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6集

  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段時間跟大家一起學習師長老人家跟隨雪廬老師學習經教十年因緣,我們要學就要把它學通。這是一個學習的態度,「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不學則已,要學就要把它學透。這也是對跟老師這段緣分的珍惜,我們有共同的緣分,我們一起跟著師長老人家學習。

  剛剛有一位朋友就說到,他有看到親戚朋友跟師長老人家學習的,好像每個人學的狀況差別很大,可能有一些學的他也覺得有問題。相當可惜,師長這樣一心成就每一個有緣學生的善知識,在這個世間很難找到的,但是假如當面錯過,甚至還學偏了、學歪了,那多麼令人遺憾的事情。假如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有一分責任,我得學好,讓所有親戚朋友因為我學好對師長老人家有信心。因為佛法、傳統文化是師道,信為道元功德母,他對老師有信心他才肯學、肯深入,才能獲得大的利益。

  而事實上他老人家也是應機說法,他也都持續的在察覺我們學習過程會產生的問題點。比方老人家為什麼要宣講《彌勒所問經》?那一定有機緣的,看到我們修學團體裡面有是非人我,甚至有嫉妒的現象。因為在弘揚正法的團體,嫉妒然後去毀謗這些弘法的人,這個罪過是很重很重的,所以以這一部經來提醒,可能逞口舌之快斷了人家的法緣,這一墮地獄都是一千八百萬年,這都在應機。

  為什麼師長他弘揚淨土他還要講《金剛般若》?這我們弟子們要會觀察,因為畢竟要往生,這個世間不能留戀,《金剛般若》就幫我們看破放下。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講的佛門還更白的,貪戀世間一根草都不能往生,貪愛是輪迴的因。甚至於師長還舉例子,連經書不可以貪愛。經書貪愛了可能會怎麼樣?在藏經閣裡面,在經書裡面的那個蟲,留戀。留戀藏經閣,藏經閣也沒有人,只有這些昆蟲,這些畜生道的,那他就投下去了。所以這種事例也讓我們警覺性很高,可不能搞成那個樣子。

  成德也曾經有遇到同修,說我就聽老法師的一套光碟就好了,其他的我就不多聽了。當然,我們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一套光碟從經典的角度,比方說《無量壽經》,所有大乘佛法的精髓都在這部經裡面,透過師長講解我們能夠深入。但我也跟同修們提到,師長近期的開示還是要聽。你可以聽一部碟不斷深入,解行相應,但因為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個念頭不對可能岔路就出去了,而師長老人家他慈悲,他會觀察我們學習的狀況然後應機。大家假如有留心,在一些重要的法會,清明祭祖、中元普度,甚至是冬至,老人家都會發表專題開示,都會針對我們的可能修學上的問題給我們及時的指導。因為畢竟師長可能是二十年前講那一套光碟,他應的是二十年前的這些修學狀況、社會狀況,到我們現在一定有新的狀況出現,所以我是給這個同修這個建議。假如我們很執著,我就一套就好了,但忽略了老人家的應機提醒。

  而我們觀察老人家八十歲以後最強調的是什麼?扎三根,已經洞察出來我們現在的人學大乘佛法基礎不夠,基礎一不夠學起來就會歪歪扭扭的。成德記得看印光祖師《文鈔菁華錄》,裡面就提到世間有大儒才有高僧,這就是強調基礎的重要。為什麼大乘佛法在神州大地可以開花結果?因為在《起世界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已經說他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講經說法。我想講到這裡大家就知道這兩大菩薩是誰了,在佛經裡都有印證,儒童菩薩,這是孔子;迦葉菩薩,老子。萬法因緣生,為什麼神州大地能把大乘佛法發揚光大?為什麼印度沒有?印度是佛教的發祥地,假如以地利來講,它應該是最好的,可是它沒有大乘的基礎,所以變成大乘佛法在神州大地發揚光大。

  成德談這個是我們也要形成對事物的觀察力,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緣是條件,客觀的條件在哪裡。我們不說佛教這一點而已,我們去看看現在各行各業這種棟梁之才愈來愈難培養了,都是根基的問題。記得在二O二O年上半年,這兩年前,還有同修問,「我扎根要扎多久?」師長一看他的問題,體會到對方的心,就說:「我到現在還在扎根。」就是說我們對於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重點,有時候我們還不一定重視它。所以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有孝道基礎的,父母講一次他就記住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們現在假如這個基礎不夠,老師一而再再而三講我們還不一定重視這個重點。

  我們假如做人做事都不懂,要做菩薩不大可能,要行菩薩道做不到。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師長老人家有一次在香港講完課,突然有一個弟子來了,馬上跪下來頂禮,然後對著師長說:「師父,你今天不幫我圓頂我就不走了。」然後師長就對他說:「你不走我走。」我在想假如我遇到這個人我就傻了,我就不知所措了,你看人家師長很自在,你不走我走。在當事人來講,他能體會到他不恭敬師長嗎?他這是在威脅師長,你不給我圓頂我就不走了。其實我們現在很容易威脅別人,五倫關係相處當中有時候會給對方,你不怎麼樣我就……那都是威脅。所以他對老師的恭敬還沒有養成,他還是順著自己的意思,他還覺得他很精進,我要出家,但是他不知道他這個心態是在威脅老師。

  我們成長的背景不同,一百年前都是大家族,那個成長我們幾乎沒有自私自利的緣,那個成長念頭就是為父母想,為整個家族著想。我們去想想我們爺爺輩,像成德父親輩,從來沒有感受到父親為他自己考慮,都是為父母、為兄弟,為家庭、孩子,這就是義,重義他輕利了。那是有傳統文化的成長環境,那就是他們的緣。我們假如從小就是兩代住在一起而已,不是三四代同堂,假如父母長輩又不懂傳統文化教育,都圍著這個孩子轉,你說他不自私有可能嗎?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我們也要形成懂得觀察自己、觀察人、觀察事物,其實都是因緣所生法。能看清楚了,每一個人、每一個事都是我們的老師,都可以給我們啟示。

  我們學習這一段師長老人家提到了,你要跟一個老師學經教學到通,要長期的跟隨,你慢慢去體會、去落實,就會把他的教誨貫通了。就像曾子「參也魯」,但他肯學他也貫通了,他能講出來,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他馬上能知道,他說:「唯」,是的老師,他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能我們談到這裡,師長現在年紀大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可以二三個人,都有這樣的志向,學通師長的教誨,我們依眾靠眾,我們在家庭、工作都用師長的教誨來探討,我們薰習也不間斷,一個禮拜聚一下,哪怕不能聚在一起,還可以用線上的。其實現在線上鏡頭看都很清晰的,跟面對面不會差很多,都可以一起探討。成德也覺得我們都要共同有一個志向,做師長的真弟子,表好法,讓我們的親朋好友對師長的教誨有信心,這是我們弟子應該有的承擔。

  我們上一次談到的是師徒如父子,我想我們學完這一段,最重要的我們假如是從事教學工作,我們就要真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一樣,那我們這一段就沒有白學。不管你是教什麼內容,行行都可以出狀元,每一行都很好的去傳承,因為裡面都有道。我們真正遇到真善知識,佛門說「從明師受戒」,明白的老師,我們真的要就像對待自己父親一樣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而我們這一段也提到,師長說晚年感到遺憾,因為老師對我們太客氣了,沒有嚴加管教。我們讀了這一段應該對我們自己也要有啟示,我們不管是做領導、做父母、做老師,也都要注意到嚴加管教的重要。這個「嚴」字,我們之前有共同學習過《村學究語》,引了《禮記.學記》的話:「師嚴然後道尊。」「嚴師為難」,我們不能把這個嚴字變成嚴苛、嚴厲,這可能會解偏掉了,這個嚴是老師自己先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老師自己先克己復禮,不是說我不喝酒、我不抽菸這樣的標準而已,這樣對老師的標準太低了,因為老師是要傳道授業解惑的,等於老師格致誠正,格除自己壞習慣的功夫要下得深,自然就有一種威嚴、威德出來了。言教的前提是身教,這個嚴字我們不能解到都是嚴格去要求學生而已。古人說的,「身教者從,言教者訟」。一個老師脾氣很大,要去叫學生脾氣好一點,我相信他內心一定牴觸的,他不服氣的,這是人之常情。我們自己為人演說要演在前面,之後才是言教,說在後面,人家就服氣了。比方成德的父親在自己犯嚴重的錯的時候都有訓斥我,但從來沒有一種感覺就是不服氣,父親的高大、父親在內心裡面這種崇敬的形象一輩子沒有變過,那是父親自己以身作則才有可能。我們真的遇到肯教我們的領導、父母、老師,我們就要受教。所以這一段有站在教學的角度,也有站在學習者的角度。

  我也接觸一些中醫界的很好的醫生,我說你都五十多了,你不帶帶一些人才?他說不是不肯教,人家吃不了苦。肯教的有,但是也要有肯學的。假如我們是一個學的角色,福在受諫,真的肯接受、肯依教奉行,我們真是有福報的人。有時候現在領導、老師在提醒我們,我們首先自我感受不舒服就上來了,甚至會誤會對方。他是要盡力來護念我們,我們還覺得他對我們有意見、有看法,誤會了他的善意。甚至於旁邊的人沒有提醒好他。所以人跟人相處不能搞情執,要理智。這個時候你跟他說,你領導是為你好、老師為你好,他可能就珍惜這個緣;你假如還跟他一起批評他的領導、老師,他的領導、老師就幫不上他的忙。

  成德觀察到現在的人福愈來愈薄了,為什麼福薄?心量太小,自我的感受一起來會誤會愛護你的人的用心。你說現在十幾歲的孩子他們聚在一起,哪一個同學的父母比較嚴格,他的同學會跟他說你的父母是愛你,有沒有這樣的同學?可能有。成德也有留心去觀察,真的佛菩薩是同體大悲,對每一個人都在護持,包含他的祖先都在護持,但是當事人他不能接受,他又誤會,那這些緣就幫不上他。一個人走到很苦難的狀況,有可能是他前面沒有珍惜這些好的因緣。更怕的是什麼?他在人生的福報折損一直往下墮的時候還一直在抱怨,這就佛菩薩也幫不上忙。人一定不能怨天不能尤人,這樣佛菩薩、祖先的加持才進得來。

  接著師長講到了,「求學趁早」。大家讀到這四個字有沒有想嘆一口氣?人生轉個念頭,煩惱就是菩提,遺憾就是力量,化悲憤為力量。成德二十幾歲學覺得太晚了,所以現在看到小朋友就好像充了電一樣,他的緣會比我好,我們再累都很值得,化悲憤為力量。

  師長說到親近李老師,老師告訴他,教學的黃金時代是二十歲以前,父母教誨、老師教導,嚴格的訓斥,所以嚴師出高徒。因為畢竟年輕定力還沒有形成,父母老師嚴格對他有一種約束力在,可以攝受他。當然不是發脾氣,發脾氣會反效果的。自己回想父親在訓斥我的時候,自己都可以感覺到他的苦心。包含成德母親打過我一次而已,那一次就打了兩下,真是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一輩子都不會忘了感受到母親的心。

  二十歲以上他成年了,他有過失就不好講了,講了難為情。這要顧及他是成人,要顧及他的面子。所以二十到四十歲有過失,善知識對你只能夠暗示,決定不明說。為什麼不能明說?因為成年人都要面子,父母、老師也都要顧及;但是你有過失暗示你,希望你能夠從暗示裡面回頭覺悟,改過自新。四十歲以後再有過失暗示都不可以,就不提了,統統包容,不說了,你有善的地方稱讚你,你有過失絕口不提,也就是說四十歲以後不能教了。

  學習也都有它的時節因緣,我們在《禮記.學記》裡面有提到,「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個黃金時段要抓住。其實在教育的角度,有很多時間點都是最重要的教育機會,比方說孩子第一天要上學了,你給他一些很重要的求學的心態,他先入為主;或者他考上大學了,他要去讀大學以前你要告訴他怎麼好好珍惜這四年;或者是他即將要社會新鮮人要工作了,你給他一些我們工作的一種心態,這對他很重要。包含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媳婦一來的時候就要調教,等到她來了一段時間你再要調教,那時節因緣就差很多了。包含帶一個班,一開始先建立規矩,等規矩很亂了你要再來整頓,就差個規矩,就差得滿多的。

  我們讀到這一段,像成德我已經五十。當然法是圓融的,這段法最重要的就是要顧及別人的面子,但是自己可以不要面子。只要我們可以撕下面子,接受任何人給我們勸諫提醒,那我們還是可以有直諒益友,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還是可以漸相親。但是一般來講,除非這個人一心向道,不然還是要顧及,因為這也是人情事理。所以一個人隨時可以歸零,人家就好講我們;當我們給人家覺得我們很有什麼,人家就不好跟我們講。人與人的緣分都是一種感召。

  成德也曾經遇到一個朋友,他跟成德說他有什麼問題都可以給他提出來,後來我給他提了問題,才提一點,麻煩了,人家不高興了。我察覺到他不高興了,用了一二年的時間要把他撫平都挺難的。這還是怪自己,人情事理還有在境界當中沒有判斷清楚,不是人家說你可以給我提就是可以提,你還得觀察一下,那個話出去了駟馬難追。所以我還是不善學,因為師長曾經有講一個公案,剛好他講學的過程,有一位講學的老師,講完課下來跟師長說,請你多提提意見,師長就開始要給他一些寶貴的建議,一開口看對方的臉色變了他就不講了。這一段我沒有好好學通,所以才犯了這個錯誤。這些人情事理其實對我們處眾還是很重要,我們能夠拿捏好才不會產生人際的摩擦。

  師長說到了,跟李老師十年,我就看到他老人家對待學生態度不一樣。確實有幾個同學他非常愛護,但是對他們的態度很嚴肅,從來沒有好臉色看的,都是教訓。但是這些學生知道感恩,對老師五體投地。還有一些學生,老師對他滿面笑容,從來不問。什麼原因?他不能接受,你批評他幾句臉馬上就紅了,就很不高興,那就不再說了。我們一提對方就開始解釋了,這就不能再繼續講下去,人家沒有接受的情況,你繼續講、繼續講梁子就結得更大了,這不能攀緣。不再跟他結冤仇,把他看作旁聽生。當然對他滿面笑容也是慈悲,讓他繼續薰,看善根能不能再增長。因為眾生善根不可思議,我們所判斷的是他眼前的狀態,但是我們也不給人貼一個標籤,說不定哪天他開竅了也不一定。我們對人還是一種信任,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我們現在判斷他不能接受,這不能攀緣。

  這一段其實李炳南老師有發現師長有疑惑,就把他找到房間裡來給他開解,這樣就不會誤會老師對學生的態度不一樣。其實我們現在容易相信自己的看法,不容易相信老師的做法或者是領導的做法。我們可能就會下一個判斷,你看老師、領導現在用那個人都是會講好聽話的。我們就下一個判斷,可能這個緣就過去了。還是要觀察看看,因為好的老師只要人家跟他有緣,他還是會珍惜那個緣。可能他也清楚,他不一定不清楚,可是我們真的很容易相信自己的判斷,然後又沒有去請教老師,可能這個緣當面就過去了。師長也推薦了一些他的朋友去跟著李老師,也都離開了。

  現在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為什麼?沒有人要學了。師長常常感嘆說,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有時候師長的話,我們很可能經過很多年,再來感受老人家這個話感覺會更深刻。不管別人肯不肯學,我們一定要做一個肯學的弟子,我們發願一定把老人家的教誨好好的去落實,這也是真正的請佛住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想從事教育工作的同道們應該都有感受,真的有一個學生肯學,我們再苦再累,捨命陪君子,那是一個當老師的最歡喜的事情。所以請佛住世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

  再來,「分秒必爭」。師長出家以後,台中的同學到台北來看他,告訴他老師講經的時候罵人。我說怎麼罵人?台中同學跟他十年,你們十年什麼都沒學到,學到的人走了。他也沒有提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師長,所以同學就問他學到了些什麼。我們想一想,李老當下說學到東西的人走了,我們假如是學生,我們會怎麼思考?老師真的會多教哪個人東西嗎?我們要能反思到問題真是不容易,我們還是容易相信是不是老師多教他東西了。我們不容易相信老師,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

  曾經有一次成德剛好有公開的課程,後來遇到一位媽媽,她的兒子跟我差不多年齡,也跟著師長在學。結果她看到我就把我拉到角落旁邊,然後就問我,師長有沒有多教你什麼?就是我們還是疑心很重,還是容易相信自己的看法,很難體會善知識有教無類的心,其實這一念疑就是一種障礙。

  人要反省不容易,你看跑到台北去找師長,師長說到我學的跟你們一樣,老師沒有單獨教給我東西,都是在一起學的。老師為什麼說你學到東西?我說可能是心態不一樣,我們在台中的時候是分秒必爭,住一天是一天的福報,非常珍惜;你們在台中大概有的是時間,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三十年,你們是這種心態,懈怠懶散,原因在此地。我們怎麼敢懈怠?在台中沒有根、沒有家,隨時會離開,機會太難得。這也讓我們聯想到,佛為什麼不久住在世間?因為假如久住在世間,學的人說佛壽命那麼長,我明天再去,都是明天再去明天再去、明天再用功。古人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都成蹉跎。而且萬事蹉跎以外,無常一來我們就被吞了。無常什麼時候會來?隨時會來。我們修行人不夠精進,最後都是被無常打得措手不及。所以《無量壽經》說:「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佛久住難遭之想、恭敬之心生不出來,凡夫因循苟且,把光陰錯過了。

  古今中外都有這些問題,尤其是現代的社會,跟古人是不能相比。我們尊師、做人的基礎跟古人不能比,外面的誘惑又比古人多很多,所以師長也說,你現在修行能得力、能成就,連古人都佩服你。我們看到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客觀的因緣,這一生要出輪迴可不簡單、可不簡單。佛門說菩薩修行唯一善根就是精進,不能絲毫懈怠。因為我們的基礎不是從小扎的,現在全心全意來用功都不一定能成就,更不能懈怠。尤其我們現在科技又很方便,手機一放就有善知識講經,可是方便是一好,因為很方便就不一定容易珍惜,這是我們要很謹慎的地方。

  就像李老當時候教書連錄音都不可以錄,必須全神貫注聽。現在我們聽課程,反正都可以重播的,師長那個我再重播就好了。每一個當下沒有全神貫注,那要深入很難,而且每一個當下不能全神貫注會變成習慣,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所以讀經也要全神貫注,不然讀的時候嘴巴還在動,一個字也沒念錯,但是已經在想其他的事情了,也會養成習慣,要趕快拉回來。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教誨,我們修行最重要是修心,心是根本。這也是章嘉大師教給師長的,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提到不能輕忽養識,我們不能輕忽了我們在讓我們的情識在增長。比方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我們在心散亂的時候都想著五欲六塵、是非人我,我們的心還在薰,不能忽略自己這些念頭,它都會增長我們的分別執著。哪怕是在念佛的時候都要小心,有沒有心散亂,在讀經的時候有沒有在打妄想。這些都是過來人的提醒,這些法我們都要很珍惜,珍惜一句就有很大很大的受用,可能就會提升一個境界了。

  下一段,「誠敬受益」。很多人一生追隨高僧大德沒有成就,什麼原因?老法師講經是為他們講的,不是為我講的。我們當弟子有這個心態,那聽經就很難受益了。而且說實在的,會講這個話的有可能是跟在比較近的學生。愈近愈容易輕慢,愈容易不珍惜,這是人的一個習性,我們得要有自知之明。尤其在善知識旁邊,他的福報很大,我們都會被他庇蔭,庇蔭久了覺得很自然。其實福報是我們要戰戰兢兢、要特別珍惜的。包含教導,也不能因為近,我們說近廟欺神,近廟欺神都變不珍惜。其實就像我們現在隨手可以打開師長的教誨,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珍惜度有沒有因為太方便而減弱了。

  成德記得當時候剛學佛,我們已經有VCD、DVD可以看,在大陸一些山區他們只有錄音帶,而且只有一套,然後是這一套光碟到了放給大家聽,全部跪著聽,如貧得寶。我們也要問問自己,現在聽經的恭敬度跟一開始聽比起來是進還是退?因為我們修行就是修這顆心,假如這顆心在聽師長講經的恭敬心退了,請問其他哪個部分會進步?不能忽略掉每一個心境、每一個細節。所以《華嚴經》說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假如恭敬心退了,也是代表我們的真心有退了。這些小細節我們都不能忽略,都要自我勘驗,因為修行得要靠個人,沒有人發考試卷給我們,得我們自己檢查自己。

  我們從外面去的人不一樣,我們的心態,老師句句話都是為我一個人講的,我完全接受。我們讀到這個就要效法師長,每一次聽經都是為我講的,我完全接受。成德也觀察我們弟子們在聽師長講,會自己冒一個念頭,那是師長才做得到,我們做不到,師長那都是再來人。大家注意,再來人他一定應機說法,他所說的跟做的不會是我們做不到的,這才叫再來人,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其實我們的思惟也不是根據經教,我們的思惟還是根據自己的想法、感受。

  真的有這個態度,每一句就入了自己的心,句句都有受用。老師在上課教學,你們不肯接受,我肯接受,道理就在此地。就像師長答應守那三個條件,還去跟老師表達,我不只守五年,我要再加五年。我相信李老當下非常的欣慰,孺子可教也。

  很多人對老師表面上恭敬,我們對老師是內心裡頭真誠的恭敬。我們學習就怕陽奉陰違,這就當面錯過了。印光大師所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老師那個誠敬心是不是百分之百?不是。我常常講,是講真話,我對老師的誠敬百分之二三十而已,我就能得百分之二三十;其他人對老師的誠敬百分之一二而已,我們當中就相差十倍。我勸他們要珍惜,不珍惜、不恭敬、不真誠,你跟老師住一輩子,你什麼都沒學到,一生白跟了。

  對我們來講,我們打開師長的教誨,就好像他老人家當面在跟我們講一樣,其實時空是沒有障礙的,最重要是我們的心。印光祖師也是指導我們,我們打開經典如面佛天,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就在我們面前一樣,我們用這種心境來持這部經,來接受這部經的教誨。

  下一段,不搞佛學院。我出家前在台中住了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我都能講,所以一出家就教佛學院,教得很輕鬆。這裡已經進入師長老人家弘法了,前面是談自己的學習。學得好我們才能夠教學,這是基礎。教得很輕鬆,佛學院學習期間,上半年、下半年,教三年我才講了六部經,還有七部沒派上用場。當然這個前提,師長他們學習是只要學了就要把這部經學通。我們現在不能貪多,俗話說貪多嚼不爛。所以在老師會下的學習進度就非常快,士氣很高,法喜充滿。

  這段話對於我們從事教學,我們也要感受那個無形的士氣,學生他學習的士氣高不高,這我們老師也要感受得到。包含你在一個家庭裡面帶動全家人學聖教,士氣也很重要,士氣不能衰敗下去,最後大家提不起勁來了,這個節奏也是一個教學者要拿捏的。

  佛學院畢業出來,三年,大概一部經都不會講。所以我對於老師這種教學方法非常欣賞,對佛學院就很感慨。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三十多部。

  那個時候佛光山的道場剛建起來沒有多久,星雲法師辦了一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這個快五十年前,整整五十年左右了。我就把台中李老師教給我們這些方法告訴他,我給星雲法師建議,那個時候有一百三四十個學生,我也想把學生分組,三個人為一組,讓他們自己志趣相投成立一個小組,每一個小組專攻一部經。小組有好處,一個人學跟三個人一起學士氣不一樣,切磋起來很有氣氛。我說十年以後,佛光山最少會出二十個世界頂尖的法師,那就佛光普照全球。我們看師長一個人弘法影響到五大洲的眾生,一個真發心的法師就能達到這樣利益眾生的效果,更何況是二十個,那就不得了了。師長說假如他是選了《普門品》來深入,十年以後他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假如選《地藏經》,他十年之後落實了,他是地藏菩薩來教化,因為他都要依循經教來做。

  他沒有接受,他說這個做法好是好,不像學校。他採取一般大學裡面那種教學的方法,就是交叉排課,請很多老師。我們就在這個地方產生了不同意見,他堅持不能接受,所以我在那教了十個月就走了。

  這是五十年前的歷史,我們讀下來應該是挺遺憾的,假如五十年前星雲法師接受,台灣現在的局面可能會有不同。也感受到時節因緣不容易,感受到要見和同解不容易,感受到在這個時代做事真不容易。師長辦英國漢學院九十歲的時候,他老人家從一出家就在盡力培養弘法人才,不疲不厭六十多年。要有一個長久的護法在這個時節因緣都不簡單,但是畢竟老人家一生弘法的因緣在護著我們所有的弟子,所以我們現在學教、我們現在弘法都有他老人家的庇蔭,沒他那麼困難,你看老人家當時候出了家還睡過火車站。但是畢竟是老人家庇蔭,我們要很珍惜,不然就在享福當中會墮落下去。而師長老人家他學講經他是精進勇猛,自己今天沒有講,沒有對象講了,把錄音機打開,對著練習,不間斷。他老人家說的,拳不可以一天不打,歌不可以一天不唱,要吊嗓子,經、課不可以一天不講,都要千錘百鍊。

  因為我們看到師長走過來的路,也有機緣跟隨他老人家做事,真的感覺這個時代挺難,事非經過不知難。自己的一個受用在哪?覺得事情很不容易,比較不忍心批評,因為要批評太容易了,一定有不足的地方,但是自己經歷過來,好多很好的緣要留也留不住。當然也是更期許自己要有更好的福報來護持弘護的人才,這樣才能更穩定的推展一方的教化。

  而這裡也讓我們思考一個重點,就是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這個變化的速度也是空前的,你看一些農村可能三十年前還沒有電視,現在已經變成一支手機了,變化的速度空前的。但我們能不能在快速變化當中掌握住不變的原理原則,不然我們也會跟著被帶走了,我們也有可能隨波逐流。

  當時候弘一大師跟太虛法師培養人才的見解也不一樣,那更早以前,弘一大師也是要循老路子。所以培養人才這個原理是不能變的,變了之後很難培養出人來。你可能花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更培養不出來,反而是老路子不用花太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可是真出人才。我們看古代的私塾,要多少人力、物力、財力?一個老師,秀才,教書先生,學生還不用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你一個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每個年級都要配老師了,不只配一個老師,還要配好幾個科。他一個私塾老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同年齡層的他都可以帶,不用花太多錢。包含他整個教學的理念、方式,師長常常提的拜師,那就是一種教學的智慧,在那麼小的孩子心中扎下尊師重道的根基。老法師為什麼常提?因為那是他終身受用處,對老師都很恭敬,他能感召台灣最頂尖的三個善知識來教導他。

  那就有人又說了,老法師不是說一個老師嗎?他怎麼自己三個老師?我們現在人自己不用心去觀察,然後很喜歡提問題。也好,我們有這個機會跟他探討一下。觀察因緣,因為師長所處的年代已經對佛法有誤解,而且師長是很聰慧的人,一般的人要說服他不是那麼容易的,你一定要講得讓他覺得是很正確的他才會相信。因為他最崇敬的是哲學,所以入門要我們台灣第一把交椅方東美教授把他引入佛法;接著跟著章嘉大師學,章嘉大師三年圓寂了,假如章嘉大師沒有圓寂,師長就會一直跟著章嘉大師學了,但師長提到了,他佛法的基礎是章嘉大師幫他扎下去的;最後跟著李老師學教,成就他的道德學問,之後因為老師都給他好榜樣,也成就他一生弘法的事業。我們可以想像師長在面對很多境界,一定都會想到老師教他的、老師表演給他看的。前面師長也有表達到,他受用一生。

  古人的一些做法重要,《三字經》這些教誨不能亂變的,「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教育的大根大本。我們要相信每個人有本善,我們去教,我們這分信任就能把學生的善根調動起來;我們用懷疑的眼神,把他的善根都扼殺掉了。「教之道,貴以專」,這不能改的!交叉排課就跟教之道貴以專的原理相違背了,但是我們就處在這樣的環境,從小就是交叉排課。我們問問自己走過來的路,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十二年,可以學多少東西?我們自己想一想,這十二年來我們現在記得什麼?考試的題目嗎?可是李老這十二年學什麼?學的一生都沒有忘,九十幾歲引《詩經》、引《尚書》都是娓娓道來。這是古人的教育智慧,讀一百遍,背一百遍,在他那個年齡終身不會忘記。

  這個古法我們喪失民族自信心沒有用了。我們冷靜看看,現在所謂的學校它的系統是誰發明的?是從哪裡傳過來的?而假如這個教育方法跟教之道貴以專違背了,請問它已經誤了幾代的學生、幾代的人類?所以我們整個人的素質一直在往下滑,這幾代滑得好厲害,我所見到的不是一代一代滑,是一年一年滑。為什麼師長盡他的全力要辦一條龍?因為要把這個實驗做成功,你跟現在的人一說我們古代這些教育理念方法很好,他說你拿證據來。我們跟著師長都是在做實驗,沒有做成人家的信心建立不起來。所以大家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喪失民族自信心付出的代價真的是很大,希望一切有緣的人對傳統文化的信心從我們身上建立起來,我們這個心就是普賢行。請佛住世要先請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我們要懂得直下承擔,孟子說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因為我們遇到師長才能把這些道理搞清楚,別人不一定有這個緣。我們懂得了,我們不管能做到什麼程度,最起碼我們盡心盡力,這一分真誠就能感動有善根的人一起來共襄盛舉。哪怕自己做的是鋪路石、墊腳石,都非常值得。兩文錢也是功德圓滿,鋪路石也是功德圓滿,這是傳統文化可愛的地方,莫以成敗論英雄,我們有沒有盡心這個重要。所以《楞嚴經》說「發意圓成」,你發的是真心,能做到什麼程度那是因緣,但你是功德圓滿的。

  「一門深入。」李老師在台中教導我們,學經教只能學一種,絕對不可以同時學兩種。你學兩種他就直截了當告訴你,你沒有能力,你不是這個根性。中國古人學習的理念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藉這個修清淨心。

  其實我們所處的時代也會形成一種心境,就是學東西喜歡多學一點好像心裡比較踏實,那是一種知識性的學習。印光祖師有一段法語,大意上是這麼說,真龍,真正的龍,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泥龍,泥做的龍,泥龍終日泡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這個假如我們轉換到學習的狀態就是,我們學一句是紮紮實實去落實它,這一滴水起的作用可不得了。比方師長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我把這句放在心上了,我每天都去落實,請問他的自受用有多少?他的他受用會出來,他都為人想人家都生歡喜心,覺得他變了,可能就因為他落實這一句,人家就跟著他要來跟師長學習了,可以遍雨世界。但是泥龍,就好像我們都泡在經教裡面,每天也都是播經機放著都沒有停,但是沒有一句紮紮實實去落實的話,我們很難得受用,甚至會長浮華,因為不力行但學文就會長浮華。成德的觀察,光是一個學習的慣性,這種知識性、記憶性的慣性要轉變,自己都要很深入去看自己的狀態才會發覺得到,不然那個慣性也轉不過來,都會跑向記問之學去了。

  我也曾經遇過很主動來找我的朋友,他說他也想要弘法利生,年輕人有這個心我們當然很高興。每個禮拜開車都開一個半小時,再來回就三個小時,實在講我也挺感動的。每個禮拜都來,其實我是累得半死,他還來,那就得陪。結果第一個禮拜、第二個禮拜,到第三個禮拜,我發覺他的表情愈來愈僵硬,然後眉頭都鎖住了。我感受到他在聽我講話的時候恨不得把我講的每句話都背起來,所以他很用力,所以每個禮拜來臉愈來愈揪在一起。而且他太著急,著急想我趕快學了我怎麼弘法,那個心態他自己沒有察覺。我感受到了然後我請他去看一部短片,「商道精華」,林尚沃也是一個很成功的企業家,韓國真實的故事。他要學做生意,他就我要趕快賺到錢、我要趕快賺到錢,結果他的老師就告訴他,你在急什麼?你在急什麼?我就希望他對這一句有產生共鳴,但是看完了他也沒有對這個產生共鳴。

  當我在跟他交流的時候,旁邊坐了一個長輩,六十多歲了,沒什麼學歷,可能只有高中學歷。我在講話的時候這個長輩就點頭,然後很自然的還會跟我對應幾句;這個年輕人都是什麼?都是這樣看著我,一句回應也沒有。後來我就順便以這個長輩,我說你看她很放鬆,還跟我有回應,你怎麼這麼僵硬?「探理宜柔」,人要深入這些義理身心很放鬆的,「優游涵泳,始可以自得」。

  結果後來我提醒他這一點,啊,我知道了,我學習的狀態就是比方說我去讀大學,我今天知道我下一門課要學這門,我就到圖書館去,把跟這門課相關的書全部借回家裡來,我就一本一本剋,一本一本灌進去,這是他的習慣。其實師長說的修行是什麼?修正行為,修正錯誤的行為,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我們清不清楚自己學習的這種習慣是正確與否?這還得要靠自己去檢查。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去感受,你真的同時學兩門狀態比較有收穫,還是學一門?這個自己也可以去感受感受。

  而中國古人學習的理念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方法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藉這個修清淨心。修清淨心就很重要,六祖大師有一句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個話重不重?其實我們還要補充一點,不只無益還有害,因為不對了之後分別執著會增加。這些過來人的話我們都不可以滑過去。林則徐先生說:「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一個老師假如發現這個學生很傲慢,你要趕緊善巧把他這個傲慢調伏,不然他學愈多以後誰也管不了他。東方的教學智慧是先求清淨心、先求根本智,這個次第不能亂,不然就很難真正開發明明德、開發真心。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有分享還有問題我們明天再來交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