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正確的讀書之法-第67集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讀書的時候必須要專注,才能有所收穫,所以我們教孩子上學的第一課就很重要。首先要求孩子在讀經前端身正坐,書要擺正。當孩子一開始是用恭恭敬敬的心來讀經,養成習慣以後就會終身不改,開卷有益。假如第一次上課就坐得很懶散,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得到真實的利益。

  《弟子規》是清朝的李毓秀夫子,依據《論語·學而》篇第六章中的經文為綱要編撰出來的,它的成書得來不易。有一次,一個小朋友把同學的《弟子規》碰到了地上,這個小朋友趕快把書撿起來拍一拍,然後放好,這就是先入為主。假如我們送給孩子書的時候態度很隨便,孩子也不可能會有恭敬心。

  所以我們處處都要引導孩子並以身作則。學問一定要靠平時不斷的積累,有一句成語叫「滴水穿石」,石頭這麼堅硬,為什麼水可以把它滴穿?因為水不斷地一滴接著一滴,當滴到十萬滴、百萬滴,甚至更多的時候,就有可能把石頭滴穿,所謂以柔克剛。

  「滴水穿石」也像我們求學問的態度,一字一句都要認認真真把它學好、讀好,久而久之我們的學問就有穿石的力道,從而改變我們不良的習氣。所以在讀經的過程中我們要教孩子,眼睛看著書,手指著書中的字,嘴巴念那個字,心專注在那個字上,心、眼、口、手全都要用上。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求學問切忌貪多,多了反而會雜亂。《禮記·學記》裡有一句話:「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現在很多孩子同時學三、四樣才藝,家長也沒有考慮孩子是否都能接受,到最後孩子一定學不好,甚至不想再學了。

  所以學東西、求學問,都要專而不雜。有一位老師,寫了四十一年的書法,她教學生單就「永字八法」中的「永」字的這一「點」,都要讓孩子寫幾千次,才可以學下一個筆劃。書法是修身養性的,是心法,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所以我們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當孩子能夠把這一個「點」寫好,他的耐心、毅力就在這個過程中磨鍊出來了,他的每一個基本功都很紮實,基礎堅固了,再求發展才更容易成功;假如基礎沒打好,可能發展的愈快愈危險。

  這位老師在學書法的過程中,懂得了每一個字的結構該怎樣寫才更工整。有了這樣的態度,她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也會提起覺察能力,事情要怎樣安排才能有條不紊。

  學藝術最終的目的是提升道德修養,所以孔夫子才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而「遊於藝」也離不開道德和心性的修養。

  讀書也是如此,「方讀此,勿慕彼」,先把一本書讀好了再讀下一本。在宋朝的時候,趙普跟宋太祖趙匡胤說,他是以半部《論語》幫宋太祖取得天下的,再以半部《論語》幫他治理天下。所以書不在多,最重要的是掌握綱領,並能好好落實。

  學習切忌貪多、貪快,太急躁冒進。假如我們的心是浮動的,與道德學問就不相應。所以曾國藩先生說,「心上不可無書,但桌上不可多書」,所以「此未終,彼勿起」。

  當然,這也不是讓孩子以後什麼經典都不學了,就背誦《弟子規》。其實《弟子規》不僅僅是拿來背誦的,而是通過每一次的背誦,讓裡面的教誨重複不斷的提醒自己,從而紮根於孩子心中。

  當孩子在讀其他的經典,也可以繼續讀《弟子規》。這種生活教育、德行教育,每天都要提醒孩子。因為讀經是訓練定力,而《弟子規》是讓孩子的言行舉止循規蹈矩,當孩子事事都循規蹈矩,就與經典暗合道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