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請翻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第六十一頁,我們從《千字文》第四行開始看起:「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前面的課程,我們學習了這句經文,並且也談到,「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它所指的就是寒暑季節的回旋變化。「秋收冬藏」,這是在農業的社會當中,農家按照一年四季來耕作的情形,也就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收冬藏」,收就是收取,藏就是儲存的意思。

  先前我們學習《初學記》當中說的夏天,這個課程內容還沒有結束,我們就接續上一節課,繼續來看一看,在《初學記》當中,「歲時部」所記載的夏第二,看看古人對於夏天有孟夏、仲夏、還有季夏。我們來看一下,從《夏小正》這段文開始看起:「五月參則見」,這是到了夏季的五月份,「參」,同樣的這就是在天空當中,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參」,在五月份的時候就出現,就能見到。五月還有「蜋蜩鳴」,「蜋蜩」這又是一種什麼動物呢?「蜋蜩」也是蟬的一種,在夏天會聽到蟬的鳴叫聲。在古文當中,蟬還有一種別稱,就叫做「蜋蜩」。夏天的季節,我們在夜晚乘涼,在大自然的環境當中,能夠聽到青蛙的鳴叫聲,同時這個季節也是蟬鳴的聲音,常常能聽到的時候。

  「初昏大火中」,「大火」,同樣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心星。而這時候人們在觀測宇宙的天象,他就可以判斷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比如說在二十八星宿當中,「大火」,它是屬於心星,我們看註解說,「大火」是「心星」。「心星」如果是西落,天文出現這種景象就代表什麼呢?就代表著時序開始邁入了秋天,就是這個意思。在古人的宇宙觀世界觀當中,天地人是密切而不可分的一種關係,人們通過對於天體宇宙的觀察,能夠對應我們人世的四季的變化,甚至於人世,我們這個世界當中會出現哪些吉凶禍福的事情,古人通過去觀測天上的星星,也能夠提前預知。

  接下來這一段是《尚書》的經文。承續上節課內容所講的都是仲夏的時節,《尚書》說,「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仲夏在夏天當中是第二個月份,就是四季,我們凡是看到「孟夏」、「仲夏」、「季夏」,用這種孟、仲、季來排序,對應的就是夏天的第一個月、第二個月和第三個月。不過古人的月份是按照陰曆的月份,並不是我們現在陽曆的月份。「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永是長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時候是夏至的這一天,這也是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一個節氣。「火」,「日永星火」的火,火也是天上的一個星星,它是蒼龍。我們之前在圖當中給大家看過,古人二十八星宿的圖,也是對應左青龍、右白虎,東西南北這四個方向都有不同的星星。火這顆星星是在蒼龍當中,「舉中則七星見可知也」,它這裡只是舉了火,也就是當天體有這種天象現象產生,這時候就是仲夏,也就是夏至到來的時候,就會出現天空這種現象。

  「鳥獸希革」,我們可以想象,為什麼?因為夏天是非常炎熱的季節,當然那種炎熱,古人生活的時代,人跟大自熱還是能夠和諧相處,所以不至於像現在的時代,出現許多極端的氣溫。例如說我們在小時候會覺得,夏天如果是二十多度、三十多度,這是很正常的。可是現在因為隨著人類,對於地球大自然做出種種破壞和傷害的行為,人類的生活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所以造成像現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這是讓許多的科學家、政府官員都非常擔憂的事情。這也是跟人類,比如說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太過於龐大等等都是有關係的,所以現在大家會看到許多極端的氣溫,比如說四十多度,甚至於五十度以上的高溫。這種情形古人是比較難以想象的,可是這種極端的氣候,在現代的時代卻是很頻繁的出現。如何才能夠回歸到正常?就如同師父上人常常強調的,還是要從我們的心念開始去轉變。也就是當人們都能夠在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些方面做到很好,自然而然所生活環境也會隨之而發生改變。

  我們看這一句「鳥獸希革」就會知道,因為夏天,像仲夏這時候也是夏天非常炎熱的季節。所以,這個時候鳥獸,鳥就是天上飛的,獸是地上走的,像這些動物,它們身上的羽毛,就是毛跟羽一定要比較少。為什麼?如果身上的毛或者是羽特別厚、特別大的時候,它們很難抵禦炎熱的夏季。所以鳥獸在仲夏的季節,它的毛羽也隨之而變得比較稀少。這都是跟大自然的環境相適應的。到了冬天就要長得厚一點,不然是很難禦寒,很難過冬的,這是《尚書》的記載。

  接下來我們來看《禮記》的《月令》。《禮記》的《月令》這段文就開始為我們介紹的是季夏。從孟夏走到仲夏,再來到季夏,季夏這個月是夏天的第三個月。這時候「日在東井」。什麼是「東井」?東井也是星宿的一個名稱,二十八宿之一。因為在玉井之東所以稱做東井。「昏氐中」,「氐」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屬於東方的蒼龍七宿的第三宿,一共有四顆星。這個是在季夏,夏天第三個月的時候天文的現象。「曉東壁中」,東壁這個星星,是北方的七宿當中的。「東壁」是「壁宿」的別名。鄭玄在註解當中就說,在季夏這個季節,「日月會於鶉火,而斗建未之辰」。這時候按照月建的規律,也就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的方位和季節是相互對應的。而我們前面有介紹過,月建是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跟一年的十二個月相對應。這時候夏天的第三個月,「斗建未之辰」,前面辰巳午走到未,就是建未,看到就知道所對應月份是什麼。這是屬於歷史文化的常識。

  「律中林鍾」,律是古樂十二律當中有一個「林鐘」。十二律呂我們後面的經文會學到,十二律分成「六律」和「六呂」,「林鍾」屬於六呂當中的一個,就是「律中林鍾」。同樣的,古人月份和音樂所談到的十二律呂是相對應的,可是它具體的原理還有原因是什麼?我們會留待講後面經文,「閏餘成歲,律呂調陽」,講到這裡的時候再來跟大家分享。

  而夏天的第三個月,這時候會看到什麼自然的景象?這在《禮記》的《月令》當中,也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幅非常優美的畫卷。這時候是「溫風至」,夏天吹的風還是很溫和,徐徐的這種風,它不會像秋冬的風那麼猛烈。還有「蟋蟀居壁」,這裡談到了一種我們非常熟悉的動物,叫做蟋蟀,蟋蟀居壁。後面的小註,會讓我們看到古人同樣是形容一種動物,就是蟋蟀,可是在不同的典籍,不同的處所當中,對於蟋蟀的名稱也有不同的講法。比如《爾雅》當中說「蟋蟀蛬」,註解說,「謂蛚蜻也」,也就是蛚蜻,這是一個名稱。我們看到都是蟲子旁的,只是叫法不一樣。

  為什麼叫「蛬」?,這是在不同的諸侯國,不同的地域,對於同樣的一個事物,就有不同的稱謂。比如說梁國,梁國叫蟋蟀就叫它「蛬」。郭璞說,就是人們所說的「促織」。這裡看到蟋蟀又有一個別名,叫做「促織」。《方言》我們會看到是記載著,在各地不同的方言,這裡又會看到蟋蟀又有什麼不同的名稱呢?《方言》當中說「蜻蛚,楚謂之蟋蟀」,在楚國叫它蟋蟀,可是它還有個稱呼叫做蜻蛚。它長得就跟蝗蟲一樣,非常相似,可是蟋蟀的個頭大小跟蝗蟲比起來就小一點,它是黑色的,身上有光澤,如漆,就好像刷過黑色的亮亮的漆一樣。它還有個名稱叫做「蛬」,也叫作「蜻蛚」。什麼地方的人叫它「促織」呢?幽州人叫它促織。從這裡大家會看到,同樣是形容夏天的季節,蟋蟀居壁,大家在註解裡面就會看到,蟋蟀在古時候典籍當中就有這麼多的稱呼。

  接著來看看老鷹。「鷹乃學習」,那大家看到這個詞不要想說,是不是老鷹也拿著書本在那裡讀,「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這意思呢?其實並不是這樣。這裡學習呀,不是我們所說的拿著書本去學習功課的學習。我們來看一下「習」字,它在《說文解字》裡面是怎麼解釋的呢?《說文》說,「習,數飛也」。這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講的習,指的是小鳥在拍著翅膀試飛的樣子,它要試飛。比如說鷹,比較小的鷹,這時候它要學著去試飛,它就要不停地拍動它的翅膀,然後學習怎麼樣去飛翔。所以在夏天的第三個月,「鷹乃學習」,它學的不是我們現在在學的四書五經的功課,它學的是怎麼張開翅膀去飛翔。因此我們看到漢字,真的是非常有趣。「腐草化為螢」,螢指的是飛蟲的螢火這個意思。所以通過《禮記·月令》的這樣短短的經文,雖然它的字數並不多,可是也把夏天這個季節生機勃勃的景象,萬物它們都在做什麼,這樣的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在大家的面前。這就是《初學記》當中所談到的夏天的「夏」。我們就選取這一段的內容來跟大家做分享。

  說到春、夏、秋、冬,我們也不禁想起,在古時候,有一位禪師,叫無門慧開禪師。他曾經寫了一首詩,就跟季節是有關的,這首詩叫《無門關》的第十九則。可能大家也都曾經聽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詩當中我們就有看到了春夏秋冬,這不同的畫卷。有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夏天的涼風,還有冬天的雪。而這首詩所描述的是,這位禪師明心見性之後的境界。「若無閒事掛心頭」,禪師的修為已經到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這時候,當然他心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當然就沒有閒事掛在心頭。時時刻刻,無論是春夏秋冬,都是人間的好時節。

  我們看到師父上人在《金剛經研習報告》當中,所寫的一幅經文,經文所描繪的,就是這首詩所講述的境界。像師父上人所說的,「非真看破不能放下妄想、執著,放下妄想、執著即是無住」。你看這裡為我們闡述了,什麼叫「無住」,以及什麼叫「生心」?這都是《金剛經》所說的境界。「非真放下妄想、執著不能見諸法實相,見諸法實相即是生心」,這裡談到什麼是無住生心呢?也就是當我們真正把妄想、執著放下,這就是「無住」。放下了妄想、執著之後,自自然然就見到了諸法實相。什麼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當能做到無住生心,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徹大悟通達明瞭了。我們通過這一句《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當中的經文,就能夠去體會到,無門慧開禪師在這首詩當中所說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這也是需要我們真正去參。如果能夠修證到禪師這樣的境界,自然就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夏天這個季節,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接下來,再進入秋天。秋天,在《初學記》的「歳時部」,是排在第三,秋第三。同樣也是從《禮記·月令》的記載開始來看,「孟秋之月」。我們學過了春跟夏,那自然對於秋天,孟秋,仲秋和季秋,大家就應該能瞭解是什麼月份了。「孟秋」,就是秋季的第一個月份,按照農曆來算,就是農曆的七月,就到了孟秋的季節。像我們現在,是農曆的六月底,很快就快到農曆的七月了。到了農曆的七月,特別過了立秋這個節氣之後,秋天就真正的到來。所以「孟秋之月」,我們現在很快就會來到這個季節,這個季節先來看一下天文的現象:

  「日在張」,「張」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星星,實際上「張」,它有六顆星,而它所處的位置,是在南方朱雀七宿當中,有六顆星。《廣雅》有解釋,「張」就叫做「鶉尾」。所以我們看鄭玄的注解,有時候會看到鶉首、鶉尾,就是跟二十八星宿都是對應的。「鶉尾」,我們在前面有學習過,古人在研究天文的星星,它和人間的地理的概念是相對應的。比如說二十八星宿和地面上的九州,或者是周朝時代,這些諸侯國,不同的諸侯國,都是相互對應的。「鶉尾」是跟哪一個諸侯國對應呢?是跟楚國相對應。「鶉尾」就是楚國的分野。它所處的位置就是南方的朱雀七宿當中,「張」有六顆星。「日在張」,「張」我們就明瞭,它是星星,天上星星的一種。

  「昏尾中,曉婁中」,「尾」跟「婁」同樣也是星星。「婁」,它在二十八星宿當中,是屬於西方白虎七宿第二宿,「婁」,它有三顆星。鄭玄的注解就有談到,在孟秋這個季節,日月是會於鶉尾。所以「鶉尾」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張」這個星宿。「而斗建申之辰」,這時候月建,就走到了申。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我們前面夏天的最後一個月是未,那這時候秋天的第一個月就走到申,所以我們看到「而斗建申之辰」,就知道這代表的是哪一個月份呢?它所代表的就是農曆的七月。我們常常在這樣子往下算往下排,自然能算得出來。「其日庚辛」,「庚」註解當中就是萬象更新的更的意思,「辛」是新舊的新的意思。這時候,「日行秋西從白道」,就是在秋天的季節,我們一談到金秋的季節都會想到什麼呢?就會想到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特別是對於一年四季,都忙著耕種的農夫來說,在秋天這個季節,就可以享受豐收之後的喜悅。

  這時候到了秋天的第一個月,是萬物成熟。「月為之佐」,這時候萬物都「肅然改更,秀實新成也」。各種的農作物、農產品都是在這個時候成熟的。「庚辛」,在註解當中就是給予它這樣的一個解釋。「其帝少皥」,所對應的就是古時候的三皇五帝,是哪一位君王?就是「少皥」,五帝當中的少皥帝,他是黃帝的兒子,就是黃帝跟嫘祖的兒子。少皥帝名叫「摯」,因為他修「太昊之法」,所以稱之為「少昊」。「太昊」,我們前面學過太昊就是伏羲氏,他就是效法古時候的古聖先王伏羲氏,所以他就稱作「少昊」。為什麼他還有一個稱呼叫做「金天氏」?因為他在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當中,主要就是代表金,「以金德王」。這是古人對於君王,一代一代的君王繼位,古人都是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來跟君王對應的。「少昊,以金德王」,所以稱作「金天氏」。他在位的時候是建都在山東的曲阜,他在位有八十四年。這就是秋天,金秋的季節,所對應的君王。

  還有神,天上的神對應的是哪一位神仙?哪一位神,他是負責掌管秋天的?這裡就說了,「其神蓐收」。「蓐收」這尊神明,在古時候的記載當中,他就是負責掌管西方的一位神。相傳他是「少皥氏」的兒子,他是負責掌管秋天的。因為西方,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當中,是屬於金,所以「蓐收」他又是主金之神。比如說我們在讀《左傳》,《左傳》就有這樣的記載,我們在前面就有學到,在夏天的時候就有火神「祝融」。《左傳》就有記載,「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所以談到祝融,大家就知道他是火神,如果是談到蓐收,就知道他是主金之神,他是負責掌管秋天的一位神明。

  再來看在十二律當中,「律中夷則」,夷則就是十二律之一,就和陰曆的七月是相對應的。「夷則」在十二律當中是屬於陽律的第五律。髙誘的注解就說,在這個時期,秋天的季節來臨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宇宙當中的這種氣,也是在發生轉變。太陽跟太陰的力量,是在一個變化當中。太陽力量越來越衰弱,而太陰之氣,則是越來越盛,所以就使得萬物發生變化。發生什麼變化?你看秋天到來的時候,例如說如果我們生活在北方,會覺得這種季節的變化很明顯。一到了秋天,樹上的葉子就開始變黃,而且不斷的飄落,這就是秋天的景象。「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這都是秋天的景色,這和前面所看到春天、夏天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差別就很大。你看蟬是寒蟬,就會感覺看到這樣的景象,整個畫面就變出一種非常讓人傷感、一種凋零的景象開始出現。「鷹乃祭鳥」,祭鳥是表示鷹抓到鳥的時候,先把它陳列在一旁,還沒有吃它的時候,就像古人祭祀在祭拜貢品,放在桌上這樣子排列著,所以叫做祭鳥。

  「仲秋之月」,等到了秋天的第二個月,也就是陰曆的八月。這時候「日在角」,「角」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星宿,是在東方的蒼龍七宿當中的第一宿。「角」,它是有兩顆星。「昏南斗」,南斗就是斗宿,有星六顆。為什麼叫南斗呢?因為它所處的位置,是在北斗星的南部,星排列的這種形狀,就像斗一樣,這六顆星,所以叫做南斗。「曉畢中」,這都是天文當中發生的變化。「畢」,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之一,它是屬於西方的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字彙》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畢」,它是屬於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名稱,有八顆星。其中有兩顆星是「直上如柄」,就像柄的形狀,它是排得直直的。還有六顆星「曲為兩行」,張著它的口,這是《字彙》當中的形容。所以「畢」,同樣也是天上的星星的名稱。鄭玄的註解就說,仲秋的季節,也就是陰曆的八月份,這時候「日月會於夀星,而斗建酉之辰」。所以建月在這時候,陰曆八月,就是建酉。我們以後看到「斗建酉之辰」,就知道走到了酉,它對應的就是陰曆的八月。

  「律中南呂」,十二律當中對應的是南呂,南呂是在十二律當中的音律。其實音樂,古人定這十二律,跟月份相對應是非常有道理的,我們後面會比較詳細地來講。就是說每一個季節,當二十四節氣在不斷地運轉和變化的時候,我們看不到的這種氣,比如說陽氣、陰氣,它其實在大自然當中是產生一種變化,只是我們看不到,可是古人觀測得非常的清楚。所以到了陰曆的八月份,也就是仲秋的時節,高誘註解當中說,這時候「陽氣內藏」,秋天的陽氣開始內藏,「陰呂於陽,任其成功」,所以叫做南呂,是這樣解釋的。

  「盲風至」,我們看秋天的風,可跟春天、夏天的風是不同,秋天的風是盲風。什麼是盲風?盲風所指的就是大風、疾風,這個風很猛、很烈的風,吹起來大家都感覺很不舒服。秋天的季節,秋風一吹,這些落葉不斷地飄落,人們的內心也會覺得好像有點失落跟傷感,會隨著節氣、季節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所以秋天的風就是盲風,是大風。「鴻鴈來」,這時候大雁就飛來。「玄鳥歸」,玄鳥指的就是燕子,燕子就歸去了。「群鳥養羞」,這些鳥它們都在忙著什麼呢?都在忙著儲藏食物,養羞,就是儲藏食物的意思。「日夜分,雷乃始收」,我們所感受到會電閃雷鳴的季節,按照大自然的規律應當是有一定的時節才會發生的。像雷在春天的時候,春天的雷一打出來,在地底下冬眠的這些小動物們,一聽到雷聲,驚蟄的時候,它們很快就會跑出來,結束它們漫長的冬眠的生活。可是到了秋天,我們看雷是什麼樣呢?「雷乃始收」。這和春天夏天的情況就又不同了。

  於是,這些小蟲子,就是「蟄蟲壞(裴)戶」。那什麼是蟄蟲呢?大家看到這個名詞,會記得在春天的時候就曾經看過,「蟄蟲」所指的就是藏伏在土中要冬眠的這些蟲子。春天的時候,這些蟄蟲,它們被春天的第一個雷聲驚醒,這時候它是結束了冬眠的生活。可是到了秋天,這些要冬眠的蟲子,準備要開始進行冬眠了。「蟄蟲壞(裴)戶」,壞(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土,把一些空隙的地方封住,小蟲子它們在土裡開始要冬眠了,自然就要把自己冬眠的小窩、小房子處理得比較牢固一點。用「壞」字,就是形容它是拿土,把這些空隙的地方,都把它封起來,這樣就可以安安穩穩地蝸居在小小的地方,開始它冬眠的生活。「陽氣日衰,水始涸」,到了秋季,這是陰曆八月的時候,陽氣就越來越衰。水始涸,涸就是幹枯的意思,到了這個時候,水也開始乾枯了。

  接著看「季秋」,從孟秋、仲秋再來到季秋,就知道季秋一定是秋天的第三個月。按照農曆來算,季秋這個季節,它是屬於農曆的九月。「季秋之月,日在角」,角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一個,是屬於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角有兩顆星。「昏牽牛中,曉東井中」,牽牛、東井,大家也都知道,都是跟天上的星星有關。鄭玄說季秋這個時候,也就是農曆的九月份,日月會於「大火」。「大火」,是天上的星星的名字。我們剛剛有談到過,在二十八星宿當中,大火是屬於「心宿」,心就是心臟的心。二十八星宿當中的心宿,假如開始西落,就代表什麽呢?就代表這個季節邁入了秋天。所以鄭玄在注解當中說,季秋就是農曆九月時候,「日月會於大火,而斗建戌之辰」,「斗建戌之辰」指的就是夏曆的九月。

  「律中無射」,在十二律當中的陰曆的九月份,它對應的就是無射(音亦)。無射,它是屬於六陽律當中的第六律。就是季秋這個季節,是陽氣越來越衰,於是這時候它對應這十二律當中的無射這一律。高誘說,因為這時候是陰氣不斷地上升,而陽氣則是在下降的狀態。「萬物隨陽而盛,而無射出見者也」。這時候,十二律當中對應的就是「無射」。後面我們講「律呂調陽」,會跟大家介紹竹管,就是每一個竹管,它會對應著,就是在不同的季節,竹管就會發生變化。所以它是跟一年四季當中春夏秋冬,每一個季節、每一個月也都是相對應的。這古人所談到的,這些音樂也是非常奇妙的,它的產生,也是非常奇妙。

  下面再來看秋天的這些動物。「鴻雁」,鴻雁也就是大雁。「鴻鴈來賓,雀入大水為蛤」,雀指的就是像雀鳥這樣的鳥。入大水為蛤,這大水指的就是像大海或者大川。為蛤,蛤指的就是蛤蠣。古人這樣說,也是非常有趣,為什麼?因為雀鳥身上的顏色還有條紋,和大海裡面的這些蛤蠣,它的殼那個顏色跟條紋是很像的。所以,古人在形容秋天季節就說,雀鳥,它飛到了大海或者大川當中,變成了蛤蠣。你看它的上面的這種紋路、顏色,長得就很相像,是這樣來形容這個季節。「菊有黃華」,菊就是秋天的秋菊,這是盛開的時候。「豺乃祭獸戮禽」,豺乃祭獸,同樣這個「祭」,我們要是看到動物在祭什麼,祭什麼,就知道它往往是要吃動物之前,沒有馬上吃,但是會把它擺起來,就像供祭品一樣,這樣一個個擺起來。所以當我們看到豺在祭獸的時候,就知道這個季節,就是秋天的季節。「戮禽」,戮就是殺的意思。這個季節,這些小動物它們會做這些動作。

  「霜始降,草木黃落」,這樣的情形,如果是生活在南方的同學,可能就比較體會不到。可是如果我們是在金秋的季節來到了北方,像在東北,或者是像在歐洲一些國家,到了金秋的季節,大家就會感受到了整個大自然當中的色彩,完全都不同。就像比如說,之前我們因為要參加這些國際和平大會,所以有時候會在秋天的季節,來到法國。這時候你就會看到,樹上的葉子,都是變黃,而且是非常美的一種景象,覺得整個大自然,全都變了顏色。雖然秋天給人的感覺,有一種肅殺之氣,可是同時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所以當我們看到楓葉紅了,看到金黃色的葉子在樹上,這時候就會覺得這種金秋的季節,它同樣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因此就看你怎麼看待大自然的現象。如果能夠真的像這些佛門的禪師一樣,他們都已經有修有證,大徹大悟。那真是「若無閑事掛心頭」,無論是任何一個季節,都是人間的好時節。「春有百花秋有月」,雖然秋天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冷清,有肅殺之氣。可是同樣秋天,它也代表著收獲,代表著希望。

  前面的文都是《禮記》的記載。再看《尚書》,《尚書》當中「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宵」就是夜的意思。宵中星虛,「虛」也是星星當中的一種,是玄武當中的一個星星。那「虛」這個星星,它是在秋分,這時候能夠見到。觀測天象就可以瞭解到,它和二十四節氣和人間這些春夏秋冬都是相對應的。

  「鳥獸毛毨」,這時候大家是可以想象到,比如說在夏天,我們剛剛有說到鳥獸的毛,還有它的羽,比如說鳥,它就是羽,獸就是毛,在夏天的時候應該是要比較稀疏,它才比較容易度過炎熱的夏天。可是到了秋天的季節,因為它必須要面臨著嚴寒的冬天,於是它身上的羽毛,羽或者是毛一定是要越來越厚,它才可以來面對冬天寒冷的季節。「鳥獸毛毨」,在這時候它們的毛,「毨」的意思就是羽毛新生。剛剛生出來很多新的羽毛,看起來又整齊又美麗,這個樣子就叫做「毨」。這是《尚書》當中的經文,也有跟季節有關的。

  徐堅真的是很用心,這位唐代著名的學者就非常精心地把這些經文編排在一起。雖然是選自不同的經文,可是連貫起來,又好像是同樣的一篇文章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唐朝的時代,像唐玄宗在教育他的皇子皇太子的時候,就是用這部《初學記》,來作為教材,讓這些皇子們在寫作文,寫詩,要查找經典,查找典故,都可以用這部《初學記》來參考。就如同清代的學者所評價的,這部書編得非常地精要。雖然它並不是很廣博,可是在精要這個方面,就勝過了其他的唐代類書。現在我們在讀這個經文,來看這春夏秋冬,就會體會到徐堅編這部《初學記》真的編得太好了。剛好對應我們學習《千字文》,這裡面有許多,比如說關於天地日月星,還有像春夏秋冬這些內容,剛好在《初學記》中都有記載,所以我們一並拿來給大家做參考。深入地學習,會發現這些內容真的是非常有趣。

  再看下面還有《淮南子》的一段文,說七月,這也是陰曆的七月,「百蟲蟄伏」。這時候,因為天氣越來越冷,所以有許多的這些蟲類的動物,「蟄伏」指的就是它們藏在土中,不吃東西,藏伏在那裡不動,就要通過這種方式度過漫長的冬天。「青女乃出」,青女是誰呢?青女也是神仙的一種。青女他所負責的就是霜,「司霜雪者」。所以,青女是霜神。大家要是在古籍裡面,讀到很多這些神的名字,大家應該要知道,他們負責的都是哪些工作。後面再學《幼學瓊林》,也會學到很多。「青女」就是跟霜雪是有關的,所以青女是霜神。高誘註解說,青女是「青要玉女,司霜雪者」,是主管下霜跟下雪的,「以降霜雪」。

  《夏小正》曰:「八月丹鳥羞」,「羞進也」,這是它的注解。「白鳥辰則伏」,白鳥指的是蚊蚋。辰指的是天上的星星,是房星,「辰則伏」。「鴽(音如)為鼠」,鴽是什麼呢?「鴽」指的是一種小鳥,像鵪鶉之類的小鳥,「鴽為鼠」。「九月內火」,火,同樣指的是天上的星星,是大火,它是屬於「心星」。我們前面有談到過,凡是看到「大火」,大火在二十八星宿是屬於「心宿」,心就是心臟的心。所以這顆星如果西落,大家觀測到天文發現「大火」這顆星如果西落,就表示秋天就到來了。這是在《初學記》當中所記載的秋。

  而古人在古詩當中,也有許多詩,會有跟秋天的秋有關。例如說大家很熟悉的,在《詩經》裡面有一首詩叫做《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它指的是什麼呢?是蘆葦的意思。「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大家看到白露為霜,就知道這是秋天的季節。看到白鷺,看到霜,這都是秋天的季節的象徵跟符號。「遡(音素)洄從之,道阻且長;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晞就是乾的意思。「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湄就是水邊,他在水邊。「遡洄從之,道阻且躋」,躋有上升的意思。「遡遊從之,宛在水中坻」,什麼是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高地。「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涘指的就是水邊。「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遊從之,宛在水中沚」,沚,指的就是水中的小洲。這就是《詩經》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詩,叫做《蒹葭》。我們在這首詩裡面就會看到這種秋天的景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就是跟秋天有關的。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曾經讀過另外一首,唐朝時代杜甫的一首詩。這首詩,就是作者在秋天所寫的。我們通過杜甫的這首《登高》,也更能夠體會到,秋天給人帶來的一種感受。「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是水中小洲陸地的意思。下面這兩句是他非常有名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果我們沒有往下看,光是讀到這裡,大家就應該可以體會到,他所描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一定不是春天,也不是夏天。因為春天夏天這種景象都是生機勃勃,萬物生長的樣子。一說到「無邊落木蕭蕭下」,敏感的同學一定就馬上聯想到,這是秋天。

  那《登高》就是杜甫,他在秋天所寫的。他是在唐朝的大歷年間的一個秋天,在夔州,夔州,是在長江邊上所寫的。所以這裡大家會看到「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是秋天的景色。「不盡長江滾滾來」,則是長江的這樣的一種景象。「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你看這首詩,它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作者,他在秋天的季節,看到這種秋天的景象,你看悲秋,我們常說男子悲秋,特別是男子,看到秋天的景象,他對於人生就會產生一種感懷,而這種感懷往往是非常悲傷的這種景象。杜甫因為他一生當中都是常年在漂泊,所以他的心境,也是充滿了一種憂愁。特別到這個時候,你看秋天到來了,自己年紀也大了,身體也不好,那這種孤獨還有愁苦的心境,都在秋天的氣節當中,充分的表現、表達在這首詩當中。

  其實我們看到詩人寫這樣的詩,不禁也會想到,在佛經裡面常常會提醒我們,所謂「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世事無常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我們看這段經文是師父上人所寫的,讓我們看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是跟《八大人覺經》有關:「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是什麼呢?第一就是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是佛在經典裡面,讓我們來體會世間的無常和國土的危脆。

  特別在天災人禍非常頻繁的時代,人們對於這句經文可能感受會更深。就像昨天,有一位非常年輕的同學,他就寫了一個感言。這感言,是他看到了河南的鄭州,發了洪水之後,給他的一種感受。因為在洪水當中,人們常說水火無情,你看這麼猛烈的大雨,才幾天之內就幾乎把一年所下的雨,全都降下來了。這種天災,再加上人禍,可以說,最可憐的就是老百姓。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許多人都是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園,而且要面臨這種生離死別的痛苦。佛教我們就是要在世間無常的景象當中要覺悟,瞭解到我們所生活的世間,它就是這種無常以及國土危脆,是它的一個常態,我們在這種無常當中要醒悟過來。那如何能夠追求永恆不變的真常?這就是聖賢的經典所要教導我們的。真正能夠永離生死,這在佛教來講就是脫離六道輪回,脫離十法界,真正的能夠證得不生不滅的境界。這是佛教的修行所要達到的一個境界,像諸佛菩薩這樣子,他們就不用再受輪回之苦,不用三界的火宅當中,繼續受苦受難。所以通過看到這些無常的景象,就讓我們能夠真正生起出離之心,下定決心要了生死,出三界。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個課題,如果有興趣的話,日後可以在佛教的經典當中再去深入。我們《聖學根之根》到後面也會講到《十善業道經》,以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在這裡,就可以更深入地瞭解佛在經典當中都是如何教導我們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冬,春夏秋冬的「冬」。說到「冬」,在唐朝時代,徐敞曾經寫過一首詩叫《虹藏不見》。「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你看開篇,就知道冬天的季節到來了。「玉氣徒成象,星精不散光。美人初比色,飛鳥罷呈祥。石澗收晴影,天津失彩梁。霏霏空暮雨,杳杳映殘陽。舒捲應時令,因知聖曆長。」通過這首詩,就帶領我們來到冬天的季節。首先我們也是來看一下《初學記》當中所記載的冬天。它是在「歲時部」的第四個部分,冬第四,我們也來看一下敘事的這段記載。

  《禮記·月令》,這也是師父上人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會提起《禮記》,還有《禮記·月令》。這都是古人的經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些經文。讓我們瞭解人生活在世間應該如何生活,如何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以及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要能夠處理好,這些智慧、經驗也都是在經典當中。所以我們要深入經典,才能夠瞭解宇宙人生大自然。

  先來看一下冬天,冬天的第一個月份就是孟冬。在《禮記》的《月令》當中說,「孟冬之月」。孟冬,是冬季到來了。也就是在陰曆當中對應的十月,陰歷的十月。這個月「日在房」,「房」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昏虛中,曉張中」,「虛」跟「張」同樣都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星星。「虛」是北方玄武七宿的第四宿。而「張」,則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五宿,有六顆星。我們剛剛介紹過「張」,就是鶉尾的意思。如果大家看到鄭玄的注解,鶉首、鶉尾,就知道它對應二十八星宿都是哪些星星。鄭玄註解當中說,孟冬這個季節,「日月會於析木」。「析木」就是十二星次當中的一個星星,它跟十二辰相配為「寅」,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尾宿」和「箕宿」,這兩宿。這是析木。

  「日月會於析木之津,而斗建亥之辰」,大家看到「斗建亥之辰」,就知道這是陰曆的十月。申酉戌亥,申酉戌過去了之後就是亥,建亥就指的陰曆的十月。這個月建,大家要掌握。「其日壬癸」,「壬」註解當中說,「壬」就是有人字旁的「任」。「癸」就是「揆」。這時候「日之北行」,我們知道太陽在南北回歸線和赤道當中,太陽的直射點是在不斷發生變化。比如說太陽直射在赤道的時候,就是春天跟秋天的季節。對於北半球而言,如果太陽的直射點是在北回歸線,這時候對北半球來說就是夏季。如果太陽的直射點是在南回歸線,對北半球來說就是冬季,南半球是剛好反過來。「日之北行,從黒道閉藏萬物,月為之佐」,這時候為什麼叫「壬癸」?註解當中也有解釋,就是「萬物懐任於下,揆然萌芽」。這是冬天,為什麼說秋收冬藏?在冬天這個季節,因為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是冰雪覆蓋的這樣的一個季節。所以在冬天的時候,萬物都是要收藏的。你看這些動物,都藏在洞裡面去冬眠,它不會在冬天的季節到處亂跑,到處亂飛,都順應著大自然的這種特徵。形容「壬癸」,就是「萬物懐任於下,揆然萌芽」。

  「其帝顓頊」,對應的五帝是哪一位君王呢?是對應的顓頊帝。顓頊帝是黃帝的孫子,他十歲就輔佐少昊帝,而且二十歲顓頊帝就繼位。最初他是在高陽建國,所以顓頊帝也稱為高陽氏,他的都城是在帝丘。帝丘是在哪裡?帝丘就是在今天的河北濮陽縣,顓頊帝在位有七十八年。這是冬天第一個月份,也就是陰曆十月所對應的,這是人間的帝王。而天上的神明,對應的又是哪一尊神呢?對應是玄冥。玄冥是黑帝,它是北方之神。我們在日後學習《幼學瓊林》,會學到一句經文,「北方之神曰玄冥」,北方之神就叫做玄冥,「乘坎而司冬」,他所掌管的就是冬天的這個季節。「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水在冬天的這個季節特別旺。「其色黑」,這個水不是我們說的流水的水,而是什麼?是金木水火土當中的水,所以金木水火土的水,它對應的顏色就是黑色。這也就是為什麼冬天代表北方之神的玄冥,他又有一個稱謂叫做黑帝,就是跟五行當中的水是有關的。

  在十二律當中,「律中應鍾」,十二律在陰曆的十月,也就是孟冬,這十二律對應的是哪一個樂律?它對應的就是「應鍾」。因為古人就是把十二律跟十二月,相互配起來的。每一個月,它對應的都是一律。他對應的律也不是隨意的去對的,都是符合自然的規律,所以「應鍾」就跟陰曆的十月是相對應。高誘在注解當中說,「隂應於陽,轉成其功」,所以叫做應鍾。這個時候,到了冬天的季節,就是冰封雪凍的季節。「水始冰。地始凍」,大地都凍上了,水都開始結冰了。這種環境也是我們要到北方的土地上去生活,才能夠有這種感受。

  因為像小時候,我們生活在南方,從來沒有看過下雪。是到了九歲,到了東北。這時候東北,它所處的緯度和南方是不同的。所以一年四季,是四季分明。到了冬天,就下起瑞雪。我們那時候第一次看到下雪,特別興奮,半夜十二點就起來去堆雪人,這是在北方才能夠看到的場景。後來,也是在冬天的季節,去哈爾濱看冰燈,看冰雕。哇!這時候才知道說,北方真正寒冷的天氣,就是零下十幾度,零下二十幾度這樣的天氣。所以去看冰燈,這些冰燈都是從河裡面去把它切割出來之後,開始做成各種藝術的造型。小朋友那時候看到這種景象是很興奮的,因為可以在冰燈的公園裡面,照林公園裡面,坐著溜滑梯,滑梯做成長城的樣子,從上面一直滑下來,這對於從小生活在南方的孩子來說,是一種特別興奮的體驗。在東北的松花江,到了白天去公園遊玩的時候,可以坐狗拉雪橇,在松花江上這樣來回的去看冬天的風景!這種都是要有在北方生活的經驗,才可以體會到這種「水始冰,地始凍」,天寒地凍的感受。如果一直都是生活在南方,可能就不能夠體會到。

  下面這一段文,也是非常有趣,「雉入大水化為蜃」。「蜃」,就指的一種很大的蛤蜊。在《國語》當中有這樣的一段文,「雀入於海為蛤,雉入於淮為蜃」。這段文,我們前面學到了「雀入於海為蛤」,這是在秋天的季節。因為「雀」,雀鳥身上的紋路,還有顏色跟海裡的蛤蠣的顏色是很相像的。古人你看他形容秋天多麼形象,雀鳥,到了海裡就變成了蛤。你看蛤的殼,長得就像雀鳥的毛。而到了冬天如何呢?冬天則是「雉入大水化為蜃」,「雉」就是野雞,雉到了大海大河裡面化成什麼呢?化為「蜃」,就化為一種很大的蛤蠣。你看多麼形象的一種記錄。「虹藏不見」,這是剛剛我們讀的徐敞的這首詩,你看他一開頭就說,「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虹藏不見」這個季節就是冬天的季節。

  再來看仲冬,仲冬就是冬季的第二個月,也就是陰曆的十一月。在仲冬之月,這個月份「日在箕」,箕就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箕」。它是屬於東方青龍七宿當中的一宿,「箕」有四顆星。「昏營室中」,這就是室宿,也在二十八宿當中。「曉軫中」,軫也是二十八星宿。鄭玄的註解是說,「仲冬」,仲冬是冬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的十一月的時候,「日月會於星紀,斗建子之辰」。月建,實際上就是從陰曆的十一月開始,所以子丑寅卯的子,就是從陰曆十一月開始算的。為什麼是陰曆十一月呢?陰曆十一月,冬至就是在這個時候。冬至是在仲冬這個時期,所以人們常常都是把冬至作為一年的開端。古人為什麼說冬至大如年?往往會把冬至看作是跟過年一樣,甚至比過年還重要。

  所以月建,從子丑寅卯開始算,就是從陰曆的十一月開始。包括音樂當中的十二律呂,它的起點,也是從冬至這個時候開始的,就是以冬至為基準。因此陰曆的十一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候。你看十二律呂當中,「律中黃鍾」。十二律呂,它實際上就是從黃鍾開始的。這也是我們後面課程要比較詳細的來介紹,這裡先做簡單的介紹。古人要預測節氣,他是怎麼預測的呢?古人是把「葦膜」,葦是蘆葦,蘆葦的膜。蘆葦的上面有一層薄薄的皮,把它燒成灰,把灰放在律管的上面。因為每一個節氣,陰陽的氣都有在生成變化當中,陰陽的變化在節氣的時候就會很明顯。所以到了一定的節氣,這十二個律管相應律管內的蘆葦膜的灰就會自行飛出,與十二律的節氣相對應。「黃鍾律」是和「冬至」相應的,在十一月當中。十二律呂也是從「黃鐘」這時候開始算起的。所以註解當中說,「黃鍾者,律之始也」。高誘就說,這時候陰曆十一月的時期,陽氣聚在下面,隂氣在上面是很盛的,這時候「萌於黃泉下」,所以叫做黃鍾。在冬至的季節,黃鐘律對應的律管,到了冬至的季節它上面的灰就會自己飛出來。詳細的情況我們後面再跟大家介紹。

  「冰益壯,地始坼」。剛剛在冬季的第一個月的時候是「水始冰,地始凍」,水才剛剛開始結冰,地也剛剛開始凍上。可是到了陰曆的十一月的時候,就是「冰益壯,地始坼」。大地凍到什麼程度呢?凍到這大地裂開了,然後結的冰也越來越大。「日短至,隂陽爭,諸生蕩」。日短至,隂陽爭,就是說陰陽之氣,在這時候就發生變化。因為它的陰氣,是非常盛的時候。陽在冬至的這個季節是剛要起來,還沒有起來,是這樣的一個狀態。所以「諸生蕩」,「蕩」就形容大自然當中的這些事物,處在將要萌芽而又沒有萌芽的狀態,這就是「蕩」。「芸始生,荔挺出」,荔挺是一種植物的名稱,是一種草。荔挺這種草,它長得很像蒲,但是又比蒲要小。荔挺的根是可以做刷子的。「蚯蚓結,麋(音迷)角解,水泉動」。注解當中就有談到,芸是一種香草。芸始生,這種香草剛剛生出來。荔挺,我們剛剛說是一種草名,古人也叫馬薤(音謝),「水泉動,潤上行」。

  接著來看季冬,這就是來到了冬季的最後一個月份,也就是農曆的十二月。季冬這個季節,「日在南斗」,南斗就是斗宿,有星六顆。「昏奎中」,奎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屬於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顆。所以我們看二十八星宿,不要以為只有二十八顆星,二十八星宿當中許多的星星自己本身又有許多顆星。所以古人觀測天象,觀測得非常仔細。「曉氐亢中」,「氐」也是二十八星宿當中,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三宿,共有四顆星。而「亢」同樣為東方蒼龍七宿,它是第二宿,有四顆星。氐跟亢都是有四顆星。鄭玄註解說,季冬這個季節,也就是冬季的第三個月,農曆十二月的時候,「日月會於玄枵(音消),而斗建丑之辰」。月建這時候建子,對應的就是陰曆十一月,「丑」對應的就是陰曆的十二月,建丑之辰。

  「律中大呂」,陰曆的十二月對應的十二律就是屬於「大呂」。「鴈北嚮。鵲始巢」,我們看到有大雁,還有鵲,它們在這個季節都在做什麼呢?「鴈北嚮,鵲始巢」。鵲鳥也開始要築巢。「雉雊」,什麼叫雊?「雊」指的是雄雉在鳴叫。雉,我們知道是野雞的意思,所以雄雞在這個季節就開始鳴叫。雊就是鳴叫的意思。「雉雊雞乳,出土牛以送寒氣」,什麼叫土牛?古時候我們知道,季冬這個季節就是農曆十二月。到了農曆十二月大家很自然地想到,春天的季節很快就要到來了,於是人們怎麼樣來迎接溫暖的春天,用什麼儀式來結束這漫長的冬天呢?就是這裡所說的「出土牛」。「出土牛以送寒氣」,這個儀式代表著要把冬天的寒氣送走。出土牛,這是古時候在立春的這一天,要造土牛,而且舉行一種儀式。它所代表的也是鼓勵春耕的意思,因為牛就是在耕田的、在耕地的。用這個儀式,就是鼓勵春耕,鼓勵人們春天已經到來了,就要開始農業的生產。「以送寒氣」,這也代表要把寒冷的冬天,把這個季節趕快送走,我們要迎接溫暖的春天。「日窮於次。月窮於紀。星廻於天。數將㡬終」,也就是日月星辰運行到這個時候,已經運行了一整年了。於是在這時候,又回到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春天開始的時候的位置。這是在《禮記》當中的記載。

  而《尚書》當中就說,「日短星昴(音卯)」,「昴」在前面有介紹過,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日短」就是冬至。「以正仲冬」,這是仲冬這個季節。「鳥獸氄(音冗)毛」,氄毛是一種什麼毛?氄毛就是指一種非常柔細的毛,也就是鳥獸在這時候開始生濡(音如)毳(音翠)毛,濡有點濕濕潤潤的那種感覺,毳指的是鳥獸細細的毛。這是我們在學《說文解字》能夠學到。《說文》裡面就有講,「毳,獸細毛也」。這是在冬至,陰曆十一月份的時候,《尚書》當中所記載的。關於冬天所記載的這些內容,後面還有,我們就不一一來做解釋。我們只是把《初學記》當中前面比較重要的經文,來跟大家做分享。

  在古時候,其實我們介紹春夏秋冬,都是把前面敘事的部分介紹得比較詳細,但是後面我們如果看《初學記》,這裡面還有許多內容,是關於這些典故的。這是春夏秋冬當中有哪一些典故是和季節有關的。這些內容,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學習和作參考。我們由於時間的關係,就不能夠一一地把它列舉出來。不過跟季節有關的,在事對的例文當中,我們就選取一個小故事來跟大家分享。這個小故事,如果學過《聖學根之根》前面的課程,大家應該都是很熟悉的,就是「黃香溫凊」。這個故事跟春夏秋冬的季節有相關聯的。

  黃香是江夏人,他九歲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雖然他的年齡還非常小,可是,他哀毀踰禮,這就形容他因為哀傷過度而消瘦,叫做哀毀。這麼小的年紀,他對母親那種孺慕之情很深。所以家鄉的父老鄉親看到孩子這麼有孝心,都對他很讚歎。雖然母親已經離去了,他對父親的孝心依然沒有改變。雖然他是生活在一個很貧窮的家庭,但是他小小的年紀毅然擔起了家庭的重擔,把家事料理得井井有條,對父親的照顧是特別地用心,特別地細微。比如說在夏天的季節,非常酷熱的時候,黃香每天晚上都在床上拿一個扇子,把父親的枕墊,枕墊就是竹席,把它扇涼了。古時候沒有電風扇、或者是冷氣,如果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還可以藉助電器的設備,提前把房間空調打開,讓整個房間非常涼爽,之後再請父母親到房間裡面來休息。睡覺的時候空調就可以關掉了,因為整個房間已經非常涼爽。

  但是因為黃香在古時候沒有這些電器的設備,他就拿著一把扇子一直扇,把竹席扇涼。到了冬天,非常寒冷的這種季節,於是黃香每次在父親要睡覺之前,就提前用他自己小小的身子把父親要睡的被子席子捂熱,把被子睡暖了之後,才讓父親到床上來睡覺。你看他年紀這麼小,對於父親的照顧能這樣的細緻。父親生病的時候,黃香對父親的侍奉尤極其誠,誠就顯示出他這種誠孝之心。侍奉得尤其細緻而又入微。所以後來,當地的地方官聽說當地出了這樣的一個大孝子,於是就表彰他。後來黃香舉孝廉,舉孝廉就是古時候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後來黃香的官位做到尚書令。這就是要找的忠臣,一定要從孝子之門來尋找。他能夠對於父親盡到孝道,作為官員他來照顧老百姓,自然也能夠用父母愛護兒女的心,來照顧天下的百姓。這個典故「黃香溫凊」,是我們在這裡選出來跟季節有關的一個典故。

  而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常常會教導我們,講到「愛」字。其實我們在學習《禮記》等等的經典當中,所介紹的春夏秋冬的四個季節,從這裡就可以體會到,上天的仁愛之德。你看宇宙大自然,從春天開始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象,以及《禮記》當中為我們所描述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就如同四個畫卷一樣。所以大自然是充滿著生機,充滿著仁愛,這種感受就會躍然紙上。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會用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樣的一個概念,來為我們講解聖賢的道理。

  我們來看一下這一段,這一段是師父上人在二零零六年,曾經在教科文組織總部作的一個報告。這裡面就有談到中國古人所說的道、德、仁愛這樣的概念。我們來學習這段文。師父上人強調中國教育思想從「愛」興起,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他的思惟方式都是隨順自性、隨順性德,也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倫理、道德與因果的教育。那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道」就是現在所說的「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運作的秩序」,「大自然是和諧的——太和」。隨順大自然就是「德」。師父上人在這裡就把道和德為我們作了一個非常好的解釋。「道」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是大自然運作的秩序。而「德」,我們隨順大自然,就是德。比如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是自然的規律現象,稱之為道。人的生活、思惟(思惟屬精神生活,身體屬物質生活),都能隨順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精神和身體一定會非常健康。所以說隨順自然、和諧,這就是「德」。 反過來,如果違背自然運作,這就是不和,這個人一定不健康,容易產生疾病。這就是 「道德」的定義。

  倫理是道,是隨順自然,隨順和諧。五倫關係,夫妻的結合,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都是宇宙間自然的現象,自然的和諧,不是哪個人發明、創造出來的。所以說,人與人的關係與大自然的規律完全相同。「五倫」是「道」,隨順五倫就稱之為「德」。所謂「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君仁臣忠、夫義婦聽、長惠幼順」,這「十義」,十種和諧就是「德」。這是中國祖先教導子孫後代,做人必須要遵守的和諧規範。 道德的理體,原點就是「愛」。所以中國道德觀念的原點,即是倫理中的「父子有親」。「親」是「親愛」,就是以後儒家講的「仁義」,佛法講的「慈悲」,西方宗教講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原點就是父子天性的親愛,父子親愛是天然的太和,沒有任何條件。師父上人常常舉一個例子,當我們細心觀察,比如一個小嬰兒他在三、四個月時,嬰兒對父母的愛,以及父母對他的愛,是非常明顯的,中國的教育思想就是從這個原點興起的。

  師父上人在墨寶當中對於「道」跟「德」就做了這樣的定義。五倫存於心這就是道,五常行於事這就是德。所以「道」跟「德」,是用五倫、五常相對應。在這之前師父上人有談到,本性出生五倫五常人類文明源頭,因此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跟我們的自性相對應的,是自性真實的流露。我們通過這幅墨寶就能夠體會到這一點。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關於《千字文》當中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春夏秋冬的四季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