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千字文》,我們從第六十一頁,倒數第三行開始看起:「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學到了這一句經文,並且跟大家分享到,「雲騰致雨」,這所指的就是雲氣上升到天空當中,遇到冷的空氣會形成雨。而「露結為霜」則是指露水在遇到寒夜的時候,很快就會凝結成霜。

  這一句經文在《易經》當中,也有與它相對應的一段話,就是「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這是《易經》當中的一句經文。也就是當人們踩到地上的霜氣,就會感受到有一股寒氣升上來,而當人們踩到這種霜氣,「履霜堅冰至」,於是就能夠推想,這種冰天雪地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這是陰氣開始凝結的時候。所以《易經》的這句經文也是在提醒我們要見微知著,也就是從很小的地方來進行觀測,能夠預測到將會有比較大的事情就要發生了,這是這句經文的含義。

  在前面的課程當中,也為大家介紹了《初學記》,這裡面所記載的敘事的內容,就是關於雲,這句「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前面的課程已經把雲字介紹過了。接下來,再一起來看《初學記·天部》當中的雨,雨是放在第一個部分。這裡就有記載,首先來看一下《釋名》的解釋說:「雨水從雲下也」。這一段時間的天氣,一直都是常常下雨,每當人們看到天上是烏雲密佈的時候,很快雨就會隨之而下,所以觀測天上的雲,也就能夠預知雨就要下下來了。

  《釋名》這裡就說到:「雨水從雲下也,雨者輔也,言輔時生養」,這就是《釋名》當中對於雨的解釋。實際上雨也是如同古詩當中所說的,「好雨知時節」,它下的時候,最好是遵循著一定的規律,而且要有一定的分寸和份量。否則如果雨下得過多,就形成了災害,給人們的生活也帶來了許許多多不方便的地方,包括農作物的生產,它的收成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天地當中,無論是雲還是雨,還有露或者是霜,都是希望能夠按照一定的規律,一定的時節來產生,這樣才能夠長養萬物。這是《釋名》當中就有談到,「雨者輔也,言輔時生養」。

  而《尚書》的經文則是說:「休徵曰肅時雨若」。我們看註解當中說,休就是美的意思,肅則是恭敬的意思,若是順的意思。《尚書》的經文確實是比較不容易看得懂,它的文辭都是比較古奧的。而孔安國在註解當中,則是解釋得很清楚,說:「君行敬,則時雨順」。如何才能夠風調雨順呢?這跟一位君王的施政是有關的。如果這位君王常存恭敬之心、仁愛之心,以這種心行來治理天下的百姓,處理政務的話,這種仁政就能夠感得風調雨順,天下太平。所以我們會看到古人的世界觀中,人類的心行跟上天都是相互感應道交的。特別是一國之君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他是以什麼樣的心態,是以恭敬之心,仁愛之心;還是反過來,他的心行都是不敬、不仁,這對一個國家的國運都會產生影響。

  下面說:「咎徵曰,狂恒雨若」。咎就是惡,這個地方是反過來的。前面是「休徵」,這裡是「咎徵」。「休徵」,這時候是指君王所行的是仁政,他所存的是恭敬之心。而「咎徵」,咎就是惡的意思。如果一位為君者,他的心行並不是美善的,並不是恭敬的,而是充滿著惡行惡念,所行的事情都很狂妄。「咎徵曰,狂恒雨若」。註解當中說:「君行狂妄,則常雨順」。總之,在古人的世界觀當中,在《尚書》裡面我們會看到許多古聖先王,他們是如何來處理政務,他們是如何來治國平天下,都是秉著什麼樣的心態。他的心態,跟這個國家是否能風調雨順,這個國家的國運是如何,都是和君王的心行相關的。

  《京房易候》就有談到,《尚書》裡面說:「休徵時若」,這樣的感應是什麼樣的?連古人在觀測天在下雨的時候,到底什麼時候是屬於太平盛世,風調雨順,那個雨就下得很有規律。所以《京房易候》當中所講的「太平之時」,就是天下太平的時候,是「十日一雨」,十天下一次雨;「凡歲」,歲是一年,「凡歲三十六雨,此休徵時若之應」。「休徵」,這時候就是表示如《尚書》經文所說的,君王所行的都是仁政,這時候就會感得風調雨順的感應,這是「休徵時若之應」。你看十天下一次雨,它能夠讓萬物都得到滋潤。「凡歲三十六雨」,就是雨都下得剛剛好,萬物都能夠生長和滋養,而且這個雨又不會量太大,不會造成自然的災害。這是《京房易候》當中的註解。

  再來看《爾雅》,我們看《說文》跟《爾雅》,就會看到許多跟偏旁部首有關的一些字,而且這些字可能大家都會覺得非常陌生,因為在現代的時代,很多字已經不常用了。可是為什麼還是要去認真地學習《說文》跟《爾雅》的註解呢?就如同雪公老人在為我們講解《論語》,就曾經談到,漢儒最為明顯的優點,就是註解經典的時候,訓詁是相當厲害的。漢儒的成就,即使到了宋代這些讀書人,都無法逾越漢儒解經的高峰,就是他的訓詁作得特別好。雪公老人也教導過我們,即使是在佛教當中祖師大德要去註解佛教的經文,這時候也是離不開《爾雅》、《說文》這些解釋。因為只有把訓詁搞清楚、搞明白之後,再來學習聖賢的經典,大家才不會錯解經意。如果是懷著這樣的心來看《說文》、《爾雅》,大家就不會覺得,這個字怎麼會那麼深奧難懂,好像平常很少見到,這些字看起來都不太認識,大家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還是會非常認真地來學習《說文》跟《爾雅》的註解,從這裡會感受到中國的漢字有無限的奧妙,跟非常深的美感。

  《爾雅》當中說:「小雨曰」,你看下面這兩個字,一個字是讀酸,一個字是讀斯,這是指的小雨。大家會看到這都是雨字旁的,上面是雨字,所以就說明這個字跟雨是有關的。小雨古人是怎麼形容的呢?在《說文》當中又有一個字,上面是雨字旁,下面是一個酸甜的酸,這個字也是念酸。而《爾雅》當中所寫到,上面同樣是雨字旁,可是下面一個是脈搏的脈;還有一個字,上面是雨字旁,下面是沐浴的沐,這指的就是小雨。還有一個解釋,《說文》裡面的xian字, 上面一個雨字旁,下面一個新鮮的鮮,指的是小雨才落,就是小雨剛剛落下的時候,這個字就叫做xian。又說:「小雨曰微,微雨曰濛濛」,我們常說細雨濛濛,這就形容雨的狀態。suan 音酸,它的讀音是酸。xian 音斯。這些都是《說文》跟《爾雅》當中,有一些字跟雨是有關的。

  《爾雅》又說:「雨三日已上曰霖」,霖就是上頭一個雨字旁,下面是雙木林,這個字在古時候就是指雨下了三天,就叫做霖。可是如果雨是下了很久?就像我們最近看到的雨就下個不停,因為它跟颱風有關,晝夜都在下,最後都形成了水災。雨下得太多了,就叫做「霪」,上面是雨字旁,下面是淫欲的淫。這所指的就是下了很久的雨。還有暴雨,暴雨古人叫做「凍雨」。時雨,就是雨來得很及時,時雨叫做「澍雨」。我們希望雨都能夠下得很及時,不要幾個月都不下,形成乾旱;或者連下幾個月,形成水災,這都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雨都來得很及時,都是「澍雨」,就是風調雨順。

  另外還有一個字叫做「霰」。霰是什麼意思?在《爾雅》當中的解釋是說,雨與雪雜下叫做霰。「霰」,上面是雨字旁,下面是飄散的散,散落的散。也就是古人在出現「霰」字的時候,所指的就是雨跟雪一起下下來,叫做霰。這是《初學記》當中,我們把關於雨的敘事的內容,選取了《釋名》、《尚書》、《爾雅》等等的解釋。讓大家對於古人在形容雨的不同的狀態,有一個概略的認識。日後,如果我們寫古詩,寫對聯或者寫文言文的作文,這些詞都可以用來做參考。

  杜甫在唐朝的時期就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做《春夜喜雨》,這個雨就會讓人有非常美好的感受。它是在春天的時候所下的春雨,春雨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杜甫是這樣形容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個雨是好雨,好雨就是會潤澤天地萬物的雨。它來得很及時,又是下得剛剛好。而且是在春天的時候所下的,這種雨就是濛濛的細雨,非常舒服的感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雨就可以滋潤天地的萬物。就像我們在學習《聖學根之根》的教育,我們作為老師也是要像春雨一樣,把聖賢教育當中的這些養分,能夠潤澤孩子幼小的心靈。這時候就是考驗我們作為老師,不但要循循善誘,而且要以身作則,讓孩子能夠看到我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他們效法和學習的榜樣。所以春雨是好雨,而且它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雨,能夠滋潤和長養萬物。這也是啟發我們教學的老師,在培養孩子的時候,要有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特質,才能夠滋養萬物。「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看這首詩會覺得和杜甫其他的詩的感覺非常的不同,杜甫在很多詩作裡面體現的往往是憂國憂民的心態,而《春夜喜雨》則體現出杜甫一種非常愉悅的心情。這是跟雨有關的一首詩。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露」。「雲騰致雨」,雲還有雨介紹完了。接著看「露結為霜」,這裡的露還有霜,同樣在《初學記》當中也是有記載的。「露」是記載在《天部·露第五》,我們來看一下敘事的內容。首先《初學記》所引用的是《大戴禮記》的經文:「露,陰陽之氣也」。我們會看到古人非常強調陰陽之氣,比如說在前面的課程,當我們介紹「閏餘成歲,律呂調陽」,在介紹「十二律」,在地上插的這十二根管子,在節氣發生變化,就會有一些陰陽之氣的變化產生。於是,這個管子在一定的節氣當中,上面蘆葦抹的灰就會噴發出來。所以這種氣,在宇宙當中,實際上是有存在,可是我們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古人很有智慧,他會用一些方法去測定陰陽之氣。

  同樣大自然當中的這些雨露等等,也是跟陰陽之氣有關。就是看陰氣比較盛,還是陽氣比較盛。如果陰氣比較盛,它就會凝結為霜雪,霜跟雪就是比較寒冷的。反過來,如果陰氣比較弱,而陽氣比較盛,這時候它就會散為雨露。所以雨露跟霜雪實際上在古人的眼中,是一種陰陽之氣變化的結果。陰氣重就是霜雪,陽氣盛就散為雨露。這是《大戴禮》當中的記載。

  再來看《說文》,《說文》解釋露是說:「露,潤澤也」。當露水出來的時候,它也是能夠潤澤、滋潤萬物。「從雨路聲」。所以這個字,雨是它的形旁,而路是它的聲旁,這個字就讀作露,這是《說文》的解釋。對於露,它的詮釋就解釋為「潤澤」這兩個字。而《白虎通》當中說,「露者霜之始」。所以當我們看到露在凝結的時候,當天氣寒冷的時候,緊接著霜雪就開始慢慢會產生。在天氣變寒,就像剛剛《大戴禮》所說的,陰氣越來越盛,就凝結成為霜雪。「寒則變為霜」,就是這個意思。

  《瑞應圖》說:「露色濃為甘露」。而且這種甘露,在《瑞應圖》當中的記載,也是跟君王跟領導者的政治有關。如果這位君王、這位領導者所施行的都是德政,都是惠與老百姓真實之利的措施的話,「則甘露降其草木」,就會看到甘露的產生。不僅是在《瑞應圖》當中有記載,我們來看一下《晉中興書》,這本書當中也有談到甘露的產生,和人間當中的政治、仁政是有一個對應的關係。所以《晉中興書》當中就說:「甘露降」,甘露降下來的時候,「耆老得敬,則松柏受之;尊賢容眾,則竹葦受之」。就是當甘露降下,是耆老得敬,耆老是什麼意思呢?「耆」字本來所指的是六十歲的老人,後來就用耆字作為對於老人的通稱,所以說到耆老,指的就是老人。

  可是在古時候,耆字最初是指的是六十歲的老人,所以在《禮記·曲禮上》就有說,「六十曰耆」,這裡的耆指的就是六十歲的老人。「耆老得敬」,如果所施行的政治,都會關照到年長的老人,六十歲老人就已經從中年步入了老年,所以君王和領導者在考慮要推行的政策當中,是不是能夠推出一些敬老愛老的舉措,這就可以作為評判他的施政是不是仁政的標準。如果是「耆老得敬,則松柏受之」。你看大自然就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松柏的上面就會出現甘露。所以這個露,就不是一般的露水。如果一般的露水,是隨處都可以看見。可是甘露,在佛經裡面常說,甘露這是天人的飲料,天人非常喜歡喝甘露,甘露就跟一般的露水是不同的。所以當人間會出現敬老愛老的德政的時候,甘露降下,它就會出現在松柏之上。

  如果能夠做到「尊賢容眾」,就是任用這些有德行、有道德的人,尊敬這些賢人,「則竹葦受之」,這時候甘露就會降在竹葦之上。而「甘露者,仁澤也」。甘露的出現,它跟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是否施行仁政是很有關係的。而且實際上甘露也是真實存在的,在歷史上也有記載。「其凝如脂,其美如飴」。飴,一般我們都是說飴糖,飴這種糖類的,吃起來有點像軟糖,它是用米或者麥做成的一種糖漿叫做飴。所以甘露吃起來非常美味的這種味道,就跟飴糖的感覺很像。而甘露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天酒,天人非常喜歡喝甘露,甘露就像天人的飲料一樣。《東方朔神異經》當中說,西北海外有人長二千里,有的人的高度是這樣高,兩個腳中間相去千里。腹圍,就是他肚子有一千多里這麼大,他每天都要喝五斗的甘露,這裡說的天酒所指的就是甘露。

  而說到露水的露,比較奇異的還有幾種露。這裡有提到有朱露、丹露、玄露、青露、還有黃露。所以在《洞冥記》當中也有記載說,「勒畢國人長三寸,有翼善言語戲笑」,他是飲丹露為漿,他們喝的是丹露。丹露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有一種露汁是紅紅的,叫丹露。還說「東方朔遊吉雲之地」,以前我們學過東方朔的生平事跡,實際上東方朔是從天上來的,並不是人間的人,只是因為他在天上犯了一些錯誤,所以來到了人間,因此他跟漢武帝之間,就有許多非常有趣的故事發生。

  東方朔遊吉雲之地的時候,漢武帝就曾經詢問過東方朔,到底什麼叫吉雲呢?東方朔就跟漢武帝說,吉雲這個國家有一個風俗,就是平常會觀察天上的雲。我們前面的課程有講過,這是在《周禮》當中就有記載。天上的雲有不同的顏色,這個顏色在一些重要的節氣,春夏秋冬的一些重要的節氣,有人就會去觀察天上的雲的色彩,就能夠通過天上雲的色彩,可以提前預知會有什麼吉凶禍福的事情產生。我們上一節課會看到,比如說看到黃雲,就會表示這一年是豐收之年,就是到了秋天的時候,農作物的生產,在秋天能夠得到豐收,這是最好的一個徵兆。如果雲出現不同的顏色,就預示著在這個國家,今年會有不同的吉凶禍福的事情產生。

  吉雲這個國度他們的風俗,也是非常喜歡通過觀察天上的雲,來占卜吉凶。如果是「吉樂之事」,也就是這件事情是非常吉祥的事情,「則滿室雲起」,祥雲就會出現。「五色照著於草樹,皆成五色露,露味甘」。這時候所形成的甘露,就是五色露。所以漢武帝覺得非常好奇,古時候這些君王也都是很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或者是對於道家的這些說法非常感興趣。所以漢武帝聽了之後感覺到很好奇,於是他就詢問東方朔,這個國家所出現的這種五色露,能不能找得到?這種甘露能不能找得到?於是東方朔就往東走,一直到晚上才回來,他手上就拿著五色露,他所得到的露水是「玄黃青露」,他就放在一個容器裡,呈送給了漢武帝。

  漢武帝當然就非常高興,就把它賜給這些大臣們。結果這些大臣,他們凡是喝到這種露汁的人,比如說身上有疾病的,喝完之後他的病就好了。或者說本來是年紀比較大的,他喝完露水之後,看起來會變得很年輕。因此古書裡面常常記載跟露有關的,比如說甘露、丹露等等的,還有像東方朔拿回來的玄黃青露,就是玄露、黃露跟青露,這是在古書裡面就有這麼多的記載。所以我們大家不要覺得,《千字文》就是一個「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雲、雨、露、霜大家覺得是非常平常的事物,可是如果去看一下歷史上的記載,會發現其實還有許多非常有趣的故事在其中,這就是露。

  再來看霜,霜也是在《初學記》的天部當中,它是排在第三個部分,霜第三。我們看一下敘事的記載,首先這也是《大戴禮記》的記載,「霜,陰陽之氣也」。同樣古人還是用陰陽之氣來形容這些雨、露、霜、雪的自然現象,可見這種陰氣跟陽氣,雖然我們是看不到的,但實際上它在大自然當中是實際存在。什麼時候會凝結為霜?在陰氣勝過陽氣的時候,它就會凝結為霜。如果反過來,就像剛剛我們所看到的,如果是陽氣勝過陰氣,這時候它就會變成雨露。所以霜雪跟雨露之間的差別,到底是陰氣比較盛還是陽氣比較盛,通過這個可以看出來。

  《易經》當中所說的這句經文,在《初學記》當中也有記載,這就是我們這句經文:「雲騰致雨,露結為霜」。在《易經》當中就可以看到相對應的經文,「履霜堅冰,陰始凝也」。而《釋名》對於霜的解釋是,「霜者喪也」。《釋名》在訓詁學當中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特別是《釋名》的解釋會牽涉到音訓,就是古人一種訓詁的方式,而實際上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字的意義,實際上在造字之初的時候,和它的讀音是會有連帶的關係,所以像《釋名》這樣訓詁學的典籍當中,對於一個字的解釋常常會用音訓,就是它的意義會跟它的讀音有所關聯。「霜者喪也」,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霜所代表的是一種衰喪的景象,因為霜往往是在秋天的時候才會到來,秋天就是一種肅殺之氣,霜也是如此。「其氣慘毒,物皆喪也」。霜開始產生的時候,就代表著我們的天氣來到了秋天,會產生了變化,於是,它就不像春天的這種雨露一樣,都是會給萬物帶來潤澤的。反過來,像霜或者是雪,是會讓萬物開始進入秋冬的季節,於是這些萬物都開始凋零。你看樹上的葉子開始變黃,然後漸漸地飄落,「物皆喪也」,這樣的一種秋天的景象,是伴隨著霜雪的到來,我們就會感受到秋冬已經來臨了。

  而《春秋感精符》當中說,「霜殺伐之表」,它是代表著一種殺伐之氣。我們後面會說到秋決,你看古人要對犯人行刑的時候,也是選擇在秋天的季節,那它和秋天這種大自然的現象是相對應的。霜出現的時候就是一種殺伐之氣,這種秋天的肅殺之氣就開始產生了。「季秋霜始降」,秋天前面我們學過了,秋天的三個月有孟秋、仲秋、季秋,到了季秋就是到了秋季的末尾。這時候開始降霜,而且預示著冬天將要來臨。「鷹隼擊」,於是順應著天時,在人間所施行的這些政策,也都是和天時相對應的。「王者順天行誅」,指的就是在秋天的時候有秋決。古時候每個省有死刑犯,那死刑犯到底在什麼時候處決?我們可以想象,絕對不會在春天或者夏天,這都是萬物生機勃勃,正在生長的時候。所以春天、夏天我們前面就有學過,這時候要行的刑罰都是比較輕的刑罰,絕對不會把很重的刑罰在春夏的時候去執行,這是順應著大自然的規律。所以像死刑這樣很重的刑罰,是在秋天的時候進行。秋季的時候,刑部就會開始對這些死刑犯進行複核定罪,在秋後執行死刑,「以成肅殺之威」。這是順應著天時來處罰犯人。

  同時,大自然的現象也會反映著人事在政治上的舉措,是不是順應天心?順應民意?在大自然的種種現象當中也會發生。比如說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古代的故事,叫做《竇娥冤》。本來六月是炎炎的夏季,是不會下雪的,可是她的冤情太重了,所以六月夏季的時候也開始下雪了。那當然這是古時候的戲劇,它也是源自於人們現實的生活。比如說古時候這些孝婦,本來她是非常孝敬她的婆婆的,可是當她有冤情的時候,這大自然也會相應地出現一些徵兆。這都是在歷史當中有記載的。

  同樣地,如果政令很苛刻,我們看這裡就有說到,「則夏下霜」。就是人間的政令,如果是不符合上天的這種好生之德,不符合仁愛之心的話,則夏下霜。本來霜應該是秋天才下,不應該是在夏天,夏天季節是很炎熱的,可是因為政令苛刻,使得天時也反常,所以夏天的時候就會降下霜。人們看到這種景象就要開始反省,一定是在政治上有一些做法做得太過分了,太苛刻了。一般這些官員就要開始進行反省。

  「誅伐不行,則冬霜不殺草」。同樣地,這也是對應的人事。照理說,秋冬的時候霜雪一降下來,草木都會凋零。可是當秋冬的霜雪降下來的時候,草木並不凋零,這就體現出人間誅伐不行,有這種現象。這是古人在研究《春秋經》、《易經》,這種天、地、人之間,是一體不二的關係,我們通過這些記載就會看得非常清楚。畢竟大自然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生活環境和我們的心行都是息息相關的。用善心善念,自然會感得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是一片祥和。如果是惡心惡行,我們的環境也會隨之而發生變化。

  在《京房易傳》當中說,「誅不原情,其霜附木不下地」。什麼叫誅不原情?就是說你誅殺他、處罰他,而不原情,原情就是要去探求它背後的實情,實際上這都是針對於領導者來說的。你看儒家的這些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為什麼古時候的君王還有大臣都要學習儒家的這些經典,來作為他施政上的一個參考?我們從這些記載當中就會看出,對於大自然的現象的解釋都是跟人事,人世間的政治相關聯的。《易經》,這是《京房易傳》,這裡就有說到,「誅不原情」。就是當一個領導者處罰一個人,誅殺一個人,而不去探求背後的實情,也就是可能會造成一些冤情產生,那就會有什麼自然現象呢?「其霜附木不下地」。當你看到霜,出現這個現象的時候,一定就是可以反省人事,會有對應的一些事情發生。

  下面說,「不教而誅,其霜反在草下」。這不教而誅,是作為教育者比較忌諱的一件事情,對於施政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不教而誅,就是說平常就要對老百姓進行教育,教導他們如何能夠落實倫理道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領導者是要通過教育來讓老百姓瞭解的。可是如果沒有教育他,因為教育他就能夠防止他去犯罪,防止他去作奸犯科,沒有通過教育來防止犯罪,而是在百姓犯了錯誤的時候,馬上就處罰他,或者判給他死刑,這就叫「不教而誅」。這種做法,在儒家來講是非常不讚成的,一定首先要把他教好。即使是都已經盡了很大努力去教他,他還是犯了罪,這在古時候領導者都還常常反省,都是我沒做好,才讓百姓犯了罪。後面我們會學到堯舜禹湯的德政,看到古聖先王都是什麼存心。所以「不教而誅」,也是天地大自然很反對的一個做法,在自然界就會出現什麼現象?「其霜反在草下」。

  我們看《初學記》,其實徐堅,我們會發現他在選擇、編訂到這裡面的內容是很用心的,為什麼這部書在唐朝的時期可以用來教育皇子?就是在宮廷當中,皇子的教育,這是一本重要的參考書。因為將來這些皇子,也許他們後來繼位成為皇帝之後,也是一國之君,他也是從小就要瞭解如何來治國平天下。皇子的教育是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夠為國家培養出非常好的繼承人。

  接下來看《淮南子》跟《說文》記載的霜字,《淮南子》當中說,「霜神名青女」。我們學習了前面的經文之後,大家可能也認識了許許多多的神仙,比如說我們最開始在介紹太陽,給太陽駕車的神仙叫做羲和,每天太陽要出發的時候就坐著一輛車,是六條龍在駕著車,羲和就幫太陽神駕車,這樣我們就會看到太陽從東方出來,從西邊落下,這是古人的記載。還有看到給月亮駕車的人叫做望舒,我們還學了火神祝融。關於這些雲、雨、霜、雪,在自然界當中都有對應的神,學起來也是非常的有趣。將來我們學《幼學瓊林》,《幼學瓊林》的第一卷就是天文類。天文類也是跟我們現在所學到的日、月、星,還有雲、雨、露,這些自然現象都是有關係的。《幼學瓊林》就有一句經文說,「青女乃霜之神」。霜神是誰?霜神就是青女。「素娥即月之號」,月亮也叫做素娥。我們今天又多認識了一位神仙就是霜神,叫做青女。青女就是專門來負責下霜的一尊神。

  我們來看一下《說文》裡面跟霜有關的字。第一個字,我們也是比較少見,這個字念電,上面一個雨字旁,下面是執著的執,這個字叫做dian。Dian是什麼意思?dian跟霜也有關,dian是早霜,我們早上起來的時候看到在草木上,或者是在地上出現的霜,就叫做dian。可能生活在南方的同學沒有這種概念,如果是生活在北方,對於這些雨、露、霜、雪印象就會很深。dian就是早霜,到了秋天,秋風開始掃落葉,寒氣到來的時候,每天早上起來就會看到霜出現在這些草木的上面,出現在地上,dian指的就是早霜。

  還有「皚」,它本身就是潔白的意思。如果古人在寫皚這個字,《說文》裡面對它的解釋就是,「霜之白者也」。霜是白色的,霜之白者也,指的就是「皚」,所以它有潔白的意思。另外霜還有玄霜,在《漢武帝內傳》當中有介紹什麼叫玄霜。喜歡修道的人,有些道家的人他們就會懂得,玄霜是道家的「上藥」,有「玄霜絳雪」,都是道家常用的一些東西。還有紺,「紺碧霜」。紺這個字,它是一種微微紅,又有一點深青的顏色,叫做紺,所以這個霜叫做「紺碧霜」,你看霜也是分很多種。還有「甘霜」,這都是《說文》裡面的記載。所以古人,對於大自然的現象觀測的是非常細緻。你看光是一個霜,可能我們現代人就覺得說,哎呀,這不就是秋天的時候能看到的那個霜嗎?比雪要細一點的那種霜。可是你看古人對於霜的解釋,他細緻的程度,在《說文》當中就能夠充分地反映出來。通過不同的顏色,就會有不同的霜的種類。還有早霜、霜之白,這是「皚」,都把它講解得這麼細緻。這一段就是《初學記》裡面關於霜的記載,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前面大家所學過的這首《詩經·蒹葭》,這裡面也有霜字的概念。就在它最開頭說,「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裡就有霜、露在這首詩當中不斷地出現。「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白露未晞就是白露未乾。「所謂伊人,在水之湄」。她是在水邊,叫做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躋是上升的意思。「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的坻是水中的高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涘就是水邊的意思。「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沚就是水中的小洲。在這首《詩經·蒹葭》裡面大家會看到有露,還有霜,有許多大自然的現象,這些概念都有出現在這首詩裡面。關於「雲騰致雨,露結為霜」,我們就為大家補充到此地。

  接下來再看下一句經文,我們請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六十一頁的倒數第三行,「金生麗水,玉出崑岡」。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說,「金生麗水」,金子是生在金沙江底;「玉出崑岡」,指的就是玉石是出自於崑崙山崗。所以「金生麗水」,麗水所指的是青海的金沙江。金沙江產金,又叫麗水。「玉出崑岡」,這是玉石,玉石出自於崑崙山崗。

  我們一個字一個字地來看,「金」所指的就是黃金。黃金是一種貴重的金屬,質地較軟,顏色是黃色的,所以也叫做黃金。「金生麗水」,生是生產,麗水則是指的青海的金沙江。麗,是美好的意思。金沙江,起源於青海的巴顏喀喇山的南麓,是長江的上游。為什麼叫金沙?就是因為它產沙金而得名,叫金沙江。到玉樹以下,這個江才叫做「金沙江」,所以金沙江有流經過西康、雲南這些省份,也稱作麗水,麗水是它的一個別名。

  「玉出崑岡」,玉是一種溫潤而又有光澤的美石,我們常說它是美玉。所以《說文解字》說,「玉,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玉有五種德行,我們後面也會學習到。「玉出崑岡」,崑岡所指的就是新疆的崑崙山,崑就是崑崙山的簡稱。岡,有山嶺的意思。崑崙山,在古代歷史的記載當中是很有名的。在山上住著許多神仙,也有許多很優美的傳說故事都是從崑崙山,從這裡來作為源頭。

  在《老子》的第九章當中有記載,「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裡就有談到金,也有談到玉。我們中國人是很喜歡金和玉,常常會用金、玉來作為裝飾品。比如說像黃金,黃金不但可以做裝飾品,因為它很貴重,是可以保值的,有很多人就會去購買黃金。那佩的玉,「君子無故不撤琴瑟」,玉更是如此。中國古代的讀書人身上都要佩玉。這是「玉出崑岡」。

  下面我們就開始來看一下這句經文當中的用字。首先,先來看金字。我們學《千字文》,結合文字學的概念來學習,會非常的有趣,大家就能夠看到,比如說金字,大家會看到它在金文當中的寫法,還有簡帛文字以及小篆的寫法。中國的漢字,特別在古時候,甲骨文、金文、《說文》的時代,許多漢字都像一幅圖畫一樣,通過這幅圖畫,大家就可以學到很多的知識。比如說金這個字,大家會看到金文的形體,除了我們在PPT上所展示的之外,《正中字典》裡面的金文,它的寫法也有很多種。關於金文的金,林義光先生認為金的形體,「象金在地中形,今省聲」。金,就是黃金,它都是從什麼地方挖掘出來的?它是從地裡挖掘出來的。所以黃金的金,首先就是一個土地的形狀,然後金文有兩個點,它是代表著金在土地當中的樣子,所以金是從地裡挖出來的。

  再看小篆,到了小篆的時代,它的形體又發生了一點比較細微的變化。小篆的金,從土,你看它有一個土,土是代表什麼?土就是代表土地、代表大地。表示黃金、金礦,是從土裡面,從地裡面產生的。「右左注」,在土的左右兩邊,又會看到兩個符號,這就像什麼呢?就像金子在土地當中的形象。「今聲」,上面這個今是它的聲旁。它的本義是什麼呢?在《說文解字》的段玉裁註解裡面說,「五色金也,黃為之長」,在這五色金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黃。「久薶」,這個字念埋,它是埋藏的意思。「久薶不生衣,百錬不輕,從革不韋」。所以在五色金當中,黃金就具有這樣的特性,具有一種穩定性。原本金是一個通名,就是說它並不是專指黃金的。金,有五金,這五金分別就是白金、青金、赤金、黑金、以及黃金。在這五色金當中,是以黃金居長,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金字後來就漸漸成為黃金的專有用字。因為五金這些礦產都是從土裡面去挖掘出來的,黃金也不例外。所以大家在《說文》小篆裡面會看到,它下面就是一個土字,代表它是從土裡所生的。

  不過徐灝對於金的解釋,還有他不同的看法,那也是說得通。徐灝是怎麼認為的呢?他說五金就是「白金,銀;青金,鉛;赤金,銅;黑金,鐵與黃金而為五」。他對五金的解釋是什麼呢?白金就是指的銀,我們常說白銀,白金就是指的銀;而青金指的是鉛;赤金指的是銅;黑金指的是鐵;黃金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金子,就是黃金。徐灝認為五金就是這五金。而其中黃為之長,還是因為五金就是以黃金為最具代表。「黃金居長」,在這些銀、鉛、銅、鐵當中,黃金可以說是排在首位的。「遂獨專其名」,金本來是代表五金,最後就變成黃金的一個專用的字,是這樣的。

  「塊然之物」,黃金從地裡挖出來就是一個礦石,所以你在用字的時候怎麼去形容它呢?也不能畫一塊石頭的樣子來造字吧?這樣大家也搞不清楚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是石頭,還是金、銀、銅、鐵,也搞不清楚。所以「無可取象」,它就是一塊礦石挖掘出來。「因其生於土」,所以古人造字的時候,就以它從土裡面挖掘出來的這種特性,「故從土,左右點象金在中」。左右這兩點,就像金子在土中的樣子。所以這個字,它就是一個指事字。同樣的一個字,不同的人對它的解釋還是會有所差異的,但是都能夠說得通。所以金字,既可以說是象形字,也可以說是形聲字或者是指事字。這是不同的文字學家對於它的詮釋會有點差別,但是因為他們的解釋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都並列在此地。這是金字。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玉,玉石的玉。玉石的玉,古人又究竟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詮釋這個字呢?這也是非常有趣的。我們看玉在PPT上有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和小篆的寫法。除了簡帛文字之外,大家會看到甲骨文、金文跟小篆,這個字看起來是很相近的,寫法是很相近的,只是在甲骨文的時代形象就更加突出。關於甲骨文的玉字,羅振玉先生認為,《說文解字》當中的玉就是小篆的玉字,「玉象三玉之連丨」,這一個豎它是讀作滾,「丨」有上下貫通的意思。「玉象三玉之連,丨以貫也」。實際上大家看甲骨文的玉字,那三個橫,實際上所指的是三塊玉。那三塊玉它怎麼連接起來呢?「丨」這個形體,它就是有上下貫通的意思。就是通過「丨」的形體,把這三塊玉連在一起。

  因此我們會看到甲骨文,實際上就像一幅畫一樣。而在甲骨文的形體當中,「丨」是把三塊玉串起來,而且頭跟尾都是露出來的。它不像在金文跟小篆的時代,「丨」的頭跟尾就沒有再露出來。所以金文的玉跟小篆的玉,形體上就會比較接近。小篆的玉也是像三塊玉連在一起的形體,中間這個豎,實際上就是「丨」,「丨」貫通上下。所以小篆的玉字,我們會看到這裡可以體現出古人的一種習慣,在古時候人們佩戴玉石,通常不是只佩戴一塊,而是好多塊的玉石會佩在一起,而不只是一塊玉戴在身上。玉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做石之美者,人們常說美玉美玉,石之美者就是玉的解釋,這是在《說文》當中的解釋。也就是「色光潤」,它的色澤很光潤,「聲舒揚」,它的聲音聽起來非常清澈舒揚,「質瑩潔」,它的質地也很瑩潔,這樣的一種美石就叫做玉。

  而王玉樹先生認為,玉字跟王字之間的差別,「帝王之王,一貫三為義」。剛好這個王字在《正中字典》當中跟玉是在同一頁,所以我們往下看,就會看到王字的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形體,它和玉字是不同的。因為玉字的三塊玉之間的距離是一樣的,可是王字大家會看到,上面的那兩個橫很接近,到最下面這個橫就距離比較遠,這是它們形體上的差別。那也是在造字的時候,它的意義就是不同的。帝王的王,是一貫三為義,三是什麼意思呢?三所指的就是天、地、人。所以中間那一畫就會往上靠,它不是往下靠,是往上靠,代表什麼?是法天。人法天,它是有代表的意思存在。

  而玉石,珠玉的玉,這三畫是很平均的,彼此之間的距離都是相同的。這就是代表三塊玉,把它貫穿起來的意思。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慢慢也搞不清楚,到底王跟玉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表面上看起來都很接近。王中間那一橫是往上靠,這是有它造字時候的意義,就是法天,效法天的意思存在。但是寫久了之後,大家寫玉字跟寫王字,因為古時候這兩個字的寫法是很相近的,很容易寫錯,很容易看不出到底這是王字還是玉字,所以後來就加了一個點在玉字的旁邊,這樣就可以跟王字有所區別。所以珠玉的玉,就是玉石的玉字,本來是沒有點的玉,現在寫成有點的玉,就是為了跟王字能夠區別開來。玉所指的就是非常光潔潤澤,而且有半透明的這種美石,就叫做玉。大家通過觀察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的寫法,對於玉字,就會有一個比較形象的認識。

  下面大家再來看一下,在《初學記》當中,金還有玉,在《初學記》當中都是編排在《寶器部》。從它的分類大家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黃金跟美玉都是當成珍寶,所以就排在寶器部。

  首先來看一下金字,金字在寶器部當中是排在第一的。《爾雅》當中對於金的解釋,大家也會看到許多字都是以前沒有見過的,它都跟金有關。「黃金謂之璗」,上面一個湯,下面一個玉,這個字就叫做璗。璗字是黃金的別稱,古人除了用金字來稱黃金之外,也用璗字來稱黃金。黃金當中,「其美者謂之鏐」,一個金字旁,這個字念劉,鏐是什麼樣的金呢?金也是有分等級跟質地的,那這個金是質地純美的黃金就叫做鏐。《爾雅》讓我們認識了很多以前從沒見過的字。還有「餅金謂之鈑」,你看金字旁加一個反,「絕澤謂之銑,西南之美者」,在西南「有華山之金石焉」,有華山的金石。

  而《說文解字》許慎是這樣解釋的,「金有五色,黃金為長,乆薶不生衣」,剛剛我們介紹這五種金,其實這五種金是金的不同顏色,就有文字學家給它解釋,實際上它分別代表著銀、銅、鉛、鐵、還有金,就是這五種金。可是這五種金是以黃金居長,是黃金最具代表性。為什麼呢?「乆薶不生衣」,薶就是埋藏的意思。因為黃金具有一種超乎其他礦石、金屬的穩定性。「百陶不輕」,「乆薶不生衣」,就是說它埋在地下很久,黃金也不會生鏽,也不會發生氧化。「百陶不輕」是什麼意思?就是黃金經過千錘百煉,我們常常講一句話叫做,真金不怕火煉。即使是經過千錘百煉,金也不會損耗或者變輕,這是「百陶不輕」的意思。「西方之行也」,就是指在五行當中,金所代表的就是西方的屬性。這一段就是《說文解字》當中對於金的記載,對於金的描述。

  《周易》當中說,「乾為金」,《尚書》說,「金曰從革」。為什麼說金曰從革?是黃金的金能夠順從人們的意願來改變形狀。佛經裡面常常會談到一句話叫做,「以金做器,器器皆金」。就是你拿黃金來做成不同的器皿,這些器皿雖然形狀、功用不同,可是器器皆金,它的本質都是黃金。所以「金曰從革」,金能夠根據人們的意願、人們需要把它製成工藝品或者是生活用品,都可以根據人們的意願來改變它的形狀,所以叫「金曰從革」。

  《周易叅同契》說,「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母」。這句話也是很有意思,我們再來結合剛剛所看到的甲骨文、金文跟小篆當中的金,最初造字的時候就是跟土地有關,土地裡面生出的黃金,所以這個字首先是有一個土,然後兩個點就代表土裡面埋藏的黃金,上面的今就是它的聲旁,這也是非常有趣。《後漢書》說,「益州金銀之所出」,當然就是說像這些貴重的金屬,在有一些地方產量特別的多。這是關於金。

  接下來再來看一下玉。在《初學記》當中,玉也是記載在寶器部裡面的,《寶器部·玉第四》。我們再來看一下《初學記》裡面的記載,首先就是《周易》的經文。《周易》的經文說「乾為金為玉」。《雒書》說,「王者不藏金玉」,作為君王來講,王者不藏金玉,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說這位君王能夠以節儉的美德,來以身作則教化百姓。這在古代的君王我們常常會看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堯帝,堯帝的故事我們在學後續的經文,就會來共同學習堯舜禹湯生平的故事。堯帝的節儉是非常出名的,真正是以身作則,吃的、穿的、用的都是非常的節儉。所以這裡說「王者不藏金玉」,就是代表作為君王不會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不會去收集這些珍寶來收藏。這是代表著他的一種德行。那這時候會出現什麼祥瑞的景象?「則紫玉見於深山」,紫玉所指的就是紫色的寶玉。紫色的寶玉在古人看來,認為它的出現就是一種非常祥瑞、吉祥的徵兆。所以作為君王能夠力行節儉,以儉養德,就會有紫玉在深山當中出現。

  「服飾不逾祭服」,逾就是逾越,超過的意思。祭服是什麼意思?祭服所指的就是古人在祭祀的時候所穿的禮服,這個禮服也是有一定的規定的,所用的材料,以及禮服的設計、造型都是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在穿著的方面,作為君王,作為領導者也能夠符合禮的規範。「則玉英出」。什麼是玉英?玉英指的就是色澤英華的玉,叫做玉英。如果讀過屈原的《楚辭》,大家就會對其中的一段文很有印象,「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這裡就有講到玉英,玉英所指的是色澤英華的玉。我們看到古聖先王,作為君王能夠力行節儉的美德,就會有種種祥瑞的景象出現。

  《大戴禮》當中說,「玉在山而木潤」。玉石也是很有靈性的,所以古人非常喜歡玉石,身上都會佩玉、會戴玉,這是因為玉有特別的靈性存在。所以《大戴禮》當中說,「玉在山而木潤」,草木就會出現不同的景象。《瑞應圖》說,「玉甕者聖人之應也」。有一種器皿叫做玉甕,玉甕出現的時候,跟聖人的出現是交相感應的。「不汲自盈」,汲指的是取水,就是你不用倒水到裡面去,它自然就會盈滿。「王者飲食有節則出」,玉甕這種東西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呢?這也是跟君王的德行有關,君王飲食有節則出,就是吃東西不能夠每天都是山珍海味,窮盡享受而沒有節制,這是不行的。如果作為一個君王,他的飲食方面也能夠有節制,玉甕這樣的器皿就會出現於世。所以前面的幾段文,大家就會看到作為君王吃的、穿的、用的等等,都要能夠做到有節制,就會有許多祥瑞的景象出現。

  《禮記》當中記載,「君子比德於玉焉」。玉石是可以用來比擬君子的品德。所以中國的古人特別喜歡玉,就是因為玉身上所具有的各種品德,這是君子非常嚮往的。例如說「溫潤而澤仁也」,溫潤指的是溫柔而又潤澤。就是這塊玉石很溫潤,而且有光澤,這就好像是「仁」,仁義禮智信的仁。玉石的美德,跟仁義禮智信都是相應的。它的溫潤而有光澤,這就如同是一個君子所應該具有的仁愛之心的體現。「縝密以栗智也」,縝密是周密而又細緻的意思,栗則是堅固。玉石既周密細緻,而又堅固,這是智德的表現,智慧的表現。「廉而不劌」,劌代表會割到人或者是傷到人就叫做劌。可是玉石是「廉而不劌,義也」。就是雖然玉石有棱角,可是玉石的棱角並不會割傷人,這就好像「義」,仁義禮智信的義。

  玉石是「垂之如墜,禮也」。一塊玉石垂下來,垂之如墜,就像一個垂懸的裝飾品一樣,垂在那裡,它代表的就是「禮」。「叩之其聲清越以長」,玉石你去輕輕敲它的時候,或者是兩塊玉放在這裡輕輕地敲,它的聲音是非常清脆而又悠揚的。而且玉石在敲打的時候,它的聲音是清脆而又遠揚。「其終詘然樂也」,詘然就是止,止住的意思,詘就是止。「其終詘然樂也」。另外它還有什麼樣的德行?玉還有一個德行就是「瑕不掩瑜,瑜不揜瑕,忠也」。這是孝悌忠信的忠。「瑕不掩瑜」,這也是用玉來作比喻的,瑕指的是玉上面有斑點,瑜則是指玉的光澤。瑕不掩瑜,也就是玉的斑點無損於玉的光澤,這是一種比喻,比喻它即使有缺點,但卻無損於它整體的完美,就是瑕不掩瑜。同樣「瑜不揜瑕」,揜都是遮蔽的意思。玉的特性,就是「忠」的體現,孝悌忠信的忠。

  除此之外,還有「信」。「孚尹㫄達信也」。孚尹就是指玉的色彩,「㫄」這個字是跟旁邊的旁是相通的。「孚尹㫄達」,是指玉的色彩是晶瑩發亮的,這是比喻它有非常高尚而又純潔的品德,這是玉的「信」的體現,就是孝悌忠信的信。還有「氣如白虹」,白虹就是日暈,「天也」,它能夠代表天。「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它也能夠代表地。「珪璋特達,德也」,它又能代表道和德。什麼叫「珪璋特達」?我們先來看珪璋,珪璋是一種玉器,古時候有朝覲的禮儀,諸侯去朝王手上要拿著珪,朝后手上要拿著璋,這就是珪璋,都跟古時候的禮儀有關係。什麼叫珪璋特達?珪璋特達的意思就是,珪璋是諸侯去朝覲天子的時候所持的玉器,就是這個意思,後來用來比喻人的品德非常的高潔,人的品德卓越不凡。「珪璋特達,德也」,就是代表人的品德,人的道德。

  「天下莫不貴者道也」。人們都以玉為非常貴重的、高貴的一種物品,這就是「道」,所以它也代表道和德。《詩經》當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古時候人們都非常嚮往能夠成就品德,具有君子的美德。君子就非常喜歡玉,因為玉的身上有各種美好的德行。它可以代表仁、義、禮、智、信,代表天地,代表道德,所以君子認為玉是非常高貴的一種物品。這一段文是非常重要,它是記載在《禮記》當中。對於玉的德行,《禮記》這段文的記載是最為詳細,最為深刻而又清楚的,這段文是很重要的。人們常常問說你身上佩戴著玉,那你為什麼要戴玉呢?我們就可以用《禮記》這段文來解釋,在玉的身上都有什麼樣的美德。為什麼中國古人會這麼愛玉,這麼喜歡佩戴玉石?這都是跟仁、義、禮、智、信相關聯的。

  《禮含文嘉》當中說,「玉石得宜則太白常明」。太白指的就是金星,我們常說太白金星,它還跟天上的星星是相對應有關聯的。《禮稽命徵》當中說,「王者得禮制,則澤穀之中有白玉焉」。如果作為君王能夠用禮樂來治理天下,用禮樂來教化天下的百姓,同樣在大自然當中也會有祥瑞的徵兆出現,就是澤穀當中會出現白玉。最後我們看《爾雅》的記載,《爾雅》說,「玉謂之雕,亦謂之琢」,也就是雕磨玉石,這是《爾雅》當中所說的。像儒家經文裡面說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都可以去查一下,切、磋、琢、磨都有代表不同的意思。

  總之,我們可以用《禮記》的這段文,來更深刻地瞭解儒家在教育當中教導我們五倫五常的道理。師父上人對於道跟德的詮釋,就是「五倫存於心曰道,五常行於事曰德」。道跟德都是玉所代表的品德。五倫的關係我們都很熟悉,這是人與人相處的五種關係。無論是父子、夫婦、君臣、長幼還是朋友,平常在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也都是要真正落實仁、義、禮、智、信的美德。而這種仁、義、禮、智、信的美德,就在玉的特質當中充分地體現了出來。這是在《初學記》當中,我們所看到的金跟玉,它記載得就非常的詳細。

  這句經文:「金生麗水,玉出崑岡」。其中玉出崑岡所講的崑岡,崑指的就是崑崙山,崑崙山所出產的玉是很有名的。而實際上,關於崑崙山在古時候還有許多非常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都是跟崑崙山有關。在崑崙山上住著許多的神仙,有一個神仙很有名,叫做西王母。這是在《太平廣記》的女仙當中就有記載,西王母和東王公在崑崙山當中,這兩位神仙就是跟崑崙山有關聯的,非常著名的兩尊神。而《太平廣記》對於西王母的記載,就有談到西王母和東王公是「共理二氣」,來養育這天地的萬物。「養育天地,陶鈞萬物」,陶鈞就是比喻聖王治理天下。而普天之下,三界十方,古人有許多人修道,想要升到天上當神仙。凡是女子登仙得道的,都是歸西王母所管的。西王母也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瑤池金母」。這就是西王母,她是生活在崑崙山上。這一段文,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來看。這裡有形容她在崑崙山當中的宮殿,是非常壯觀的,而且因為宮殿旁邊,「山下有弱水九重,洪濤萬丈」,需要坐著神仙所駕的車子才能夠到達。你看它所說的「颷車羽輪」,是用鸞鶴為馭的坐車,叫做颷車羽輪。這是神仙所坐的才能夠到達那個地方,而且她的宮殿是非常地壯觀和漂亮的。

  最後這一段文有談到,「神州在崑崙之東南」,崑崙山是在我們中國的西北的位置,所以《爾雅》當中也有記載說,「西王母,日下是矣」,有這樣的一段記載。當然在崑崙山生活的神仙是很多的,大家如果對於這些神話故事有興趣,可以找這些資料來看,我們這裡所舉出的就是《太平廣記》裡面,有一段文是記載西王母,大家看這一段就可以瞭解到西王母和東王公都是怎麼來的,以及他們各自的職責範圍。這裡最重點的一句話就是說,西王母和東王公是「共理二氣,而養育天地,陶鈞萬物」。養育天地萬物,所以他們也都是非常有德行的人,才能夠得道升天,而且在天上負責這麼重要的職責。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這句經文:「金生麗水,玉出崑岡」,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