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

  每一個學佛人在因地都有發願,這個發願是真的,在緣成熟的時候,這個願一定兌現;緣不成熟,不要勉強,勉強就會有障礙。發什麼願?發度眾生的願。「作得善願」,就是幫助佛接引眾生,幫助佛教化眾生。就像我們自創自唱的《醒世歌》唱的那樣:「阿彌陀佛好助手,助佛接眾無量無邊」。怎樣幫助眾生?將淨土念佛法門普遍廣泛的、隨時隨地介紹推薦給一切眾生。這就是「作得善願」。

  「盡心求索」是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就圓滿,不要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盡心盡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會生煩惱,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就拿化緣、募捐來說吧,凡是化緣、募捐,做的事情就很勉強,就不如法。雖然是好事,但心裡很煩,心裡有牽掛、有憂慮,道心退失了,得不償失。

  世尊在《無量壽經》裡說:「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話講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也不能用不正當的手段去做。化緣、募捐的流弊很多,令人造業的機會很多,後遺症很大。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著眾生造罪業,不忍心看著眾生從這個地方墮落。募化不是好方法,雖然佛在經上也講,自己一個人有時力量不足,由大家來助緣成就,須知那是大家自動發心,歡喜來助緣,不是去勸募的。如果是勉強或者是攤派,人家心裡就有負擔了。即使他本人樂意,他的家人未必樂意,會引起家人反感甚至紛爭,造成眾生毀謗佛法,造作罪業,同時也破壞佛教形象。

  章嘉大師當年教導老法師,即使是善事也不要求人。求人,人家不答應會生煩惱。他說你求佛菩薩。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有業障。消除業障,待機緣成熟時必定感應道交。這是一位明師對學生的真實教誨。

  在這裡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上一節課我們講「淡安無欲」,這節課我們講「盡心求索」,這兩種說法是否矛盾?我們看看黃念老是怎樣解釋的。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有了善願,盡心去求索,去實現這個願。就像法藏比丘花了五劫的時間去求索這個願,前五劫是結得大願,後來的修持是精進求索,初看好像是矛盾,這個與『德遵普賢品』是一樣。這些大菩薩都「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同時「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大家注意這個「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底下又有個「具足無量行願」。要善於發現這些矛盾,發現矛盾然後解決矛盾就深入義理了。有時是發現不了,有時是發現了解決不了,這就是我們用功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理和事無礙,空、無相、無願是理,無量行願是事。終日度生是事,終日無度是理。這都是理事無礙,偏於事度的是小菩薩,阿羅漢偏於空一邊。

  以上是黃念老對「淡安無欲」和「盡心求索」從理上的解釋,理深難懂。我們不要去死摳,不要著相。契入那個境界自然就懂了,怎樣契入境界?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智慧一開,一切都解了。沒有契入那個境界,任憑別人怎麼說,你也聽不懂,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切身感受。

  〖含哀慈愍〗

  「含哀」是大悲心,憐憫一切苦難眾生的心。「慈愍」是大慈,這一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個大字,就是清淨平等的「大慈悲心」。如果心不清淨,有好惡之分,喜歡的我慈悲,討厭的我不慈悲,這在佛門裡稱「愛緣慈悲」,不能稱「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實在是法身大士才能稱得上。大士的心真正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好惡之分。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禮義都合〗

  所發的願望自然契理契機,合乎禮,合乎義。

  〖苞羅表裏。過度解脫。〗

  「苞」是包含,「羅」是攝取,「表」是事相,「裏」是理體。所以這些大士是事理雙圓的。真諦、俗諦並照。眾妙齊收,萬類普攝。上智下愚,悉得度脫。世出世間,融通無礙。「過度」表示自己出生死,也令其他眾生出生死,不是解釋為事情的過度,是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得到解脫,名為「過度解脫」。

  請看下面經文: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這段經文相比較而言,義理比較深,很多人讀這段經文讀不懂。但老法師對這段經文的解釋,還是比較容易讀懂的。

  前面九句經文,從「自然保守」到「轉變最勝」,都是在講自然。為什麼?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你修得的,修得的就不自然了,這個意思很深,所以,不要盲修瞎練。那修什麼?淘汰煩惱習氣就成了。因為一切本有,現在外面蓋了灰塵,你迷失了方向,你把這個洗洗乾淨,它就現前了,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你得到的。我們現在讀《無量壽經》,讀黃念老的批註,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每一品經文,批註的字字句句都是寶,都在放光現瑞。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就在我們面前跳舞,我們坐在這裡觀賞,這是自性的妙用。

  〖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最勝是什麼?沒得比,無法比。這一段經文禪宗的味道很濃。「自然保守」即宗門所稱之的「保任」,「保任」這兩個字禪宗用得最多,祖師大德用得較多。「任」就是「任運」,「任運」就是自然。「要行便行,要坐就坐」。想怎麼著就怎麼著,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這自在!「保者」,念念不異,這就是保。我們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這就是保。保就有用,這就是功夫。你真正能保得住,念念不異,不許妄想、雜念摻進來,這叫保。保什麼?保住這一句佛號,永遠就是一句佛號,不能有雜念進來,不能有妄想進來,這叫念佛功夫得力。我們今天要保任的,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

  〖真真潔白〗

  「真者,即一真法界。」為什麼?它從來沒有染污過。惠能大師說得好,本自清淨,什麼都不能染污它,一真法界,「真如本性,妙明真心,與本經真實之際中之真字」,一個意思。「今云『真真』者,」說了兩個真「表非對妄而說之真」,世間人常講的真的,真的對面是假的,假的對面是真的。真真沒有對面的,就是真的。真假的真並不是真真,真真是自性,自性沒有對立的,這才叫真真。有真就有妄,有妄就有真,那是對立的真,那不是真真,不是自性。我們一定要清楚搞明白,真真是自性,不是對立的。這一句說得好,非常重要。讓我們不至產生誤會。這個真,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沒有對比的。這就是絕對之真,絕對之真,「真中之真」。

  「潔」,潔是「無垢」,沒有染污,「白」是清白,潔白,白者,「無染。即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六祖向五祖報告的時候,性是什麼樣子,第一句就是「真真」,就是「無垢」。白是無染,潔是無垢,「真真潔白」這四個字,跟能大師講的「本自清淨」是一個意思。和百丈禪師說的「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也是一樣的。圓是圓滿,成是成就,本自圓成。這裡頭的意思很深。「所保任者,正是此無染本淨之絕待真心」,禪宗功夫就在這裡,完全用真心,不用妄心,日常生活接人待物一片真誠。這裡面說的真誠,不是前面說的「真真」,這個真誠是從真真裡流出來的,它的本體是真真,流出來的是真誠。這個真就是一真法界的那個真,真如本性那個真,妙明真心的那個真。我們所保任的正是這個無染、本淨的絕待真心。

  〖志願無上〗

  這一句是勸你發願。勸你發無上菩提心。無上的大願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常寂光土的上上品往生,是真正的無上。無上是指「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志願無上」是指他依這個為志願。

  〖淨定安樂〗

  這是現前就得到的受用。「淨」是清淨,「定」是不動,淨定就是如如不動。「淨定安樂」這四個字,前兩個字是因,後兩個字是果;前兩個字是自性,後兩個字是功夫。前面的「志願無上」是發菩提心,後面的「淨定安樂」是真實功夫,真正的受用。功夫純熟就開悟,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一旦開達明徹〗

  這句話即是禪宗的「豁然大悟」,也是淨宗的「理一心不亂」。前面說的「淨定安樂」是功夫成片以後的享受,直到事一心不亂都是這樣的境界。開悟就入理一心不亂。「達」是通達,「明」是明瞭,心開悟之後就一切都通達明瞭。這個「徹」字用得好,有了這個「徹」字,「悟」才是究竟圓滿的覺悟。「圓覺」就是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通常是「正等正覺」,有「明徹」就決定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時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完全通達明徹。

  黃念老對「一旦開達明徹」的解釋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一旦」是說突然有一個剎那,不是說用功多少天,多少年之後,或什麼過程之後,達到這樣一個境界。要是這麼說就錯了。因為這個「無上」不是一個「行」所能達到的。所以宗跟教在這個地方有區別。教就說如何如何修,宗門就是教外別傳;這是一個「行不到處」。必須把有所得的心除得乾乾淨淨之後,你才能達到。既然是個行不到處,行程就說不出來了;行程不可知,期限當然也不可知了。

  高峰禪師說,這個過程是突然間在無心三昧之中,突然間觸著、碰著,兩個突然,一下就開悟了。就像全套的生產系統開關開了,要是碰不到就沒辦法。禪宗將這個稱之為「向上關捩子」。就好比法身向上的開頭碰著了,剎那相應,窮極心源。淨土的理一心也達到了這個高度。破了無明,當然四十一品無明破的也有深淺不同,徹底破無明就是常寂光。總之是破了無明。一旦開達明徹,就是宗門的大徹大悟。開者心開,達者了達,明就是《信心銘》講的洞然明白。徹即透徹。這之後,所悟的就是「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裡面的自然之相。是自性清淨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無量無邊的事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相從哪裡來的?是自性自然變現的。現相原來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古人所謂「當相即道」,「相」是法界依正森羅萬象,「道」是自性。性在哪裡?相即是性,性即是相,這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即事而真,事就是理,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要真正悟入這個境界才是;不入這個境界,你迷在裡面,十法界苦樂情形完全不同。悟入這個境界之後,十法界還有沒有?有。苦樂有沒有?沒有。就是五種受,苦、樂、憂、喜、捨,連捨受都有,這才是正受。這個時候,菩薩法界裡稱「一真法界」,而凡夫眼裡則是「十法界」,徹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是兩樣的,是一樣的。我們覺得十法界是十種不同的感受,苦樂相差很大。菩薩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感受,沒有苦、樂、憂、喜、捨的時候,才是平等的。這是迷、悟不相同。

  所以,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沒有迷悟。「自性」沒有迷悟,「現相」也沒有迷悟;「理」沒有迷悟,「事」也沒有迷悟。迷悟在我們一念之間。這是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這一切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性的關係。這是世尊為我們一語道破事實真相。

  《首楞嚴經》有最頓的地方,也有稍微漸進一點的地方。經裡常常是各個方面都包含一些。最頓的地方就是狂人失頭那個比喻,狂人看別人的頭長得很好看,他因為看不到自己的臉,就以為自己的頭丟了,整天到處找頭。這個狂人說的就是我們。有一天,忽然間明白了我的頭就在這兒,就不狂了,好了。「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以,開悟就是發現我的頭就在這兒,很自然嘛!本來有頭,頭就在這兒,何等的自然。

  又如古德悟時說:「原來比丘尼是女人做的。」這是自然中自然相。開悟之後就這麼一句話,因為他破了一切法執。又如:「早知燈是火,成佛已多時。」後來的祖師改了兩個字,就更好了:「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早知道燈是火,把柴火點著了做飯,飯早就熟了。用飯熟來比喻成佛是極其自然的事。

  所以悟了的人是自然中自然相。沒悟的人,山是山,水是水;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初步的人,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男不是男,女不是女。徹悟之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所以高峰的話說:「歸來還是舊時人,不改舊時行履處。」這是最高的境界了,對比有好多說法,表明禪宗悟的層次,如:「歸來仍是舊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歸來還是那個我,但是行履之處不是過去的了。「歸來不是舊時人,仍是舊時行履處。」這些都是悟了的話,但不如高峰那句。所以,山還是山,水還是水;男還是男,女還是女,一切仍舊。

  我們回到這裡來,一切仍舊自然,何等的自然。「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切都是清淨本然,都是自然中自然相。一切山水、男女、今時、舊時……沒有一樣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所以這一切相、一切事都是清淨本然,都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

  〖自然之有根本〗

  這是說宇宙的來源,也就是一切諸法根本的自體,本來的本體。《大日經》說:「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於本體。」一切事都是本體所流現,也都同歸於本體。這就是「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有」字是關鍵,如同狂人他有本來的頭,這是「有」。傅大士給梁武帝講經,揮了一下戒尺就下課了。寶志公告訴大家,大士的《金剛經》講完了。大士的《心王銘》說:「水中鹽味,色裏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水當中那個鹹味,有沒有這個味?真有這個味。可是你要找這個鹹味是什麼樣子,長的?方的?圓的?紅的?白的……不可得,一切不可得。所以決定是有,有字很重要。曹洞宗的祖師曹山說:「祇要知有便是。」哪怕你正有煩惱,正在無明之中,你只要知道是有就是。所以這個有字很重要,不能放過。

  「自然之有根本」有兩個含義:

  一個是萬象森羅的本性是不二,千波皆水。大波、小波、驚濤駭浪的波都是水。一切之中有個本體,這就是自然之有根本。另一個含義是不由造作,一念頓悟。所以說自然頓悟之後,了知沒有一法在自心之外;盡在自心,頓見真如自性。了了見,無可見;無可見,了了見。明心見性這個「見」怎麼講?了了見,清清楚楚地見到了。看見什麼?「無所見」,沒有什麼。無所見,卻又清清楚楚地看見了,這就好像不像話了。非語言、文字、思想之所能知、所能表達的。這個時候就知道自心、自性就是根本,所以「自然之有根本」。《淨名經》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當時豁然大悟,還得本心。就是那個狂人失頭,沒有丟失那個頭。若是認識了,心也是如此。你不知道他,得本心即是明本心。「豁然」就是「一旦開達明徹」,「還得本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

  《菩薩戒經》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本元的自性是很清淨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皆成佛道。所以曹山說「只要知有便是」,正是佛佛相傳的心印。

  〖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參」者入也,光光相入也。「迴」者迴轉也,周流不息,變化不拘也。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常寂常照。寂而常照,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迴轉變化,超逾十方,故云「最勝」。

  經中常以寶珠喻自心。《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上面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隨意變現。光中有色,色又現相。珠網等等妙相,只是一色所顯。又如佛相具好,好中發光,光復現佛,皆極顯參迴之意。

  〖鬱單成七寶〗

  「鬱單」是北鬱單洲,四大部洲之一。這個部洲比其他三個洲都好,土地不要耕種,自然生出很多糧食,衣食不缺,人壽一千歲。「鬱單成七寶」是漢譯本,吳譯本是「鬱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參考吳譯這個意思就好懂了。意思是說,如同北鬱單洲能自然而然生出諸物一樣。極樂世界能自然而然生出七寶。

  〖橫攬成萬物〗

  「橫」指空間,「攬」是撮持、引取之義,指自然於虛空中流現萬物。這一切都是彌陀之大願,眾生之淨心本具。

  〖光精明俱出〗

  「光」是光明,「精」是精妙,「明」是明淨。此心本來具萬德,沒有無明,沒有垢污,所以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的妙相都具足。沒有先後,同時都出來了。所以叫俱出。

  〖著於無上下〗

  「著」是顯著,顯著無有上下。一切都平等,沒有差別,這叫做無上下。「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智慧就顯著了一切平等的這個實際。《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楞嚴經》裡觀音所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沒有高下差別之分,就顯出無上下的本體。

  〖洞達無邊際〗

  這一句是心之慧用,一個是如如理,一個是如如智。所以著就是明心見性的「明」,顯著了這個、明瞭這個,一切平等、無上下的本體就是心。窮盡心源,洞達智慧,所照的沒有邊際。

  〖善好殊無比〗

  也是顯明無上下的本體、平等的本體、實際的本體。這個智慧所通達的、所照的無有窮盡。上面講的都是極樂世界菩薩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