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請看下面經文: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趣。惡道自閉塞。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大家都要勤奮精進,自己努力去求道。

  〖必得超絕去〗

  可以往生到清淨的〖阿彌陀佛國〗土。

  〖橫截於五趣〗

  橫截不是次第,而是一下子就把五種惡趣都截斷。

  到極樂世界就不會因為罪業而墮在這五趣中。連天道也稱為惡趣,別的教把升天作為究竟的果實,佛教把升天看成是惡趣,這就是殊勝之處。橫截五趣,惡道自然就閉塞了。

  〖無極之勝道〗

  到了極樂世界就是無有極啊!

  這是漢朝翻譯的,有些字、語言跟道教的一樣。這沒有關係,可以借用。這裡無極指淨土法門是殊勝之道,沒有極限。

  〖易往而無人〗

  容易去,但是大家信心不夠。「無人」是比喻往生的人極其少有。

  雖然十方世界往生的人很多,但依娑婆世界來說,這個地球有多少眾生、蟲子、生命,雖有往生者,但相對這個世界眾生的總數來說,就少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因此說「無人」,容易往生但沒有什麼人啊!

  〖其國不逆違〗

  極樂世界沒有拒絕誰去。

  〖自然所牽隨〗

  修這個因,自然得這個果。所以大家應當:

  〖捐志若虛空〗

  「捐」是放棄,把世間這些志向都放棄,心如虛空。

  〖勤行求道德〗

  要勤修道。修道可以得到〖極長生〗往生者都是無量壽。

  〖壽樂無有極〗

  到了極樂世界,人人都和無量壽一樣,而且都受大乘法樂,永遠沒有退轉。

  〖何為著世事〗

  這是一句問話,你為什麼還要貪著世間事?

  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為什麼還貪著這些?

  〖譊譊憂無常〗

  「譊譊」就是吵吵鬧鬧、患得患失,為世間事生出種種憂患。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這兩句話一語道破了六道眾生的心情和他們所幹的事情。

  哪些是世事?哪些是無常?哪些世事和無常讓你一天到晚操心憂慮?佛在下品經文裡會給我們做詳盡的分析。勸告我們,搞這些東西就是六道輪迴,就是在製造六道,製造三途,自作自受。

  這品經文講完了。下面總結一下第三十二品經文的要點。

  第三十二品經文有十二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這品經文講了兩個「無極」,你知道是哪兩個「無極」嗎?這兩個「無極」顯示西方極樂世界什麼?佛在勸勉我們什麼?

  兩個「無極」一個是「壽」無極;一個是「樂」無極,合起來說就是四個字:「壽樂無極」。

  這兩個「無極」顯示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和美好。

  佛勸勉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

  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讓我們有個歸宿,我們要知恩報恩,佛恩難報啊!

  第二個要點,從這品經文開始,彌勒菩薩當機,有何深遠意義?(思考題)

  第三個要點,極樂世界為什麼微妙、清淨、安樂?

  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漏的世界。無漏世界所顯的相是實相而現之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但它又沒有不相,不相也是相。所以無相無不相,兩個否定,負負得正。實相可顯一切相,實相所顯之相清淨,所以極樂世界是如此微妙、清淨、安樂。

  第四個要點,「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這是世尊非常感嘆的一句話,世尊在感嘆什麼?為什麼感嘆?(思考題)

  第五個要點,深入理解八個「自然」,並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

  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自然所牽隨、念道之自然。

  第六個要點,為什麼說持名就是念實相?蕅益大師是怎樣解釋的?(自己找出答案)

  第七個要點,印光大師對「不誤傾邪」有透徹至極的開示,讀了讓人拍案叫絕,不愧是一位祖師,說得太棒了!請你把印光大師的開示找出來,和現實對照一下,也可轉述給別人聽。

  第八個要點,我們做事情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圓滿,這就是「盡心求索」。不要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靠化緣、募捐去做一些事情,流弊很多,令人造業的機會多,如果把握不住,很容易墮落。

  世尊教誡我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講得多好,多明白。我們聽懂了嗎?結合你自己或你接觸到的人和事,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第九個要點,黃念老對「一旦開達明徹」有一個別具一格的解釋,它的別具一格在哪裡?高峰禪師的解釋也令人耳目一新。你怎樣認識和理解的?

  第十個要點,狂人找頭,這個「狂人」指的是誰?「狂心頓歇,歇即菩提」,這兩句話你是怎樣理解的?你的頭找到了嗎?

  第十一個要點,對山、水、男人、女人,三種人有三種不同的認識,看看你是哪種認識?

  沒悟的人:山是山,水是水;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

  初悟的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男不是男,女不是女。

  徹悟的人: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

  第十二個要點,「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這兩句話,世尊一語為我們道破了什麼?你有什麼切身體會?

  這品經文講完之後,有一點小感悟供養給同修們。

  兩次複講無量壽  遍遍都有新感受

  無量壽經了不起  末法能把眾生救

  今生能遇這部經  善根福德皆具足

  成佛機緣遇到了  切切珍惜莫錯過

  一念之差五千劫  此次錯了真是錯

  長劫輪迴有多苦  想想汗毛都直豎

  說的都是大實話  你可千萬記住啊

  一句彌陀老實念  今生你要作佛去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這一品經文是說「娑婆穢惡」。詳說前品經文所說的「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重點講人心的十惡:殺、盜、淫、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貪、瞋、痴。

  品題裡的「勸」是勸告,「諭」是教育大家,督促大家去進步,「策進」是促成你的進步。佛愛眾生勝於父母愛子,所以苦口婆心來勸導。

  請看下面經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這一段經文比較長,是全品經文的總說。總而言之,世間人由於迷惑,不能認清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的環境,所以應該要做的事情往往疏忽了;不應該做的事情卻拼命在做。真的是「觸目皆是熱忙者,難覓閒淡漢。」佛在這品經文一開頭,就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佛要是不說,我們確實不知道。不能辨別真偽、邪正、是非。

  下面,我們具體解釋一下這段經文。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這一句把全品經文的內容都包括在內了。

  「世人」,世界上的人,包括我們在內,表範圍之廣。「共爭」全都在爭。爭什麼?爭不急之務。就是世界上的都在爭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什麼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要緊的事。世間人都在竟爭,爭那些不要緊的事,世間人認為這些事情很重要,什麼事情?不外乎名和利,爭名奪利,貪著五欲六塵,製造六道輪迴,輪迴自己造的。

  相反,對於迫要(迫切需要的)的事情,卻不知不管,無人問津,這是最可悲哀的事情。人們對那些如夢如幻、如泡如影的東西卻津津樂道。拼命的、竭盡一切精力的在那兒鑽、在那兒求、在那兒爭、在那兒鬥,爭來鬥去一場空。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劇」就是很甚很厲害的意思,「極」就是到了頂點了。

  這是說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只有我們這個世界最為大苦,如是五惡、五痛、五燒,比如大火焚燒人身。世間所做的是五惡,所受的是五痛,來生受的是五燒,就如同大火燒活人一樣。

  劇惡之後是極苦。惡是因,苦是果。因為是劇惡,所以受極苦之報。在這個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經營一些事情,勤勞其身,養活自己。

  〖以自給濟〗,自己養活自己。

  《會疏》解釋:「共爭不急之務」,物有本末,事有緩急,把不緊要的先做了,重要的耽誤了,必定要失敗。比如你進一個大城市,第一件事情是要找一個住處,然後再辦工作,聯繫事務。你總不能帶著行李去辦工作,聯繫事務。先找住處,就是修淨土的人生急務。大限到來,有個住的地方,住在哪裡?住在蓮花裡。不落到三惡道去,這個很重要。世間人不管這個,把不重要的都看作重要,在那裡忙忙碌碌,有一天命終了,就措手不及了,只好隨業流轉去了。

  當今世界亂到極處,這是有人類歷史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共業所感。什麼共業?人心不善。就像歌詞唱的那樣:「浩劫當屬共業所感,災難皆因人心不善。」面對這樣的社會現狀,我們能做點什麼?「人類生存需要和合,再難也要勇往直前。」六和之路我們一定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六和敬」僧團的接力棒,一定要一代一代傳下去。誰破壞六和敬,誰就是千古罪人!

  共業能不能化解?能!學佛的人愈多,真正用功的人愈多,大的劫難就能化成小的劫難,小的劫難就能夠消除。這要靠同修們真正明理,真正修行,才有這個能力。

  眾生成佛是我大願,眾生成佛我心快樂,祈願一切皆成佛。

  《會疏》說:「諸人緩於火急之事(燃頭之急,頭髮都著火了,他在那兒從容不迫),走不急之經營(幹不急的事,如擦鞋、整理衣服)」「大命將盡」的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我對上面的話深有體會,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不知不覺我已經七十七歲了。就是再給我七十七年,那也只是一剎那。況且再不會給我七十七年了。所以,這一段經文也是對我的教育,讀經一定要身臨其境,就等於自己當年參加這個大會了,佛在給我們說法,對我們勸諭策進,這樣就會感到親切,才能有大的震動。

  抓住分分秒秒,如期完成講稿,弘法十年圓滿,且看我自逍遙。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

  意思是說,不論是誰都是這樣。

  〖累念積慮〗

  就是苦心積慮,憂念重重。

  〖為心走使〗

  整天苦心積慮,都是為了自己的心念,都是妄心、欲心的奴隸。

  欲望的心想到哪兒就奔到哪兒,為妄心服務,叫「為心走使」。一般人都以為,為我的心去做,正是為了自己,不知道這不是自己。這個欲、妄心是賊,世人都是認賊作子。它得了權,讓真心靠邊站。不管你是尊卑、貧富、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例外,成天在那兒苦思苦慮、奔波勞碌。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

  沒有田的人為田而發愁,沒房的人就想怎樣找到好的房子。

  沒有眷屬的人就想結婚、要孩子等等。要有財物,整天挖空心思想擁有。妙就妙在:

  〖有無同憂〗

  沒有的想有,不是有了這事就解決了、不憂了,有了同樣還是憂。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

  就是總是和人攀比,想和別人齊等,這個欲望是無止境的。

  〖適小具有〗

  「適」是碰巧,剛巧你小有了一些產業,這不是每個人都能碰到的,即使是有了,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又憂非常〗

  又在那兒發愁,萬一沒有了怎麼辦?所以「有無同憂」。遇上〖水火盜賊〗,水災、火山爆發、地震,一下子就沒了。盜賊(黑社會)。

  〖怨家債主。焚漂劫奪〗

  火就是焚,水就是漂,強盜就是劫奪。有了之後又怕水、火、刀、兵這些非常之禍。遇上之後,就〖消散磨滅〗,就化為灰燼了。

  〖心慳意固〗

  心很慳吝,思想很頑固。

  〖無能縱捨〗

  沒有一樣能捨,都不肯放棄、捨掉來幫助別人。

  一旦到了命終的時候,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任何一個人跟著你,這就是

  〖命終棄捐〗

  眷屬、財寶都得捨離。

  還有一些感情特別好的人,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時去。因為去哪兒是由每個人的業力因緣決定的,不是主觀能決定的。死了之後到的地方也是千差萬別。

  所以〖莫誰隨者〗

  獨來獨去,無能隨伴。

  古時候皇帝死後要人殉葬,只會更增加他的罪業。他不知跑到什麼地方去當牛當馬,甚至跑到地獄裡去了。他覺得這些人可以替他分擔,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命終棄捐。莫誰隨者〗

  萬般將不去,只有業隨身。這種情況: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憂苦說不能盡,而且是萬端。

  上一段經文講完了,你有何感受?

  什麼是幸福?心安理得。一天到晚沒有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才是最有福報。絕對不是有財富的有福報、不是有勢力的有福報,這些才是沒有福報。富而苦,不如貧而樂。

  心裡沒有事才好,真正幸福,不要有事。「老實念佛」是真正要緊的事,其他的都不要緊。老實讀經、念佛,才是覺悟的人唯一的大事。

  生活從簡,修行從簡,一切從簡。能作減法的,絕不作加法,與了生死出輪迴無關的外緣該斷就斷,而且要當機立斷。

  知足很重要。知足是第一富,與人無爭,與世無求,住在這個世間,已達無需求之境。這才是最幸福、最有福報的人。

  請看下面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世尊這一段開示跟儒家講的倫常完全相同。中國社會是倫理社會,倫理的教育是孔子提倡的,孔夫子的大德就是提倡倫常的教育。中華民族三千年來依然長存於黃河長江流域而未滅亡,乃得力於孔夫子的教化。

  「五倫十義」,我們每個人都在五倫裡,無一例外。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分。比如,在家庭裡,對父親,你是兒子的身分;對兒子,你是父親的身分;對太太,你是丈夫的身分;對哥哥,你是弟弟的身分;對弟弟,你是哥哥的身分。在社會上,對於領導者,你是被領導的身分;對部屬,你是領導者的身分。所以,人的身分在社會的每個角落,時時在變化。《華嚴經》講十身,我們每個人都有十身,每一種身分都有應盡的義務,十種義務都能盡到,這才是「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這個家怎能不和,國家怎能不和?怎能不興旺?人人都能盡分盡責,則社會和諧,世界太平。把五倫從一個室家推展到社會、國家,推展到世界,「世界大同」。儒學教學的目標,從這一方面來看,完全是相同的。所以,佛在這裡教誨我們:

  家族、家庭裡,〖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

  應當互相尊敬,互相愛護。

  〖無相憎嫉〗

  不可以互相嫉妒、互相憎恨。也不要討厭別人。

  〖有無相通〗

  「有無」包括物質與精神生活。

  從物質上講,一家兄弟姐妹多,各人業報不相同。有發達的,有生活比較清寒的;環境好的,應當幫助照顧環境比較差的,這是有無相通。在學術上、才藝上,每個人資質也不相同。願意學習的,也要盡心盡力教導他、幫助他。無論在物質上、精神上,都要做到有無相通,要時常關懷,互相提攜,互相幫助。

  〖無得貪惜〗

  決定不可以有貪心,不可以慳惜,「慳惜」就是吝嗇,俗話叫小摳。

  自己有的,不肯拿出來幫助別人。我們要知道「眾生是一體」的道理,何況是一個家庭,不更是一體嗎?一個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不要認為父母兄弟姐妹都與我不相干,那是錯誤的,「家和萬事興」。

  《地藏經》裡講孝道,大家讀了之後要覺悟。什麼是「孝」?能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才真正懂得孝道。現在不談眾生,單論一家,能把一家人看成自己一身,跟關心自己一樣,這是盡孝道。因為父母不操心,沒有憂慮,看到兒孫相處和睦、互相敬愛,父母歡喜。孝道不只是對父母物質生活的供養,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兄弟不和,父母憂心;子孫不賢,父母憂心;兒孫身體不好,父母憂心;兒孫學業無成、事業無成,父母憂心;兒女家庭不睦,今天鬧分手,明天鬧離婚,父母憂心……沒有一樣不讓父母憂慮的,若人人明孝,家族樣樣圓滿時,老人該有多高興!這才是「孝敬」。如果沒有良好的倫常關係,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世尊苦口婆心地勸勉我們要:

  〖言色常和〗

  互相包容,要能忍耐。

  〖莫相違戾〗

  彼此都能忍讓,就不會有違戾。

  〖或時心諍〗

  或彼此意見不同時,須知調和。

  如果家族不和,一家人就變成冤家,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如何把冤家變成親家,全靠倫理教育。這是世出世間聖人對我們的期望。一家人若不懂得這個道理,那是冤家聚會。這些冤家是怎樣聚到一起的?下節課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