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接著昨天的內容往下講。說說這個易行道。

  念佛是易行之道,但也不是誰都能行。「易往無人」,很容易去,但沒有人。一是不肯信,而信了之後不間斷,確實不容易。所以夏蓮老說:「火中生蓮,旱地行船。」火裡長出蓮來,不要以為是垂手可得。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這一個令不間斷,這一輩子能不能做到,難易就在自己。有了正信,有了正願,還要有正行。念佛是不可思議功德,畢竟證無上菩提,決定授記了。授記就是你一定要成佛。還沒有成佛,才給你授記。決定成佛,命終之時,決定往生。這一期生命終了,決定往生。

  有一位慧日法師,他渡海到印度。入山,見觀音像。他在觀音像前磕頭,不吃飯,願意磕到命終為止。到了七天七夜,忽然看到觀音,紫金身,坐在寶蓮花上頭,伸出手來給他摩頂說:「汝欲傳法,自利利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一切都是證明念佛法門勝過其他諸行。其他的經論,如天親大士的《往生論》、馬鳴大師的《大乘起信論》、智者大師的《淨土十疑論》、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還有永明、天如、楚石、蓮池、蕅益諸大德,他們的著作都是殷勤讚歎,導往西方。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

  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法弱魔強,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修行,難免走錯路。現在好多人都在欺人誤人。極樂世界沒有假,都是真實的,沒有欺世誤人的事情。如果我們還在這兒徘徊,還留戀這個塵勞,喜歡這個塵勞世間,就如飛蛾撲火,看上去像是個光明,撲上去把自己燒死了。現在這個眾生,都是奔向他自己所謂的光明,結果都是把自己的生命送掉為止。好像魚跑到沒有水的地方,不要多久,生命就沒有了。大苦隨後,我們應當很好的省悟,不要再求其他的事情了。很多修行的人,塵緣的事情還是擺在第一位,這不高明。「惟一是佛法」我們還做不到。但是,必須把佛法放在第一位,當兩個不能兼得的時候,還是要取佛法,放棄塵緣。不是見佛見光才有進步,而是我們的塵緣慢慢的淡了,佛法的道理明白了,慈悲心大了。現代人都是獨生子,對獨生子倍加愛護,這是小慈小悲。這種心把它擴大到無量無邊的眾生,就是菩薩了。行解相應,來發起菩提心。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當然不是要生到邊地。生到邊地也不容易,就很好了,但你最高的志向若只是要生到邊地,萬一沒有達到就落空了。要努力向上看,如果達不到,還有一個邊地。所以真正相信佛的智慧,也深信自己的智慧,你會依教奉行。否則,佛只管說,你只管照著自己的去做,那你就沒有真正信佛的智慧,真正信很難,不是那麼空空洞洞的,還自己生出很多知見、種種的輕慢心,如果能堅信,就不可能被那些邪說、還有那些次要的書所動搖。四依法,不依不了義。真正信了自心的話,不了義的東西就能辨別了。

  但是大家很慶幸,能夠遇上這樣的法,除了這樣的法,只有更難,這一點是肯定的。我們又遇到了夏蓮居老居士掩關十載會大經、遇到黃念祖老居士抱重病之身解大經、遇到了上淨下空老法師六十多載弘大經、遇到了上海下賢老和尚、劉素青老居士以身示法作證轉度群萌。我們淨宗學人是何等的幸運!前人鋪好紅地毯,後人越走越平坦,光明大道在眼前,直通極樂我家園。

  這部經的正宗分到這裡就講完了,為了讓同修們對正宗分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下面把彭二林關於正宗分的幾點說明介紹給大家,供同修們參考。

  彭二林的《無量壽經起信論》說,正宗分者:

  一、說明了法藏比丘的廣大誓願,讓眾生生起擔荷心。

  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經的大功德就在這兒,說了彌陀本願海。佛出興於世,就是要說這個法,就是這部經;將來最後獨留這個世界的,也是這部經。這個誓願海,讓眾生生擔荷心。法藏能發這樣的大願,我們至少也要共同投入這個大願海。發起大悲大智的心,發起導歸極樂的心,這也是普賢之願。

  二、說明法藏比丘的廣大功德。

  以五劫的時間來集結這四十八願,然後再「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種種的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讓行者生出真實的心。彌陀如此修持,我們今天能相信彌陀的法,研究《無量壽經》,過去生中就是得過彌陀的救度,結了這個善緣,彌陀一直在救度我們,現在還攝取不捨。所以要生起真實心,廣行方便,用便利的方法來勸說大家相信淨土法門,來圓滿普賢之行願。

  三、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種種的莊嚴,為令行者生決定心。

  這個世界,過去不知道,說一些境相,後來才知道是完完全全的事事無礙。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完全是自心的功德。若非自心,不可能如是微妙。要至誠迴向,深信佛的智慧,不要墮到疑城裡去。

  四、說明往生正因,令大眾生精進心念佛。用這種修持成就三昧,成菩提果。

  《無量壽經起信論》分析正信就具有這四個內容:第一是勸願,第二是勸願,第三是勸信,第四是勸行。頭兩個是勸願,就是發菩提心,而後勸行,要持名一向專念。就是本經的宗旨,所以這個是正宗分。

  經分三分:第一是序分,當中是正宗分,末了是流通分。蕅益大師說,這三個是初善、中善、後善。序像一個人的頭,五官都在頭上,這是靈峰大師劃分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有的人劃分的,把那個重要的部分全放在正宗分裡,開頭一點序分,末了幾句叫流通分。蕅益大師不然,他說三個各有重要。

  到四十三品之後,是本經的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就是要流傳,能普利,讓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聽到、得到,能夠修習,輾轉的接引。

  第四十二品經文講完了,下面歸納一下要點。

  第四十二品經文有五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是娑婆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有多少不退菩薩往生西方?哪一種菩薩是「不退菩薩」?他們往生的業因是什麼?

  大行菩薩往生西方七百二十億;小行菩薩往生西方的不可稱計。

  八地以上的是「不退菩薩」。八地稱為「不動地」,七地以前都退轉。

  他們往生的業因是「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第二個要點,淨土法門為什麼為一切諸佛所讚歎?

  攝受眾生的範圍無比廣大,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無一不攝。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只要能信,能發願,能老實念這一句佛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一個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諸佛如來的共同心願是「祈願一切皆成佛」,遇到這樣一個能讓一切眾生皆成佛的法門,諸佛如來怎能不歡喜讚歎!

  第三個要點,曇鸞大師《論註》裡所說的「未證淨心菩薩者」是指何而言?為什麼?你能結合這一集所講內容,作一下解釋嗎?「未證淨心菩薩」和「不退菩薩」有何不同?

  第四個要點,智者大師臨終偈頌:「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薰修,聖行道力,實不唐捐。」這首偈頌有何深遠意義?(思考題)

  第五個要點,淨土念佛法門是易行道,夏蓮老又說「火中生蓮,旱地行船」。你怎樣理解「易往無人」這句話的含義?

  下面開始講第四十三品經文。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從這一品經文開始,是本經的流通分。本經流通分分為五段。

  第一段是「勸信流通」(第四十三、四十四品)。

  第二段是「留經流通」(第四十五品)。

  第三段是「咐囑流通」(第四十六品)。

  第四段是「歎德流通」(第四十七品)。

  第五段是「真實利益流通」(第四十八品)。

  這一品經文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勸信流通」。淨宗修學的三大綱領,稱為三資糧「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同等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判的三分,跟古大德的判法不同。他將六方佛以下的經文判作流通分,跟蓮池大師也不一樣。確實有他的見解,也就是序、正、流通三分。每一分也都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皆具備三大綱領。《無量壽經》自然也不例外。

  真正修學的人,一定要掌握修學的重點才能成就。淨宗修學的重點是什麼?還是「信、願、行」這三件事情。不僅在經典裡要建立清淨的信心,堅固的信心,絕對不被外境所動搖的信心。淨土五經一論,幫助我們明瞭性相、因果、事理。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順逆境界,都要在這上面注意,不但讀經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處事待人接物,全都是增長自己的信、願、行。這樣修學,我們的生活相當充實。才能真正體會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以信、願、行絕對不僅是在經典上建立,要把它擴大到生活上才行。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這一品經文說「非是小乘」。淨土法門不是小乘,而是大乘佛法。

  所以佛對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些大菩薩,他們都是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善土,得到利益。善於得到法的利益。這些大菩薩都是如此。那麼十方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他們都聞名往生,得利益有多大呢?《大智度論》說,七地以下的菩薩,他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跟七地以上的菩薩,身也相等、法也相等,都善得利益。無論哪一個世界,這些行善的男子、女人,他們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

  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方佛的名號,除北方佛的名號以外,除非有因緣佛告訴他。極樂世界於我們十萬億國土之外。這是願力啊!我們知道念阿彌陀佛,不管信不信的人,都能聽到這聲佛號,甚至於咱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都有很多人不知道。所以說彌陀的願力所感。十七願中,十方佛都讚歎,十方佛都能聞到佛名號,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也都聞到。他們聽到佛號後

  〖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哪怕只是一念歸依、禮敬、供養等等。

  〖如說修行〗

  同樣可以得大利益。這一念喜愛之心,漢譯說:「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

  他們用一念的字樣,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了。無量壽佛這個名號聽了之後,慈心歡喜,歡喜踴躍的手舞足蹈,心意清淨。手舞足蹈不難,難的是心意清淨。現在大家都手舞足蹈,但是心情狂亂,那不是歡喜而是狂歡。加一個狂字就不得了。狂心不歇,那是眾生;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是什麼念呢?心裡很踴躍,很清淨。魏譯的解釋基本如此。宋譯也說是清淨,沒有別的念頭,生清淨心。無量壽佛是無量清淨佛、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選擇集》的意思是

  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佛號

  〖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如上諸大菩薩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一念就得這麼大的功德,顯明這個利益深遠。

  「如上功德」者,就是經中所說:橫出三界,圓登四土,一生補佛,究竟寂光。這種情況有的人難以生信。《金剛經》說,早上起來拿無量的身命布施,中午這麼做,晚上又這麼做……不知做了多少年,這個功德不如把《金剛經》四句給人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麼會騙人呢?大家要知道,醫生救命是救人身命,說法是救人慧命;這個身命是夢幻泡影,要緊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脫,要衝出六道,不能相提並論,凡夫愚痴,他就覺得捨身命難,講述幾語算什麼,就狐疑不信,都是自己的情見。

  如果一念淨信,就生無上利益。對於這一些,就是蕅益大師六信裡說的信因、信果。這一念是因,得這麼大利益是果。你懷疑有這麼大的果嗎?你一懷疑就完了,你的念就不是一念了,而是狐疑。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罪。「一念至信」,你這一念是至誠的信,沒有任何摻雜,沒有任何顛倒,沒有任何錯誤,來發願、來修行,必生淨土。不是兩可,是必生。終得佛果,必定要成佛。所以說無上。菩薩都如此,善男子、善女人都是這樣,也是如此。

  心無下劣,也不貢高我慢。你相信,你就是明信佛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平等,心都是佛的平等心。

  我就是佛,你哪有貢高。

  所以〖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信自己的時候,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這樣的人,你成就善根,要作佛。

  《阿彌陀經》在六朝石刻的本子上說:「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悉皆增上〗

  這善根都在增上、增長,都在向上,因為你淨念相繼。精進再精進,善根在念念增上。

  《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你念佛是善,老念是增上;念念都是佛,你就是佛了。這是為成佛的親因緣。一切怕間斷,如同燒開水,燒了兩分鐘拿下來,再燒兩分鐘再拿下來;這樣下去,這個水永遠也燒不開,因為間斷。你一上班,什麼都來了,煩惱也來了,間斷了。你不要間斷,像老母雞孵蛋,有時雖然去找食了,但心裡沒忘那堆蛋。所以這個是等無間緣。以佛號為所緣的境,心所住的境就是佛號,佛就是他所緣的佛號。佛號是萬德所成,佛號冥冥中有萬德,名字就能招來萬德。以這個為緣,這是所緣的緣。增上的緣把前面都攝在一塊了。擱在一起念佛,有大力用,有大力量、大作用。四個緣,所以成就善根,「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這個人他不是小乘,不是為了自己想生淨土。小乘是阿羅漢、辟支佛。

  佛在《法華經》中說阿羅漢都是化城,暫時休息休息,將來還得發心去成佛,要回小向大。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都是大乘菩薩。《法華經》比喻,為把小孩從火宅中叫出來,有羊車、鹿車、牛車,叫小孩快出來玩,孩子們就跑出來了。實際並沒有這三個車。都是一乘,都上了大白牛車,讓大家都成佛。極樂世界就是如此,二乘種不生,都是大乘菩薩。法華會上五千人退席,就是沒有明白佛的意思。念佛不是自了,佛親口作證明,這樣的人不是小乘。極樂世界確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下面是進一步讚歎這樣的念佛人。

  〖於我法中〗

  釋迦牟尼佛自稱,在我的時教中,應該叫第一弟子。

  這樣的弟子是一流的,最可貴的,非人所能及的。為什麼?因為念佛法門第一,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而且直截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你只要老老實實念,自然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這種無上的方便,密宗說,「方便為究竟」,你是不是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你度生的方便上了。你用方便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成佛就徹底了。這個念佛法門,三根普被最為難信。一切世間,天人在內,都是「如是一心求淨方。」這個法門是深深契入佛的心。佛成就這個極樂世界,是為了利益眾生。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佛要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都是為了利他。這樣一個法門,使眾生都能達到、獲利,在這裡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因此,難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你應該稱為第一弟子。

  〖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無量壽經》是諸佛如來度眾生的第一經。

  持名念佛法門是諸佛如來傳授的第一法門,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是至高無上的法門。

  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是諸佛如來的第一弟子。

  經是第一經,法是第一法,弟子是第一弟子,樣樣都是第一。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真正明瞭,再去學其他法門,就變成第二、第三,就不是第一。第一決定不夾雜。能真正認識的人實在不多,正如夏蓮老所說:「萬億人中一二知。」

  「第一弟子」,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不容易,太難得了。我們看到歡喜,無量的歡喜!為什麼?你能依這個法門修行,誠如經中所說,你是如來第一弟子。誰的第一弟子?釋迦牟尼的第一弟子。多麼榮耀!但不要忘了第一弟子的使命喲!

  如來第一弟子,「非是小乘」,是大乘中的大乘。如來第一弟子是誰?念佛求生淨土的人,是如來第一弟子。

  請看印光大師的開示:

  「修持方法,唯持名念佛,最為第一。」

  「三心圓發,十念稱名。定蒙彌陀親接,聖眾偕迎。一彈指頃,即生彼國。託質蓮胎,永離眾苦。聞法受記,頓證無生。然後乘本願輪,回入娑婆。圓應群機,現隨類逐形之身。遍就諸緣,闡即心自性之法。普令法界眾生,共入彌陀願海。可謂最上佛子,真大丈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