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滿招損 謙受益-全1集

  經句:

  滿招損,謙受益。

  ——《書經》

  

  開示:

  《書經》裡面講得好,「滿招損,謙受益」。這個道理是真的,這個杯子,這裡面是滿的,它就不能再盛東西,再倒下去就漫掉了。這杯子是空的,它就能得利益,人家供養的東西全部都接收了。所以無論是世出世間法,學習第一個就是謙,恭敬謙虛才得益。所以印光大師非常慈悲教導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的心態,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的利益。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77集) 2010/10/27

  

  同一個老師上課,幾十個學生,學生得益各個不一樣,有人受益多,有人受益很淺,道理在哪裡?對老師的恭敬心,對你所學功課的恭敬心,這敬業!老師沒有偏心,都是真誠在那裡教學,學生得益不一樣。哪個學生真的得益,老師知不知道?知道,很清楚。為什麼?看他言行舉止畢恭畢敬,認真學習,這學生肯定得到了。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177集) 2010/10/27

  

  什麼人能得法?剛才講的,對這個善知識真誠仰慕,聽善知識教誨,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是得法的弟子。不是這樣的學生,人數再多都沒有用,他不能承傳,不能續佛慧命,不能光大聖教,那有什麼用!所以傳法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們自己是不是一個傳法的材料,以現在的話來講,有沒有條件來傳法。這個條件是什麼?做學生之道。如果你真正是一個好學生,老師一定把法傳給你。好學生的標準是《弟子規》,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矩。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14集) 2002/2/5

  

  《弟子規》是根本戒,譬如第一句,大家認為這都是糟粕,這個東西學它幹什麼?「父母呼,應勿緩」,聖人的東西裡頭有大學問。父母叫你都愛理不理,別人叫你,你會理他嗎?從小養成貢高我慢,自以為是,會養成這個習氣。這個習氣養成之後,什麼都不能接受,諺語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他不懂得謙虛,他自以為是,你不要看小小一點動作。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44集) 2008/4/14

  

  見人的時候行禮,九十度鞠躬禮,現在人搖頭,這太過分了,沒有這個必要。這是個大學問,世出世間一切法是從恭敬當中求來的,沒有恭敬心你就不是法器,聖賢人來教你都沒法子,你不能接受。所以小小戒裡頭有大學問,小小戒裡面有大功德,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他疏忽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944集) 2008/4/14

  

  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弟子規》是做學生必須具備的條件,就這個意思。真正具足做學生的條件,哪個老師不歡喜!條件眾多,最重要的是真誠,就是李老師傳給我的「至誠感通」,沒有誠意不行。每個人都覺得「我真誠、我對人誠心誠意」,他不懂那個「誠」字的定義是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14集) 2002/2/5

  

  前清曾國藩先生對「誠」的解釋,解釋得很好,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舉這個例子。他讀書的書房,他給書房起個名字叫「求闕齋」。這個人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求圓滿,他不求圓滿,他求欠缺,很有意思、很有味道。《書經》裡面說「滿招損,謙受益」,他是個讀書人,懂得一切圓滿不如有一點欠缺來得好。求闕齋讀書筆記裡,他對於「誠」下了個定義,「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好!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14集) 2002/2/5

  

  你有妄想,心就不誠,你有分別、有執著,哪裡來的誠意!由此可知,「誠」這個字的意思,是妄想分別執著不生叫做「誠」。你的心原本是真誠,這個話是真的,一切眾生他的真心、他的本性就叫真誠。自從起了無明,就是你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的真誠失掉了,沒有誠意了,誠意變成妄想。所以佛家講「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什麼?「至誠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14集) 2002/2/5

  

  李老師跟我講的至誠就感通,只要心做到至誠,你就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通了。「不誠無物」,這話都是古人講的,不誠就什麼都不是。這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永遠保持你的真誠心,對老師真誠、對佛菩薩真誠、對一切眾生真誠、對冤家對頭都真誠,一味真誠,你就具備傳法的條件了。你要遇到真善知識,老師不會捨棄你。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614集) 2002/2/5

  

  在古時候真正說你過失的只有三個人,你的父親、母親,你的老師,這三個人。朋友不敢說,說什麼你不接受,這交情就斷絕了。朋友之間相處要知道察言觀色,口裡說,很謙虛恭敬,請你指教,你要馬上去批評他的時候,你看他顏色就變了,臉就紅了,就不能再說了,話題馬上要轉開,否則的話,再見面就難為情了。現在麻煩大了,父母不說你了,老師也不說你了,你如何能改過自新?那怎麼辦?現在只有找古人。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38集) 2011/8/13

  

  《了凡四訓》好,像《感應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規》,全是古人作品,找這個。要想真成就,把聖賢的條件具足,基礎打好,這些東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淺了,那問題就嚴重,像蓋大樓,你永遠沒有地基,你怎麼可能成就?中國現在這些典籍還有,我記得好像有家訓、家規。曾國藩的家訓、曾國藩的家書都可以讀,都是很大很大的幫助,特別對於現代的社會,這真是自求多福。現在找一個好人來勸導我們,找不到了,人家不敢。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38集) 2011/8/13

  

  所以在世間做學問、出世間修道,最重要的是心要虛,謙虛的人得益處。自己滿,自以為是,你就不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夠接受別人的教誨,那你什麼都得不到。人要能夠常存謙虛,真的受益,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如果不認真的學習,這個東西淘汰不掉,一定要認真學習才能夠淘汰得掉。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認真學習到哪裡學?除了自己之外,個個都是老師。在大乘菩薩戒裡面,《菩薩戒經》,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對待一切眾生都把他看成是我們的父母,佛講他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要常常存這個心,你天天都在進步,天天福慧增長,學無止境,成就你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行。哪一個人,不管他說話不說話,那個形象都是自己的好樣子。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

  

  他做錯了呢?錯了也是提醒我們,我有沒有犯他那個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學到了。他做對了、做好的,我想想我有沒有?沒有要向他學習,如果有,要好好的保持不要失掉。所以孔子講「三人行,必有我師」,必是必定,肯定的。三個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行,那兩個人一定是我的老師。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652集) 2006/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