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這兩句經文上一句是覺他,下一句是自覺。這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法不倦」是上求佛道;「論法無厭」是下化眾生。

  〖論法無厭〗

  是指幫助別人,教誨不倦厭。「論法」,就是講經教學,不疲不厭。佛菩薩要幫助迷惑顛倒的眾生覺悟,用什麼方法?一定要用教學的方法,那就是講經教學。本師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老法師學釋迦佛,走釋迦路,弘釋迦法,講經說法迄今已有六十二年,堪稱佛教史講經說法之最了,老人家功德無量。

  幫助眾生覺悟,一定要為眾生說法,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誘導眾生進佛門,讓他認識佛法、了解佛法、喜歡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利益了,這是利他。

  〖求法不倦〗

  是指我們自己本身的事情,是說自己的修行。為什麼要求法不倦?因為我們的修行尚未達到圓滿,等覺菩薩還是「求法不倦」呢,要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才達到大圓滿的境界。等覺菩薩尚且精進求法,何況我們在凡夫位。縱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大願威德的加持,神通道力好像都跟大菩薩相等,實際上一品煩惱也沒破,要不「求法不倦」怎麼能行?

  誰是我們「求法不倦」的榜樣?法藏比丘。同修們回憶一下,法藏比丘是怎樣向世間自在王佛請法的?世間自在王佛是怎樣教法藏比丘的?法藏比丘是怎樣建成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對「師資道合」的師生,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淨影疏》曰:「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自利方便。」這三句話是隋朝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的批註。專樂求法,樂是愛好,愛好什麼?愛好佛法,心無厭足。這是自利。「常欲廣說,志無疲等,正明利他」。這說的是利他。利他就是常常想著講經教學,學不厭、教不倦、志無疲、不疲倦,這都是真話,我已經切身體驗到了。說法教學愈說愈歡喜,把疲倦忘掉了,為什麼?法喜充滿,尤其在說法的時候,講經的時候,常常有悟處,用我的話說,就是小燈泡亮了,那種感覺非常美好,連自己都覺得奇怪,那些話是怎麼說出來的呢?是誰教的?現在第二次複講,小燈泡亮的愈來愈多,所以天天法喜充滿,我知道什麼叫法樂了。理解了「世味哪有法味濃」的真實含義。「菩薩求法為利他故,所得法必為他說」,「為一切眾生經無量劫而無疲倦」,這一句重要,不是一天不疲倦,不是一個月不疲倦,不是一年不疲倦,而是經無量劫都沒有疲倦的現象。這是菩薩,不是凡人,我們要向菩薩學習,把疲倦、辛苦、勞碌統統放下,跟菩薩相應。更重要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真用上了,真得法喜,真得受用。修行和生活融成一片,這是真正的修行。

  〖戒若琉璃。內外明潔。〗

  戒定慧是三無漏學,奉持戒律,明淨清潔,以自莊嚴。持戒淨潔,如琉璃一樣。「內外明潔」,內指心,外指威儀,表裡如一,令人心悅誠服,所以「其所言說,令眾悅服」。

  印光大師教誡我們:「戒為無上菩提本,華嚴大教如是說。三業清淨離瑕疵,若淨琉璃含寶月。」後世鈍根人,宜於此著力,則為契理契機。

  〖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

  「擊法鼓。建法幢」,比喻講經說法。

  《會疏》解釋:「法音高響,猶如鼓聲。」說法如鼓聲,能震動大家,引起重視。「威德摧邪,猶如勝幢。」建立一個幢,在印度是打了勝仗的表示。法幢是在法上取得勝利的一種形式。威德摧服邪外,就像得勝之幢。

  〖曜慧日〗

  是說智慧的光明像太陽一樣,破一切疑惑。極樂世界的菩薩能以智慧破眾生的黑暗,使得群迷覺醒。

  〖破癡闇〗

  就是破無明,《華嚴》說:「如來智慧無邊際,一切世間莫能測,永滅眾生癡闇心。」眾生的愚痴和無明是極重的,我們今天能修行是很不容易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難信,我們今天得了、聞了、信了,這是甚為稀有之事。這不能完全歸於自己有根基,是因為如來這些言教,文字般若的智慧之功,我們聽聞之後能破癡暗。所以要感佛深恩。

  印光大師教誡:

  「以佛法之智慧炬火,破除自他一切愚癡黑暗。俾得大家同出黑暗鬼窟,同到正大光明,無上佛道中。如以一炬然百千炬,炬炬相然,永傳無盡。」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淳」是純潔,「淨」是乾淨。「淳淨」指內心清湛離塵。「溫」是溫良。門人稱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和」字,儒家解釋得很好:「發而自然中節之謂和。」一切事情發動起來之後,自然中於節度,叫做和,所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兩字能致力於此,能達到的時候,天地以此而定位,萬物以此而生育。中和的道理是很深的。「淳淨溫和」是說內外都清湛,自然符合戒律、符合法度。

  〖寂定明察〗

  「寂定」是說實際理體,代表本體;「明察」指智慧的照用。《宗鏡錄》說:「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照見五蘊皆空」。寂定如鏡之體,明察如鏡之用。照見一切了了分明為明察。寂定明察,有體有用,寂而常照,這是大乘定,不是一般的定。

  〖為大導師。調伏自他。〗

  大導師就是天人師。自已身、語、意三業都可以做眾生的模範,可以做眾生的榜樣,能引導大眾出離三界,出離苦海。「大導師」是佛門對佛的尊稱。

  〖為大導師〗

  《淨影疏》曰:「以慧開人,名為導師。」用智慧使人開解、開悟,名為導師。《會疏》說:「為失道者,示其正路,故曰導師。」迷了路的人,你能給他指出正路,這就是導師。

  這是很具體的事情,不是在講台上能講一講經文,這不算導師,只是教員而已。大導師就是能如普賢大士十大願導歸極樂,以最極圓極頓的法,普利九法界眾生,在菩薩之中也是導師,稱為大導師。大導師自他都能調伏。

  調者,調順,調伏其心;伏者,降伏,制伏,降伏其非心。《金剛經》中問:「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調伏這二字的意思。調是開顯本心,伏是降伏非心。大導師自然能對自心、他心都能調伏。自身入道,也普令眾生入道;自心大覺,也廣令眾生都大覺。

  〖引導群生。捨諸愛著。永離三垢。遊戲神通。〗

  這四句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態度,及教化眾生應遵守的原則。

  〖引導群生〗

  這是教學的手段。要以善巧方便指導眾生向佛道。「捨諸愛著」,「愛」是煩惱,「著」是執著。世尊在悟道的時候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修行首先要斷愛染、貪愛、喜愛、恩愛及執著。愛不重不生娑婆,既然墮在娑婆世界,就是愛染很深。執著包括人、我、法執等等。大導師引導一切眾生,捨離一切愛著,永離三垢,永遠離開貪瞋癡三毒。三毒就是三垢,離開三垢,見思就沒有了,讓眾生遊戲於神通之中,自在無礙。這都是極樂世界菩薩自覺覺他的功德。

  請同修們仔細品味一下,貪瞋痴三垢,印光大師有這樣的解釋:

  「須知貪瞋癡之實性,即是佛性。若能徹悟此之佛性,則覓貪瞋癡了不可得,當體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無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請看下面經文: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赫奕歡喜。雄猛無畏。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

  〖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這一段經文是廣說極樂世界菩薩的真實功德。這裡說的因緣願力,不是普通的因緣,也不是普通的願力。普通的因緣願力,成就不了這麼大的功德。這個因緣是什麼?老法師告訴我們,這個因緣是「念佛」的因緣。念佛因緣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如果念佛因緣,名號功德,能在這個世界普遍宣揚,世界即使有再大的災難,也能化解。但是真正認識念佛功德之大的人不多,這是事實。

  我們一定要知道,人,生在這個世間,身體很脆弱,生命也很短暫,一失人身就墮惡道。想到這裡,就會真正感到可怕。如何才能不墮三惡道,還能成佛、成菩薩?唯有靠這一句佛號,這真是了不起!

  關於「因緣」,有兩種解釋,在這裡都介紹給同修們。

  第一種解釋:

  《淨影疏》說:「因力緣力,為第一門。起修所依。過去所修一切善行,能生今善,名為因力。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

  「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解」。要沒有過來人給你說佛法,你雖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因為過去修了很多善,而引出今生的善,又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過去的善是因,現在聽法是緣,有因有緣,這就是因緣願力出生善根。

  第二種解釋:

  《會疏》說:「因力者,菩提心正是佛道本因……此緣有轉凡入聖大威力故。」

  疏說,菩提心是因力,因為菩提心是佛道的本因,你不發菩提心怎麼能成佛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發什麼心,就得什麼果。能夠貫通十方三世,也讓一切魔無不怖畏。所以,不管修哪一宗都可以,發菩提心是不可少的。

  以什麼為緣呢?「廣求知識,大聚諸善」,還要行善,這個緣有轉凡入聖的大威力。

  兩種說法不同,沒有矛盾。淨影以前生的善根為今之因,《會疏》以今生發菩提心為成佛之因。實則若無過去多生善行,也不能發起今生之菩提心。若不發菩提心,則無成佛之因。所以兩說可以互相補足。兩說中《會疏》與本經較親,因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的宗旨。

  「願力」,《淨影疏》說:「起行之願,名為願力。」誰都發過願,但發願之後沒有行動就是空願。發了願之後不僅要起行,還要堅持貫徹,這就名為願力,不然就是空願、狂願了。《會疏》說,真正能發四弘願,去做到了、落實了,就是清淨佛國。成就眾生了,這就是願力。有願力卻沒有行就是虛願,沒有力量。

  極樂世界的菩薩有因緣又有願力,自然就會生出新的善根。不但極樂的大士是如此,我們每個人也應該走這個道路。我們肯定是有因力。若沒有過去生的修持,我們今天怎能聞到這個無上的大法呢。我們能深入這個圓頓的法門,因力、緣力、願力都是有的。我們本來善根是有一些,再不斷的增長,直到朗然大悟。所以「因緣願力,出生善根」。因此我們要廣求善知識。古德趙州禪師八十猶行腳,趙州和尚十八歲就解決生死問題了,可是到了八十歲還是登山涉水廣參善知識,在深山老林中找一些隱居的大德請問一句半句。我們也應該如此,由願來啟行,就可以生出新的善根。

  「善根」,在《大悲經》上是這樣解釋的: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善根一直到整個法界,這個善根是不可窮盡的。過去的善根是因,現在使它增長,因緣會合就結果。果裡又有因,就好像蓮蓬,蓮蓬是果,果裡又有蓮子,蓮子種下去又結果,這樣輾轉,善根就不可窮盡了。

  印光大師教誡:

  「末世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淨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摧伏一切魔軍。尊重奉事諸佛。〗

  〖摧伏一切魔軍〗

  「摧伏」指破除與降伏,「魔」者,《智度論》說:「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魔是奪人的慧命,慧命比生命重要,生命丟了不可惜,一入胎就有了;慧命斷了,你就不信不修了。魔壞我們的道法,破壞我們的功德善本。魔確是大神力,宇宙之中有這類鬼神存在,很多人著魔都很神異,魔的隊伍稱為魔軍,專門和修行人搗亂。所以《楞嚴經》上講,如果不能靠咒的力量,專靠自力來打坐修定很難成就,因為魔的力量比我們的大得多,自力是沒有辦法對付他們的,往往是被魔所纏縛。極樂世界的菩薩能破除和降伏一切魔軍。

  〖尊重奉事諸佛〗

  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有很大的善根和福報。往生到邊地者,「於蓮華中,不得出現」,見不到阿彌陀佛,不能去他方世界奉事諸佛。極樂世界的菩薩們能夠降伏魔軍,奉事諸佛。

  〖為世明燈。最勝福田。〗

  比喻菩薩的智慧能為眾生照破黑暗,照破迷惑,開解正道。《淨影疏》解釋:「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燈明。」自己有智慧,能使眾生生起信解,就叫做世間的明燈。這裡的「物」是指眾生。

  印光大師教誡:

  「一切眾生,同以佛法之明燈,破除煩惱之昏暗。由茲共出生死苦海,同歸極樂家鄉。作彌陀之真子,為大士之良朋。」

  〖最勝福田〗

  種福的田叫「福田」。《探玄記》說:「生我福故,名福田。」能夠生出福報來叫福田。《優婆塞戒經》說了三個福田:

  一、報恩福田。報父母師長的恩能種福。

  二、功德福田。供養佛、法、僧三寶有大功德,能種福田。

  三、貧窮福田。對窮苦的人能布施,幫助他們謀福利,也能種福。

  在種種福田之中,這些菩薩能為眾生做最殊勝的福田,因為他們有最殊勝的功德,能給眾生生出最殊勝的福報,果實也是最殊勝的。「為世明燈」,他們的光明和智慧是大福田。

  〖殊勝吉祥。堪受供養。〗

  「殊勝吉祥」,這裡面包含文殊菩薩的名號,「文殊」可以翻譯成勝、妙、第一等等;「師利」可翻成德、吉祥等。文殊又名勝妙吉祥。文殊表根本智,是七佛之師。因此他就是世明燈、最勝的福田。因為是最勝福田,所以就「堪受供養」。

  〖赫奕歡喜。雄猛無畏。〗

  「赫」是光明,「奕」是強勝。「赫奕」指像火焰,很明亮,很有威勢。「雄猛」,《法華經》中稱:「大雄猛世尊。」因為世尊斷了一切煩惱,無所畏懼,勇猛精進。「無畏」指四無畏。《大乘義章》說:「化心不怯,名為無畏。」化度眾生的心永遠不會怯懦,叫做無畏。

  〖身色相好〗

  這些菩薩的應化身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都具足,他們的報身無量的相好,合起來看,「赫奕」是表菩薩的光明殊勝,「歡喜」表內心很自在、很和悅。「雄猛無畏」表菩薩的實德。勇猛精進是說法度眾生,大雄不怯,顯出威儀,威神無比。

  「功德辯才。具足莊嚴」。是表菩薩具備種種功德,與種種無礙的辯才,以智慧福德莊嚴其身,莊嚴具足,超逾一切世間。

  請看下面經文: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行徧道場。遠二乘境。】

  十方諸佛都為作證明,讚歎這些大士。「究竟菩薩諸波羅蜜」,六度萬行都徹底圓滿了。「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不生不滅就是寂定。《涅槃經》說:「涅言不生。槃言不滅。不生不滅。名大涅槃。」《維摩詰經》又說:「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小乘依靠有餘涅槃的道理來解釋,偏於空;大乘法則是「當相即道,即事而真」,相就是道,事就是真,所以終日度生,終日無度。這些菩薩在無生無滅的波羅蜜中,廣修六度萬行。

  廣欽老和尚定功很深,有人問他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你那樣每天都打坐用功?」老和尚回答說:「我聽了你說,我才知道我在打坐。」他並不知道在打坐,可是他在打坐。這就是終日打坐,終日無坐。老和尚並沒有想特意安排一句話來回答你,他是直起直用,說的是他自己本地風光。他要是想用一句機鋒來回答,在禪宗就該吃棒了。

  禪宗有一個公案:有一次藥山禪師在那兒坐著,石頭禪師過來問他:「你在做什麼?」藥山禪師說:「什麼也不為。」石頭又問:「你是不是在那兒閑坐?」藥山回答:「閑坐就是為。」我們要是認為閑坐就是無為,那就永遠不知道什麼是道了。什麼是有為,什麼是無為,從這裡可以好好的體會。

  極樂世界的大士,日涉萬緣,一心空寂,六度萬行都能究竟,還安住在不生不滅的三摩地中,不失定意。

  〖行徧道場〗

  這不是說整天跑道場,而是說大士於道場正行無所缺少,一切事、一切行都圓滿了。

  〖遠二乘境〗

  《十住毗婆沙論》說:「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你要是隨著羅漢、緣覺之道去修持,就叫做菩薩死了。失去了一切利益,要比破戒入地獄的事情還要可怕。佛說極樂世界是二乘種不生,二乘是焦芽敗種。定性聲聞就是如此,是焦芽敗種。按照密宗戒律,在聲聞眾中止宿七天就破戒了。當然,你去度他們就另當別論了。極樂大士唯依一乘法究竟到彼岸,所以稱為「遠二乘境」。

  這裡引出了一個戒和見的問題。破了戒要入地獄,但還不是最壞的事情,最怕的是破見。破戒可以懺悔,罪受滿了還可以繼續修。地獄眾生要是肯念佛,業報滿了之後,一出地獄就是青蓮花菩薩。壞了見就不行了。現在很多人不重視見地,壞了見。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見就要損人利己。還以為是正當的。這還是粗的,還有很多細的邪見很難捨。所以菩薩要「慈悲喜捨」。要捨邪見。古德說:「捨身容易捨見難」,禪宗、密宗都特別重視見地。見解要是錯了,就會永遠繼續你的錯誤。正確的見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