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35集

  成德法師:陳校長、諸位傳統文化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今天下午很高興,跟我們不少老師、家長有一個交流。我們老祖宗有一句話叫「見面三分情」,還是挺重要的。因為李炳南老師曾經說過,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不懂人情、不懂事理是佛呆子、書呆子,這樣會傷天害理。我們看李老用這個詞用得很重,代表學習這些人情事理我們才懂得怎麼跟人相處、怎麼辦事情,都要在生活當中去體會。尤其人情事理裡面就是體恤人心,比方說話,出言要順人心,能感受到別人的心情,哪怕是要提醒對方,也要先調劑人情,之後才是發明事理。

  我們看這句話是《格言別錄》裡面的教誨。弘一大師為什麼還要把《格言聯璧》再挑一些精華出來?我們昨天提到一個重點,佛菩薩、聖賢祖師們他們的智慧是超越時空的。尤其大修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他為什麼在晚年還要特別做這件事?我們體會到了,神交古人,神交祖師。體會到他的用心良苦,我們再讀《格言別錄》就倍加珍惜,如貧得寶,學一句,改往修來,就受用一句了。因為畢竟我們整個傳統社會都是大家庭,人一生出來就開始在大家庭裡鍛鍊,沒有機會學自私,因為他在這個環境就是要為父母、為整個家庭著想。但是現在小家庭,假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又不懂教育,那麻煩了,六個人圍著一個小孩繞,他不自我中心都很難。

  比方說我們當媽媽的人,有好東西第一個想到誰?假如想到小孩,那古早人古人就說不懂世事。應該要先想到誰?想到老人,這就是知所先後。我們的一個先後就成就了孩子敬老、愛老的態度,教育就是在這些生活的點滴當中不斷的在薰習,在影響小孩,先後順序一顛倒我們就給小孩表錯法了。對成德來講,好像回想起來,沒有什麼印象父母對著自己說,「來來坐下來,我給你講一點道理」,一次都沒有這個印象。那我們什麼時候形成要尊重老人?不知不覺,身教的潛移默化,只要有好吃的,小孩一定是先拿給爺爺奶奶,每天晚上吃飯都先去請老人回來吃飯。

  這種境教的影響很大,所以諸位同道,你們家現在假如是三代同堂,一定要保持下去,這太重要了。我不要講到這裡你很難過,我現在兩代而已,有佛法就有辦法,現在視訊很方便,都可以透過這個表達孝心,關心老人。我們有一個學習的態度,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不能條件比較不具足我們就打退堂鼓。這個心態很重要,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人一有心,我們說「德不孤,必有鄰」,會跟當前有同樣願的人起交感,會跟古人起交感。就像我們大家今天聚會,不是偶然的,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把文化傳承下去,具體來講把下一代培養出來,所以我們聚在一起。《論語》在哪裡?《論語》就在我們當前的生活,德不孤必有鄰,會招感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剛剛跟大家講弘一大師他編《格言別錄》,就是知道我們的整個家庭成長背景已經很缺乏這種人情事理的敏感度,不懂,透過這些古人留下來的教誨調劑人情。比方說我們要提醒對方,你要先肯定他的付出,你不能他付出了你都沒有一個肯定,首先就先批評他,那人心一定不舒服的,他會很難受,我做那麼多你都沒有看到。所以我們要忠恕之道,我們做很多,別人沒看到不難過,這叫盡力、盡忠;可是恕道,別人有付出,哪怕一點點,我們都要能看到。這法不能用錯。比方說成德有提到,成德的父親有五個兄弟姐妹,老人的事父親都是一肩扛起來。我們聽了這個公案,忠恕之道來領會,忠,我也要像這樣;恕,寬以待人,別人沒有這樣沒關係,他已經挺難得的了。這就是我們在領納一個教理或者是一個事例,我們都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樣跟人相處人家不會有壓力,會讓人如沐春風。

  我們每一天其實先把煩惱放下、擔憂放下,你會在每一天的因緣當中有很多感悟、很多啟發。像今天下午這樣座談,我正能量補充很多。像首先我們顏教授賢伉儷他們在不同因緣都有願力,他希望接引這些大學生深入傳統文化、倫理道德因果。就讓我想起我大學假如遇到這樣的教授不知道有多好,但是人生不要遺憾,要化悲憤為力量。成德當時候有機會去大學分享,我倍加珍惜。而且我們這顆心是能感,境界是所感,感得大學生在聽課都很專注。本來要上課以前他們這些負責的老師都說,你不要講太久,現在的大學生差不多半個小時就很難專注了,可是我們都講一二個小時他們都目不轉睛。他們在那個年齡其實都已經面對很多人生的思考,很多人生的問題挑戰,但他沒有機會遇到老祖宗的教誨,不然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五千年的智慧來經營他的人生。

  顏教授他們在大學來幫助有緣的孩子,我們一條龍從幼兒園從小來護持孩子。尤其現在孟母不少,都特別難得。我們都是為了把下一代培養成材,江山代有賢人出,能再出三五個范仲淹社會就變了。「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我們要有這樣的願,就會感得很殊勝的緣。但願不能退,要愈挫愈勇,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而且真正經歷這些挑戰,走過來之後回頭看看,真的感謝這些境緣,才有自己一點一點的成長。黃念祖老居士說修行都是要經過一番寒徹骨,我們不能把修行看得太簡單,哪有說輕輕鬆鬆就成為聖賢、就成佛,不可能,因為畢竟我們都有無始劫的業力在。「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不管是外在的誘惑還是內在的煩惱,我們只要有願、只要將猛,不怕煩惱賊強。

  修學的路上還是要關關難過關關過。真的快撐不下去的時候要想到一句話,「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小時候都學過愛迪生的故事,那些故事其實都很有意義,他九十九次失敗,失敗為成功之母,不能輕易放棄,說不定下一次就成功了。尤其師長期勉我們,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我們想一想,咬緊牙關要咬多久?我們就算咬一輩子,幾十年很短,換什麼?無量光壽,很值得。況且不用咬一輩子,真正咬了,真正依教奉行,可能三五年慢慢煩惱就輕了,智慧就長了。

  看到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們也是無量的歡喜。就像成德一看到小孩在那裡讀經,朗朗讀書聲,自己就會特別欣慰,因為自己沒有這樣的緣。我們能促成後面的孩子比我們的緣更殊勝,我們當長輩也比較問心無愧,我們有盡到力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家長我們可以感覺到天下父母心,都一心要為孩子好。但我們要注意,當我們要為別人好的時候,首先我們的心要安定,不能急,不能有情緒,不然會適得其反。心要先定,我們說隨緣妙用,現在遇到事了,你一緊張情緒就上來了,可能就罵人了。我們昨天還提到要教孩子不能發脾氣,有脾氣先穩定下來。《大學》說定靜安慮得,定,知止而後有定,我這一生是止於極樂世界,所以我現在用的每個心、一言一行都是積功累德,不能跟我的這個目標背道而馳。而且我還要多帶一些人去,我要表好法,我的目標定了,我們不去貪求世間這些五欲六塵。定而後能靜,心靜下來。靜而後能安,安才能慮,思慮,正思惟,你心一正思惟了,就會想出很好的對應方法。我們其實在每一個境界都是要把本來的慣性調整過來,本來慣性太急了,要勸人啪一下子就先指正他的問題,就像剛剛說的你要先調劑人情,不然他很難過,他就不能理解你是為他好。你先很感謝,你太難得了,他一受到肯定他很歡喜,你再提醒他什麼他覺得你為他好,這就是人情事理。所以《格言別錄》大家有機會可以多翻。

  我們護持孩子,畢竟孩子他自己是他人生的主,傳統文化常說主伴圓融。每一個人的生命他是主,哪怕是最親的父母、家人、老師都是他的緣,萬法因緣生,都是他的緣。我們主伴要了解清楚,我們在護持孩子的時候才不會分寸拿捏不當。很多孩子為什麼在青少年的時候很叛逆?那是一個果相,因在哪?印光祖師講的,從事上不離因果兩個字,從理上不離心性。因為現在大家都說有叛逆期,成德還特別去請教媽媽,我當時候初中年齡有沒有叛逆期?因為我很認真問,我老母親也很認真想,最後說沒有。不是說叛逆期是必然的。一個人假如對父母都是很仰慕、很崇敬,他會不會叛逆?跟這個行為就不相應。很可能是我們有一些行為積累,已經讓孩子有對我們不認可的地方,而且我們控制的那種習性又重,他就不舒服了。當然他也有受一些外在這種環境、同儕,這些影響是很難避免的。

  我們不能著急,而且要有信心,我們對孩子的每個用心真心都不會白費,因為有時候我們會自己給自己洩氣,哎呀,到底有沒有用?花那麼多時間可有效果嗎?煩惱都跟懷疑有關,信心不足。傳統文化有一句話叫功不唐捐,怕的是我們著急了,怕的是我們有執著,我一定要把他送到英國漢學院。不是一條路而已。我們今天有家長過來,我們那一位家長阿吉他給我們表法,人家理髮師,理髮店就是道場。不是一條路,只要我們現在已經盡力護持,我們的孩子學傳統文化了,他以後會開花結果,不去英國漢學院也是行行出狀元,行菩薩道。不然又變執著,然後你一執著你就會控制、要求、著急,就麻煩了,你就隨緣妙不起來了,你就隨緣煩惱。

  所以我們安住當下很重要,孩子讀了六年就是六年的緣;讀了九年,九年的緣;讀了十二年,十二年的緣;能夠一直走到變成弘法人才,那也是一種緣。每個人孩子的緣不一定完全一樣,可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好他的增上緣。所以我們的境界要不斷向上提升,不然有時候孩子問我們問題我們答不上來,學生問我們問題我們不知道怎麼應對。孩子問我們問題我們答不上來,我們當下什麼感受?我們可以很正向,你問的這個問題很好,你這個年齡能問出這樣的問題媽媽也挺佩服你,這個問題我去請教師公、請教老法師。你把Google老師請出來,把關鍵字打一打。很好,跟孩子一起成長。心態好的人沒有一件事是壞事,他可以隨緣妙用,妙在自己的情緒先不受影響,妙在自己很謙退。謙卦六爻皆吉。我們在謙虛的當下也是在給孩子做表法,這個問題媽媽不知道,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不可以亂給你答。妳看妳都在展現一個非常正確的態度給小孩。

  我們上一次提了菩薩四德,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威儀住持有則德,常常給孩子做榜樣、身教;柔和質直攝生德,言教,遇到事情循循善誘。有家長也是說到了,孩子從小給他講德育故事,盡力的讓他薰習傳統文化,現在念初中、高中。甚至於是教科書裡面有錯誤的知見,這是很難避免的,但是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也很難讓孩子在真空的環境成長,我們盡力護持他,遇到一些邪的、偏的我們也是隨緣妙用。但問題是自己的道力要夠,你一看就知道他偏在哪。這是我們的共業,我們還是要面對它。大學教科書裡面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教科書裡的,而且還幾十年。後來大自然被破壞得千瘡百孔,又提出來「企業家有社會責任」。所以連教科書都不一定能保證是正知正見,但是以經典為標準就不會被誤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你怎麼可以說企業唯一目的賺取利潤,那你不是把企業界都往小人的路上推嗎?應該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我們講到這裡就想到老法師說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印象,老法師說我們這一生做中國人、做炎黃子孫,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使命,你們有聽過嗎?救這個世界。所有的問題出在一句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想一想,現在全世界哪一個文明沒有斷?只剩一個,五千年沒有斷。我們身為炎黃子孫,我們不能見死不救,這是我們共同的使命。這個世界天災那麼多,環境破壞成這樣;現在人禍,戰爭那麼多,得要靠東方的文明、儒釋道的教誨把世界引領出一條活路出來,而且這要幾代人鍥而不捨來做。

  我們不能避免,但是因為我們平常都給孩子做榜樣,他對我們有信任。遇到教科書裡偏的地方,甚至於是老師規定哪一本書給他們做教材,裡面錯誤知見很多,你都順著緣,它偏的地方你判斷得出來,引導孩子。哪怕孩子不能完全接受你也別著急,因為你都還在身教、言教影響他,等突然又發生哪一件事可以印證你講的這個道理,你再順著那個緣給他講就好了。人只要心定下來,真的佛菩薩、祖先都會在適當的時機加持我們去講那個話、去做那件事。我們真的不是一個人,看不到的力量好多。

  我自己曾經很累,比較沒有士氣。很巧,剛好到香港去了,師長老人家寫了一個墨寶就塞給我,我一打開來眼淚就下來了,怎麼老人家寫的跟我現在遇到的事這麼相應?身邊良師益友都在關心著我們,都會在適當的時候支持我們。大家要相信一個真相,佛菩薩同體大悲。大家相信嗎?老和尚說,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是最愛他的子孫的。成德敢保證,我們一心一意為文化,不止成德俗家蔡氏的祖先會保佑我,中華民族的萬姓先祖都會保佑我,我有這個信心。但是很關鍵,我們要相信,我們不能有煩惱,因為一有煩惱他要加持我們加持不上。大家有沒有經驗,自己很煩的時候誰講話都不想聽,幫不上我們。心是根本,心是能感召,很煩會感召很多烏七八糟的東西;你心很定下來了、很有信心,感召諸佛菩薩、古聖先賢加持。有佛法就有辦法,俗話說的,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也有同修有問到自己孝順父母的情況。我們既然要學傳統文化,我們就要來真的,要學到真學問、真本事,不能學成口頭禪而已,學了就真的能用出來,真能解決問題,不能只是吟詩作對而已。我們從古人留下來的話去感受什麼叫真學問。我們複習一下「青年十二守則」,這十二守則都講根本,很寶貴的教誨,可是被拿來考試用,讓我們產生一種不舒服的感覺,現在要把這個感覺拿掉,不然會耽擱我們跟老祖宗殊勝的緣。我也曾經有這個障礙,被師長給我加持,破掉了這個障礙。我們老祖宗留下來最寶貴的智慧,我們居然把它扔到垃圾筒裡面去了,一聽很慚愧。

  「學問為濟世之本」,這才是真學問。可以濟世可不可以齊家?鐵定可以!我們現在想一想,我現在學傳統文化有沒有解決家裡的事?這就是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孟子說了,「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真正的學問在哪?可以把我們迷失的真心找回來,這是真學問;就是明明德,這是真學問。我們能明明德,就能拿著我們的明明德去利益他人,親民。明明德是自愛,我懂得怎麼自愛了,我知道怎麼去愛人。因為我們沒有守好我們這顆真心,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我心用錯了,就給親戚朋友和接觸的人不好的影響。真正的學問是能善護自己的心,保持自己的正念,這是真功夫。我們昨天講克己復禮、克念作聖,這是真學問。

  我們看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神秀大師已經到什麼程度了?所有的大乘經他都能講,十二部經論他都能講,而且他是首座和尚,專門講經的,可是衣缽不是傳給他,因為五祖說:「來,大家寫一個修學心得給我看」,神秀有點緊張了,他的心就沒有護住。六祖大師在家人,又不識字,可是他得衣缽,因為他把真心找回來了。所以孟子這句話提醒我們,真正的學問一定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

  古人又說,「融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學問;消得家庭內嫌隙」,家庭、家族本來有一些隔閡、衝突,因為你的德行化解了,這是一大經綸,就是真正的學問。我們是要學這個真的,不能學虛的東西,可以寫很多文章,但是自己伏不住自己的煩惱。我們就檢查,融得性情上偏私,那我從修學傳統文化,我有改掉哪些習性、壞習慣?儒家兩綱八目第一個就是格物,格除物欲,就調伏我們的習氣。物欲少了,煩惱一輕智慧就長,致知,心就誠、意就正,都得從格物改習氣下手。我們有真心,正己就能化人,就能處理家裡的事。哪怕是在處理家裡的事,我們也要記住,要先守好這顆心才能把事處理好。

  剛剛有一位家長他也提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成德也是跟他共勉,先把心安定下來。這位同修問到,在孝順父母有些疑惑,根據《弟子規》,父母叫我們做的事情要去做,但是當父親和母親意見不同,希望我做的事情不一樣時,要如何應對比較好?因為父親是習慣性自己規畫好事情後直接說要怎麼做,不習慣討論。當母親發現父親規畫的事情和自己想要的不同時就會有些情緒,提出另一個想法出來,兩個人的情緒就會有些浮躁。所以想詢問,這時要如何應對會比較如法?很慚愧,弟子滿常會被影響而情緒也跟著起來,口氣就變差了。如果自己就叫父母溝通完後再告訴我要做什麼就好了,請問這樣是否如法?

  這都是很實際的問題,可能每天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我們剛剛談到的內容,第一個我們的心要先定,要隨緣妙用,父母有意見不和就是個緣,你的心不被轉他們就被你轉,只有這兩個情況,不是你被他們轉就是他們被你轉,這就是佛法。《楞嚴經》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學佛就是練個心不被境轉。我們首先不起情緒。

  再來提到了,父母意見不和,希望我做的事情不一樣。首先我們也不是說要依父親或者依母親,我們還是要依經教。我們自己也要有定見,用經教來思惟,可能這樣做會比較好。但也有可能遇到他很堅持,也是有可能的,父親很堅持,他情緒很激動。假如這一件事情不會造成你們家裡的重大問題,那有時候要恆順。順,因為他這麼堅持了你再跟他頂,可能對事也沒幫助,你先順勢。所以老法師說恆順眾生。因為他是處於一種情緒比較高或者很固執的狀態,但是那也是一時的。而他這麼做了後面會有結果出現。他冷靜下來了,有時候他自己就發覺問題了。可是當你是恆順,你是順著他,他會不好意思,就是我們要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當父母很堅持最後情況不好你可不能批評,「你看你看,你就是不聽我的話」。一講,這老爸真沒面子。畢竟父母就是父母,這是一生的因緣,對上我們還是要很恭敬。當然留面子不只是要給父母留面子,應該成年人我們都還是要給人家留面子的。

  傳統文化一定有一個必修科目,就是要懂得跟人溝通,不能說我的個性就是不善表達。不能給自己太多理由,我們要形成一個態度,只要能夠利益眾生,讓我學什麼我都願意去學。昨天還提到為母則強,真的能利益孩子的,我本來不會的我用心去把它學會。

  要懂得溝通的話那才能夠做和事佬。家裡的人那麼親近,哪有沒有磕磕碰碰、摩擦一下,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能夠一來讓自己的父母覺得我的孩子愈來愈懂事,你不能讓父母還是覺得你很情緒化,這個法就沒有表出來。就像成德自己還沒有學佛以前,爸爸說:「你這個人五分鐘熱度。」其實我不是五分鐘熱度,有時候父親也不一定看得清楚自己。因為我們在摸索人生,覺得這不是我要的、不是我要的,這個從相上看,你怎麼換那麼多工作,換來換去的?後來最重要的是遇到師父上人,然後開始學習了。有一天父親走進來,在旁邊看了看,「你這兩年讀的書比你這二十幾年還多」。這個時候不要說對呀對呀,不能這樣應,要謙虛一點,沒有、沒有,要謙虛一點。然後就會發現父親慢慢找你商量事了,再過幾年,這個事就交給你了。所以我們的行為在父母的心中他是有一把秤的,你不能說父母怎麼都不聽我講,還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沒有做到讓父母信任、放心?甚至於能做到認可、佩服。

  這樣你有威儀住持有則德的一個身教,你再去勸父母力道還是會不一樣的。勸的一些原則,首先也是先體恤他,你不要媽媽有點情緒跟你講了,你一下道理啪就給媽媽壓下去,她也很不舒服。說媽妳真不容易,講講講講,讓她覺得就這個孩子理解我。等到她平靜了,再從其他的角度,「其實爸也是好心,只是他表達是這樣」,幫爸爸說說話。去爸爸那邊,先理解爸爸,再幫媽媽說說話。然後這一件事是不是這樣做可能更好,可能就不會搞得我們家裡不愉快,沒有任何人希望家裡不愉快的。

  所以我們修學的人要體會隨緣妙用,這樣就能事事是好事。但是我們要很有耐性,柔和質直,去護念每一個家人,甚至透過一件事護念所有相關的人。這個事情過了之後,這個機緣就不見了,現在人都很忙碌,過一個月你說上個月怎樣,他好像就沒什麼感覺了,想不起來了。抓住那個機會點,這叫普代眾生受苦德,掌握機會,哪怕自己累一點,都珍惜這個緣去護念每一個人,但是不要讓人家覺得囉嗦,那個分寸也要拿捏好。

  這個問題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不過也要致歉一下,因為這個問題欠了快一個月,抱歉。

  我們上一段,這一段成德覺得是特別重要,師長把他怎麼跟李老學經教的心法講出來了。昨天也跟大家提到,不是說講經的人要這麼學,我們要把老人家教誨學通都要這麼學。我們說那我又沒有跟在身邊。所以我們感謝我們的祖先,他們都給我們表演得很周到,人家孟子也是學成了,孔子不在了;師長還住世,而且他教學都把他怎麼做人做事講得很仔細,就怕我們不肯學而已。有一部光碟「太上感應篇」,師長講了可能有一百多個小時。因為那套光碟是早餐之後半個小時,每天半個小時,感覺有一種手把手在帶身邊這些常隨弟子。我們用誠心來看這一套光碟,就好像他老人家親自來帶我們一樣,就可以從一套光碟掌握住他老人家教學的思想、理念,他的傳統文化怎麼用的,他的方法。在長期薰習當中領會到了,這樣我們就會活學活用。不能說這段跟我沒關係,跟每一個人都有關係。

  我們再看下一段,「至誠感通」。這個至誠感通絕不是學教的人至誠感通,一個人只要有願力、只要有責任,我要把我的孩子教成社會的棟梁,就感通了,跟祖先、聖賢就感通了。

  學習經教確實不容易,李老師在當年告訴我,講經教學利益眾生,基本的條件要通世出世間法。通出世間法,一部《大藏經》,我們這一生能不能通達?你要不通就不契理。通世間法,單單一部《四庫全書》,你能通得了嗎?通不了你就沒有資格講。那又非講不可,不能講又非講不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遇過兩難的情況,真的把傳統文化用上,兩難都能解決,靜下心來思惟會思惟通,因為傳統文化教我們的是事事無礙。障礙沒有在外面,事事無礙,障礙在我們的念頭,我們有分別執著它才有障礙。這又要感謝釋迦牟尼佛了,他的表演,他遇到歌利王暴君有沒有障礙?沒有障礙,他快速提升,他不只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他給後世所有的弟子一個最好的榜樣,我們這些弟子們遇到境界,一想到釋迦牟尼佛忍辱仙人,我們這一點芝麻蒜皮算什麼。所以諸位父母、老師,你們現在遇到很大的挑戰會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這個心態來面對事就很樂觀了。

  我也常常跟同修們勸勉,你遇到的境界愈難,你要想老天爺瞧得起我。我這個有出處的,不是我自己講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那遇到的挑戰愈大不是老天爺瞧得起我嗎?轉個念,對自己幽默幽默也挺好的。真的大家有遇到兩難還思惟不出來,都可以提出來探討。而這也是我們修學必遇到的境界,你慢慢會覺得兩難的事情愈能夠處理了。都是要歷練的,歷事練心,有佛法就有辦法。

  這個時候怎麼辦?還是有辦法,老師教我這四個字,「至誠感通」,用真誠心求感應。不是講經的人是這樣,你現在不管在你的家庭裡面或者工作上,真的遇到很大的挑戰都可以至誠感通。基本的條件,老人家講得多具體,很到位,基本的條件我們是一個慈悲心,我們不是自私自利,我們也不是為了任何名聞利養,我們的出發點我真的很想利益他人,有這個慈悲心,真誠愛一切眾生,這是基礎。中國古諺語說「量大福大」,慈悲心那心量就大了,你要有大智慧、大福德完全看你的心量。要用真誠心求感應,求佛菩薩,真誠到極處就通了。我們看到我們能夠長期依止師長的教誨,你心一靜下來,你又是想利益他人,你就很容易把他老人家的教誨提起來。

  經教都是智慧,理智,就以理折情,我們那個情識煩惱就不見了。好像昨天有講到三根本,加持的根本是上師,我們淨土宗密教顯說,所以我們對師長愈恭敬,他隨時都在加持我們,你遇到事他老人家的教誨就提起來了。所以薰習一天都不能斷,古人的功夫是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撐三天就不行了,我們現在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我們剛剛有一位家長說到她先生說我不能一天不聽,她先生很有自知之明。自知者明,這老子說的,知人者智。我們要很清楚自己,我們才好護念好自己,不能打腫臉充胖子。

  下來「師徒如父子」,師長提到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出家的因緣成熟了,去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離開台中,知道老師心裡很難過,他送我到火車站,我看到他流眼淚。師長在講這一段我們剛好在現場,黃警官特別用心,在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紀念,在台北辦的一個論壇,邀請李老的學生來談老師的教誨,來緬懷李老,李老可是傳承儒釋道的大功臣。師長也應邀,真的談到這裡,我們也感受到老人家哽咽了,那種師徒如父子。所以師長為什麼說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他那種對老師的感恩心不敢忘。他老人家也說,他今天有這樣的成就,就是不離孝親尊師。其實這一句是妙法,人只要想到父母、想到老師,為父母、為老師考慮了,不願意父母老師失望傷心,人就不會意氣用事,人一提起來的就是正念,因為跟孝相應、跟尊師相應。

  看到老人家流眼淚非常感動,所以就下定決心出家之後我再回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聽師長講經自己聽到痛哭流涕,或者拍案叫絕,怎麼可以把道理講得這麼透、這麼圓融,或者救了我,這種感動一起來,我們有沒有在當下下定決心,這麼好的老師的法,其他人落不落實不重要,我下決心一定要把他老人家教誨落實,不能讓他老人家的心血白費。其實每一段都有我們的學處。

  成德記得初學佛,這算二十五年前,聽到師長說,我一個學生都沒有。成德現在想想,假如成德是在師長的面前,他老人家說我一個學生都沒有,我覺得我應該挖一個洞,甚至於要在那裡磕頭懺悔,怎麼可以讓誨人不倦的師長說他一個學生都沒有,我這個弟子是無地自容。老人家是全心全意教導我們弟子,不只講得很圓滿,都給我們表演出來了,真的能珍惜跟師長的緣,這一生決定成就。我們遇到師長,就是這一生得度成佛的機緣到了,就看我們珍不珍惜。

  老人家體會到老師的心,所以他下定決心會再回來,而且他說我要跟滿十年。古時候真的是師徒如父子,老師真負責任。這是師長他對老師的信任,他知道他的老師真負責任。對於我們教書的人看到這一句話,我們要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對學生真負責任?他願意學八分,我們教他六分,對不起他。當老師也不能攀緣,兩分緣我們不能攀到八分,把學生給嚇跑了。這些都是學處。為什麼李炳南老師對有一些學生客客氣氣的,對肯學的有打有罵。但是大家不要又冒一個念頭,那也沒有打師長。每一個學生的表法不一樣,師長的表法跟老師是知音、知己,心心相印。就跟顏回遇到孔子一樣,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我怎麼講他都對對對、是是是,沒有一句反對的,到底有沒有聽懂?繼續觀察他,給他講的統統理解,還可以去跟其他的同學引導,是老師最好的助教。

  我們要會觀察善知識,不然觀察錯了反而不信任善知識,怎麼態度不一樣?其實那個客客氣氣當中也是慈悲,大家可不要領會成應付應付,善知識不應付人的。因為他不是真想學,你一下子太嚴格他就跑掉了;你對他客客氣氣的他還願意來,慢慢把那個因緣加厚,還是慈悲。佛陀講經住世是慈悲,佛陀滅度也是慈悲。我們不能用感情,用感情會看不清楚善知識的。比方說今天師長應供,煮了十盤菜,不同人煮的,你可不能一直趕快多夾我的一點、多夾我的一點,師長沒有多夾你的你就很難過,感情作用,你就看不到師長每個都夾一點。他在給我們表演什麼?平等愛護,滿眾生願。你看一有感情,不只看不懂,還誤會,還產生情緒。但是要看懂老師還要先看懂父母,一個人假如覺得我媽媽就是很偏心,他要恭敬老師、不懷疑老師不偏心也挺難的,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觀察善知識很重要,我們看《淨修捷要》三十二拜,「一心觀禮」,都有這個「觀」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莊嚴我們都要會觀察,觀察本師阿彌陀佛,觀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夏蓮居老居士很用心,都把這些最重要的經文會集起來了。

  所以老師真負責任。李老師跟我講了一句非常感嘆的話,他說哪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有傳人,這是一個當老師的人的心。我們讀到這一句,師長教化一生六十多年多希望有傳人。我們普賢十願,請佛住世要先請自己。你說我現在有年紀了,可能來不及,那也要盡力去做,有可能這個誠心就突破障礙了。哪怕我們自己不能成為儒釋道的傳人,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可以讓自己的孫子,我可以護持他們,總要盡自己一分對師長的孝心。「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無量壽經》不只是拿來讀的,是拿來落實的。

  記得剛學佛師長說的,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成德覺得這句話特別受用,因為先入為主,一遇到師長很激動、很感恩,每一句話很願意學,先入為主就放心上了。《無量壽經》是生活、是劇本,我們這個觀念一建立起來了,學每一句,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就不會把經典跟生活、工作打成兩截了。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正知見,師長這些教導就是建立我們的正知正見,它就指導我們修行。我們薰習要到什麼程度?遇到事情首先師長的教誨一定先起來,要薰到這個程度。薰聞成種,薰到它最容易起來,強者先牽,你每天聽聽聽它很容易就冒起來了。

  沒有一個老師不希望自己有傳人,因為老師有責任,他要對得起孔子、釋迦牟尼佛,對得起祖師、對得起他自己的老師!傳人沒有別的,就是完全聽話,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到哪裡去找?真找不到!這個不是假的。所以這個師徒之緣可遇不可求,這是人一生的大福報,我們知恩報恩。老師能把真的東西傳給你,能把他的經驗告訴你,絕對是任何機會都是掏心掏肺,和盤托出教我們,因為好老師特別珍惜因緣,緣聚了不掌握住它就散了。

  當我們聽到百分之百聽話,錯了也要聽,從義理上那個錯了也要聽就是不能懷疑老師。再來,有可能是自己覺得不對,但是不一定能理解老師的高度,這又是一個情況。我們密宗有一位祖師叫密勒日巴尊者,他依止一個上師,那個上師讓他蓋房子搬石頭,好重好重,搬得全身都長瘡了,蓋好了,把它拆了又重蓋。一般人看折磨他,連他老師的太太師母看不下去了,暗中幫助他,讓他少受一點苦。結果就婦人之仁,因為上師他的境界高,密勒日巴尊者之前造的業太重,他曾經學巫術殺人報仇,那個業多重,用這個方法把他的業消了。可能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對待人?但是那個條件,大家要注意這個事例,老師是什麼?成就的人。不然我們假如從這個事相表面上去學,好,我好好折磨學生,一折磨你就跟他結怨了,我們自己還沒有成就。君子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們今天要叫他改脾氣,我們自己要先改掉。所以這個法不能亂學的,自己要是那個程度才能是這樣的對待。法沒有定法,最重要是我們要去體會那個因緣、那個境界,或者那個心境。

  我們看「醫道」大家記不記得?他那個老師說的,有一個人不是眼睛要復明嗎?他就問老師該怎麼治,他老師說:「用灸。」然後他就掙扎了,這怎麼可能用灸?要用針,掙扎老半天。後來要治療了,他要用針,旁邊的也是他老師的學生,「你怎麼可以違背老師的指令?」他的老師也是在考他,他的老師就是要讓他不要始終還是在依賴老師。老師有時候一放手也是教導,而且他還有一個更深的用意,這樣大家傳出去什麼?許浚對,柳義泰錯,他可以損自己,把自己學生的威望抬上去,這都是老師的考慮。

  我們看師長一生的成就有一個關鍵點,看得懂人。師長交朋友不只交比他大的,大他一輩、大他兩輩,朱鏡宙老居士那都是當他爺爺的,他擇友、他擇師都是很有智慧。他也點出來我們學習還是要跟著學,哪怕沒在身邊,這光碟在聽的時候我們就當作是跟著師長,他手把手教我們,這樣時空就突破了。

  在這個老人身邊,他的經驗豐富、閱歷豐富,許許多多人情世故我們根本不懂,跟著他就學到了。我們是常隨眾,他到哪裡跟到哪裡,一切應酬我們也都在身邊,都在那看到。我們剛剛說的什麼是真學問?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正入境界的老師他隨時都是用真心,他隨時就是把經典表演給你看,他一定是有一個態度,他不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他一定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那你就可以看到他在應酬是怎麼把經教用出來的,他在應對進退是怎麼把經教用出來,這種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機會讓人長見識、長智慧。以前為什麼千里尋師,一個大家族要去找一位老師,很用心?找對了這個老師,你整個家族的後代就每天跟著他學了。

  我們晚年感到遺憾,老師對我們太客氣了,沒有嚴加管教,如果嚴加管教,我們得的東西就更多,對我們的責備很少。所以俗話說嚴師出高徒,真的有道理。成德也有機會在從事教學工作,也很希望能夠多培養年輕人,但是自己還沒有嚴加管教的本錢,所以還得要更鞭策自己先調伏習氣。「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真的自己落實得比較有基礎了,師長這句話也在提醒我們,嚴師出高徒。萬法都是因緣生,緣是條件,我們要嚴格,但是也要先具備嚴格的本錢、嚴格的基礎,不然我們就這樣把這個道理一搬來就套,可能會適得其反。這也是人情事理,知所先後,「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好,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