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下面,簡要解釋一下這段經文: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

  「天地之間」就是世間。「五道」即是六道。通常將阿修羅省略。

  佛在《楞嚴經》上講,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餓鬼道也有阿修羅,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沒有單列一道。所以這裡說「五道分明」。這兩句經文告訴我們,在這個世間,五道(天、人、畜生、餓鬼、地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

  修善得福,造惡得禍,眾生所得的果報也苦樂相繼,禍福相倚。

  因為一切眾生所作的善惡都是夾雜的,所得的果報或先禍後福或先福後禍,這些因果都是錯綜複雜的。「禍福相承」是善、惡念頭的轉變,禍、福果報的轉換。

  〖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六道之中,佛說的事實真相是自作自受,自己承當,沒有誰能替你的。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善人所行的都是善道,他們的事本來就很快樂。

  古人說為善最樂,真正幫助了人,真正做了好事,利益了眾生,這是最快樂的。「從明入明」,從光明再入光明。善人繼續再行善,最後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從明入明,永遠得大光明、大安樂。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惡人作的是惡業,種的是惡因,必定得惡的果報。

  今生貧窮、卑賤,逼惱身心。三業不善,自作聰明,所以他的前途愈來愈艱難,節節下墜,愈來愈苦,心智愈來愈糊塗,愈來愈顛倒。看看我們的現狀,不就是這個樣子嗎?上了點年歲的人,有多少人神智非常清醒,不迷惑,不顛倒的。一旦迷惑顛倒,必定「從苦入苦,從冥入冥」。那個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又愚昧不信正法,來生受更大更苦的結果,最後落到地獄,落到地獄中更是互相殘殺。地獄中不但牛頭馬面來殺害你,那裡的眾生互相碰著了都不能忍受。相互報復、殺害。就像放生時籠子裡的麻雀,互相猛啄對方的頭,有的都啄破了。因為它很苦,不能飛翔,所以它就恨。「從苦入苦,從冥入冥」。活在幽暗裡,一天比一天暗。

  這些事情的真相誰能知道?

  〖獨佛知耳〗

  只有佛能講出來開導眾生。但能相信、能夠接受的非常少。

  〖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生死輪迴沒有休止,惡道就不會絕,地獄就不會空。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世間這樣的人、這樣的事說不盡,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三惡道,有無量的苦惱,大家在這其中輾轉!

  〖世世累劫。無有出期〗

  多少世多少劫都沒有出來過。

  〖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不容易得到解脫,這種痛苦不可說。

  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

  前面我們所講的「五惡」是因,「五痛」是指現世的果報,「五燒」是指來世三途的惡報。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這是比喻惡因惡報,就像大火焚燒活人的身體,自己玩火還燒自身,沒有燒到別人。這就叫自釀苦酒自己喝。學佛人要知道因果報應的可怕,要知道在這個世間怎樣待人接物,要知道怎樣斷惡、修善。佛教我們斷惡修善的方法,佛教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怎奈我們不相信、不照做啊!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

  「制意」就是管住自己的意念。

  先要發現自己的毛病究竟在哪裡,人人都有習氣毛病,都不一樣,先要管住那個主要的,不要管枝枝節節。這件事情要在開悟之前就把它做好,不能開悟,要知道思想見地上的毛病在哪裡。世人的通病就是「自欺欺人」。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業習就是要你不容易認識自己,把自己先騙住了,然後才有可能騙別人。世上沒有一個不自欺的。「自知之謂英,自為之謂雄」。自己能知道自己的是英雄人物,不是普通人,要知道啊。「一心制意」,整個心都在這件事上,不是三心二意,可有可無。「端身正念」,身要端,念要正。

  〖言行相副。所作至誠〗

  言如其行,行如其言,言行如一,以行踐言。要誠實不欺,不要虛假。對人、對事、對物都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

  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縱然一切人都造惡,我修我的善,也不妨礙別人。

  大家作惡,也不要去勸他。菩薩說法要「觀機」,他聽勸就勸他,不聽勸就不勸他;勸他會生反效果,使他罪上加罪;不如不理會他,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彼此相安無事,才能真正和諧。

  學佛很重要一件事是不要惹人生煩惱,佛法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通權達變」,一切環境都能應付自如,皆能得大自在,這才是善學佛法。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

  善學佛法者,必是覺悟的人,是明白的人,自己知道斷惡修善,知道念佛求生淨土。不妨礙任何一個人,能跟任何人、任何環境相處,自己才能「度脫」,才能福慧雙修,才能往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無量壽。「泥洹」即是大涅槃,圓滿成佛。這是涅槃之道。

  〖是為五大善也〗

  把五惡反過來就是五大善。

  我們上面說的是人天乘,一個人如何做好人,如何行善。有人輕視人天乘,認為這個很淺。我們舉一個公案:

  當年有個鳥窠禪師,他有個弟子叫會通。有一天,會通來跟師父告別,說要到別處去求佛法。鳥窠禪師說:「你怎麼不早說,佛法我這兒也有。」會通就跪地磕頭求法。禪師就在他衣服上找了一根布毛,一吹就把布毛吹掉了。會通就開悟了。這件事讓白居易知道了,白居易正在寫《琵琶行》,他上山來見鳥窠禪師,希望能給他吹一吹布毛。禪師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後不滿意地說:「這兩句三歲小兒也會說。」禪師說:「三歲小孩亦說得,八十老翁行不得。」這就是說,學佛人到了八十歲,諸惡都莫作了,眾善都奉行了。這個還是做不到啊!白居易這裡就分別了,以為這兩句淺而吹布毛深,哪知道在鳥窠禪師那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和吹布毛是平等的,不二的。禪師並沒有瞧不起人,而是隨機說法。這兩個人一迷一悟,就有天淵之別了。在覺悟的人那裡法法都圓,人天乘就是佛乘。

  這一品經文所說的濁世惡苦都是事相,實際上也是圓顯自己的心。不要以為只有極樂世界那種莊嚴是「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地藏經》裡種種地獄的情況都是自心。所以這裡所有說的都是自心。

  《彌陀要解》說:「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故《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異轍。」如果不從事取捨,沒有欣慕極樂、厭離娑婆這個心,只是說不取不捨,這叫執理廢事。執著理、廢了事,這個理就不圓了,因為你沒了達「全事就是理」,全波就是水,波是事相,水是本體,整個的波都是水。所以,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

  蕅益大師這段話非常殊勝,是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來的。《彌陀要解》是大師九天中寫出來的。憨山大師寫《楞嚴經通議》時有一個準則:「凡是從腦子裡出來的東西都不要。」這才是真正的「慎勿信汝意」。因為從腦子裡出來的東西都是意。

  印光大師開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必須洗滌淨盡。」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善法悉宜修,一切惡法悉宜斷,是為佛教之略戒經。」

  「須知身口意三業皆惡,即莫大之惡。倘三業皆善,即莫大之善。」

  第三十五品經文講完了。下面,歸納一下這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五品經文有十二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我們生活的這個世間是個什麼樣的世間?它的突出特點是什麼?你有什麼樣的切身感受?

  我們生活的世間是濁世、是亂世,是一個身心都不得安寧的世間。

  它的突出特點就像這品經題那樣:三個字:濁、惡、苦。

  第二個要點,佛為什麼來到這個五種惡都具足,最大苦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眾生有什麼特點?你有什麼切身體會嗎?

  這個世界的眾生特別難以教化,十方世界善人多,惡人少,很容易勸導教化,唯獨這個世界眾生善少、惡多,且剛強難化。

  佛來此世間,教化眾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第三個要點,佛為什麼教眾生「端心正意」?我們應該怎樣「端心正意」?(思考題)

  第四個要點,什麼是真樂?你所追求的樂是什麼?如果追求到手了,你樂了嗎?你是怎樣理解孔顏之樂的?(思考題)

  第五個要點,為什麼「五惡」中首推殺生為「第一惡」?請你列舉出殺生的惡報是什麼?能列幾條列幾條。

  第六個要點,你怎樣理解「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這句話?你是凡夫還是菩薩?「善惡會當歸之」,你往哪歸?

  第七個要點,「盜」的範圍很廣,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學了這品經文,對照一下,請你詳細列舉一下,你所認識的「盜」有哪些?

  第八個要點,佛靠什麼度眾生?度脫的對象是什麼?

  佛靠教學、講經說法度眾生。佛門不講經說法是不務正業。

  佛在人世間講經說法,度化對象是人,而不是其他眾生。用現代話說,要搞清自己的職權範圍,不能越位。六道裡都有佛菩薩在那裡教化眾生。不要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第九個要點,現在世界之亂,亂到如此不堪的程度,追根溯源,根在哪裡?源在何方?

  第十個要點,妄語之惡,惡在何處?它的業果是什麼?對號入座,你犯了哪幾條?妄語有十罪,你佔了幾罪?

  第十一個要點,對於「五惡」的過患,古大德有兩種解釋。這兩種說法都對,我們兼取。你贊同嗎?

  第十二個要點,「諸愛之中,欲愛為最」,欲愛有三種過,你知道是哪三種過嗎?你是怎樣認識和處理這個問題的?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前一品經文世尊為我們顯示惡因惡報。這一品經文承前品而來,世尊教導我們應該知道警覺,知道戒畏。勸導我們正心誠意,勉勵我們斷惡修善,將來得到不可思議殊勝利益的果報。世尊的慈心苦口溢於文句,感人至深。

  本品的題目「重重誨勉」,是一遍再一遍、一層再一層、一重再一重,來進行勸告,勉勵大家止惡行善。這樣的勸勉,世尊已經不知說了多少遍了。讀這品經的經題,我們能不能感受佛的無限慈悲?佛為什麼這樣做?祈願一切皆成佛。我們能不能對佛生起感恩之心?佛不求我們感恩,但我們不能做那種不知恩、不感恩、不報恩的負心人啊!怎樣知恩報恩?今生成就。了生死,出輪迴,出十法界,回歸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這一段經文,世尊以「因果相生」的事實來教導我們,「五惡」是因,「五痛、五燒」是果報,「五痛」是這一生的現報,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現世報」;「五燒」就是地獄報。為什麼地獄報叫「五燒」?因為地獄是由瞋恨心感召的現象。瞋恚就是火。所以地獄現的全是大火,所以凡是下地獄就遭「五燒」之報,苦極了!世尊在這裡把現在社會的現狀講盡了。

  〖佛告彌勒〗

  因為彌勒當機,所以「佛告彌勒」。

  佛是現在佛,彌勒是未來佛,這是現在佛在囑咐未來佛,意義深遠。

  〖吾語汝等〗

  我告訴你們,「如是」,這樣的。

  「五惡、五痛、五燒」是「輾轉相生」。因為你們造「五惡」,現世受報就是「五痛」,來生受報就是「五燒」。這是由惡而生痛、生燒。

  〖輾轉相生〗

  就是反覆,如同車輪上下反覆循環。惡生痛、生燒,痛、燒又生惡,這就叫「輾轉相生」,無限循環,沒完沒了。

  眾生在很苦的時候就互相殺傷,這也是地獄眾生苦的一個原因。彼此都在極端痛苦之中,誰碰誰一下都不可忍耐,要加倍的報復。因為他們在痛燒之中並不知道要悔恨,只會更增加他們的瞋恨、愚痴的毒。地獄中燒紅的銅柱子,罪人是不須要小鬼把他推上去的,因他看著是美女。上前擁抱就燒死了。燒死之後並不因此明白,下次再也不抱了。他活過來之後,又看見是美女,又上去抱,又被燒死……沒完沒了,這樣「輾轉相生」,如同雞生蛋,蛋生雞。

  〖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如果有敢犯五惡的,就是前面講的殺、盜、淫、妄、酒五惡業,一定要受惡報。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惡。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

  「被」作受字解釋,今生會受到病苦、禍害。「殃」是痛苦、災禍。

  不論大人物、小人物,如果敢這個的話,就會「或其今世,先被病殃」,而且「死生不得,示眾見之」。

  黃念老給我們舉了兩個實際例子。

  例一:北京有個很有名的大和尚,生病之後住在醫院,身上插了五根管子,有很長時間了,他很痛苦,確實不能忍耐了,就自己拔掉,可是旁邊有人馬上又給他插上了,求生求死,不得自由。他想把管子拔下來都不行,別人又給他插上。生前知名度很高,死後還要淪墮惡趣,知名度管什麼事啊!

  例二:××寺有個人,是方丈,他的慘叫聲一條街都能聽得到,送到醫院他就不痛不叫了,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就喊叫;再送醫院,醫生說他沒有病怎麼收?不收就得回去,這麼反反覆覆好多次,最後就這麼活活叫死了,真是活地獄呀!

  所以,決不能認為佛教徒就必定是向善,這完全不一定。他受了戒,加了破戒的罪,持戒行善,有行善的功德,還有持戒的功德。持戒的功德雖然很大,但是作惡破戒同樣是地獄罪報!這樣作惡,現今示現這種報,或者今生,或者命終,都須入三惡道。

  〖死生不得〗

  這種人壽終之後,只有三惡道了。

  如經中所說〖愁痛酷毒〗

  「酷毒」是極厲害、極嚴重的一種毒。

  在這種憂愁痛苦之中〖自相燋然〗

  「燋」是燒糊了,「然」跟「燃」是一樣的。自己的業火互相燒,你燒我,我燒你。

  請看下面經文: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

  三惡道中和你有怨的人,互相你殺害我,我殺害你。

  〖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果報非常的可怕。

  眾生不知道為什麼得這個果,因為種了這個因。而且往往是因小果大。行善作惡都是如此。種一粒麥子,結出的是一棵谷穗,這是自然的規律;種一顆桃核,長出的是一棵桃樹,結出的是滿樹的桃。「從小微起」,從很小的一件事情起。「成大困劇」,魏譯本裡說「久後大劇」,久後就變成更大的了。「大困劇」,就是苦是增長的。「從小微起」,愈來愈大,愈來愈困難。苦的原因是集,要斷集啊!

  請記住印光大師的一段教誡:

  「諸惡業中,唯殺最重。普天之下,殆無不造殺業之人。即畢生不曾殺生,而日日食肉,即日日殺生。以非殺決無有肉故,以屠者獵者漁者,皆為供給食肉者之所需,而代為之殺。」

  你戒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