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前面我們用三個小時的時間,把第三十一品經文講完了。下面歸納一下這品經文的要點。

  三十一品經文有十六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智慧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顯現不出來?世尊一語道破了一個祕密,這個祕密是什麼?

  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求的。

  自性本具的智慧顯現不出來,是因為被妄想、執著障礙住了。

  被世尊一語道破的祕密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這是世出世間一切聖者都沒有說透的,唯有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問題給我們一語道破了。

  第二個要點,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三個層次是什麼?對照自己修行情況,你在哪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念佛功夫成片,阿羅漢。

  第二個層次,事一心不亂,菩薩。

  第三個層次,理一心不亂,佛。

  第三個要點,在家居士怎樣供養出家法師是如法供養?不如法的供養有什麼危害?(思考題)

  第四個要點,佛弟子要講究威德,注意風度。我們的形象就是佛教的招牌。

  你的形象好,有威德、有氣質、有風度,這是給眾生的第一個示範。這個示範很重要,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第一印象」。所以我們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我們形象愈好,度眾生愈多。老法師一再教誨我們:要給眾生做好樣子,不做壞樣子。對照自己的言行舉止,你做得怎樣?

  第五個要點,面對當前社會染污如此之多,你是怎樣防範這些染污的?說說你的經驗也好,說說你的教訓也好。

  第六個要點,諸佛菩薩對眾生最大的恩惠是什麼?你有哪些具體體會?

  就是為我們講經說法,使我們明瞭事實的真相,使我們能夠真正的覺悟,得到真實的利益。

  第七個要點,什麼樣的人容易著魔?什麼樣的人容易被附體?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陰氣重,陽氣不足的人;

  疑心重,不善念頭多的人;

  妄念多,整天胡思亂想的人;

  喜歡神通,追求神通,喜歡感應,追求感應的人;

  整天神兮兮,裝神弄鬼的人;

  沒有正知正見、跟風跑的人;

  信仰混亂,什麼都信,什麼都供,又都信不明白、供不明白的人。

  以上這些類型的人,容易著魔,容易被附體。

  真正老實念佛的人,一個也不著魔,一個也不附體。為什麼?因為真正念佛人佛光注照,有二十五位菩薩護佑。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老實念佛。

  第八個要點,最大的福田是什麼?你是怎樣種福田的?

  最大的福田是佛法,不是形式的佛法,是實質的佛法。

  要慧眼識珠,不要把福田種錯了!

  第九個要點,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純一的普賢菩薩。這是極其殊勝的。

  第十個要點,我們聽經幾十年,都不開悟。甚至把意思聽錯、曲解,什麼原因造成的?

  分別、執著、著相。著名字相,著言說相,著心緣相。這三相一著,把悟門堵死了。

  第十一個要點,談談你對印光大師兩段開示的感悟。

  第一段: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

  第二段:處世清淨如蓮華,生在淤泥不染塵,

  對境無心絕瑕纇,徹見威音那畔人。

  第十二個要點,弘法利生要遵守的兩句教誡是什麼?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做到了,你就入了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才真正得大自在。

  第十三個要點,印光大師關於「外道」的教誡,你是怎樣認識的?你有過被外道誘惑的經歷嗎?

  第十四個要點,修行人為什麼要「其心正直」?怎樣做到「其心正直」?你心正直了嗎?(思考題)

  第十五個要點,簡要了解菩薩們修行的十種「善巧智。」

  (一)了達甚深佛法善巧智。

  (二)出生廣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說種種佛法善巧智。

  (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別佛法善巧智。

  (六)悟解無差別佛法善巧智。

  (七)深入莊嚴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無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知無邊佛法無差別善巧智。

  第十六個要點,你能解釋一下「論法無厭,求法不倦」這兩句經文嗎?誰是「論法無厭」的榜樣?誰是「求法不倦」的榜樣?

  上淨下空老法師;法藏比丘。

  下面講第三十二品經文。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這品經文是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壽量無極和快樂無極。這兩個無極,如果憑我們的想像,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出來。所以,整品經文顯示了極樂世界的殊勝和美好。佛勸勉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親近諸上善人。

  「壽樂無極」這四個字裡有極有樂,稱作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建立這個道場,讓我們有個歸宿。佛恩難報啊!

  從這品經文開始,到四十八品結束,是彌勒菩薩當機,用意深刻。

  請看下面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這一段經文的大概意思是:佛告訴彌勒菩薩及與會大眾:

  〖無量壽國〗

  就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國土。那裡的聲聞、菩薩們,功德、智慧是不可稱說的。這個聲聞是遠二乘境的,都是發了大菩提心,但他們斷惑的水平只相當於聲聞,只是斷了見惑和思惑。這裡的聲聞是斷惑水平而言的。又其國土微妙、安樂,「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呢?

  「微妙、安樂、清淨」,《會疏》解釋:莊嚴、超絕,莊嚴超出一切叫微妙,沒有苦惱稱安樂。這個國家是無漏相,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有漏的。它這個水鳥、樹林是無漏的功德所顯出的相,是實相而現之相。實相是無相、無不相,實相無相,但它又沒有不相。不相也是相。所以「無不相」兩個否定,負負就得正。實相可顯一切相,實相所顯之相清淨,所以極樂世界是如此微妙、清淨、安樂。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這是釋迦牟尼佛對當時在會的弟子們說的話。《淨影疏》解釋「力為善」,就是用力的行善。「念道之自然」,是念佛自然就往生了,不用你自己費什麼力量。自然達到就叫「念自然」。所以「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完全歸到念佛法門上來。

  這也是世尊非常感嘆的一句話,西方淨土無限的美好,一切眾生為什麼不努力為善,求生淨土?

  《會疏》把「念道之自然」作了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他力大道,臨終的時候來加被令人不亂,佛以三昧的力量使臨終的人也入三昧,因此自然而然產生正念,隨佛往生。這非常自然,不是自己造作,也不是自己力量所能達到的,這叫自然。

  第二種解釋:自然是三乘法所證,就是無為自然。一有為就不自然了。無為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由於造作而成的。人也是如此。有的人很天真,有的人很造作;一個是真,一個是假,那個造作的人比率真的人差得很多。沒有智慧的就以為那個造作的人很有道德、很不尋常,其實造作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假學道。三乘法無為自然,沒有造作,叫做自然。

  《會疏》所說的這兩種自然中,以他力直超為主,這個說法和淨土宗的奧妙相投,兩種自然相互合攝。從事上持名可以自然而然,不知不覺達到理持,達到理持那就是無為無作。第二種自然也可以包括在第一種裡面。

  底下我們用的是漢、吳兩譯,一大段都有自然,八處自然:自然嚴整,自然無為,自然保守,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自然所牽隨。加上前面的念道之自然,一共八個自然。這個自然不是無因外道所主張的那個自然。「無為」這兩個字道家常用,咱們還用,還不妨礙,但我們的意思比它深。「自」者就是自性,「然」是清淨本然。自性清淨本然稱為自然,自性的本然就是真如實相,所以念道之自然就是持名念佛,也就是念實相,念佛得到往生就是「念自然」。持名念佛就是力為善、念自然,同時這裡就是念實相。印光大師教誡:「實相念佛,乃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通途妙行。」

  為什麼說持名就是念實相?蕅益大師的解釋最好,《彌陀要解》可以作為學習淨宗的綱,裡頭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也沒有不二,整個實相全體作依報和正報,都是實相。倒過來說,依報也是實相,正報也是實相。「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他方的佛是實相,我也是實相。能說的、所說的經文。「能度所度」,買點螃蟹放生,我是能度,螃蟹是所度;菩薩度我們,菩薩是能度,我們是所度;「能信所信」,我們信極樂世界,我們是能信,極樂世界是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這一切都是實相這個「圖章」印出來的。持名就是念實相,是念道之自然。

  蕅益大師這些話,與本經中「一切皆成佛」及《楞嚴經》的「一切事究竟堅固」,在言教中都登峰造極了。所以印光大師讚歎說,釋迦牟尼佛來寫《阿彌陀經》的註解也不會超過蕅益。黃念祖老居士就因為這句話而佩服印祖。他說,沒有金剛的骨頭不敢這麼說。黃念老這樣讚歎印光大師,我們又應該怎樣讚歎黃念老呢?一位有金剛骨頭的佛門大德,不是再來人能說出這樣的話嗎?

  中國自古出聖賢,一代一代往下傳。

  前人鋪路我們走,一條大道奔家園。

  大好機緣要抓住,千萬可別擦肩過。

  安養國裡再相會,喜慶你我皆成佛。

  請看下面經文: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喜樂久習。才猛智慧。心不中迴。意無懈時。外若遲緩。內獨駛急。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檢斂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志願安定。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出入供養〗

  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各個世界去供養諸佛是修福。

  〖觀經行道〗

  是修慧。福慧兩種莊嚴就生喜樂,生法喜、法樂。而願意久久修習,沒有懈倦,極樂世界菩薩沒有退轉。

  〖才猛智慧〗

  「才猛」是本經中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高才勇哲就是才猛智慧。「心不中迴」,「迴」是退轉,中途退轉了。那兒沒有中迴的。

  〖意無懈時〗

  沒有懈怠。

  〖外若遲緩〗

  「遲」是遲徐,靜靜的、慢慢的;「緩」是緩和。外面看很安靜、很緩和。

  〖內獨駛急〗

  「駛」是很快,「急」是急速。這裡說外面安靜、緩和,內心精進不巳,念念相續,沒有懈怠,沒有剎那失照。古大德說:「片刻不在,便同死人。」他沒有同死人的時候,這叫「駛急」。

  〖容容虛空〗

  「容容」是和同之義,能夠融入叫容。「容容」就是能跟大家相和相同,沒有標新立異。「虛空」,這些聖眾的心同於虛空,虛空沒有邊際,虛空無一物,自心也無一物,虛空是空無,不是森羅萬象。十方剎土都是依空而生。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心裡能建立萬物而無一物,就不落有邊,能容萬物又不落空邊,不落兩邊。無一物又能容納萬物,就雙照空有。無一物是空,容萬物是有,空也照,有也照,容萬物又沒有萬物,空有都沒有了。

  「空有俱泯」,就自然而然〖適得其中〗。

  自然合乎中道,所以就從容中道。「適」就是適合,「得」就是契會,無所得就是契會於中道。《金剛經》說無住而生心、生心而無住,就是中道。

  〖中表相應〗

  「中」是裡頭、內心,「表」是表現於外。表裡如一,所以「中表相應」。

  沒有安排,就能〖自然嚴整〗。

  自然就很莊嚴整齊。

  〖檢斂端直〗

  「檢」是檢束,不分散;「斂」是收斂,就是耳目口鼻皆當自端。收視攝聽,不追逐於外,聽自己,反聞聞自性,叫收斂。「端」是端正,「直」是不曲、正直。不追外面的塵緣。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身心都乾淨,沒有所愛,沒有所貪。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這兩句話對修行人來說,是用功成敗的關鍵。

  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願安定』。

  發的志願安定,也就是堅定。彼土的聖眾都是這樣,沒有忽冷忽熱,不會忽然間又出一個什麼新願,或者哪個願又放棄了。不增不減,不會超過或不及,沒有這些事。

  〖求道和正〗

  和平中正來求無上道。

  〖不誤傾邪〗

  「傾」是歪,「邪」是邪惡。現在邪惡的事很多,修行人一不小心就被傾邪所誤,上當了。

  「求道和正」,用功不能急躁,躁進往往會失敗;也不能遲緩,遲緩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必須懂得「和正」。

  「不誤傾邪」,世法岔路很多,現在正道已經失掉,都是岔路,岔路是邪道,所以今天世界大亂,人心沒有依歸,沒有歸宿,沒有依靠,善惡利害沒有標準,這怎麼得了!這是天下大亂之相。我們冷靜觀察現在這個社會,真是危機重重,非常可怕!回頭看看佛門,也不例外,今天佛法也是傾邪,邪得不像樣子,好在這部經把善惡標準說得清清楚楚。

  什麼是正?清淨是正,平等是正,覺是正。

  什麼是邪?心不清淨就是邪,心不平等就是邪,心不覺悟就是邪。

  標準就在經題上。我們修道要盡心盡力,就像菩薩的態度一樣。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

  這是「和正」之相。

  怎樣做到「和正」?下面經文具體解釋。

  印光大師對「不誤傾邪」有透徹至極的開示。

  一針見血,讀後不禁為之一振,拍案叫絕,不愧是一代祖師,說得太棒了!

  看看祖師是怎樣教誡我們不被傾邪所誤的。

  「世間愚人,每好自立門庭,竊取三教之語言,立一祕密不許為人說之道。由其祕也,人莫知其內容,故皆如蒼蠅之逐臭而投之。由其未授道前發咒也,故致愚人死也不敢違背。世間一切外道,仗此二法,遍布天下,莫之能滅。使彼等無此二法,則無一外道能存立於世間也。」

  「今之各外道,無不以祕傳引動無知者入彼教中。將願入時,必須發誓。以後若反其教,則得如何如何之惡報。實則多多都是騙人之法。而以發誓之故,縱有知其非者,亦不敢或有違背及與表章。甚矣,外道祕傳發誓之法之惑人深而羈人固也。吾佛無祕傳之法,一人如是說,萬人亦如是說。關門塞窗,外設巡邏,只許一人入內,而且小語不令外聞,此道焉有光明正大之事。」

  祖師給你照妖鏡,你為啥不用?!

  在極樂世界永遠沒有以上所說這種事情。因為大家都能〖隨經約令〗。

  隨著經書的約束和教令,尊重經教。這是皈依法。皈依就是皈命。密宗裡違反了佛說的話就要入地獄,這一條戒不得了。所以隨便學密,入地獄有分,因為你老破戒啊!(這話是黃念老說的,他可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啊)你要隨經約令,聽佛的話,你能做到嗎?

  現在許多人都想別出心裁,自己標新立異,不知不覺好多地方變得功不抵過。弘法也很有功,但許多不符佛的原意,自己杜撰的許多說法,這個就有謗法的過失,這個過失就超過自己的功。

  所以〖不敢蹉跌〗。

  不敢稍有損失,稍有違反,稍有疏忽。

  〖若於繩墨〗

  就像木匠做工,墨斗裡一條接出來的繩子,染了墨,一彈在木頭上就出來一條線,木工就按照這條線鋸。放這條線和鋸木頭時,都不能有絲毫之差。

  〖咸為道慕。曠無他念。〗

  所慕的只是道,心中空曠,沒有其他念頭。

  信心堅定,智慧明瞭,所以〖無有憂思〗。

  因為有了正信,很安、很堅固。你有智慧,對世間一切事情無有憂慮,對法也無疑。從淨土宗來說,「曠無他念」就是萬緣放下,一念單提,「無有憂思」,當下這一念就是的。

  請看下面經文: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裏。過度解脫。】

  〖自然無為〗

  「自」是自性;「然」就像《楞嚴經》上所講的「清淨本然」,完全是真性的顯露。「為」是作為、是造作;「無為」是沒有絲毫的造作。我們心裡動個念頭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頭有生有滅。這個生滅的妄念斷了,就是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真常顯露,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自然的心。無有為,亦無無為,才是自然無為。

  為什麼「自然無為」?

  因為「適得其中」,恰好從容在中道。不是用一種什麼力量,怎麼克制、怎麼去造,怎麼樣怎麼樣去達到,而是自然安住在無為法中,這才是真的無為。

  〖虛空無立〗

  比喻心像太虛空一樣。虛空中一法不立,「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沒有一個法可給人。若立了一法,就害人了。「虛空無立」就是這個意思。心就像這樣。真的一念不生,既不生,當然就不滅。這是純正「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中的深功夫,不是淺功夫。我們今天的心態跟他們的完全相反,妄念太多,牽掛憂慮無量無邊。

  〖淡安無欲〗

  「淡安」淡泊寧靜的意思。「欲」是求。

  如本經所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一切都淡泊寧靜。

  有人問,佛菩薩發願度眾生,算不算是欲望?四弘誓願說「眾生無邊誓願度」,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要度無邊眾生,這是不是欲望?不是。那是願望,不是欲望。「欲望」是有心希求的;「願王」是沒有希求心。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我們現在生活得很苦,佛為什麼不著急來度我們?因為佛沒有欲望,佛在冷眼旁觀。我們現在還不想得度,口裡說想,心裡不想。如果現在佛來接引往生,我們會被嚇倒,現在還不想死,可見是口是心非。佛菩薩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薩不來,如果是真的,佛菩薩就來了。

  在這個世間,我們欲望愈低,日子就過得愈快樂、愈幸福、愈充實、愈自在。特別是物質上的欲望,我們在這個世間能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避風雨就夠了。不要跟人去爭排場,不要跟人去比豪車、豪宅。天天比這些,太辛苦了,你不覺得累嗎?

  「淡安無欲」是佛菩薩的生活真相,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