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節課我們講第三類往生正因。請看經文: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第三類往生正因,概括為兩句話:

  「修行世善」「忙裡偷閑,正念得生」。

  這一類是指事情很忙,不能離開家,也不能大修齋戒,更難以達到一心清淨。這符合目前的社會現實狀況,在家人大多是熱忙人,屬於這一類。出家人的事務一點也不比在家人少。世間所有的毛病都帶到佛教裡來了。

  黃念老曾經說過這樣一段意味深長、耐人深思的話:

  曾經因為這個,我做過佛教的叛徒。我從小生在佛教家庭,我是信佛的。後來看到很多出家人、在家人,很多有名的人物,還是忮心在那裡作用,勾心鬥角,很多世間的俗套。那時候我十幾歲,就誤解了。我說,信佛信了半天,學佛學了半天,就是這樣,佛法沒用。後來到了大學三年級看了《金剛經》,這才明白不是佛法沒用,而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才不當叛徒了。

  讀了黃念老這段話,我心酸、心痛。看看佛門的現狀,比起念老所說的,大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吧?都說僧讚僧佛法興,為什麼非要僧謗僧呢?不奇怪,忮心在那裡作怪嘛。現在有些出家人,身雖出家,心並沒有出家。在家人更是如此。這應該怎麼辦呢?這裡指出了兩點:一是「修行十善」,二是「忙裡偷閑,正念得生」。

  我們看看老法師對這一段經文的解釋。分五個小段來解釋。

  第一小段:〖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下輩往生的業緣比中輩又差一等。他們的業障比前者重,縱然自己想修,障礙很多,事多煩惱多,不能放下專修。這一類人「不暇大修齋戒」,「暇」是空閑時間。生活艱難或工作忙碌,抽不出時間修行齋戒。又難於一心清淨,他們中的很多人要為生活的衣食住行勞碌奔波。他們想求往生、想學佛,針對他們的實際情況,他們應該怎樣修行?

  佛的教誨是:「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應忙裡偷閑,善擇時機,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末後這一句結論說得好,「亦定得往生」。一定能往生,語氣如此堅定,不容置疑。什麼時候修行?得空就念佛,遇緣就修,過好每一天日子就是修行。「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有空閑時」,世間的善要好好修,忙裡偷閑念佛。時間要抓,時間要擠,年假、節假要充分用好,不要空過,「則當善用時機」,日常生活中要懂得善用時機。「遇閑即修。摒除世慮」,對世間一切牽掛的事情要統統放下,「勇猛專修」。

  「端正身心」,就是端身正意也,也是「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身要端,就是坐要有坐相,不能東倒西歪的,不能往沙發上一靠,把雙腳搭在茶几上,很放逸,或是翹著二郎腿,悠閒自得的搖晃。中國過去沒有沙發,都是太師椅,目的就是讓你端坐。

  佛在《無量壽經》裡勸勉我們:「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念念這句經文,看看我們今天的社會,相應不相應?一點都不錯。好像我們現前的這個社會,釋迦牟尼佛親眼所見的,稱之為五濁惡世。我們能在這個世間「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真不容易,這是大德。這幾句對誰說的?對學佛人說的,對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說的。

  《重重誨勉品》裡說:「若曹作善。云何第一。」你們大家若想行善,什麼是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大善。端心正意是第一善。我們先端正心意,然後端正身,包括耳目口鼻,六根是先端正意根,然後再端正眼耳鼻舌身,「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空閑的時候非常容易胡思亂想,會受境界的干擾,眼被色干擾,耳為音聲干擾,鼻為香干擾,舌被味干擾,身、意沒有一樣不受干擾。干擾就不得其正,偏了,邪了。

  「絕欲去憂」。黃念老是這樣教導我們的:「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絕欲,在被外面境界干擾的時候,要能夠覺悟,要能夠把這個干擾放下,把愛欲放下,把憂慮放下。黃念老還說:絕欲,就算是在家人也不能行夫妻之間那些事情,因為你自己要用功啊。去憂,是不要憂慮,不要淫欲,不要憂慮世間的這些事情。

  從上面所說的,「絕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男女之間的愛欲;二是指人們的種種欲望。

  「慈心精進」。慈是與樂,慈心就是利他。使眾生得到心安樂,我們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自己離苦得樂。自己沒有離苦,怎麼幫助別人離苦;自己沒有得樂,怎麼幫助別人得樂?誰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什麼?徹底放下了。他所放下的,正是世人所憂、所想的。怎樣與眾生樂?幫助人開悟,開悟就樂了。開悟是什麼?生死了了,知道自己這一生決定出離六道輪迴,多麼喜樂,這個樂是真樂。

  我們修持這個法門,「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在大乘教裡叫表法,做榜樣給別人看。自己怎麼樣?自己隨時可以往生,想走就走。為什麼不走?做個樣子給別人看,希望多影響幾個人,多帶幾個人到極樂世界,這是阿彌陀佛最歡喜的禮物。

  第二小段:〖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瞋怒、嫉妒、貪餮、慳惜、中悔、狐疑、不孝不順、不忠不信,這些都是我們的毛病,幾個人沒有?幾乎人人都有。這些東西不能放下,修行功夫怎能得力?所以,修行難就難在這裡。

  「瞋怒」,有「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瞋心是地獄。為什麼瞋心這麼嚴重?因為當你瞋恨的時候,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了,對於任何人都不慈悲了。所以瞋心果報很慘,造的是地獄業。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別人有超過自己,多半是名聞利養。自己就受不了,嫉妒心就生起來,這個造業很深。嫉妒障礙嚴重的,果報多在地獄。不要嫉妒,應該歡喜任何人有成就,別人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歡喜別人超過自己。別人成就幫了自己大忙。這個道理很淺顯,就像都在黑暗中,不管哪裡有盞燈亮了都好,多少會給你照亮一點。修持就是消共業,有一個進步的,就把共業消掉一點。為什麼還要嫉妒?應該頂禮才對,因為所消共業裡有你的一分。嫉妒是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心胸狹小,不願看到別人進步和成功。這種思想萬萬要不得。

  「不得貪餮慳惜」。「貪」是貪戀享受,「餮」是好吃。「慳惜」就是小氣,吝惜財,不肯施財;吝惜法,不願為人說法。第一個是命中無財,第二個是命中沒有智慧。來世是什麼樣的人?沒有智慧,沒有財富。財、法都要布施。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

  「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萬善同歸集》云:「堅信根而拔疑刺。」淨土宗的祖師說疑是個髒的東西,就好像好多大便在你的帽子和衣服上,不好辦了。疑是這麼個東西,你還把它當寶貝不放嗎?

  「要當孝順」即《觀經》中的「孝養父母」,這是三福之首,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一也。在世善中「孝」首推第一。老年人很苦,行動不方便,需要人照顧,也不惹人喜歡,很孤獨;因此要報養育之恩,要孝順,百善孝為先。

  「至誠忠信」,一個忠、一個孝,《無量壽經》把做人的各個方面都點到了,不是片面的。要學佛先要把人做好,要以身弘道,佛教徒要值得人們尊敬。反之,別人一看佛教徒就這個樣子,便認為信佛有什麼用。給佛教帶來負面的影響。所以我們要「至誠忠信」。這個忠、信都是指世間法。信是指信用,人無信不立。對誰都要講信用,說話要算數,不能欺騙人;要忠誠於國家,要忠誠於人民,要忠誠於事業。對於我們來說,就是忠誠於佛陀的教育事業。

  第三小段:〖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這前面兩句是教你信,信什麼?佛不騙人,佛說的話最真實。所以聖賢人,佛,法身菩薩,文殊、普賢、彌勒、地藏、觀音,這都是等覺菩薩,跟佛一樣,決定沒有一個字的妄語,所以讀他們的經要相信。

  佛經的註解,黃念老引用了八十三種經論(經典)、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這些祖師大德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這個會集本和註解,都要把它當作經來看待,句句真實,真實智慧、真實功德,所以真實不欺。

  黃念老教誡我們:你應當相信佛經裡的話。這裡的信跟剛才那個信不一樣,這個信是信願持名的信,指的是出世法。什麼叫做信呢?《唯識論》說:「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真實的德,能夠相信,能夠堅忍、堅持,能夠歡喜,能夠去證實。信的性質就是心很清淨,信佛經語深。我碰到很多居士,他們對佛經的體會是一塌糊塗,把他自己的理解當作佛的話來體會。佛經是語深,不是那麼庸俗、膚淺。這是一個含義。另一個含義,佛法是「無盡藏」,你深入之後還可以再深入、再深入……永遠無有窮盡,切不可得少為足。還有一個含義,語深是正確、是真理,很深入。有些人信這個信不及了,而信別的去了。

  上面這段話是黃念老說的原話,我一字不易。

  說說我對這段話的感悟:

  感悟一,老居士不愧是二十二歲始開悟的當代佛門大德,令人敬佩。深深感恩老居士以其抱病之身為我們寫下永垂千古的《無量壽經》舉世無雙的第一註。

  感悟二,老居士對「佛經語深」中「語深」兩個字的含義說得如此深刻、簡練、透徹,可以說是絕妙之談。不知後人有無能超越的?我們拭目以待。

  感悟三,老居士絕非凡夫,他是化身來救苦救難的佛菩薩。我是從哪裡看出來的?看他老人家的註解似如數家珍。他是在說自己家裡的事,太熟悉了。不是這個家裡的人,哪能把這個家裡的事說得這麼明白。向五位組團來娑婆世界救度眾生的佛門大德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當信作善得福」。行善必然得到福報。要奉持上面所說的一切法,「不得虧失」,不得有所減少、減損。這一段經文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

  第四小段:〖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這是第四小段「忙中念佛」。就是黃念老說的「此下明忙裡偷閑,精進念佛」。

  這一句很重要,雖然是忙裡偷閑,但是他精進。怎麼精進?「十日十夜」沒中斷,或者是「一日一夜」不中斷,二十四小時,這也叫精進。這個二十四小時,把妄想雜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一句佛號,追頂念佛,也就是一句接著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接著不中斷,「不斷絕者」,這叫精進念佛,追頂念佛。

  「思惟」是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熟計」就是常常想,想什麼?就是想早一天往生極樂世界,「欲得度脫」,即「深思熟計。欲脫生死也」。脫離六道輪迴,「願欲往生」,「以一切功德,迴向往生也」。

  佛法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不動心是真功夫,不起心、不動念。眼在色塵上修,耳在聲塵上修,鼻在香塵上修,舌在味塵上修,身在觸塵上修,意在法塵上修。能不能起心動念?能。可以起心動念,但不可以分別執著。這是真功夫!

  第五小段:〖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一小段只有這一句話,但這句話重要!這是修行所得的妙果。「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以上所說是第三類正因的行人,其功德比前兩類差一點,但是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都是大乘,而且經中稱讚這是行菩薩道的人。

  請看下面經文: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

  這兩句是指上面修菩薩道的人。所以我們不要懷疑這些人有沒有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所行的已經是菩薩道,那也是菩提心。有這種心才有這種行。但是具足不具足,廣大不廣大,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所以這些正因都是大乘行人,到了往生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

  想在哪一方世界作佛,和哪一方眾生的緣成熟了,那一方的眾生有感,這一方的菩薩就有應。隨著他的願力,隨著他的精進程度和求道無有休息的情況,會有一些差別。總之都會得到,就是早晚不同,不會失掉他們的所願。

  〖以此義利故〗

  因為這些道理很利,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淨土法門是一切諸佛都讚歎的法,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要是不信還算佛教徒嗎?但實際上大家不大信,這是個大事,都出家了,對釋迦牟尼佛信心還不夠,結果值得警惕。這是黃念老給我們的提醒和警告!你自己可以問自己,到底是真信、假信?如果是假的,那刀山劍樹絕對不虛,不要自己騙自己。

  淨土法門是十方諸佛都稱讚,千經萬論共指。「惠以真實之利」,這個「利」字有兩個解釋:

  一個是堅利。說這個道理就像金剛般若。金剛的意思,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毀;可以破除一切邪見,而不為一切邪見所干擾。

  二是利益。真能接受,你就得道了。諸佛所以要出興於世,就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所以佛說:阿難!以此義利故,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都稱讚阿彌陀佛無量功德。

  今天我們所遇到的問題,是眾生迷得太深,迷得太久。現在講經的人少,真修的人少。諸佛教化眾生靠什麼?靠講經說法。經典再好,沒有人向眾生介紹,眾生不認識啊!眾生怎麼能知道這是真正的正法呢?不怕有人說邪法,就怕沒人說正法。我們不用和人爭,不用和人斗,不用和人辯,不要把寶貴的時間都浪費到和人爭、和人鬥、和人辯上了,太不值得了。如果你對你的所作所為有足夠的信心,你就老老實實的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那就是你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利國利民利眾生的?如果是,你就挺直腰桿往前走,泰山壓頂不彎腰。我這二十年、尤其是後十年的學佛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我為什麼能有這個勇氣,承受住了種種高壓?自從二〇〇〇年初聞佛法到二〇一〇年見到恩師,我就清楚的認識到,我來到這個世界,不是來旅遊的,我是來給阿彌陀佛當義工的,我是來為苦難眾生服務的公務員。

  我講《無量壽經》,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我不是貪圖名利,窩窩頭翻跟頭顯大眼。一輩子沒沾名和利的邊兒,過這個年就七十七歲了,老了老了,我還會去沾那個名和利的邊兒嗎?我講《無量壽經》是良心使然。近幾年去看師父,感到師父體力下降了,講話困難了。儘管如此,九十四歲高齡老人還堅守在講經第一線,我慚愧,我汗顏,我於心不忍。良心上的譴責讓我無地自容,寢食難安。

  上一次去香港看師父,老人家講話發音很困難,得用擴音器,我才能聽到師父說的話。那一次,師父好像有許多話要對我說,老人家眼睛盯著我,不停的說,似乎怕我沒聽懂,一直說到午餐的時間到了。我隱隱約約有一種預感,這是老人家給我的最後的叮囑。我的心不由自主的緊了一下,我不敢往下想,我不願往下想。我使勁掐了一下自己:別胡思亂想!

  世界這麼亂,災難這麼多。

  苦難眾生啊,可該怎麼活?

  慈悲的師父,別把眾生捨。

  您在眾生安,心中有依託。

  祈願我恩師,長住世間吧。

  我們聽話呀,都做好學生。

  恩師放心吧,我們長大了。

  使命完成時,與師同回家。

  第二十五品經文講完了。現在開始講第二十六品經文。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這一品經文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日常生活及活動情況。我們先來說說這一品的品題『禮供聽法』。

  黃念老是這樣解釋的:

  「禮供」者,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咸至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也。

  「聽法」者,阿彌陀佛憫念來者,乃為宣演妙法,十方大士歡喜聽受也。

  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但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釋尊口述何異彌陀親談。

  故今我儕讀經亦未異於蒞會聞法也。

  品末釋尊復讚聞法大士自利利他,受記成佛之德。

  下面我們把念老的解釋再稍作解讀,便於大家學習。

  第一層「『禮供』者,十方世界諸大菩薩,咸至極樂世界,禮拜供養阿彌陀佛也」。

  這個意思很深。十方世界沒有邊際,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諸佛世界,佛的世界就是佛的教區,他教學的範圍,就是經上常說的「三千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區。這個地方是說十方世界,這些世界裡諸大菩薩,大乘菩薩。佛法裡頭通常講大菩薩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方稱大菩薩,區別他們不是三賢菩薩,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不是這一類的,是大菩薩。

  有個概念問題,同修們需要了解一下。

  佛的教區之內,像我們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上面有聲聞。聲聞有四果四向,八個階級。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八個階級;

  再向上去是辟支佛。這屬於小乘,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還在,他們脫離六道輪迴,住在十法界的四聖法界裡面。聲聞、阿羅漢,他們住在聲聞法界,辟支佛住在緣覺法界。

  還有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權教菩薩住在菩薩法界;菩薩法界上面還有佛法界。這就是十法界,六道加上四聖法界,一共稱為十法界,這都是一尊佛的教區。

  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佛在十法界裡面示現,教化十法界眾生。再往上面去,那是真的叫大菩薩;再往上去超越十法界,他住在哪裡?住在如來的報土。佛的報土,四土有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他們住在實報莊嚴土,是大菩薩。

  來聽阿彌陀佛說法的人不是普通人,都是十方諸佛如來會下實報莊嚴土的大菩薩。因為六道裡面這些菩薩(三賢菩薩)還沒有這個能力分身去供佛、去聞法,沒有這個能力。一定要證得實報莊嚴土,也就是經上常說的阿惟越致菩薩,才有能力自在,想到哪個世界就到哪個世界,應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供佛是修福報,聞法是開智慧,福慧雙修。

  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能感得十方世界、十方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世界,這裡的諸大菩薩數量太多了,他們來供養阿彌陀佛。人,不能沒有福報,福報從哪裡來?供佛的福報最大,在世間供養三寶的福報最大。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供養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或者是用心錯了,那是得不到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的。

  「『聽法』者,阿彌陀佛憫念來者,乃為宣演妙法。」

  從十方世界來到極樂世界拜佛、聞法的菩薩們,世尊應機說法,他們是什麼樣的程度,修學的都是哪些法門,佛都知道。所以阿彌陀佛說法非常契機,大家聽了,都能開悟,都能證果。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所以這些大菩薩「歡喜聽受」。而且聽了之後都能大徹大悟,來到極樂世界都在實報土。

  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福報殊勝,殊勝在哪裡?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可以,都能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佛一加持,你的待遇就提升,享受阿惟越致的待遇。這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往生的人太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等於成佛了。實際上他在那裡還要修行,不是真佛,但是他有同佛一樣的待遇,就是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相好、同樣的神通、同樣的妙用。跟佛一樣,不可思議。

  「此中彌陀說法,乃釋尊轉述。」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裡為十方大菩薩說法。說些什麼?釋迦牟尼佛轉述,把阿彌陀佛所說的法照樣說一遍。「但兩土導師無二無別」,阿彌陀佛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釋迦如來也證得究竟無上的果位。他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釋尊口述」等於阿彌陀佛親自給我們說明,沒有兩樣。現在我們讀經,「亦未異於蒞會聞法」。我們今天聽釋尊轉述,跟聽阿彌陀佛說法沒有兩樣。

  「釋尊復讚聞法大士自利利他,受記成佛之德。」

  十方世界來極樂世界參訪的大菩薩們得阿彌陀佛授成佛之記。