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下面請看第二十六品的第一段經文:

  【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布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這一段經文佛在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的菩薩眾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正是四十八願最後五願的成就,最後五願是阿彌陀佛為十方菩薩們發的大願,彌陀大願已全部兌現。十方菩薩到極樂世界聽經聞法,他們都是成佛機熟的大眾。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復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聽到上面這些話,讚歎阿彌陀佛,都想去瞻仰、禮拜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於是各個都帶著香花、幢幡、寶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去恭敬供養、聽受經法。聽阿彌陀佛講經,宣布道化。聽了之後,自己也可以再為別人轉說,來稱讚佛土功德莊嚴。我到了極樂世界,我告訴別人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因此十方世界不可說不可說的菩薩都到了極樂世界。下面世尊開始說偈頌。

  全品經文有偈頌十七首半。偈頌屬五言,四句是一首。可分四大段落,第一大段是本師讚歎十方菩薩;第二大段是阿彌陀佛讚歎十方菩薩。這兩段經文比較長,我們先說這兩段經文。

  佛說法有兩種體裁:一種是長行,另一種是頌。頌是詩歌的形式,言簡意賅,而且深刻;文字精美,音調抑揚,更容易感動人。

  請看下面偈頌:

  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讚歎十方菩薩的偈頌: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

  這幾句好懂。十方諸佛先說東方,東方無量無邊的佛剎,數字用「恆河沙」做比喻。恆河沙很細很多,誰能數得清?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多半在恆河流域兩岸。所以遇到大的數目,都用恆河沙來比喻。十方佛剎數量像恆河沙一樣,數不盡,沒法子數。「恆沙菩薩眾」,菩薩有多少?也像恆河沙一樣,太多了!這些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往禮無量壽」,到極樂世界拜佛去。這是說的東方。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都像東方佛一樣,數量無數無邊際,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請法。同樣以誠敬之心,奉獻種種珍貴微妙殊勝供品,見佛時帶一點禮物,表表自己的敬意。這些珍妙的供具,阿彌陀佛需要嗎?不需要。不需要怎麼樣?給阿彌陀佛莊嚴道場。這首偈頌是講的財供養。

  【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

  〖暢發和雅音〗

  「暢」是舒暢,「從衷而出,故曰『暢發』。」「從衷」就是由衷的意思,這個衷是真心,不是妄心。從心中流出來叫「暢發」,聽了很和、很雅。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為什麼?因為我們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切都是真的,沒有虛假的,妄心和極樂世界不相應。求生極樂世界要用真心,真心念佛特別有感應。我們念佛為什麼沒有感應?因為我們是妄心念佛。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貪瞋痴慢疑,還有怨恨惱怒煩。這樣念佛怎能相應?我們怎樣把這些煩惱放下,洗刷乾淨?唯有生活用真心,工作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用真心,念佛也用真心。

  由衷而出,故曰「暢發」。「其音和雅,故稱『和雅音』」,和雅音柔和。《會疏》裡說,「五音相和,諷聲不邪,故云和雅。歌謂歌詠,歎謂讚歎也。」「『最勝尊』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稱他「最勝」。

  〖究達神通慧〗

  這是讚歎佛德。「究」是究竟,「達」是通達。佛的功德是究竟的達本,神通智慧都洞達了,全通了。《六波羅蜜經》說:「神通者,能以通力見極微色。」因為有通,能見極微色、極微細。蒼蠅腿上的細菌,大家看不見,用放大鏡就看見了。這還不是極微。現在科學能放大若干若干倍,還不能說看到極微色。神通不需要器械,眼睛就能看到極微色。「智慧」是用清淨的法眼,看到一切極微之色。知道這個本性是空,色即是空,無所取、無所著,這就是智慧。

  「聞諸世間極微小聲,是名神通」。

  「於諸音聲,悟無言說,離諸譬喻,是名智慧」。

  「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

  「了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

  「於過未際,悉皆憶念,是名神通」。

  「了佛土空,是名智慧」。

  「了知根性差別之相,是名神通」。

  「了勝義空,是名智慧」。

  「能知諸法,是名神通」。

  「了俗如幻,是名智慧」。

  對於這些神通智慧都究竟通達,叫做「究達神通慧」。

  佛有六種神通,佛的六種神通都達到了究竟圓滿;菩薩也有六種神通,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不能叫究竟通達;初果須陀洹,他是聖人,有兩種通,天眼通、天耳通,當然不究竟;如果證到二果,又加上兩種神通,他心通、宿命通。他心通是別人起心動念他都知道,瞞不過他。宿命通是什麼?知道自己過去生,一般過去十幾世、二十幾世都知道。但不究竟。

  「究達神通慧」可了不起,誰能達到?是諸佛如來、等覺菩薩。十地菩薩還不能講究達,等覺可以,真正究竟圓滿的究達那是如來果地,成佛了,不是菩薩。

  惠能大師大徹大悟是這個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惠能大師向五祖報告,說了五句話,五祖點頭,把衣缽傳給他了。什麼是自性?惠能大師說了五句話:

  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染污是什麼?是七識末那。末那叫染污識,第六識可以緣到末那識。本自清淨,所以修行,清淨心重要。修行的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見到自性本自清淨,沒染污過,這個時候智慧、功德、相好統統現前了。

  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一切法,整個宇宙,凡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是生滅法,有生有滅。但是自性不生不滅,就見到了。

  第三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樣樣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具足在哪裡?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是自性本自具足。所以有緣就現,無緣就隱,妙極了!

  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自性本定。我們要懂得修定,要會修定,在哪裡修?六根在六塵境界裡修定。最高的定是如來的定,不起心不動念;第二等是菩薩的定,菩薩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第三等是阿羅漢的定,阿羅漢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出離三界;第四等是六道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樣不少,所以出不了六道輪迴。

  第五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整個宇宙,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出來的。變現的前提是自性裡要有,沒有拿什麼變?惠能大師第三句話已經告訴我們「本自具足」,具足就是什麼都不缺,要什麼有什麼,所以才「能生萬法」。

  惠能大師就這五句話,學佛就畢業了,這是他的畢業論文。五祖把衣缽傳給了他。念佛人念到這種境界,叫理一心不亂,大徹大悟的境界。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貪瞋痴慢疑斷了。如果一個人內無貪瞋痴慢疑,外無怨恨惱怒煩,你說你多自在,多快樂。我們誰不希望有個幸福、快樂、自在的人生,能不能得到?能!依法修行就可以得到。這個法不單單指佛法而言,依儒家的方法、依道家的方法統統可以得到。只是名稱不一樣,它們修學的原理方法完全相同。

  老法師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抄錄在此,望同修們仔細品味:

  「現在,現在問題很嚴重,好老師找不到學生,好學生找不到老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最近這一甲子,就是六十年一甲子,沒有人才出來,沒有大師級的人才。這個原因我們很清楚、很明白,就是孝親尊師的根沒有了,對待所學的東西不尊重,對待老師沒有尊重的心。老師教不教?老師不能教,教是白教了,為什麼?他聽不進去、他聽不懂。不是老師不教,這學生不肯學,沒有修學的良好態度。很重要!現在人缺少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紮根教育,學什麼?就是學孝、學敬,對於年長的要尊敬,對於父母要孝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教育的大根大本。如果我們能恢復根本,我們就相信,有理由相信,諸佛菩薩會應化到世間來教學;沒有這個條件,諸佛菩薩的化身走了,離開了。」

  老法師的這段話,你有何感受?

  〖遊入深法門〗

  淨影說:「此通與慧,皆依法成故。」就是說神通與智慧是依什麼成就的?依法成就的。這是什麼法?這是明心見性的大法,這是回歸自性的大法,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因為每一個法都能究達神通,就是神通跟智慧究竟圓滿通達。每一法都是修定,所以修定是相同的,得到的大定是相同的,大定就是自性本定,就是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真心是定的,妄心是動的:妄心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

  我們今天採取什麼法?採取蕅益大師所說的信願持名,就四個字!相信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決定沒有懷疑,這是真信。第二是真願,真想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太苦了!何必留戀這個苦難的世間?

  老法師給我們說了一個和每個人都相關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對待事業?老人家說:「真沒放下的,我說一個大家容易理解的,就是你的事、業,你的事還不能放下,業(業力)就牽著你,留在此地。要怎麼樣?事業非常認真做,做完了之後,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在心上,這些事業沒有放在心上,那就對了。完全看緣,緣成熟了,事業成熟了,或者事業有人來代替,有了繼承人,阿彌陀佛就帶我走了,好!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叫看破。所以看破,連做事業,好事業,諸佛如來的事業,我們等於接棒,接了上一代的棒,交給下面接替的人,我就走了;接替的人還沒找到,暫時還留著,還等待著。肯定有人來接替,為什麼?諸佛菩薩現身,菩薩事業,這不是凡夫。我們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瞭。」

  老人家慈悲至極,苦勸迷惑顛倒的眾生看破、放下。用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業來啟發我們,可以說用心良苦!

  下面說說怎樣「遊入深法門」?誰遊入了?這些大菩薩們,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這就是「遊入深法門」。深法在極樂世界,深法在阿彌陀佛。這個「遊」有兩個意思:一是去西方極樂世界參訪阿彌陀佛的十方世界的菩薩們人數不可計數,他們是組團去的。這個「遊」字用得好,用活了;二是表十方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參訪阿彌陀佛的大菩薩們「究達神通慧」,有這能量自由自在的去參訪阿彌陀佛,來去自由,無有障礙。這個「遊」字有「自由自在、來去自由、無有障礙」之意。

  下面我們看看古人是怎樣解釋和用這個「遊」字的?

  《會疏》解釋,出入無礙叫做遊。很自由自在。這個「遊」等於「遊戲三昧」那個「遊」。佛的這個境界不要把它看得很執著。就像孔子問大家志向,有的說領兵,有的說搞外交,有的說搞經濟。有個叫曾皙的人說:到了春天,換了便服,幾個成年人,帶幾個童子,到郊外溫泉洗洗澡、乘乘涼,累了之後唱著歌回來,我的志向就這樣。孔子聽了就讚歎曾皙說:我跟你一樣啊!所以聖人就是聖人,對遊字的體會很自在、很自然,沒有那些個造作。這裡的「遊入深法門」是對阿彌陀佛的讚歎。不但入法門,是深入這個法門。所以《會疏》解為出入無障礙。

  下面再說說這個「入」字。

  光「遊」不行,還要「入」。這麼多年,我們聽了這麼多大乘經論,聽是聽了,入沒入進去?認真一想,沒入進去。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入了之後,今天講的這些神通你統統具足,你能夠入就有這麼多神通,就顯現出來。為什麼不能入?記住,還有東西沒放下。只要你肯放下,放乾淨了,神通就現前了,我們可以證得。

  「又《淨影疏》曰:『窮本稱入』」,本是本源、源頭、根本,窮本就是圓滿證得自性。這個「入」是誰入?是妙覺如來才稱「入」。為什麼?等覺菩薩,窮本是可以這麼說,但是還是模糊,不是很清楚,到妙覺位才非常清楚。換句話說,十地菩薩知道,還沒有見到,等覺菩薩見到了,妙覺菩薩契入了,這叫「入」。

  「今諸菩薩讚歎彌陀,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這句話重要。這些菩薩非常了不起,統統都是等覺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後補佛。這些菩薩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人?是窮盡諸法實相之本源。那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出入無礙」,「出」是他現相,展現出極樂世界普度眾生,這是「出」。「入」是回歸自性。他這個出入是同時的,沒障礙的,出時就是生心,入是無住,無住就是生心,生心就是無住,妙極了!我們無住不能生心,生心不能無住。阿彌陀佛有本事,圓滿的出入無礙。這是「窮盡源底,是為甚深」,遊入深法門,「故曰深法門」。也只有等覺菩薩能讚,有資格讚歎,阿彌陀佛有資格被讚歎。

  【聞佛聖德名。安隱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這段偈頌是讚歎佛號功德。

  我們聽到佛的聖德名號,就能安穩的得到大利益。在願力當中,有聞名離苦、聞名得福、聞名發心、聞名得忍、聞名得安穩。彌陀本願從第十八願到第二十七願,總共有十願:十八十念必生,十九聞名發心,二十臨終接引,二十一悔過得生,二十二國無女人,二十三厭女轉男,二十四蓮花化生,二十五天人禮敬,二十六聞名得福,二十七修殊勝行。這是十種,一共十願。

  又第四十四願到第四十八願,一共五願:四十四普等三昧;四十五定中供佛;四十六獲陀羅尼;四十七聞名得忍;四十八現證不退。這五種願。「願願皆因聞佛名號,永離諸惡苦,終得究竟樂。」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上面一共說了十五種,四十八願中有十五願和名號有關係。所以,彌陀名號的功德有多大?有多深?有多廣?實實在在是說不完,無法稱說。

  「十方眾生聞名,悉皆安穩,得種種真實之利。是云『安隱得大利』。」我們怎樣會聞名?當然是住世的佛菩薩為我們介紹,怎麼介紹?講經教學就是介紹,把殊勝的名號介紹給我們,我們稱念,就得種種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是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真正的大利。

  〖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種種供養中,主要是法供養。一般人都是奉獻物質上的東西,這個很輕,微不足道。《普賢行願品》中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又「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這些供養勤修而無懈倦,以上皆因佛號功德而不可思議。

  下面說說以下七種供養:

  第一種,「如說修行供養。」

  把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大眾聽,讓大家都得到佛法的殊勝利益。修行是供養裡面最殊勝的,我真幹,這是報佛恩,真正報佛恩,這是真實的供養。六和小院從二〇二〇年十二月末開始做這方面的嘗試工作。在網上做分享交流,效果不錯。這只是剛剛開始,還談不上什麼經驗,我們將繼續運作下去。

  第二種,「利益眾生供養。」

  利益眾生最重要的是法布施,歡喜為別人演說,自己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這個非常重要。要把佛經上所說的,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的行為。這是真正的供養。

  第三種,「攝受眾生供養。」

  攝受有四攝法,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宗教團結顯得尤為重要。宗教與宗教之間要互相溝通、往來,用什麼方法呢?就用佛教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教我們用這八個字,跟不同的宗教往來,跟不同的族群往來,就變成一家人。老法師已經給我們做出了榜樣,積累了成功經驗。

  第四種,「代眾生苦供養。」

  活在這個世間,苦!真苦!如果我們要怕苦,就不來了。我們到這個世界幹什麼來了?眾生受苦受難,我也受苦受難,他們受苦受難是業力、業報,我這個受苦受難是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在世間。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同樣的社會,接受同樣的苦難,在苦難之中照顧大家,幫助大家減輕苦難。

  老法師這段話讓我淚目!

  第五種,「勤修善根供養。」

  善根,能生善法的根。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中國的大根大本是什麼?一個是孝,一個是敬。「孝」用父母做代表,「敬」用老師做代表。今天這個時代,根斷了,問題來了。老師找不到學生,學生找不到老師。過去的「師資道合」不見了。這麼多年,老法師一再呼籲要把根找回來。

  善根能生一切善法,不貪、不瞋、不痴叫三善根。一切善法是從這裡生的。

  第六種,「不捨菩薩業供養。」

  什麼叫菩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人真正發心,犧牲奉獻,為整個人類謀幸福,不為自己,這是菩薩。為自己是凡夫,不是菩薩。

  什麼是菩薩業?「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叫菩薩業。

  什麼是菩薩的事業?菩薩的事業就是教化眾生,佛的事業也是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是教育,那我們就知道了,佛菩薩的事業是教育,佛陀教育是菩薩事業。

  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他捨棄王位,出家做苦行僧,那是什麼?那是人生的最高享受。他為我們示現三十歲開悟,開悟後就辦學,開始教學。

  教學從到鹿野苑教五比丘開始。最先講的是阿含系列,阿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小學,佛辦小學十二年;十二年之後講方等,這是中學,中學八年;之後講般若,這是大學,完全講智慧,大學二十二年;最後講《法華》,這是研究所,講了八年。佛陀開悟之後教學四十九年,直到涅槃。

  佛陀教學,小學畢業叫阿羅漢;中學畢業裡頭有阿羅漢、有辟支佛、有菩薩;大學畢業是菩薩;研究所就是把大學畢業的學生統統提升到最高學位,博士學位。

  佛教是教育,不是迷信。有人把佛教說成迷信,這種不明真相就胡言亂語是有罪的,犯了罪自己還不知道。但不管你知不知道,你都要為你所犯罪業買單的。

  老法師講經說法六十多年,可以說一生從事佛陀的教育事業,堪稱學釋迦佛、走釋迦路、弘釋迦法的佛門第一人。他對世界佛教的巨大貢獻將永載史冊,不可磨滅。歷史是真實的,歷史是公正的!

  第七種,「不離菩提心供養。」

  菩提心是根,菩薩業是枝葉、花果。菩薩業是從哪裡來的?是從菩提心來的。菩提心是真心,希望大家都用真心,不要用妄心,菩提心每個人都有。什麼是真心?不自欺是真心,我不欺騙我自己,同樣我也不欺騙任何人,這就是菩提心。

  在《大學》裡頭,「誠意、正心」就是菩提心。真誠很重要!做人要真誠,對自己,要生活在真誠心中,生活在真誠的事業中,這個人叫行菩薩道。菩薩的結果是成佛。尤其是我們修學淨宗,淨宗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是親近阿彌陀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必定得生淨土,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肯定成就。

  「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是最真實的供養,「菩薩以聞名故,乃能於上述種種供養中,精勤修持,而無懈怠與厭倦之心」,這個很重要。

  〖勤修無懈倦〗

  為什麼?菩提心。喜歡幫助苦難眾生,幫助他們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成佛。佛教講得透徹、講得深、講得遠。其他宗教都講到,沒有講到成佛的境界。有,不多,不明顯。講到聲聞、緣覺的多,菩薩比較少。我們現在要幫助他,幫助他提升,從聲聞、緣覺,提升到菩薩,再從菩薩提升到圓滿的佛陀。能不能?能!只要他相信淨土法門,個個都能在一生中成就無上道。如果不是從這個法門,那真的很困難,這個法門殊勝,所以這個經要細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