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勸善與規過的智慧-第60集

  對於「善」,我們先需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還有很多判斷的標準都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古人面對別人善的勸告,或是聽到善的言語行為,他們是用什麼態度接受的?孔子讚歎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顏回只要聽到一個善,就会時刻放在心中,並一定會去落實。

  所以只要提到賢德,孔子都會說到:「有顏回者好學」。對於顏回這個學生,夫子非常歡喜,因為他的學習非常紮實,只要老師說過的話、說過的善,他都會時刻不忘去實踐。當我們也有這樣學習善的態度,自然就能「德皆建」。

  古人稱當官的為「父母官」,為什麼叫父母官?因為以前的縣令與人民相處得很密切,而且整個縣的教育方針、內容都由縣長負責,他有責任把這一縣的人民教育好,有「愛民如子」的態度,所以也稱為父母官。當然這些地方領導人,也要落實「善相勸,德皆建」,讓整個社會風氣能夠愈來愈好。

  在隋朝,有一個父母官叫辛公義。當他在岷州(今甘肅)當刺史的時候,當地有一個風俗,就是只要家裡有人染上疫病就要被拋棄,讓他自生自滅,不然就會給家裡帶來災難。辛公義覺得這個風俗太殘忍,孝義都喪失了。所以他主動把這些丟在路旁的病人、老人,都接到衙門來照顧,也找了醫生來治療。

  等病人恢復健康了,就請他的家人接回去,並對他們的家人說:「我跟你父親相處這麼久,我也沒生病嘛。」這些為人子女的都覺得很慚愧,這位刺史是以德行來喚醒人民的慚愧心,漸漸的把這種沒有孝義的風氣扭轉過來了。

  所以當地的人都稱辛公義為慈母,把他當母親一樣看待。這位慈母不只挽救了他們親人的健康,還挽救了每個人的良心。

  「過不規,道兩虧」。假如該規勸的時候不規勸,那我們就失去為人父母、為人朋友或者為人兒女的本分。規勸,也要找對時機和正確的方式態度,當我們可以「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這樣就能形成很祥和的風氣,又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一個團體能夠非常的和睦、和諧,這個團體一定會非常興旺。

  所以我們在一個團體中必須要以和為貴,然後在該規勸時抓住機會「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顧及他人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