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做人的分寸-第61集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比如家族分配財物,要視情況而定。如果對方比較困難,我們就應該多給予,自己則少拿。當人人有這種禮讓和氣的態度,家庭就會處處展現出體諒、相讓的氛圍,家族也自然會越來越興旺。

  周朝的泰伯和仲雍把天下讓給弟弟,因此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全國人民也效法他們的孝悌精神。其實,我們的一讓,既成全了自己的德行,又成全了家庭的和睦,同時也積累了自己的福分。

  當我們積累了福分,自然會得到回報。因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我們平時做事、對人,不能只順著自己煩惱習氣,要依縱天理、人心去做。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在言詞上對我們有毀謗、批評,那我們也不應該毀謗、批評別人;我們不希望別人在行為中有冒犯、控制我們,我們也不應該去冒犯、控制別人;我們不希望別人有害我們的心,我們也不應該有害人之心。若能處處這樣對待他人,自然就能掌握做人的分寸。

  如果我們總以為都是周遭的人不好,別人常常對我發脾氣,我們就要反觀自己,是不是我們常常以惡臉對人。當我們時時以笑臉迎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笑臉相待。

  我們可以靜下心來仔細的想一想,親朋好友面對我們的時候是什麼態度和臉色?只要常常這樣去思惟,才知道如何修正、提升自己。

  當我們以寬恕的心對別人,人際關係一定會有所轉變。所以「將加人,先問己」,應該時時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我們想一想一天當中對自己寬恕幾次?但當別人犯了一點過失,我們就很生氣。

  所以,我們換個角度,以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這樣就容易包容、接納;進而我們盡本分的去幫助、引導他人,就會廣結天下之士。假如我們以責備別人的態度來對待自己,我們的過失就會越來越來少,所謂「德日進,過日少」。

  其實很多障礙不在外面,都在自己一念之間。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往往是求不得,只是要求別人,沒有要求自己。人只要有求,每天都會患得患失。反過來能知道自己的本分,盡心盡力,就會有所成長和收穫。

  宋朝有個讀書人叫劉寬,他為人寬厚,家人從來沒見過他發脾氣,所以想藉機測試一下。有一天早晨,當劉寬穿戴好朝服,正準備出門上朝的時候,他的夫人讓婢女盛了一碗熱湯給他,這位婢女進門時佯裝跌倒,把熱湯潑在了劉寬的朝服上。

  劉寬不但沒有生氣,還馬上站起來問:「妳的手有沒有燙到?」家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我們從人的第一念,就可以看出他的存心。

  就像當初孔子家的馬廄著火了,孔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句話就問:「有沒有人受傷?」夫子首先想著不要有人受到傷害,這是「慈而寬」。當我們真正落實「慈而寬」,在家庭中我們就是好家長,在團體裡我們就是好領導,在社會上我們也會是受人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