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往生故事 | 暮年體衰難離苦,齊心念佛助往生

  民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傳奇女性,人們只知道她姓歐陽,而不知她的名字,所以大家都稱她歐陽安人(安人是古代婦女的封號)。她家住湖北,是王錫璠居士的母親。

  歐陽安人勤勞節儉、持家有道、沉穩內斂、安靜少言。平日足不出戶,在家時常吃觀音齋,但卻不知道念佛。

  (觀音齋:佛教三種齋期之一,每逢初一、十五必須吃齋,二月、六月、九月從初一到十九日都要吃素)

  一九一九年冬天,歐陽居士突然患了咳疾,後來雖然痊癒了,但食量卻急劇減少。

  一九二〇年夏天,歐陽居士已經不能吃米飯了,只靠喝水維持生命。兒子王錫璠居士心裡想:「母親因衰老不能進食,恐怕離去世的日子不遠了。」

  於是王錫璠居士心懷至誠之心皈依了三寶,並祈請僧人代母親懺悔罪業。這時,恰好遇到滿心如居士,告訴他說:「只要你母親能放下世間的牽掛,一心念佛,疾病應當可以痊癒。」

  王錫璠居士回家告訴母親要一心念佛,歐陽安人聽後十分相信,發願實行。但因久病無力而氣息衰弱,念佛很難發出聲音。

  七月四日,歐陽居士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氣息、體力也一天不如一天,王錫璠居士擔心她沒有力氣念佛,難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於是前往黃州的安國寺,拜見了霽峰和尚,並祈請了好幾位法師、居士,拜託他們第二天在寺內為母親舉辦一場念佛法會。

  就在念佛法會舉辦的當天晚上八點,歐陽居士忽然安然熟睡,到了十二點方才醒來,然後對王錫璠居士說:

  「我剛剛做了一個夢,夢見有兩個人抬著轎子載我到一個地方遊玩,那裡道路平坦,視野開闊敞亮。有一位身穿青色衣服的老婦人,像觀音菩薩,在前面為我引路。

  我走過一座石橋,看見一個蓮花池,池塘廣闊無垠,沒有邊際。池中種滿了紅、白色的蓮花,色澤艷麗、芬芳馥雅,在瞬間一齊盛開綻放。

  這兩個人又把我載到其中的一朵大蓮花上,說:『這真是一處充滿著無盡歡喜與快樂的淨土寶地啊!』

  接著,我就被這奇異的夢境驚醒了,醒來之後細細回想,覺得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是多麼地肮髒污穢,今生投胎為人,經歷生老病死愛恨離別之苦,實在沒有什麽快樂可言!」

  王錫璠居士聽母親說了這件事後,又恭請法師、居士們,為母親舉辦念佛法會,希望幫助母親往生證得上品上生的果位。

  初七,王錫璠居士與他的孩子們,都一直陪在母親身邊,大家全都跪著念佛,盡管長跪會使身體疲憊勞累,但無人懈怠懶散,每個人都十分精進。

  王錫璠居士除了請法師、居士們在安國寺內念佛之外,自己與家人也在家中為母親加念佛號。

  從此以後,歐陽居士每次睡覺,都會看到那位身穿青色衣服的老婦人,引她去蓮池游玩、賞花,並時常呼喊:「好大一朵蓮花啊!」

  初九晚上十二點,念佛法會圓滿禮成,歐陽居士說:「前廳有一位和尚來了!」

  過了一會又說:「明天是個吉祥的日子,我將要往生西方了。」

  王錫璠居士聽後,趕緊打點好一切相關事項,為母親順利往生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天,歐陽居士身體安康,面露喜色,耳聰目明,忽然她指著地上說:「那裡有只螞蟻,你們當心些,不要踩到牠。」

  接著又說:「安國寺的老和尚到了,請他來幫助我往生西方。」

  於是,家屬出去查看,見到霽峰和尚果然來了,於是請他到床前為歐陽居士念佛號和往生咒。

  到了晚上八點,歐陽居士在床上端身正坐,神色和平常一樣平靜安詳,眼睛向上方看,一動不動,寂靜巍然如入禪定。仔細一看,發現她已經往生了。

  

  【原文】

  歐陽安人,湖北王錫璠之母也。性勤儉,寡言笑,足不出戶庭。居常食觀音齋,不知念佛。民國己未冬,偶患咳嗽,後病痊,飲食銳減。至庚申夏,粒米不進,惟飲淨水。其子念母衰年絕食,自難久存,遂投誠三寶,請僧代為懺悔。適逢滿居士心如,教以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病當可愈。錫璠歸以告安人,安人聞便深信,即發願實行。惟病久氣衰,念不成聲。七月四日,錫璠思惟,母病日重,氣力益衰,恐念佛不力,難以生西。乃往黃州安國寺,謁霽峰和尚,請僧多人,於次日舉行念佛。是晚八時,安人忽安然熟睡,至十二時始醒。呼璠曰,吾夢二人以肩輿乘餘往游一地,道路平坦,絕無障蔽。有青衣老嫗,狀類觀音大士,引過石橋,見一蓮池,廣大無垠。赤白蓮華,一齊開放。二人將餘運置其中一大蓮華上,曰,樂哉,此土也。忽然驚醒,反覺此土污穢,此身不快。璠再請僧念佛一藏,為上品上生之助。至初七日,璠與諸子輩,環跪念佛,囑諸僧克勵以念,錫璠與家屬,亦另行加念。此後,安人每睡,則見青衣老嫗,引游蓮池,時呼曰,好大蓮華。初九夜十二時,佛藏已圓,安人曰,堂前有和尚來矣。移時,又曰,明日上吉,吾將西去矣,璠遂預備一切。次日,形容端好,耳目聰明。忽指曰,彼地有一螞蟻,勿踐踏之。又曰,安國寺老和尚至,請來,為我生西之助。家屬出視,霽峰上人果來。請至榻前,念佛持咒。至晚八時,安人端坐臥榻,神色如恆,目向上視,寂然不動,如入禪定。視之,已西逝矣。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