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傳公一語始悟道,觀燈破迷燃慧光

  清朝有一位起信法師,字香海,俗姓單,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他的父親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華藏法師,他精通佛理,研習經典,並且十分了解佛門中悟道、修行的方法。

  於是,他就讓自己的兒子——起信法師也出了家,帶他前往南屏寺受了具足戒,教導他持續參悟「念佛者是誰」這一話頭。

  從那以後,起信法師就窮盡心思努力思索,常常徹夜不眠,晚上獨自一人在室內端身正坐,一動不動,就像木偶一樣。

  清仁宗嘉慶元年(公元一七九六年)七月十五日,起信法師登上吳山,恰好趕上天色擦黑,放眼望去,只見山下華燈初上,片片光芒彼此相互輝映,一片光明。

  這一幕幕絢爛的火光被起信法師看在眼裡,印在心裡,燈盞大放異彩的光芒始終在腦海中閃耀,剎那間起信法師有所省悟。

  回來後,他將這件事告訴了父親華藏法師。於是,華藏法師又讓他到各地四處參訪遊歷,遍參了許多高僧大德。

  到了蘇州,起信法師遇到了一位名叫會一傳公的高僧,向他傳授了念佛法門。

  聽了會一傳公的教誨,起信法師立刻返回杭州,從此在古梅庵閉關,每天念誦十萬聲阿彌陀佛聖號作為自己修行的功課,偶爾會寫一些詩和散文,題材、立義也都是與修行淨土法門有關。

  他曾經寫過一首念佛歌:

  念佛好,念佛好,萬事從頭一筆埽。

  幾回背父走風塵,旅邸神魂多顛倒。

  不參禪,不矜教,一鑪香篆縈繚繞。

  奔波肩擔沒來由,訪友尋師何日了。

  休外求,只內照,衣裏摩尼無價寶。

  應聲現色忒分明,六道神光誰欠少。

  水自流,山自峭,靜裏觀來都入妙。

  笑他名利日忙忙,自在真修誰能造。

  月沈西,鐘報曉,漫說容顏未衰老。

  古來賢哲若河沙,誰非白骨埋荒草。

  獨此心,無壽夭,脫離苦海無煩惱。

  百年身世等空華,空華勘破一長嘯。

  鉢囊懸,柱杖抝,撇卻塵緣歸路早。

  人生定數已安排,佛本天真非矜造。

  閒住庵,嬾談道,吏難役兮君難召。

  禪牀鎮日坐忘機,碧眼胡僧覷不到。

  曝晴簷,補破襖,一盂脫粟隨緣飽。

  敢雲閉戶慕清高,亦非目視諸方藐。

  生寡交,死絕弔,氣盡皮囊便撇掉。

  土埋火葬總由他,不賸兒孫免不肖。

  苦莫悲,喜莫笑,總是浮生夢未覺。

  大家拋卻瓜葛藤,刀環請唱還鄉調。

  有一言,最簡要,世人如入羅網鳥。

  欲脫羅網何處求,唯有勸君念佛好。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年)十月十九日,起信法師在東園的隱修庵往生了。臨終時,他沐浴更衣,端身正坐,口中念著佛號。過了一段時間,法師頭頂上的溫熱之氣仍然觸手可感。

  大家把他的遺體抬入籠龕時,發現他的身體格外輕盈,就像一條毛絨布一樣。他的父親華藏法師寫了一聯偈子稱讚他的瑞相:

  「頂暖決生安樂剎,身輕顯示涅槃心。」

  那一年,起信法師正好三十七歲。

  

  【原文】

  起信。字香海。姓單。富春人。父華藏。博通內典。明向上也。令信出家。往南屏求戒。教看誰字話。信窮參力究。嘗徹夜不寐。兀坐一室。如木偶然。嘉慶元年七月望。登吳山值夜分。見燈光互暎。晃乎心目。有省。歸語華藏。華藏復令徧參知識。至蘇州。遇會一傳公。示念佛法門。信即返杭閉關古梅庵。日課彌陀十萬聲。偶為詩都指歸淨土。有念佛歌曰。

  念佛好。念佛好。萬事從頭一筆埽。

  幾回背父走風塵。旅邸神魂多顛倒。

  不參禪。不矜教。一鑪香篆縈繚繞。

  奔波肩擔沒來由。訪友尋師何日了。

  休外求。只內照。衣裏摩尼無價寶。

  應聲現色忒分明。六道神光誰欠少。

  水自流。山自峭。靜裏觀來都入妙。

  笑他名利日忙忙。自在真修誰能造。

  月沈西。鐘報曉。漫說容顏未衰老。

  古來賢哲若河沙。誰非白骨埋荒草。

  獨此心。無壽夭。脫離苦海無煩惱。

  百年身世等空華。空華勘破一長嘯。

  鉢囊懸。柱杖抝。撇卻塵緣歸路早。

  人生定數已安排。佛本天真非矜造。

  閒住庵。嬾談道。吏難役兮君難召。

  禪牀鎮日坐忘機。碧眼胡僧覷不到。

  曝晴簷。補破襖。一盂脫粟隨緣飽。

  敢雲閉戶慕清高。亦非目視諸方藐。

  生寡交。死絕弔。氣盡皮囊便撇掉。

  土埋火葬總由他。不賸兒孫免不肖。

  苦莫悲。喜莫笑。總是浮生夢未覺。

  大家拋卻瓜葛藤。刀環請唱還鄉調。

  有一言。最簡要。世人如入羅網鳥。

  欲脫羅網何處求。唯有勸君念佛好。

  十七年十月十九日。卒於東園隱修庵。臨終盥沐易衣。念佛坐逝。逾時。頂可灼手。舉體入龕。輕如一㲲。華藏贊以聯句雲。頂煖決生安樂剎。身輕顯示涅槃心。年三十七。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