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教孩子知道義、守仁義、懂情義、惜恩義-第56集

  「勿諂富,勿驕貧」,對於有錢人,我們不需要去諂媚;對於貧窮的人,我們也不應該瞧不起。

  子路曾問孔夫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就是說貧窮的人不會去諂媚有錢人,有錢人也不驕傲,這樣算不算有修養?夫子說可以,但應該要更上一層,能「貧而樂,富而好禮」。

  縱使貧窮,不去諂媚,清楚自己為什麼貧窮,種富有的因,自然能「命由我作」。讀書人明理,就可以貧而樂,樂得作君子。「富而好禮」,就是一個人縱使很有財富,還是謙恭有禮,不會因為有錢而改變對人的態度,而且也要懂得救濟貧苦之人。所以我們無論處於富、處於貧,都可以心安理得的過生活。

  《朱子治家格言》說:「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巴結富貴人的行為其實是很丟臉的;「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看到貧窮人就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欺壓別人,雖然他有錢,但他的行為並不高尚。

  我們為人處事,應該遵循這個教誨,不至於瞧不起窮人或巴結有錢人。巴結有錢人,人家未必會接受,反而會瞧不起我們的面諛之辭和諂媚。

  「勿厭故,勿喜新」,厭故、喜新就是「喜新厭舊」,當我們看到喜新厭舊的人,可能會搖搖頭,「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什麼叫人心不古?古是什麼?古樸,非常老實,待人厚道,這是古代的人心。俗話說「朋友還是老的好」,因為相處過程都有彼此的付出,以及對方給予我們的恩義、情義、道義。

  有一個故事:《宋弘念舊》,是講東漢時期的宋弘,雖有一個機會可以成為漢光武帝的姐夫,但他如如不動,還講了兩句話給皇帝聽:「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人確實把信義、道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在漢朝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荀巨伯,有一次他去看望一個生病的朋友。當時探望朋友都要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當荀巨伯到了朋友家照顧他時,村子有盜賊侵入,並且燒殺擄掠,村裡所有的人都逃走了。他的朋友病重,行動不方便,就跟荀巨伯說:「你趕快走,我已沒有能力走了,不要讓他們傷害到你。」

  結果荀巨伯說:「我假如走了,就失去了道義,我寧死也不可以走。」盜賊一進來,荀巨伯主動出來對他們說:「我的朋友已病重了,你們不要傷害他,假如你們要傷害就傷害我好了。」荀巨伯講得正氣凜然,毫無畏懼。

  這些盜賊很疑惑,其他的人都逃跑了,居然還有一個不怕死的在這裡等著,而且又是為了他生病的朋友。這些盜賊了解以後很感動,所以盜賊頭目就說:「我們這些人都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這個有道義的地方呢?」所以盜賊就全部撤走了。

  因此一個人的道義,一個人的真心,可以喚醒他人的道義之心,荀巨伯一個人的道義挽救了很多人的劫難,甚至是生命。

  當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有一顆仁慈之心,他的路會愈走愈廣。所以對於朋友、對於妻子,都應該「勿厭故,勿喜新」。當一個人很厚道,他不僅對人念恩念情,甚至對物也會很有感情。

  比如這件衣服是他母親親手幫他織的,他對父母有情義,看到這件衣服一定會非常愛惜,一件衣服能穿幾十年。當他能體諒別人的辛勞,親人買給他的東西,他絕對會愛護,因為這份孝心、恭敬心已成為他的存心。

  對事對物恭敬的前提,必然是建立在對人的恭敬之上。從根本來講,還是要教孩子懂得珍惜情義、珍惜恩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