山東的蘋果只是聞香而已。這三種食物都是很賤的食物,但是在祭祀時「必齊如也」,「齊」就是必須如吃齋一般恭敬。所以雪公老人有談到,在民國的時期,自上大夫下到推車,平常這些人一吃飯,一擺上酒飯一定要先奠,上供先人,祭奠創造物品的先人,表示不忘本。連平劇當中辭行,酒都是灑在地上不喝。戲裡說,「家院看過酒一樽」,現在很多中國文化都在京劇當中。平常在家吃飯喝酒也要先奠,做粗活的人在街上酒店喝酒,手沾著酒在櫃台上點三點,表示先供,這都是民國的時代都有這種禮。

   凡水菄要按時候上供,五月的杏、七月的核桃、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這就是嘗鮮。櫻桃最早出來,先薦櫻桃,而新出產的水果不許多買回去供,怕別人買不到,收割下新糧食也要先供祖先,叫做「薦新」。從前的人都很厚道,他一定先供祖先,自己再享受。要像祭祀,必須如齋戒時。在於恭敬,不在物品。就如同《朱子治家格言》所說:「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誠字所指的就是這種恭敬之心。所以這裡說的,「雖疏食菜羹必祭,必齋如也」,特別強調恭敬心。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這句經文,我們後面還有一點《初學記》當中關於「李」和「奈」的兩段文,留待下一節課再來跟大家分享。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