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7集

  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昨天談到,整個教育的系統是近代西方知識技能的系統。其實我們現在面對當前的現實都有一種挑戰,因為問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們想為下一代努力,我們想為這個社會努力,都有現實的考驗跟挑戰。舉個例子,我有朋友想要讓人吃到健康的食物,他要做有機農耕,這個善願很可貴,他真正去做了,土壤污染,水源污染,空氣,這些都有挑戰。因為傳統文化已經忽略了幾代人,我們現在要把它振興都不能操之過急,都得要循序漸進。師長說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來做,誰想很快的把傳統文化復興,會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因為這個要趕快的心就會是錯誤的存心。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則大事不成,閩南話說的「食緊弄破碗」。雖然我們遇到的挑戰會多,但事事是好事,借彼魔惱堅我願力,一切法都得修忍辱才能成,只要將猛,不怕賊強。尤其李炳南老師給我們鼓勵,困難愈大功德愈大,歡迎困難,歡迎困難,老人家用了兩次歡迎困難。

  在印光祖師的教導裡面,他已經洞察到西風東進了,這種教育的體系以知識技能為主的,這已經很難把它扭轉過來。所以印祖特別強調,孩子到體制內讀書之前,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一定要扎下去,尤其是因果教育。祖師這一段教誨對於我們為人父母長輩的,一定要護好孩子在學齡前的扎根。而且我們一心為這個孩子,會得佛菩薩、祖先加持,有可能他會遇到重視傳統文化的老師,不管在小學還是中學,甚至是大學。人生的際遇都是招感、感應,我們的心是能感,所感的是境界。就像師長有悲天憫人的胸懷,他就可以感得三個這麼好的老師來教他,都不是偶然的。

  而且我們要很有信心,傳統文化管用,只要孩子有扎下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哪怕他是在體制內的因緣,我們又有整個家庭的環境讓他薰習傳統文化,又有我們的身教去帶動,他所遇到不管是在學校裡面,或者是生活當中的這些境緣,我們都可以隨緣給他機會教育、機會的引導,這個孩子的緣分跟一般的人就很不一樣了。他懂得孝道,他懂得替人想,他就是有福報的人。福田心耕,我們不要亂操心了,那個一操心負能量,對自己、對孩子沒幫助。給予他信任的力量,相信不管他之後在哪一個行業,他有孝心、愛心,一定會做好他那個行業的服務,他也會是各行業的佼佼者。成德是有這個信心,因為我所接觸也有不少領域,包含企業界的這些老闆。

  現在要培養一個年輕人,他做人做事你不用操心的都不容易找。我們有一個同仁,他的孩子才大學畢業,父母對傳統文化這一塊是重視的。結果孩子一畢業去實習、去工作,因為態度很認真,他們是這種工業方面的工作,例行的檢查他還提早去檢查。他不把工作當應付應付的,他很認真對待,居然被他發現問題,那個事件是很可能造成他這個公司人員的傷亡,結果被他化解了。又有一次趕著出貨,機器壞了,又被他修好了。所以公司領導很重用他,還給他加薪,居然加了薪之後薪水還比他爸多,才剛出來工作而已。你說這樣的孩子你還要擔心他以後沒有發展,那我們不是自尋煩惱嗎?你給他扎這個根基,說不定他人生鍛鍊到一定程度,他還專門出來弘揚文化也說不定。我們也是經過一些社會的鍛鍊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弘揚刻不容緩,我們才全身心來做這個事,也是因為去教小學看到一年不如一年的狀況。當然不管孩子的緣分怎麼樣,我們只要安住當下,去做好我們的身教、言教,包含經營好我們的境教。這個孩子真的有緣,可以走一條龍專學漢學的路,我相信佛菩薩、祖先都會去加持安排,他們開的會比我們還多,雖然看不到。

  我們昨天談到一門深入,這個學習是很重要的,因為教之道貴以專。依成德自己,自己感覺自己滿幸運的,一接觸傳統文化就是跟著師長學習。學了五年左右,剛好有機會到了海南省海口,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就是交流師長所強調的《弟子規》。因為畢竟在當下的時節因緣,其他佛家的經典在教育部門不是因緣成熟的狀況,就是以《弟子規》為主。成德自己就是一門深入《弟子規》,有一種感受是什麼?因為一直專注在《弟子規》,我看到哪個人跟《弟子規》有關,看到哪件事跟《弟子規》有關,遇到什麼物,看到一棵樹跟《弟子規》有關。我印象很深刻,那時候真的處於這種狀態。比方說看到有一個媽媽帶著小朋友在吃甘蔗,這個媽媽往右邊吐了一口,那個孩子往左邊吐了一口,結果就留下了一個風景,兩排甘蔗渣。這跟《弟子規》有沒有關係?你看父母的身教的影響。

  真的你專注在一部經的時候,一切人事物都是讓你在深入這部經。包含你去聽別人講經,他可能跟你不一樣,可是不管他講哪一部經,就變成幫助你深入這部經,因為每一部經教的都沒有離開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教的經還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它只是什麼?再進一步變離相,不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它離一切相,還是修一切善,還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他就出世間、出輪迴了。因為不離相行善,輪迴的福報、善報,還是沒有出輪迴。大乘的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第三句很重要,「自淨其意」。是清淨心,是無住無所求的去行善,一有所求了就是輪迴的善業,那可能走的就是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我們冷靜觀察現在這個社會,享福的社會,人感不感恩?不容易,所以第二世一享他就造業了。我們不說別的,一個人沒有感恩心很難不忤逆父母,這個罪就不輕了。造了業,享了福造了業第三世就墮下去了,佛門叫三世怨,走得是很冤枉。

  都是講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哪怕我們一個弘法的team,團隊,每個人講的經不一樣,但還是主伴圓融。主是我自己現在這一部要深入的經,大家互相切磋、互相護念,這一位同仁在練講,我也做影響眾,護念他給他寶貴的意見,但是我所聽的就可以融到我這部經來。康熙皇帝好像有說過「講論得之最速」,我們很恭敬去聽人家的課,他台上講一個小時,他台下要準備多久?可能要幾十倍都說不定,可是我們很認真聽,就把他的精華給吸收了、納受了,所以講論得之最速;「思慮得之最深」,我們懂得去正思惟,你學而不思則罔,要懂得思惟,這個教理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人家這個理事的圓融,內行人看門道,這思慮得之最深;「力行得之最實」,我們真正聽懂的去做,解行相應了,學到的東西就很紮實,首先會有法喜,學而時習之,習就是力行,就不亦悅乎。

  因為就跟著師長一個老師五六年,去到海口也接觸到不少家長,甚至各個行業的人,人家會跟我們探討問題,無形當中形成一個習慣,跟人家交流也好,或者人家問問題也好,很自然的先提起師長是怎麼教的。所以跟著一個老師有這個好處,老師整個思想觀念,他的整個教學的理念、體系,甚至回答人家問題,他的方法、他的善巧在哪,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吸收了,可是因為一直薰薰那麼多年。而我們也放下了以前的想法、看法,因為師長說三個條件,以前所學一概不承認,以前的東西要放下。所以以前的,像成德是滿捨得的,為什麼?我以前煩惱那麼多,姐姐都變妹妹了,這代表我煩惱很多,那更不要留它了,所以把它delete(刪除)了;遇到師長了怎麼樣?update(更新),一有時間就聽經。人家問問題,很自然的師長的教誨會浮出來。

  包含因為深入一部《弟子規》了,後來剛好師長又說文言文很重要,大家看得出來我比較容易激動,師長他那裡一強調我就忍不住了,我學習講,就有挑了古文。依據什麼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不是為了講文章而講文章,是為了把五倫八德弘揚來講文章。後來又過了一段時間,師長說《群書治要》很重要,我又激動了,又領了這個任務跟大眾一起學習。

  就是因為自己前面有幾年深入《弟子規》這部經,在後面的這些教學任務其實它都是相通的,都沒有離開五倫八德。我們在一切境界都用五倫八德來觀照,想法、言行跟五倫八德不相應我們就要把它放下,我們放得愈多我們的心就愈清淨,我們的真誠、慈悲也愈提得起來。所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我們的迷失真心找回來,只要我們肯放下,尤其師長最強調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這些習氣。

  所以古人的學習理念,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且薰修還不能斷,要持續。《華嚴經》說如鑽燧取火,我們鑽木取火得要鑽到火出來,鑽著鑽著歇一下,前面鑽的都涼了,那就沒有鑽出來的一天,所以不能間斷薰習。而且有自知之明,古人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可能撐不了三天。而說實在的,真肯聽、真肯照做,解行一相應,我們的心境有提升了就會有法喜。而且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人的快樂其實是刺激,是外面來刺激的,他只是煩惱痛苦暫時不去想它,他就覺得這樣叫快樂。可是實實在在講,煩惱痛苦就好像病一樣,病你愈早治愈好治,你現在我不去想它,那個問題就會拖得很久,拖愈久愈難處理。師長提到真正的快樂不是外面刺激來,從內而外。

  孟子的三樂都是從內而外,天倫之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在父母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能夠盡到心力,事後都會覺得很踏實,很沒有遺憾。「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這良心的快樂,吃什麼,吃嘛嘛香。其實人生真正的快樂其中有一條,好吃好睡。現在人吃也有點吃不下,睡覺還要吃安眠藥,這就很辛苦了。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這都是從內而外的喜悅。包含助人為樂,還有成長學習的快樂,真的嘗到了,欲罷不能。一部經、一部論你專攻它,你一生專攻它,我們相信十年你就成為這部經論的專家。這十年磨一劍,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都要下滴水穿石的功夫。而且真下這種決心,必得佛菩薩、祖先的加持護佑,這感應是絕對的。成德常說現在發心弘揚傳統文化,那是聖賢佛菩薩的獨生子女,他們的智慧會加持我們,他們的福報會給我們用,讓我們來成就殊勝的法緣,來利益蒼生。

  今天學佛沒有老師了,老師在哪裡?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老師。這裡提到學佛沒有老師,我們從客觀的因緣來講,要成就一位明師,是修行的過來人,他很可能要從胎教就開始學。記得師長曾經說過,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這都是時節因緣;三歲以後才學,可以學成君子算很可貴了。因為師長老人家是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了,他的弟弟小他六歲就沒有他的因緣,就是從國民小學開始學的。我們相信我們繼續努力,會有很多的孩子是從胎教開始的,我們這個鋪路石、墊腳石就做成功了。所以在這個特殊的二三代人,師長很慈悲,說老師在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當然很可能還是有真正的明師善知識,也要我們的真誠恭敬能感召到。尤其現在還有科技的幫忙,我們要學習師長的教誨當下就可以學,我們就可以上網,我們那麼多團隊,他們的網站師長老人家的教誨都很具備,我們都可以深入。

  這裡師長還提到了,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其義自見就是開悟了,意思就懂了。一千遍是什麼?把你的心定下來,不是叫你背誦,是修禪定,把我們的妄念讀掉了,你的心定在這上面。因為儒釋道的教學都沒有離開戒定慧三學,這是一個標準,跟戒定慧相應是正法,跟戒定慧不相應是邪的。我們遵守老祖宗傳承的這些理念、學習方法,這就是持戒。真的這樣去做了,心定下來了,定到一定程度就開慧了。為什麼我們傳統的教學法孩子以讀誦經典為主?就是修禪定。孩子你不讓他讀經他也會去背很多東西,成德小的時候看廣告也很會背,但是都背到這些東西去就很可惜了。

  我們要了解每個東西都有一個磁場,我們進到一個專門殺豬的房間,跟進到一個每天念佛的房間,磁場一不一樣?那差很多了。同樣的,我們在背一個廣告,甚至還帶一點開玩笑,跟我們在讀誦四書五經、讀誦大乘經典,那個對孩子身心的影響差別很大。就像《無量壽經》說「昇灌頂階」,把《無量壽經》讀一遍,十方諸佛加持一遍,所以讀經對一個小孩身心的益處太大了。為什麼以前十七八歲就是個小大人,可以做縣長了?他有定,定他有智慧,遇到人事物他不會亂,他能判斷。

  這個方法一千遍把心定下來,定到妄念沒了,他就開悟了。這是智慧,智慧是從自性流出的。所以孩子是先求清淨心、求定,然後才給他講解經典,他一聽就領悟了,先求根本智,再求後得智。這也是善財童子的表法,他根本智的時候就是一個老師文殊菩薩;他得了根本智,接著下來是後得智,五十三參,接觸一個人事境緣他就提升,增長智慧、增長人生的閱歷。這個次第我們要看得懂,不然現在年輕人一學佛跑好幾個道場,聽都聽亂了,善財童子表的法是一個老師。年輕人真的跟這個道場有緣,我們要珍惜年輕人的善根,最好能夠有修學得力的人負責護念他。道場是成就人的,道場不是只有用每個人來付出而已。道場是修道,讓每一個人來這裡做事當中修行,提升他的境界,護念每個人歷事練心。

  成德自己也常常要提醒自己,畢竟我二三歲就到大城市了,在高雄市,成長的環境功利主義也不少,自己也受染污,所以跟有緣的同仁在一起,也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把人家當工具用,還是真正要成就他的道業?君子喻於義,我們是要結這分道義的緣;小人喻於利,不能把人當工具而已。因為我們假如不護念他的道業,他在人事境緣當中傳統文化、佛法用不上,他煩惱一定愈來愈多,我們又沒有關注到他的狀態,最後他一定是離開的,離開可能又帶著誤會,甚至於喪失信心。道場是要護念人的道業的,最後變成讓人家喪失信心,這也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成德在走這條路也是提醒自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希望我們跟每一個有緣的同仁或者是晚輩,都是結殊勝的法緣,殊勝的往生西方的法眷的緣。

  我們了解到都是走戒定慧的路,都是先求清淨心,我們這個理明白,我們就肯這麼樣照做。現在人理沒有真正很清楚,要讓他做不容易。我們自己清楚了,我們才會很有決心的去護念學生、護念孩子。因為畢竟現在能認知這些重要的教學理念的人不多,成德也遇過為人父母護持孩子遵循老祖宗的教誨來學習傳統文化的,真的,走過來十幾年的路也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家人很多不認可,壓力都壓在父母的身上,有時候孩子也不一定能理解他。但沒有關係,困難愈大功德愈大。剛剛還跟大家交流到事事是好事,困難愈大,轉個念頭,老天爺很瞧得起我才給我那麼困難,因為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有時候也要跟自己幽默幽默,這樣會心一笑,轉個念就過去了。其實天大的難就是個念頭轉不過而已,也沒有那麼嚴重,因為境界本身沒有障礙,境界沒有問題,問題在我們的心念,我們有分別執著它才有障礙,我們沒有分別執著那是事事無礙。理上絕對是這樣,我們事上能真的放得下分別執著,那真是每一件事都是一個法緣,我們都可以隨緣妙用。

  就像不少人接觸傳統文化、接觸正法,都是家裡出了什麼事。因為現在的社會太忙碌,每天都是為了生計,一天一天像機器一樣轉,都沒停下腳步,往往都是遇到一個比較重大的事才來思考人生。只要我們是正向的、是覺悟的,有可能家裡誰生病了,我們開始認真對待,然後用佛法來扭轉所面臨的這個問題,結果轉化得很好、改善得很快,讓全家人對佛法都有信心,那這件事也不是壞事。

  其實深信因果就沒有一件事是壞事,所有的事都沒離開這兩個字。印光祖師說的,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從事上講不離因果。我今天被人家欺負了,我也不會覺得是壞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把這個帳了了,無債一身輕。我假如心量再大一點,他來跟我討債,惡意對我,我不只不生氣,我還對他更好,我債還完了還繼續對他好,就轉成法緣。他可能就覺得我這樣欺負他他還對我好,他的慚愧心可能因為我們的付出喚醒了,可能就跟他結一個法緣。現在還有這樣的人!結果一調查,原來是聽淨空老和尚講經的,那我們就給老和尚臉上貼金了。我們師長老人家是學《華嚴》的,我們跟著他學效法他要愈學愈像,事事是好事,事事無礙,轉個念,危機就是轉機,煩惱就是菩提,悲憤就轉成力量。

  智慧是從自性流出的,而智慧是每個眾生本有的,所以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真實的智慧能破一切煩惱,所以叫金剛般若,金剛能壞一切物。如果學得太多、學得太雜,統統學的是佛學常識,佛學常識就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怎麼可能解決得了別人的問題?所以就解決不了問題。

  需不需要研究討論?實在講不需要,你沒有悟入佛的境界,研究討論是你在那裡妄想執著。沒有開悟的人有什麼資格研究討論?開悟了的用不著研究討論。我們曾經也見過幾個學者在台上,大家都在談論傳統文化,談到第二個、第三個,跟前面的人論起來了,見地不同。當然我們還要依眾靠眾,依眾靠眾最主要切磋落實的心得,而在切磋當中我們有同樣的師承。你研究討論,我的看法是怎麼樣,我覺得是怎麼樣,講出來的話都不一定是正知正見。只要他講的不是正知正見,會不會影響我們?不知不覺。我們去書局看看,排行榜前幾名的是不是正知正見?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買?那個買的人有沒有說這不是正知正見我要買?我想他不會這樣。可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買?講得對、講得好,他的論點跟他內心的分別執著相應。現在哪些暢銷書很暢行?可能批評人的很多人喜歡看,八卦的、揭人家隱私的,跟我們無始劫輪迴的一些輪迴習氣相應。

  我們一起探討落實的心得,甚至探討師長老人家講的這些教理,我們都有共同的老師、共同的這些語言,這樣來切磋會比較穩妥。

  在探討的過程都離不開理事的圓融,我們怕的是什麼?執理廢事,執事廢理。像我們有一位學長,她從事教學工作,她也很願意聽經聞法,她聽到師長講君親師的道理,她自己在教的過程,她感覺教育孩子鬆跟緊之間該如何拿捏,她自己就曾經有過彷徨,還有一段失敗的經驗。她的個子不高,看起來是沒有殺傷力的女老師,個性也比較軟弱。所以這當老師連個性都要提升,我們說行菩薩道,大家有沒有在哪一部經看過哪一尊菩薩有個性?稜稜角角都要磨掉,不然會刺傷眾生。不只個性要磨掉,我們古人說外圓內要方。個性磨掉以外,為了把學生教好,我們的智慧、德行,包含我們的教學能力,我們都要用心去把它下功夫,我們的學生就有福了。而且這些都不是別人推我們,我們既然走這條路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也尊重自己選擇教書這條路。

  她在實習期間看到老師們嚴格的教導學生的樣子,思考著:當老師一定要這樣子嗎?所以在當國小五年級導師的時候,就想使用同理學生的感受並和學生溝通的方式來教育他們,認為只有他們喜歡老師就會聽從老師的話,也一定可以感化他們。當第一次和學生見面,我告訴學生這個班就是一個家庭,我們就像一家人,要彼此一起努力,充滿著許多關懷、鼓勵的話語,給予學生許多希望。當我說完學生也感到很快樂,一開始還認為師生氣氛很融洽,沒有給予學生過多壓力,那時我還自覺這個樣子做的是對的。但過了一個月後漸漸發現,當發布一項規定學生就有許多意見、聲音出現,就遇到很多實際的問題了。幫同學換座位,可能學生集體表態不希望坐在哪裡,不希望和誰坐,讓她無法執行決策,班級中也有愈來愈多問題層出不窮。

  這個有發給大家學習。我們學法要冷靜一點,不能學一個法就執一個法,一執會成病。學法得學得圓融,法跟法之間沒有衝突。成德推薦大家學習弘一大師《格言別錄》,裡面有很多人情事理。有提到先嚴後寬,那學生他留的印象是後面的印象,老師很好,人念其惠;先寬後嚴,人念其酷,覺得他太嚴酷了。經營一個班級甚至家庭都是要先建立規矩,家有家規,班也有班規,不能考慮到對他們很好而忽略了建立規矩。

  她愈來愈覺得自己不像老師,即使學生說很喜歡我,覺得我很溫柔,但是自己定的規定都對學生無效,因為學生已經知道老師的底限在哪裡,而不願意聽從。當時弟子無法教給他們重要的德行道理,僅做為一個陪伴者而已。

  學校的校長、主任都對她很好,沒給她壓力,告訴她能夠陪伴這些孩子畢業就好了,但是她卻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當一個老師不能夠教導學生,僅是每天備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而已。這一位老師她很有責任心,覺得不應該只做到這樣,應該當一個老師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長善救失,長孩子的善心,幫助他們改正缺失。她這樣的狀況就達不到了,知道自己無法幫助這群孩子成長,便決定離開這個學校。這位老師她不忘初心,她就是為了要真正讓孩子長善救失,而不是自己有一份工作而已。

  這都是人生的一個關鍵點。成德自己回想,也有很多個點是自己義跟利的一個岔路。我在當前這個抉擇,我是要考慮道義還是考慮我自己的利益?假如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可能這個弘法利生的路就走不到了。一定都會有這種義利的考驗。

  這段時期她也有她的掙扎,所以也是度日如年,以淚洗面,不曉得當老師的尊嚴在哪裡,甚至開始懷疑自己適不適合當老師。修行不可能一帆風順,李炳南老師說都要經過一番寒徹骨,都要大變活人,都要脫好幾層皮。

  她遇到問題會跟父親一起討論,所以她的父母也是她最重要的護法。她父親有提到,成德演講中所談及身為一位老師要作之君、作之親和作之師(這裡要澄清一下,這是老法師教的),我們便開始討論其中之義理及該如何運用。這三個字打開來義理很深很廣,有一次成德在香港跟我們佛陀教育協會的同仁就討論這三個字,討論了快五個小時,都還意猶未盡。所以不是知識,把君親師背起來而已,這每一個字,比方說君,以身作則。以身作則要從哪裡做?一言一行,起心動念,而且要帶頭把師長的教誨落實;還要能夠大公無私,在一切境緣要提醒自己不能自私自利;還要納諫,還要知人善任,都是君裡面很重要的角色。還有親,還有師。

  所以她反省到自己在擔任老師只有「親」,而且在這個親當中也太過婦人之仁,沒有「君」的威儀和領導力,學生才會不尊重師長,隨意造次。自己也沒有做到「師」,即使我認為有和孩子溝通、教導孩子道理,但是所談的卻不契理亦不契機,因此無法讓學生信服。所以教學相長,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我們遇到教學的挑戰瓶頸,而後能自強也。

  因緣際會下她重新開始帶班,重新調整自己教學的方式,學習作之君、作之師。慢慢的做的過程了解到,君、親、師原來要靈活運用。這個感悟很重要,傳統文化是活學活用,不能死搬硬套。為什麼?因緣變化多端,甚至於同樣一個學生,他每一天的狀況會一樣嗎?方法不能是死板的。

  也就是要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時機,甚至面對不同學生來使用。例如當老師感知到學生今天情緒不穩定、壓力大時,那麼就要表現「親」的一面,很自然去關心他的情況,安撫他的情緒;如果覺察到學生的心是浮躁、散漫的,那麼老師就要表現出嚴肅、威儀的態度來面對,這才能攝受學生。有時也要給予適時、適當的懲處,讓學生知道不能再犯,但是這時老師要有理智而非情緒化。她總結得非常到位,哪怕是處罰,都不是情緒的發洩。

  也有企業界的朋友問我,傳統文化是不是不能辭退員工?那他已經有困擾了。我們傳統文化就是一個「愛」字,自愛愛人。假如他知道你不敢辭退他,然後愈來愈造次,那我們這個不敢辭退對他有幫助嗎?況且一個家、一個團體一定有規矩,一定有懲處,我們現在還不是君子、聖賢。一個國家一定有懲處,一個家也是如此。你獎勵了他的善會增長,你懲罰了他的惡能夠得到遏止,不能一下子拉得太高,跟現實狀況不相契了。《格言別錄》說,「寬厚者,毋使人有所恃」,人家知道你很寬厚了,藉你的寬厚亂搞;「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也不能精明到人家跟你配合工作壓力很大,每次要做什麼還要看看你。精明不要太外露,才華也不要太外露,無形當中給人家壓力。

  所以要有規矩定出來,而且我們還是有做到關心他,甚至一再的提醒他,就是作之親、作之師。繼續犯錯,他繼續造業,對他沒有幫助。這個時候你辭退他,然後表達我們這個門隨時是開的,你只要肯把你這一二個問題改掉,我們這個門隨時歡迎你進來。我們並沒有跟他對立,也沒有排斥他,可是這規矩一立下來他會去改過,他會去努力。不然假如我們法用錯了,沒有獎懲,最後整個組織的內耗非常嚴重。我們要知道,我們弘法畢竟是大眾的支持、十方的供養,最後時間精力都耗在內耗上,沒有把弘護正法的工作做好,那我們也對不起十方的供養。當然有佛法就有辦法,我們儒釋道的聖人講得很圓滿,也都表演給我們看了,包含師長也是,講的做的都很圓滿。

  其中在作師的過程最有挑戰,因為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能深入了解每個孩子才能對症下藥。所以做老師真的要下不少苦心。因此弟子開始慢慢去觀察每位孩子的人格特質、說話方式、做事方法及心理狀態,並使用他們聽得懂、聽得下去的方式來教導他們,甚至有時遇到大人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孩子卻特別在意的地方,也要去特別處理。我們不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要契他們的機一定是站在小孩的心理、小孩的角度上去看。當君親師三者做足了,學生不會在老師面前放逸造次,當老師在教導他們說明道理時,他們因為信任也願意聽從遵守,學生也能夠知道老師是為了他們好,知道老師的心是站在他們那裡的。因為作之親關心他們,信任就能建立起來,君子信而後諫,他們相信我們,我們提醒他們,他們就覺得是替他們著想。

  在這教學的一年中,對君、親、師的心得如下:君道:首重領導,行之以法。她把情理法跟君親師融在一起了,這個領悟也很可貴,我今天也學到了,因為之前我沒有這樣結合。當然一裡面有三,三裡面有一。所謂軍令如山、號令嚴明、賞善罰惡,讓學生生敬畏心。師道:首重教導,行之以理,所謂長善救失、因材施教、契理契機,生尊敬心。親道:首重仁慈,行之以情,所謂拔苦與樂、有情有義,學生生感恩心。這個領悟非常可貴,也可以供大家在教學工作當中的一個參考,這就是同參道友的好處。

  目前還有許多不足之處,現在也依然在學習如何當老師,但想特別將之前的經驗提出來分享的第一個原因是,自己生性害羞,當法師說修行就是要把不敢的事突破,因此想將自己一開始失敗到現在可以帶一個班級的經驗作法布施。功德無量,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第二個原因,自己智慧不足,在聽講演中要離文字相、依義不依語實需功夫,因弟子發現自己依然會聽到某個片段,如談到要關心孩子、肯定鼓勵孩子就會會錯意,不分情況時機而完全不指責、不適時處罰孩子,讓孩子變得放逸、不尊重長輩;又或者聽到嚴師出高徒,則覺得教育就要非常嚴厲、嚴格,不能對孩子好,可能因此就讓學生十分有壓力。我們執理廢了事用出來就會有情況,所以理事是要圓融的。

  這些情況都是我們修學的必經之路,《論語》裡面學生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結果這個學生說:「然則師愈與?」就是師是不是比較高,他是過嘛。孔子說:「過猶不及。」我們在菩提道上行的是中道,有可能從這個極端又調到另一個極端,本來管得很嚴,最後說我都不管了。我們時時要發覺要循中道,而且要觀心為要,自己這顆心有沒有帶情緒。要冷靜才能應機,一有情緒,要不太過,要不不及。

  教育孩子應要像課程當中說的做到君、親、師,三者不能偏廢,三方面缺一不可,使用的時機也要看每位孩子的情況而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能夠察覺孩子心的狀態。經典的每一句話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知其心然後可以長其善,知其心才可以順勢而為。當老師更要能時時反省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當自己更加成長、心更穩定,也才能帶領孩子成長。

  她這個心得很可貴,心生種種法生,所以一個老師的狀態很重要,她每一句言語跟行為都是從她的心流出來的,她更提升了,她的情緒更穩定了,她孩子就教得愈好。所以學校的領導也要關注到老師的家庭狀況,他假如家庭很多問題沒有處理好,你說他到學校會把學生教好,I can't believe it,這我不相信。也不能把老師當工具,他來上班就好,其他的我不管了。當領導的也是大家長,愛護每一個同仁,也是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

  謝謝這位學長的心得,這個我們剛剛也一起切磋探討了,就是我們去落實,可以談出來我們是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世待人,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善友為依就有這個好處。

  之前剛好有討論一些事,比方說教育是合力,合力的意思是不是說愈多人來教愈有力量?這不能解偏了,它雖然是合力,但是要見和同解的人一起來配合。你不能聽了合力就執著在這個合字,那就執理廢了事,他要見和同解。我們看在家庭裡面,假如阿嬤跟媽媽見解不同好不好教?那就麻煩了,家裡常常要鬧革命了,所以我們老一輩的也要知道這個分寸。合力之外還要什麼?主伴圓融。在家庭裡教孩子誰是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是伴,這也是人情事理。你所有的親戚都是伴,都要配合他的父母來教他,不然會愈幫愈忙。《華嚴》的主伴圓融在哪?就在我們每一個境緣、每一個家庭裡、每一個團體裡。今天假如這個孩子常常跟他媽媽說成德法師給我說什麼,成德法師給我說什麼,然後他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我常常在找他,那我也是不懂事。我要去護念人家的孩子,我首先也要跟人家的父母打個招呼,甚至我今天跟他聊什麼了,我也簡要的發個短信、打個電話給他父母知道,人家會感覺到我們很尊重他們的教育權。像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單位的職工,他剛好跟我有一段時間在一起,我也跟他聊了修學。那一天我就打給他的領導,因為他的領導是每天在帶他修學的,我今天跟他講什麼。當然我也首先讚歎他,你的下屬說你對他有什麼幫助,我們一讚歎人家就很歡喜。把跟他談的告訴他的領導,他領導有被尊重的感覺。進退都要有分寸。

  成德當時候在廬江負責,我們有同仁他拿了一套光碟,然後就到處發給其他的同仁,教學是我負責的,底下一直在傳哪一個光碟我都不知道。他假如懂的話,他應該是先拿給我,因為我在護念大家的。他覺得講得太好了。因為那個講課的人我認識,他見到我第一個動作就要跟我拍照。沒見過的人一見到就要跟我拍照,我就有點嚇到了。我們都是老法師的學生,好不容易見面了應該大家互相切磋一下道業,怎麼第一個動作就拉著我的手要跟我拍照?太好名了。好名的人一講課他要展現他自己,都講得自己很厲害,大家一聽很激動。

  所以在團體裡面應對進退要有分寸,要尊重執事、尊重負責的人。哪怕你是到廚房去,廚房也有負責的人;哪怕你要提一些意見,你也要提給那個負責的人,尊重人家。不然你去了好心給人家做事都給搞亂掉了,還在那裡指揮,這都是變成進退沒有拿捏好自己的分寸,沒有清楚自己的角色。李炳南老師說,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

  我們儒家的基礎真的還要學《常禮舉要》,這個我們李師公曾經有宣講,包含承傳儒學,我們徐醒民老師都有講,這兩位善知識的教誨我們能夠去深入,《常禮舉要》就能把它學好。我們看師公也是用心良苦,因為制禮作樂應該是政府做的事情,但是畢竟還沒做,他老人家也是盡他的一分苦心編出來。編得非常精闢,裡面也講到很多進退的分寸,絕交不出惡語,交淺不可言深,家醜不可外揚。這些我們沒有懂得分寸就會錯了,甚至會自取其辱,你家醜外揚感來的就是自取其辱,給人家看笑話了。

  世尊當年在世,這是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學生、聽經的人可以提出問題,世尊解答,沒有看到有研究討論的,許許多多經上都是世尊給學生一問一答。那個教學法是諸佛如來的教學法,我們有沒有得到啟示?開經偈上說「願解如來真實義」,真實義是從這裡頭有所體悟,文字上沒有。由這些文字、經文、音聲的啟發你領悟了,悟入的深廣與你自己的清淨平等跟慈悲願力有關係。

  這段開示很重要,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要學傳統文化,師長說的,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才可以學進去。我們什麼時候在提升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在一切時一切境緣歷事練心,全修在性,《淨修捷要》說的全性起修,全修都回歸到心上來。《弟子規》每一句都是修這顆心,讓心能替父母想,讓心不要浮躁,讓心能夠慈悲他人、愛護他人,都是在修這顆心。

  所以領悟跟我們的真心成正比,慈悲願力愈宏大愈廣悟入就愈深。我們應當想想如何來修學,我們這一生才能夠到明心見性,到大徹大悟。一定要遵守古大德的方法,老老實實去學。就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而且一定從清淨心下功夫,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而且都要有慈悲願力。我們修學都是先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你看都是發願,然後在一切境緣當中把自私自利放下,我們本有的慈悲願力慢慢就透出來了。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